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髂深动脉穿支的解剖与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永锋 洪虓 +5 位作者 刘亮 展昭均 李孝亮 蒲春华 陈士文 廖圣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4-759,共6页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数量及走向,并测量其起始处血管外径。结合解剖学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并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设计及切取DCIAPF,修复4例下颌骨体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结果DCIA穿支血管分为腹壁肌支、肌骨支和肌皮穿支。腹壁肌支全由DCIA的腹股沟段发出的占66.7%,腹股沟段和髂骨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33.3%。肌骨支全由髂嵴内段发出占75%,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25%,且发自腹股沟段的穿支均为1支。肌皮穿支为1支的占58.3%,为2支的占41.7%。临床应用4例DCIAPF均成活,供区伤口恢复良好。术后1月,患者面部外形及口腔形态恢复满意,咬合关系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示下颌骨缺损重建效果好。结论熟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有助于更好的切取DCIAPF和修复下颌骨(体部或下颌角)及口腔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穿支嵌合皮瓣 下颌骨缺损 数字化外科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阴茎阴囊联合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9
2
作者 赵莉 徐达传 +3 位作者 何恢绪 吕军 魏革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为弧形阴茎、阴囊联合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解剖、皮瓣血管透明、X线造影等方法,对36侧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动脉主干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分别来自... 目的:为弧形阴茎、阴囊联合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解剖、皮瓣血管透明、X线造影等方法,对36侧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动脉主干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茎和阴囊外侧皮瓣的血供分别来自阴茎背浅和阴囊前动脉,前者起点外径为0.8±0.2mm,行于阴茎浅筋膜的疏松组织层。在阴茎阴囊交界区,两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阴茎皮瓣的静脉回流有二套,其中阴茎背浅静脉为血液回流的主要血管。结论:阴茎、阴囊交界区动脉间有吻合,可设计成阴茎阴囊弧形联合皮瓣。该型皮瓣较长,足以满足重度尿道下裂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 阴囊 联合皮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3
作者 赵莉 徐达传 +3 位作者 何恢绪 吕军 魏革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为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X线造影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6侧阴囊皮瓣血供各来源动脉的分布区域大小、相邻区域之间的血管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囊前动脉布于阴囊外侧前12~13的... 目的:为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X线造影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6侧阴囊皮瓣血供各来源动脉的分布区域大小、相邻区域之间的血管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囊前动脉布于阴囊外侧前12~13的皮肤。阴囊基底部和后外侧部分别由阴囊后动脉内、外侧支的皮支供养。缝区皮肤的血供来自阴囊中隔血管。上述血管在阴囊皮下和肉膜内相互吻合。结论:阴囊各血管的分布区域之间有吻合,可设计成跨血供区“L”形皮瓣修复阴囊型尿道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囊 皮瓣 跨血供区皮瓣 L型皮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腹腔神经丛穿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4
作者 赵莉 刘树伟 +1 位作者 张井泉 束汉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为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8具成人尸体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腹腔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部位、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胸十二至腰-椎体高度者为94.4%。... 目的:为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8具成人尸体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腹腔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部位、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胸十二至腰-椎体高度者为94.4%。该丛最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九横断层面。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后正中线分别为4.0±0.6cm;5.9±1.1cm,穿刺角度分别为14.0°±4.5°;28.8°±3.7°,穿刺深度为9.7±1.1cm;11.6±1.4cm。结论:穿刺点应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4cm、右6cm处。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腰升静脉、脊神经,反之易损伤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 穿刺 阻滞麻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内侧髁骨皮瓣移植重建下颌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5
