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位限制下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换 韩雪 +2 位作者 宋佳苧 娄晓乐 徐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目的 探讨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体位限制组(n=20)。3组... 目的 探讨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体位限制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体位限制组在体位限制下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三角肌后束和冈上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均方根值(RMS),肌骨超声测量患侧肩峰-大结节(AGT)间距。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和AGT间距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10.850, P <0.001),体位限制组各项指标最优(F> 42.031, P <0.001)。结论 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脱位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周肌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机器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娄晓乐 宋佳苧 +2 位作者 韩雪 刘换 江勇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65,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10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后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M1区刺激组(n=15)、骶神经... 目的探讨经颅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10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后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M1区刺激组(n=15)、骶神经根刺激组(n=15)和联合刺激组(n=15)。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M1区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皮层M1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骶神经根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3神经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1区rTMS和骶3神经根rPMS,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评估4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刺激组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NB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NB患者的尿动力和排尿症状,促进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 磁刺激 康复 尿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下颌抗阻力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3
作者 韩雪 刘换 +6 位作者 娄晓乐 宋佳苧 张子昂 耿宗晓 王姗 张永卿 徐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625-3630,共6页
背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 背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吞咽功能的恢复在患者摄取营养、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和下颌抗阻力训练(CTAR)已被证明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但目前将iTBS联合CTAR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研究较少,其康复疗效有待进一步取证。目的观察iTBS联合CTAR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3月—2024年7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CTAR组(n=30)和联合组(n=30)。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CTAR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CTAR,联合组在CTAR组的基础上接受大脑皮质iTBS刺激,5次/周,共4周。治疗前后选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表分级量表(FOIS)进行评估,表面肌电(sEMG)测量患者舌骨上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峰值,并且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纳入常规组30例、CTAR组30例和联合组30例。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较组内治疗前升高,吞咽时程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4周后,CTAR组、联合组患者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常规组,吞咽时程短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低于CTAR组,FOIS评分、sEMG的最大波峰值高于CTAR组,吞咽时程短于CTAR组(P<0.05);且CTAR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7),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CTAR组(P<0.017)。结论iTBS联合CTAR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强化吞咽肌群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康复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下颌抗阻力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和腹横肌的形态学及功能效果
4
作者 宋佳苧 娄晓乐 +3 位作者 刘换 韩雪 徐磊 王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目的探讨在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核心组(n=32)和呼吸组(n=32)。各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 目的探讨在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核心组(n=32)和呼吸组(n=32)。各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核心组行核心稳定训练,呼吸组行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共4周。比较训练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多裂肌、腹横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均方根值(RMS);肌骨超声测量患侧多裂肌和腹横肌厚度。结果各组VAS、JOA和ODI评分的组内效应(F>597.796,P<0.001)、组间效应(F>16.535,P<0.001)和交互效应(F>49.622,P<0.001)均显著。两两比较,呼吸组优于核心组和对照组(P<0.05),核心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各组腹横肌和多裂肌厚度的组内效应(F>7971.631,P<0.001)、组间效应(F>177.760,P<0.001)和交互效应(F>478.771,P<0.001)均显著;两两比较,呼吸组显著优于核心组和对照组(P<0.001),核心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各组多裂肌和腹横肌RMS的组内效应(F>144303.007,P<0.001)、组间效应(F>1495.458,P<0.001)和交互效应(F>3121.361,P<0.001)均显著;两两比较,呼吸组显著优于核心组和对照组(P<0.001),核心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各组多裂肌和腹横肌AEMG的组内效应(F>1890.532,P<0.001)、组间效应(F>607.132,P<0.001)和交互效应(F>824.923,P<0.001)均显著;两两比较,呼吸组显著优于核心组和对照组(P<0.001),核心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和控制能力,能够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核心稳定性训练 呼吸训练 超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饲肠内营养联合冰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王姗 薛梦童 +2 位作者 于娟 李璐 徐磊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改善冰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伴有吞咽障碍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改善冰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伴有吞咽障碍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留置鼻肠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冰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经口进食+冰刺激的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VFSS)评分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治疗组病人治疗期间并发症(误吸、呛咳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结论:在冰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中,联合使用管饲肠内营养不能显著提升吞咽功能的恢复,可以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并减少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冰刺激 颅脑损伤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效果比较
6
作者 张子昂 陈静 +4 位作者 沈孟茹 耿宗晓 韩雪 赵旭 徐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8期896-905,共10页
目的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MICT组(n=32)和HIIT组... 目的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MICT组(n=32)和HIIT组(n=32)。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治疗,MICT组增加MICT,HIIT组增加HIIT,共4周。治疗前后比较睁闭眼状态下平均压力、足印面积对称指数(SI),以及身体质心前后和内外位移,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试验(10MWT)时间、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各组BBS评分、6MWT距离、TUGT和10MWT时间、FMA-LE评分的组内(F>351.683,P<0.001)、组间(F>4.945,P<0.01)和交互效应(F>16.919,P<0.001)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HIIT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HIIT组6MWT距离、TUGT和10MWT时间、FMA-LE评分优于MICT组(P<0.05)。睁眼状态下,各组平均压力SI、足印面积SI、身体质心前后向位移和内外向位移的组内(F>64.684,P<0.001)、组间(F>9.472,P<0.001)和交互效应(F>10.562,P<0.001)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和HIIT组上述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HIIT组显著优于MICT组(P<0.001)。闭眼状态下,各组平均压力SI、足印面积SI、身体质心前后向位移和内外向位移的组内(F>107.730,P<0.001)、组间(F>4.275,P<0.05)和交互效应(F>7.985,P<0.05)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和HIIT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HIIT组平均压力SI优于MICT组(P<0.05)。结论HIIT和MICT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HIIT对步行功能和睁眼静态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优于MICT,对闭眼静态平衡功能干预效果两种运动模式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步行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