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重整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华倩 张梦 +3 位作者 马晓雯 李敏 陈芹 朱宁宁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药物重整干预方案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以2023年7月入院的45例病人为对照组,2023年11月入院的45例病人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药物重整干预方案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以2023年7月入院的45例病人为对照组,2023年11月入院的45例病人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药物重整方案,比较两组病人用药偏差、服药依从性、合理用药自我效能和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发生情况。结果:出院2周、31 d、8周时,观察组病人用药偏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和合理用药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P<0.05),31 d非计划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重整方案可有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发生,提高服药依从性,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重整 缺血性脑卒中 医院-家庭过渡期 用药偏差 服药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2
作者 陈冬梅 宣玲 王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NSTEMI组104例和STEMI组78例,另选取同期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检测所有受试者的PLR、NLR、LMR、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比3组血清PLR、NLR、LMR、D-二聚体、FIB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PLR、NLR、LMR、D-二聚体、FIB的评估模型,以ROC曲线分析PLR、NLR、LMR、D-二聚体、FIB评估NSTEMI与STEMI患者的价值。结果STEMI组和NSTEMI组的血清PLR、NLR、LMR、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LR、NLR、LMR、D-二聚体、FIB水平为STEMI和NSTEMI患者的独立影响因子(OR=25.078,95%CI:3.147~199.865;OR=32.852,95%CI:4.398~245.417;OR=28.703,95%CI:3.310~248.867,OR=67.491,95%CI:8.518~534.729;OR=46.759,95%CI:8.219~266.006;OR=2.573,95%CI:1.026~6.451;OR=3.442,95%CI:1.750~6.768,OR=2.971,95%CI:1.799~4.907;OR=68.375,95%CI:12.598~371.103;OR=7.471,95%CI:1.759~31.737,P<0.01)。ROC曲线显示,血清PLR、NLR、LMR、D-二聚体、FIB联合评估NSTEM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96,敏感性为99.04%,特异性为95.00%;联合评估STEMI的AUC为0.995,敏感性为94.87%,特异性为97.50%,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NSTEMI患者与STEMI患者的PLR、NLR、LMR、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升高,各指标联合测定对于NSTEMI和STE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淋巴细胞 纤维蛋白原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利亚 徐耀 +2 位作者 乔婷婷 马灿灿 陈兰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5,共7页
目的:探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将225例PD患者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ve fun... 目的:探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将225例PD患者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ve function,NC)组41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76例和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组108例。比较3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等指标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NC组比较,MCI和PDD组的教育水平下降(P均<0.05),Hoehn-Yahr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胱抑素C水平、CIMT、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积分上升(P均<0.05)。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高是PD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 <0.001),而CIMT增厚、Hoehn-Yahr分级高是PD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PD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认知障碍早期诊疗专家共识(2025) 被引量:2
4
作者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痴呆高危人群早筛系统及早期干预设备应用推广组 +13 位作者 江西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与人工智能学组 戴西件 骆嵩 张华 朱佳佳 李征军 赵艺蕾 李宏伟 张灵艳 胥化虎 王茜 罗艳 刘风 刘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AD在出现典型症状前20多年,脑组织己可能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即AD源性认知障碍,也是AD早期检测、诊断和防治...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AD在出现典型症状前20多年,脑组织己可能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即AD源性认知障碍,也是AD早期检测、诊断和防治最重要的窗口期。对早发性痴呆症和AD(65岁以前)发病率的可靠评价很少,其中约30%归因于AD源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环境及地域差异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不同人群、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发病率和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制订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疗工作者对AD源性认知障碍的认知,专家组经多次研讨,制订《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认知障碍早期诊疗专家共识》,以期为A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共识和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诊断 治疗 早期预防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镭-223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卢畅 张冉 +9 位作者 张丽 丁佳欣 孙悦 冉卓灵 郑雨璇 喻琳 高旭 谢晶 周焕 宫建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51,共6页
