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内胸腺癌11例临床病理特征
1
作者 王连营 雷洋 +3 位作者 邵雯 冯振中 王弦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3,80,共6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5例,年龄35~75岁,其中2例肿块侵犯周围甲状腺组织。免疫表型:CD5、CD117、p63、p40、CK5/6、CK17及CKpan均阳性,仅1例Syn灶性阳性。基因检测:1例患者出现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c.-228 C>T)。结论 IT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形态学与其他恶性程度较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较为相似,易误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胸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晶璐 童利 +2 位作者 王娜娜 吴阳阳 吴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7,共8页
目的探讨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CRC患者根治性手术标本132例,对照组选择距癌灶5 cm以上边缘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GPR15与FOXP3在CRC组织及癌... 目的探讨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CRC患者根治性手术标本132例,对照组选择距癌灶5 cm以上边缘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GPR15与FOXP3在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CRC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CRC组织中GPR15与FOXP3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联性。采用Cox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RC组织中GPR15与FOXP3两者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GPR15在CRC组织中的表达与部位、神经侵犯、TNM分期相关,FOXP3表达与性别相关(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分型、浸润深度、肿瘤出芽、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GPR15与FOXP3两者的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性(Kappa系数=-0.019)。GPR15阳性组生存预后显著劣于阴性组(log-rank检验:χ^(2)=4.3,P=0.039);FOXP3阳性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阴性组(log-rank检验:χ^(2)=7.3,P=0.007)。年龄≤55岁、GPR15阳性、FOXP3阴性是促使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PR15与FOXP3均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GPR15与FOXP3有望成为CRC早期筛查、精准治疗、预后评估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GPR15 FOXP3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及普通转录组数据构建结直肠癌患者新型糖酵解相关预后风险模型
3
作者 姚凯 夏静怡 +5 位作者 张硕 孙韵 马俊杰 朱博 任丽 张从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目的探究糖酵解基因对结直肠癌(CRC)患者的预后价值并构建新型糖酵解相关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收集CRC患者的单细胞、普通转录组数据;通过ssGSEA方法计算各样本糖酵解评分;利用Kapl... 目的探究糖酵解基因对结直肠癌(CRC)患者的预后价值并构建新型糖酵解相关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收集CRC患者的单细胞、普通转录组数据;通过ssGSEA方法计算各样本糖酵解评分;利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CRC患者糖酵解评分总生存率生存曲线;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在糖酵解评分最高细胞类型中定义糖酵解相关亚群;通过基因富集、代谢活性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鉴定新定义亚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对患者预后影响;基于影响预后最显著亚群的特征基因,构建并验证预后风险模型;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讨高低风险组患者间生物学功能差异;使用R软件包评估高低风险组间免疫微环境和药物敏感性差异;借助Enrichr数据库预测预后风险基因的靶向药物。结果糖酵解评分在肿瘤组织中显著升高,且高糖酵解评分与CR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CRC组织中,糖酵解评分最高的细胞类型为上皮细胞,我们在这些细胞中定义了8个糖酵解相关的细胞亚群。这些亚群中,P4HA1+上皮细胞亚群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基于该亚群特征基因,成功构建并验证了糖酵解相关预后风险模型。GSEA显示高低风险组之间存在显著生物学差异。免疫微环境分析表明,高风险组患者巨噬细胞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较高,且伴有明显的免疫排斥和抑制;低风险组患者的B细胞和T细胞浸润较高。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对阿博利布等药物敏感,低风险组对顺铂等药物敏感。药物预测结果还表明,丙戊酸可能是预后风险基因的潜在靶向药物。结论CRC中高糖酵解状态影响患者预后。我们构建的新型糖酵解相关预后风险模型,在辅助CRC的诊疗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CRC) 糖酵解 单细胞分析 预后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下调HIF-1α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脂质代谢
4
作者 李丹丹 楚佳鑫 +6 位作者 闫妍 徐文隽 朱行春 孙韵 丁浩峰 任丽 朱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H129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0~70μmol/L)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筛选20、4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通过细胞摄取实验、伤口愈合实验、甘油三酯(TG)/游... 目的探讨姜黄素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H129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0~70μmol/L)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筛选20、4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通过细胞摄取实验、伤口愈合实验、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及油红O染色评估姜黄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PGC-1α、PPAR-α及HIF-1α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代谢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体内实验采用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姜黄素(20 mg/kg)与对照组的肿瘤质量及脂滴变化。结果姜黄素浓度依赖性抑制NSCLC细胞增殖(P<0.05),并降低TG、NEFA和脂滴含量(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姜黄素上调PGC-1α和PPAR-α表达(P<0.05)。KEGG通路富集预测发现HIF-1信号通路在姜黄素治疗NSCLC中被显著富集,HIF-1α与PPAR-α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提示姜黄素下调HIF-1α(P<0.05)。动物实验中,姜黄素组肿瘤重量和脂滴减少。结论姜黄素通过HIF-1α通路抑制NSCLC细胞增殖、脂质代谢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非小细胞肺癌 脂质代谢 HIF-1α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