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泊马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病变患者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张平平 王蒙 +1 位作者 伍燕平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68,共6页
目的:探讨泊马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髓外病变(EMD)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接受以泊马度胺治疗为基础的化疗。结果:40例患... 目的:探讨泊马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髓外病变(EMD)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接受以泊马度胺治疗为基础的化疗。结果:40例患者中初诊MM伴EMD患者8例,难治/复发MM伴EMD患者32例;伴骨相关髓外病变(EMD-B)21例,软组织相关髓外病变(EM-S)19例。与EM-B组相比,EM-S组LDH更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P<0.05),且无进展生存期(PFS)更短(11对21.5个月,P=0.0363)。32例患者完成3个疗程,进行短期疗效评估,初诊组与难治复发组3药及以上联合方案的使用率及ASCT治疗无差异(87.50%对93.75%,P>0.05;25.00%对15.63%,P>0.05)。相较于难治复发组,初诊患者总体缓解率(ORR)明显升高(83.33%对57.70%,P<0.05)。初诊组的深度缓解率(VGPR+CR)优于难治复发组(50.00%对29.62%,P<0.05),初诊组的无效率(SD+PD)明显低于难治复发组(33.33%对65.38%,P<0.05),而初诊组的部分缓解率(PR)、死亡率与难治复发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26个月,患者中位PFS 1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M-S、高危遗传学异常、诱导治疗未达部分缓解(PR)或以上、2线及以上治疗失败与PFS短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诱导治疗最佳疗效未达PR或以上、EM-S类型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液学不良反应16例,3/4级为3例,1/2级13例;最常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乏力和腹胀,反应轻微,可耐受。结论:泊马度胺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MM伴髓外病变的患者中早期有效率高、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病变 泊马度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作者 谢志滨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299,共4页
弥漫性肺泡出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致命性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的确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现有的治疗措施疗效并不理想。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的核心... 弥漫性肺泡出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致命性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的确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现有的治疗措施疗效并不理想。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的核心机制是以内皮损伤为始动因素,伴随着随后到来的一系列炎症及细胞反应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以控制炎症进展、止血及改善氧合为主。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弥漫性肺泡出血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性肺泡出血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不同亚型MDSC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及疗效预测价值
3
作者 胡忠利 杨艳丽 +1 位作者 李佳佳 潘少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6-1573,共8页
目的:分析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各类髓样抑制细胞(MDSCs)表达水平,及BCR-ABL融合基因、WT1表达分布的区别及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分析比较治疗后CML不同亚型MDSC的分布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58例CM... 目的:分析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各类髓样抑制细胞(MDSCs)表达水平,及BCR-ABL融合基因、WT1表达分布的区别及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分析比较治疗后CML不同亚型MDSC的分布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58例CML患者中各类MDSCs的比例。RQ-PCR检测WT1及BCR-ABL的相对表达量。以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CML患者中不同BCR-ABL表达量、不同WT1表达量、不同CD34^(+)细胞数、不同病程情况中MDSCs分布的区别,以及CML慢性期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各类MDSCs表达。同时检测不同阶段CM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比较淋巴细胞亚群及MDSCs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初诊时为CML慢性期的患者G-MDSC及e-MDSC均较正常对照组比例明显增加(P<0.05)。初诊时即为加速期及急变期的CML患者中G-MDSC、e-MDSC的比例均较CML慢性期患者明显增加(P<0.05)。但在CML加速期M-MDSC的比例与CML慢性期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ML患者中G-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5587,0.5307,0.5981),M-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1321,0.1446,0.1578),e-MDSC比例与BCR-ABL、WT1基因的数值及CD34^(+)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6043,0.6207,0.6259)。G-MDSC在各治疗阶段的最佳反应组均明显低于警告/失败组;e-MDSC仅治疗3个月时,比例在最佳反应组及警告/失败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SC在各阶段最佳反应组及警告/失败组中差异性均不具统计学意义。并且仅G-MDSC细胞比值与其BCR-ABL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7981)。CML急变期的T淋巴细胞较加速期及慢性期比例明显减少,NK细胞比例升高。仅G-MDSC比例与T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8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类MDSCs与BCR-ABL、WT1基因、CD34^(+)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与CML患者的肿瘤负荷程度呈正相关。但M-MDSC的相关性弱于G-MDSC及e-MDSC。治疗后CML患者随着病情的缓解,G-MDSC相应减少,但M-MDSC无明显变化,e-MDSC仅在早期3个月治疗阶段中存在差异。G-MDSC的比例变化或可预测CML治疗效果。MDSC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且G-MDSC的抑制作用较M-MDSC及e-MDSC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抑制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 WT1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P1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李佳佳 伍燕平 +4 位作者 刘林 张孟孟 王蒙 张平平 张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T复合多肽1(TC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初诊AML患者和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CP1的表达水平。收集A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T复合多肽1(TC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初诊AML患者和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CP1的表达水平。收集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CP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TCP1对AM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Cox回归分析影响AM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相比,TCP1在AML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TCP1低表达组相比,TCP1高表达组年龄≥60岁患者和治疗后未缓解患者所占比例较高,患者多伴有TET2基因突变,且预后不良明显增多,而中位OS缩短(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染色体核型异常、疗效及TCP1表达量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TCP1在AML患者中明显上调,其表达与部分临床特征及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AML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复合多肽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玉凤 杨艳丽 耿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8-1806,共9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MDS患者172例,检测MDS相关14种高频突变基因,分析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修...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MDS患者172例,检测MDS相关14种高频突变基因,分析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等的关系,探讨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72例患者中男101例,女71例,中位年龄67(15-89)岁,检测到发生突变患者88例(51.2%)。突变发生率>5%的基因由高到低依次为TET2(16.9%)、RUNX1(12.8%)、ASXL1(12.2%)、CEBPA(8.1%)、TP53(7.0%)、DNMT3A(6.4%)。按照生物学功能分类,突变频率最高的为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36.6%)。基因突变组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非突变组(P<0.001)。不同MDS亚型的基因突变发生率不同,且各亚型基因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R较高危组(IPSS-R>3.5分)的基因突变发生率为65.7%,显著高于较低危组(IPSS-R≤3.5分)的30.0%(P<0.05),且TP53基因在两组间的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伴TP53、NPM1及TET2基因突变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DS患者易发生基因突变,逐渐增加的突变数目和伴TP53、NPM1及TET2基因突变可能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忠玉 伍燕平 +1 位作者 白雪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7-1940,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率带来了希望。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率带来了希望。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极高。本文就移植术后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念珠菌、曲霉菌和毛霉菌的病原学类型、诊断方法、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提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有效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因学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达miR-383-5p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刘林 杨艳丽 +1 位作者 张凤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1775,共5页
目的:探讨miR-383-5p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初治MM患者及非肿瘤对照者各11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病理资料及... 目的:探讨miR-383-5p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初治MM患者及非肿瘤对照者各11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病理资料及治疗反应,通过RT-qPCR检测miR-383-5p在MM患者及非肿瘤对照者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miR-383-5p表达量与MM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T-qPCR结果显示,115例非肿瘤对照者骨髓组织与115例MM患者骨髓组织中miR-383-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9±0.11与1.48±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结果提示,miR-383-5p表达与骨损伤、β2-微球蛋白和球蛋白相关(均P<0.001),但与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红蛋白和轻链不相关。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低表达miR-383-5p是MM患者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miR-383-5p在MM患者中表达下调,且低表达miR-383-5p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iR-383-5p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