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是疾病进展的重要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近年来,随着核素治疗技术的发展,镭-223(223-Ra)作为一种新型α靶向疗法,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 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是疾病进展的重要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近年来,随着核素治疗技术的发展,镭-223(223-Ra)作为一种新型α靶向疗法,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良好疗效。该文综述223-Ra特点、作用机制及其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223-Ra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镭-223 放射性核素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多参数评估重度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心室功能改变的价值
6
作者 程君 安书田 +4 位作者 庞良俊 王震 李裕国 余永强 李小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5-750,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mapping及应变技术评估重度酒精使用障碍(AUD)患者心室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32例重度AUD男性患者,同时纳入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mapping及应变技术评估重度酒精使用障碍(AUD)患者心室功能改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32例重度AUD男性患者,同时纳入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集临床资料及CMR数据,包括常规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射血分数、容积指数及质量指数)、组织特征参数(NativeT1、T2mapping、细胞外容积分数)、应变参数(左心室整体径向、右心室整体径向、周向及纵向应变),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AUD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3.799,P<0.001),左心室应变参数(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周向应变、整体径向应变)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459、4.435、-4.759,P均<0.001)。AUD组较对照组NativeT1值、T2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均显著升高(t=6.301、5.650、7.069,P均<0.001)。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及整体径向应变的绝对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8.703、-2.814,P<0.01)。结论CMR特征追踪技术可早期识别重度AUD患者的心室功能异常。T1、T2mapping及细胞外容积分数升高提示AUD患者存在心肌水肿和纤维化改变,这些改变与左心室功能损害密切相关。CMR多参数评估可为早期诊断重度AUD患者心脏受累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使用障碍 磁共振成像 T1mapping T2mapping 心室功能 细胞外容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高危新生儿照顾者需求变化的纵向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一新 杨丽娟 +5 位作者 张曼玉 张娜娜 许栋 徐兵 蔡荣兰 王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了解高危新生儿照顾者在高危新生儿入院至出院后回归家庭期间不同时期的照顾需求变化,为制订高危新生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择14名高危新生儿照顾者进行3次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时间分别为高危新... 目的了解高危新生儿照顾者在高危新生儿入院至出院后回归家庭期间不同时期的照顾需求变化,为制订高危新生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择14名高危新生儿照顾者进行3次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时间分别为高危新生儿入院3 d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采用纵向质性研究的方法,每次访谈完成后运用Smith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共时分析,待全部资料收集完成后,再进行整体纵向历时分析。结果资料归纳后提取出3个主题8个亚主题,即入院期知晓患儿信息及情感联结的需求(母乳喂养的信息需求、知晓疾病进展的信息需求、建立情感联结的需求)、出院准备期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线上平台沟通的需求、奶粉选择及用药指导的需求、特殊检查指导的需求)、回归家庭期照顾支持的需求(专业照顾信息支持的需求、家庭社会支持的需求)。结论高危新生儿照顾者的需求呈动态变化,医护人员应根据照顾者不同时期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高危新生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新生儿 早产儿 照顾者 照护需求 出院准备 家庭护理 纵向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用于改善鼻唇沟皱纹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渺 王怀谷 +2 位作者 蒋邦红 程曙 孙理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53-1858,共6页
目的基于面部年轻化和鼻唇沟皱纹的改善,评估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用于改善鼻唇沟皱纹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60例因鼻唇沟皱纹至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PPDO... 目的基于面部年轻化和鼻唇沟皱纹的改善,评估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用于改善鼻唇沟皱纹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60例因鼻唇沟皱纹至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PPDO皮下埋植提升术的求美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其面部松垂特点和程度设计埋线数量和分布,观察组予以倒V型布线提升,对照组予以传统的直线型布线提升。分别于术后4、12、24周随访并统计临床疗效、面部整体改善情况、记录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皱纹严重程度评定量表(WSR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对应时间点的WSRS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术后12周时WSRS评分最低,术后24周评分虽较术后12周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整体改善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4.067±0.828,显著高于对照组3.400±0.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9,P<0.05)。