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介导凋亡的机制及其在眼科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代应辉 李寿玲 陈逖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4期299-301,共3页
p75NTR是一个跨膜糖蛋白,是属于TNF受体超家族成员。NGF、BCNF、NT-3、NT-4/5都可以与p75NTR结合。表达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可能的途径是激活鞘磷脂通路和转录因子NF-kB。另外还有一些功能相关蛋白参与p75NTR信号传递。p75NTR与某些视... p75NTR是一个跨膜糖蛋白,是属于TNF受体超家族成员。NGF、BCNF、NT-3、NT-4/5都可以与p75NTR结合。表达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可能的途径是激活鞘磷脂通路和转录因子NF-kB。另外还有一些功能相关蛋白参与p75NTR信号传递。p75NTR与某些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相关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P75NTR 凋亡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秦梅 陶黎明 +1 位作者 代应辉 项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防护作用和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IR+PNS组。建立112.5mmHg、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在再灌注后不... 目的建立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防护作用和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IR+PNS组。建立112.5mmHg、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在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取出眼球,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出现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等组织病理学改变。IR+PNS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损害明显减轻。原位细胞凋亡检测IR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R+PNS组(P<0.05)。IR组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IR+PNS组(P<0.05),IR+PNS组的NF-κB表达滞后。结论PNS可通过抑制NF-кB的活化和减少凋亡而减轻视网膜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 三七总皂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摘出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被引量:7
3
作者 秦梅 陶黎明 +1 位作者 岳晓丽 李韵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6-236,F0003,共2页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L型感染小鼠致体细胞增生和诱发肿瘤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汪万英 郁佳 李永吴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38,F003,共3页
目的 本文对细菌 L型感染诱发小鼠肿瘤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L型 (2× 10 7/0 .2 ml/次 /只 )经尾静脉反复感染 C5 7/ BL / 6 N小鼠为 L型感染组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为对照组。结果  L型感染组有 10只... 目的 本文对细菌 L型感染诱发小鼠肿瘤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L型 (2× 10 7/0 .2 ml/次 /只 )经尾静脉反复感染 C5 7/ BL / 6 N小鼠为 L型感染组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为对照组。结果  L型感染组有 10只小鼠发生肿瘤 ,肿瘤发生率为 11.1% ,其中恶性肿瘤 8.88% (8只 ) ;良性肿瘤 2 .2 2 % (2只 )。感染组小鼠体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增生11.1% (10只 ) ;瘤样增生 3.33% (3只 ) ,而对照组均未发生肿瘤和增生性病变。结论  L 型菌感染可能与小鼠体细胞增生、不典型增生和肿瘤发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L型感染 不典型增生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高自清 刘庆淮 +1 位作者 谢平 刘肖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4-296,300,F005,共5页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鄄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fibroblasts,OFs)增殖的影响,探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病机制。方法:OFs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TGF鄄β1(0.1、1.0、5.0、10.0...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鄄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fibroblasts,OFs)增殖的影响,探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病机制。方法:OFs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TGF鄄β1(0.1、1.0、5.0、10.0、100.0μg/L)对细胞进行处理,计算细胞的数量,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椎虫蓝染色计算活细胞比例、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0.1、1.0、5.0、10.0滋g/L的TGF鄄β1作用后OFs生长曲线上移,活细胞数增加,A值上升,处于增殖期(S+G2)的细胞比例增多。100.0滋g/L的TGF鄄β1对OFs作用相反。结论:TGF鄄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双相调节性,其不同作用的发挥依赖TGF鄄β1的浓度,TGF鄄β1的促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能诱发P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秦梅 陶黎明 +1 位作者 代应辉 项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742-745,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角膜损伤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角膜损伤模型和建立15kPa、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组视网膜无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结构紊乱等,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损害加重。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中,缺血再灌注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均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24h时表达最强。NF-κB在再灌注6h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结论RIRI主要导致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损伤,NF-κB的表达和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脲嘧啶抑制玻璃体纤维母细胞增生动物实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涤臣 章可仪 +1 位作者 陈大本 封锡敏 《眼科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99-101,T008,共4页
用30只家兔眼内注血,复制增生性视网膜病模型。实验家兔分五组,各注射氟脲嘧啶3mg、1mg、5mg,5mg,B 组为对照组。根据12、19、26、33、40d 组织病理学的比较观察,发现A 组(3mg)在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方面最为安全、有效。此外,也注意到... 用30只家兔眼内注血,复制增生性视网膜病模型。实验家兔分五组,各注射氟脲嘧啶3mg、1mg、5mg,5mg,B 组为对照组。根据12、19、26、33、40d 组织病理学的比较观察,发现A 组(3mg)在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方面最为安全、有效。此外,也注意到纤维母细胞增生与血块中的巨噬细胞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脲嘧啶 视网膜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对后囊混浊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王剑锋 方丽 +1 位作者 朱美玲 李韵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通过兔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囊袋内灌注药物,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影响,并观察其对眼内组织的副作用。方法将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8眼)。行透明晶状体... 目的通过兔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囊袋内灌注药物,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影响,并观察其对眼内组织的副作用。方法将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8眼)。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中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囊袋内分别灌注生理盐水(A组,对照组)、MMC(B组,实验组,0.1g·L-1)各0.2mL,保留3min,然后环形撕囊,囊外摘出晶状体。术后每日观察并记录早期炎性反应情况,PCO出现的时间及程度;3月后处死动物,抽取房水,测房水细胞及蛋白含量;取下眼球,行HE染色,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眼内组织炎性反应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A、B组结膜充血及前房渗出均较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结膜充血平均消退时间分别为(9.25±0.89)d、(9.88±1.13)d,前房渗出时间分别为(6.38±0.92)d、(6.88±1.36)d,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O出现时间、混浊程度,2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个月2组房水蛋白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眼内组织均无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晶状体摘除手术可以造成血-房水屏障的破坏,术后3个月仍未完全恢复。MMC在0.1g·L-1能够有效抑制PCO发生,但并不增加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后囊混浊 丝裂霉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毛霉素抑制后囊膜混浊安全有效剂量研究
9
作者 马进 陈大本 +3 位作者 李涤臣 陶仪声 郁佳 张淑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0-523,共4页
目的 通过动物在体实验,筛选柔毛霉素抑制后囊膜混浊眼前段用药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在家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联合不同质量浓度的柔毛霉素(5~20 mg/L)囊袋内灌注10 min,通过对术后1周各质量浓度组角膜内皮细胞、虹膜、睫状体组织... 目的 通过动物在体实验,筛选柔毛霉素抑制后囊膜混浊眼前段用药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在家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联合不同质量浓度的柔毛霉素(5~20 mg/L)囊袋内灌注10 min,通过对术后1周各质量浓度组角膜内皮细胞、虹膜、睫状体组织反应的光、电镜检查和术后1个月各组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密度差异的观察,分别探讨药物在前房应用的安全、有效剂量。结果5~20 mg/L均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质量浓度依赖性。5 mg/L柔毛霉素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的增生且无临近组织的损伤,10~20 mg/L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亚细胞水平可逆性损伤和虹膜睫状体急性炎症反应;20 mg/L可引起眼表组织损伤。 结论 5 mg/L柔毛霉素是抑制后囊膜混浊前房用药的安全有效剂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毛霉素 药物毒性 后囊膜混浊 白内障 囊外摘出术 蒽环类抗代谢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