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反复发作者钙代谢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志斌 姚光辉 +2 位作者 陶祥明 张金翠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2-856,共5页
目的比较反复发病中老年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骨密度、25-(OH)维生素D、血钙浓度差异,探讨其发病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眩晕门诊纳入标准的103例明确诊断的50岁以上女性患者... 目的比较反复发病中老年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骨密度、25-(OH)维生素D、血钙浓度差异,探讨其发病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眩晕门诊纳入标准的103例明确诊断的50岁以上女性患者,首次治愈1年内,再发(≥2次)的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年龄匹配且近1年无眩晕病史正常女性80例为对照组(B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足跟骨密度,运用全自动分析仪比色法检测血钙浓度,电化学法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比较各组间骨密度、血钙浓度和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结果 A组骨量减少占39.81%(41/103),骨质疏松占29.13%(30/103)高于B组骨量减少36.25%(29/80),骨质疏松16.25%(1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25-(OH)维生素D(23.847±3.125 ng/ml)高于A组(17.153±2.0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1,P<0.05);A组中,未绝经人数占20.39%(21/103)骨密度T(-1.738±0.923)低于绝经组(-2.392±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P<0. 05);血清25(OH)D(21.589±3.037 ng/ml)高于绝经组(16.231±2.10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4, P<0. 05);血钙浓度(2.365±0.521 mmol/L)与绝经组(2.353±0.514 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5,P>0. 05)。结论反复发病中高年女性特发性BPPV患者发病可能与骨密度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绝经后女性更易累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骨密度 25-(OH)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体位限制治疗首诊未痊愈水平半规管管石症疗效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志斌 张金翠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0-295,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体位限制联合Barbecue复位法治疗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管石症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首诊2~3次手法复位治疗未痊愈HC-BPPV管石症患者,按门诊就诊卡单双号随机分成2组,A组为Barbecue复位... 目的观察改良体位限制联合Barbecue复位法治疗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管石症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首诊2~3次手法复位治疗未痊愈HC-BPPV管石症患者,按门诊就诊卡单双号随机分成2组,A组为Barbecue复位法+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组,嘱患者睡眠时双枕(头与床面有30°角)平卧和健侧卧位交替。B组为单纯Barbecue治疗组,3天及1周后门诊复查,观察2组疗效,并记录治疗后的伴随症状。结果 A组3天及1周的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96.97%,伴随症状分别为19例和9例;B组3天及1周的有效率分别为71.88%和93.75%,伴随症状分别为21例和11例。2组3天治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1周的治疗效果及伴随症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限制是一种治疗首诊未痊愈HC-BPPV管石症的有效方法,收效快,疗效可靠,可作为首诊未痊愈的HC-BPPV管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的补充治疗,患者眩晕症状消失可正常体位睡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arbecue复位法 水平半规管 管石症 体位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愈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志斌 张小莉 +2 位作者 陶祥明 李东海 张金翠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12月对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确诊且首次手法复位未痊愈的176例HC-BPPV患者采用联合改良体位限制治... 目的观察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12月对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确诊且首次手法复位未痊愈的176例HC-BPPV患者采用联合改良体位限制治疗,观察治疗后3d和1周的有效率。结果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手麻症状,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治疗。176例首诊复位未痊愈的患者应用改良体位限制治疗3d后,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132、17、27例,痊愈率75.00%(132/176),总有效率84.66%(149/176);1周后随访,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158、10、8例,痊愈率89.77%(158/176),总有效率95.45%(168/176)。结论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经首诊手法复位未痊愈的HC-BPPV患者的疗效好,可作为首次手法复位治疗失败患者的补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体位限制 水平半规管 手法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伦特隐球菌致外耳道炎1例分析
4
作者 王志斌 陶祥明 +1 位作者 张金翠 方福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一种以皮肤感染为症状的疾病,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可侵及中耳或乳突根治术腔[1],常见的致病菌有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及毛霉菌等,而外耳道罗伦特隐球...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一种以皮肤感染为症状的疾病,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可侵及中耳或乳突根治术腔[1],常见的致病菌有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及毛霉菌等,而外耳道罗伦特隐球菌感染鲜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伦特隐球菌 外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