结论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均能较好地改善鼻唇沟皱纹;倒V型布线法相较于直线型布线法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受试者满意度高,耗材更少;两种布线方式均在术后第12周达到最佳效果;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DO双向锯齿线 鼻唇沟 倒V型布线法 直线型布线法 面部年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娄晓乐 宋佳苧 +2 位作者 韩雪 刘换 江勇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65,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10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后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M1区刺激组(n=15)、骶神经... 目的探讨经颅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10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后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M1区刺激组(n=15)、骶神经根刺激组(n=15)和联合刺激组(n=15)。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M1区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皮层M1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骶神经根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3神经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1区rTMS和骶3神经根rPMS,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评估4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刺激组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NB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NB患者的尿动力和排尿症状,促进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 磁刺激 康复 尿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联合抗PD-1单抗对小鼠膀胱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硕 陶璐 +4 位作者 武越 史梦婷 张甜甜 郭园园 汪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23-1631,共9页
目的 探究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HER2 antibody-drug conjugate,HER2-ADC)联合抗PD-1单抗(anti-PD-1 antibody,anti-PD-1)对HER2表达膀胱癌的协同治疗效果,并阐明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40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的C57... 目的 探究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HER2 antibody-drug conjugate,HER2-ADC)联合抗PD-1单抗(anti-PD-1 antibody,anti-PD-1)对HER2表达膀胱癌的协同治疗效果,并阐明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40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的C57BL/6雌性小鼠构建过表达人HER2的MB49膀胱癌细胞C57BL/6小鼠异位肿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100 mm3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腹腔注射PBS 1.0 mL),anti-PD-1组(腹腔注射anti-PD-1,每只小鼠200μg/次,间隔3 d给药),HER2-ADC组(腹腔注射HER2-ADC,2.5 mg/kg,1次/7 d)和联合组(HER2-ADC和anti-PD-1给药方案同单药组)。连续给药28 d,期间每3天测量肿瘤体积与体质量,比较各组异位肿瘤生长速度与荷瘤小鼠生存率。停药后持续观察小鼠生存状态至自然死亡,记录中位生存时间(n=5)。药物干预28 d后留取各组部分荷瘤鼠外周血及肿瘤样本(n=5),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细胞(CD11b^(+)、Gr1^(+))和Treg细胞(CD4^(+)、CD25^(+)、FOXP3^(+)),免疫组化分析肿瘤内CD3^(+)T、CD8^(+)T、FOXP3^(+)T细胞浸润,全自动生化仪评估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及组织损伤指标:乳酸脱氢酶(LDH-L)的水平。结果 治疗28 d时,联合组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及单药组(P<0.01)。单药组(anti-PD-1组中位生存期53 d;HER2-ADC组55 d)及联合组(65 d)均较对照组(41 d)显著延长(P<0.01)。药物干预28 d后,单药组和联合组小鼠外周血中MDSCs细胞和Treg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较单药组降低(P<0.05)。肿瘤微环境中,联合组CD3^(+)T和CD8^(+)T细胞浸润水平较对照组和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FOXP3^(+)T细胞浸润水平较对照组和单药组显著减少(P<0.05)。各组血清ALT、AST、BUN、CRE、LDH-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结论 HER2-ADC联合anti-PD-1可抑制异位膀胱肿瘤生长,可能通过下调MDSCs/Treg并促进CD8^(+)T细胞浸润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 抗PD-1单抗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BeEAM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苟风全 李佳佳 +4 位作者 朱俊锋 朱凯 韩莉莉 王蒙 张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移植前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毒性、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疗效等进行分析。选择同时期67例未行ASCT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之间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差异。结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移植组患者预处理过程中,14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3例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0例出现口腔黏膜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仅1例出现急性肾损伤,上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移植后19例获得造血重建,仅1例血小板植入不良。患者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9-16)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2(10-23)d。至随访结束,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组和非移植组1年PFS率为分别为94.4%vs 68.5%;1年OS率分别为94.4%vs 83.5%;两组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移植组的PFS明显优于非移植组(P<0.05),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ASCT预处理采用BeEAM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可耐受,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近期疗效较好;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BeEAM方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兰林肽通过抗氧化应激和PI3K/Akt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
12
作者 刘雅婷 卢静 +4 位作者 冯祥谦 王东林 廖旗荣 杨红岩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62-1871,共10页
目的探讨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动物实验将APP/PS1小鼠分为2组(每组5只):阿尔茨海默病组(AD组... 目的探讨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动物实验将APP/PS1小鼠分为2组(每组5只):阿尔茨海默病组(AD组)和普兰林肽治疗组(AD+Pramlintide组);普兰林肽组每日经腹腔注射0.5μmol/L,AD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PBS;腹腔注射时间为10周。采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脑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组织树突棘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TEM)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细胞实验采用SH-SY5Y细胞加入Aβ1-42建立AD细胞模型,用普兰林肽处理细胞后,检测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动物实验表明,与不加普兰林肽处理相比,普兰林肽处理的小鼠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1),探索隐藏平台时间延长(P<0.01)。普兰林肽处理的小鼠HE染色显示海马组织神经元密度高,排列较整齐(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β蛋白明显降低(P<0.01),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树突棘数量增加(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神经元线粒体结构较为完整、空泡化明显减少,形态特征清晰可辨。与不加普兰林肽处理相比,治疗组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水平降低(P<0.01),WB结果显示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升高(P<0.01)。细胞实验表明,用普兰林肽处理的AD细胞模型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水平降低(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凋亡降低(P<0.01)。结论普兰林肽能够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减少海马组织Aβ沉积,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减轻了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增强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普兰林肽 胰岛淀粉样多肽 PI3K/AKT通路 抗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内胸腺癌11例临床病理特征
13
作者 王连营 雷洋 +3 位作者 邵雯 冯振中 王弦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3,80,共6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IT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采用免疫组化和Sanger测序法进行蛋白和基因检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5例,年龄35~75岁,其中2例肿块侵犯周围甲状腺组织。免疫表型:CD5、CD117、p63、p40、CK5/6、CK17及CKpan均阳性,仅1例Syn灶性阳性。基因检测:1例患者出现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c.-228 C>T)。结论 IT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形态学与其他恶性程度较高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较为相似,易误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胸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柳苷元在预防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4
作者 王何月 胡旺 +2 位作者 王小妮 徐涛 周焕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7,共9页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利用ELISA、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Ppg对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等指标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对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pg改善了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小鼠的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水平明显下降,减轻了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体外实验表明,Ppg明显抑制了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的表达,降低了GSH和MDA的水平,提高了SOD的活性。同时,通过PDTC(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了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了p65在细胞核中的积累,效果与Ppg高剂量组相仿。结论Ppg能够减轻由APAP引起的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保护APAP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苷元 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肝损伤 炎症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下调HIF-1α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脂质代谢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丹丹 楚佳鑫 +6 位作者 闫妍 徐文隽 朱行春 孙韵 丁浩峰 任丽 朱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H129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0~70μmol/L)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筛选20、4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通过细胞摄取实验、伤口愈合实验、甘油三酯(TG)/游... 目的探讨姜黄素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和H129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0~70μmol/L)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筛选20、40μmol/L用于后续实验。通过细胞摄取实验、伤口愈合实验、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及油红O染色评估姜黄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PGC-1α、PPAR-α及HIF-1α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代谢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体内实验采用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姜黄素(20 mg/kg)与对照组的肿瘤质量及脂滴变化。结果姜黄素浓度依赖性抑制NSCLC细胞增殖(P<0.05),并降低TG、NEFA和脂滴含量(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姜黄素上调PGC-1α和PPAR-α表达(P<0.05)。KEGG通路富集预测发现HIF-1信号通路在姜黄素治疗NSCLC中被显著富集,HIF-1α与PPAR-α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提示姜黄素下调HIF-1α(P<0.05)。动物实验中,姜黄素组肿瘤重量和脂滴减少。结论姜黄素通过HIF-1α通路抑制NSCLC细胞增殖、脂质代谢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非小细胞肺癌 脂质代谢 HIF-1α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张子昂 陈静 +4 位作者 沈孟茹 耿宗晓 韩雪 赵旭 徐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6-905,共10页
目的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MICT组(n=32)和HIIT组... 目的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MICT组(n=32)和HIIT组(n=32)。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治疗,MICT组增加MICT,HIIT组增加HIIT,共4周。治疗前后比较睁闭眼状态下平均压力、足印面积对称指数(SI),以及身体质心前后和内外位移,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试验(10MWT)时间、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各组BBS评分、6MWT距离、TUGT和10MWT时间、FMA-LE评分的组内(F>351.683,P<0.001)、组间(F>4.945,P<0.01)和交互效应(F>16.919,P<0.001)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HIIT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HIIT组6MWT距离、TUGT和10MWT时间、FMA-LE评分优于MICT组(P<0.05)。睁眼状态下,各组平均压力SI、足印面积SI、身体质心前后向位移和内外向位移的组内(F>64.684,P<0.001)、组间(F>9.472,P<0.001)和交互效应(F>10.562,P<0.001)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和HIIT组上述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HIIT组显著优于MICT组(P<0.001)。闭眼状态下,各组平均压力SI、足印面积SI、身体质心前后向位移和内外向位移的组内(F>107.730,P<0.001)、组间(F>4.275,P<0.05)和交互效应(F>7.985,P<0.05)均显著;治疗后,MICT组和HIIT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HIIT组平均压力SI优于MICT组(P<0.05)。结论HIIT和MICT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HIIT对步行功能和睁眼静态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优于MICT,对闭眼静态平衡功能干预效果两种运动模式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步行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Tns3/miR-671-5p/sirt1轴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
17
作者 卢静 刘雅婷 +4 位作者 冯祥谦 王东林 廖旗荣 杨红岩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72-1882,共11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Tns3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中的表达水平和在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月龄雄性体质量23~26 g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5只。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Tns3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中的表达水平和在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月龄雄性体质量23~26 g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5只。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海马组织Aβ斑块数量。提取小鼠脑总RNA检测circRNA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通过RT-qPCR验证前6位差异显著的circRNA。用Aβ1-42处理神经元细胞建立AD体外细胞模型,转染circ-Tns3小干扰RNA(si-circ-Tns3)进入Aβ1-42处理神经元细胞中达到敲低circ-Tns3的目的。RT-qPCR测定circ-Tns3和miR-671-5p表达水平。CCK-8和TUNEL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细胞数量,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法(RIP测定)验证circ-Tns3和miR-671-5p之间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sir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月龄AD小鼠出现明显认知障碍和脑Aβ过度沉积(P<0.01)。AD小鼠和WT小鼠鉴定出26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159个上调,110个下调。GO和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参与突触传递、记忆功能和胆碱能突触等信号通路。circ-Tns3表达不仅在AD小鼠脑组织中显著增加,也在Aβ1-42处理的神经元中表达增加。在细胞实验中,敲低circ-Tns3显著增加了Aβ1-42处理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和减少了凋亡细胞,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了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P<0.01)。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circ-Tns3和miR-671-5p具有互补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RIP测定证实circ-Tns3和miR-671-5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生信数据库预测miR-671-5p和sirt1具有互补序列。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Aβ1-42处理的神经元中,敲低circ-Tns3后,sirt1蛋白表达增加(P<0.01)。此外,在Aβ1-42处理的神经元中,敲低circ-Tns3后再加入miR-671-5p抑制剂,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circ-Tns3在AD小鼠和AD体外细胞模型中高表达,敲低circ-Tns3改善了神经元损伤,circ-Tns3可能通过结合miR-671-5p调节sirt1蛋白表达参与神经元的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环状RNA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调控L型钙通道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红燕 卢国庆 +10 位作者 付程文 徐梦文 朱小翌 邢国权 刘乐强 柯雨菲 崔乐妹 陈睿旸 王磊 康品方 唐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41,共11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铜死亡与心肌L型钙电流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对40只SD大鼠进行对照(Con)和糖尿病模型构建,后者通过高糖高脂饲料且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进一步分为模型组(DM)、槲皮素组(DM+Que)和恩格列净组(DM+Empa),n...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铜死亡与心肌L型钙电流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对40只SD大鼠进行对照(Con)和糖尿病模型构建,后者通过高糖高脂饲料且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进一步分为模型组(DM)、槲皮素组(DM+Que)和恩格列净组(DM+Empa),n=10。每2周测量大鼠血糖和体质量,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通过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WGA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血清铜离子水平和FDX1的表达情况。体外细胞(大鼠H9c2心肌细胞)实验:分别设置低糖组(Con)、高糖组(HG)、槲皮素组(HG+Que)、伊利司莫组(HG+ES)和伊利司莫+槲皮素组(HG+ES+Que),通过CK-MB和LDH评估心肌损伤,检测FDX1蛋白表达。膜片钳技术检测心肌细胞L钙电流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血糖增加(P<0.05),体质量下降(P<0.05),左心功能下降,血清铜水平和FDX1表达增加(P<0.01),心肌L钙电流减小(P<0.01),动作电位时程延长(P<0.01)。与DM组相比,药物组血糖水平降低(P<0.05)、体质量增加(P<0.05)、左心功能改善。与DM+Empa组相比,槲皮素组铜离子水平、FDX1表达减少(P<0.01),心肌L钙电流增加(P<0.05)。在体外实验中,HG组的FDX1表达水平和心肌损伤均增加,槲皮素干预后,FDX1表达降低和心肌损伤改善。HG+ES组的FDX1、CK-MB和LDH均升高(P<0.05),加入槲皮素后,这些指标与HG+ES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可能与抑制铜死亡信号通路从而恢复心肌L型钙电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糖尿病心肌病 L-型钙电流 铜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晶璐 童利 +2 位作者 王娜娜 吴阳阳 吴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7,共8页
目的探讨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CRC患者根治性手术标本132例,对照组选择距癌灶5 cm以上边缘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GPR15与FOXP3在CRC组织及癌... 目的探讨GPR15与FOXP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CRC患者根治性手术标本132例,对照组选择距癌灶5 cm以上边缘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GPR15与FOXP3在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CRC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CRC组织中GPR15与FOXP3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联性。采用Cox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RC组织中GPR15与FOXP3两者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GPR15在CRC组织中的表达与部位、神经侵犯、TNM分期相关,FOXP3表达与性别相关(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分型、浸润深度、肿瘤出芽、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GPR15与FOXP3两者的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性(Kappa系数=-0.019)。GPR15阳性组生存预后显著劣于阴性组(log-rank检验:χ^(2)=4.3,P=0.039);FOXP3阳性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阴性组(log-rank检验:χ^(2)=7.3,P=0.007)。年龄≤55岁、GPR15阳性、FOXP3阴性是促使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PR15与FOXP3均在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GPR15与FOXP3有望成为CRC早期筛查、精准治疗、预后评估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GPR15 FOXP3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
20
作者 朱旭 王小妮 +8 位作者 卢畅 张冉 陈宁 周锦梅 张峰 张文 赵胜龙 黄顺旺 周焕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94-2199,共6页
目的 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餐后状态下口服利伐沙班片两种制剂(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开放、单剂量、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的试验思路。共入组70例健康男女受试者,其中空腹组38例、餐后组32例受... 目的 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餐后状态下口服利伐沙班片两种制剂(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开放、单剂量、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的试验思路。共入组70例健康男女受试者,其中空腹组38例、餐后组32例受试者,每周期单次口服利伐沙班片(2.50 mg/片)的受试制及参比制剂,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利伐沙班的血药浓度,对收集到的数据通过WinN onlin软件计算出利伐沙班片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 空腹组利伐沙班片受试及参比制剂的主要PK参数:C_(max)分别为(72.48±17.08)和(66.36±15.64)μg·L^(-1),AUC_(0-t)分别为(383.49±101.06)和(370.43±102.16)h·μg·L^(-1),AUC_(0-inf)和分别为(389.58±102.28)和(375.84±103.01)h·μg·L^(-1)。受试者在餐后口服利伐沙班片主要PK参数:C_(max)分别为(66.48±15.64和60.87±13.44)μg·L^(-1),AUC_(0-t)分别是(404.44±72.58)和(381.80±79.93)h·μg·L^(-1),AUC_(0-inf)分别是(410.88±73.55)和(393.64±69.71)h·μg·L^(-1)。空腹及餐后条件下,受试者口服利伐沙班受试及参比制剂,每次1片(2.50 mg/片),其血浆中利伐沙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AUC_(0-t)、AUC_(0-inf))的几何均数与其对应的数值之比的90%置信区间在80.00%~125.00%之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结论 在空腹及餐后条件下,利伐沙班片在人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片 生物等效性 药代动力学 安全性 健康受试者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