作者 秦登友 钟世镇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膝降动脉起点距内上髁平均9.1cm,外径1.8mm,可游离长度7.7cm。该动脉以其3支合于型为多见(65.0%)。其伴行静脉压扁宽度平均2.6mm。关节支外径...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膝降动脉起点距内上髁平均9.1cm,外径1.8mm,可游离长度7.7cm。该动脉以其3支合于型为多见(65.0%)。其伴行静脉压扁宽度平均2.6mm。关节支外径为1.4mm,可游离长度达6.7crn,分布于内侧髁及膝内侧皮肤。隐支外径平均1.2mm,可游离长度达9.6cm,分布于小腿内上1/3∽1/2皮肤。以膝降血管为蒂设计股骨内侧髁骨皮瓣对修复下颌或面部其他缺损有较大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股骨内侧髁 骨皮瓣 下颌骨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解剖学特点及在动物模型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士文 路屹 +3 位作者 陈传好 邵正仁 单增强 李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 目的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关节囊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的距离。结果分布兔膝关节的各动脉距髌骨下极的距离上、下和左、右约为20 mm和5 mm,关节囊的上、下端和左、右侧的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约为10 mm和4.5 mm。结论在制备兔膝关节模型时,髌骨下极可设为参考的基准点,并通过距其距离判断手术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膝关节 动脉 关节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JCC/ATS胸内淋巴结影像分区中某些重要界线的确定——断层解剖与CT、MRI对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震寰 孙静 +1 位作者 黄瑜 秦登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 :在 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 ,用胸部横断层标本 (4套 )与CT(5 0例 )、MRI(2 0例 )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 2条辅助线和 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 4、5、6及 10区淋巴结... 目的 :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 :在 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 ,用胸部横断层标本 (4套 )与CT(5 0例 )、MRI(2 0例 )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 2条辅助线和 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 4、5、6及 10区淋巴结。结果 :在主动脉弓上缘至肺动脉干区段 ,经升主动脉断面圆心的冠状线分开 5区与 6区 ,升、降主动脉断面圆心间连线分开 5区与 4L(ATS、AJCC)或 10L区(ATS)。左肺动脉分开 5区与 4L或 (AJCC) 10L区 (ATS)。奇静脉弓分开 4R区与 10R区 (ATS)或 4R上、下组 (AJCC)。结论 :文中设计的组间界线使ATS和AJCC分区系统易于使用 ,有利于肺癌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 断层解剖 CT MRI 癌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修复与重建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传好 赵莉 +2 位作者 刘学刚 秦登友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 :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3 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 :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 (13 .8±2 .6)mm ,(15 .3± 2 .8)mm ;发... 目的 :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3 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 :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 (13 .8±2 .6)mm ,(15 .3± 2 .8)mm ;发出下叶上支处的外径分别为 (8.4± 2 .1)mm ,(9.1± 2 .3 )mm。左、右肺动脉出心包处至下叶上支动脉起点处长度分别为 (4 .9± 0 .6)cm ,(3 .8± 0 .8)cm。奇静脉第 2段、第 3段 (奇静脉弓 )的长度分别为 (4 .2± 0 .9)cm ,(3 .1± 0 .6)cm。结论 :(1)如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 ,动脉切除后可采用袖式吻合及侧壁扩大成形术 ;(2 )如右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 ,首选自体奇静脉片进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奇静脉 肺动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放射学的挑战及解剖学的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震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解剖学 介入放射解剖学 定义 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背阔肌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2 位作者 徐达传 高建华 邵正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 10 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 1~ 2cm相应肋间穿出 ,... 目的 :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 10 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 1~ 2cm相应肋间穿出 ,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 ;其中T6~ 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较近。第 6~ 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 ,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 5cm距离 ,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走行 3~ 5cm ,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 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 :可设计以第 6~ 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 /或以第 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感觉皮瓣 肋间神经 外和皮瓣 感觉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腭大孔和翼腭管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秦登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1期36-39,共4页
取成人颅骨标本366例(男266例,女100例),对与阻滞上颌神经有关的腭大孔、翼腭管进行了观察,并就有关应用问题作了探讨:腭大孔的位置可以孔与腭中缝、与牙槽突内缘中点的距离及孔与牙槽突内缘中点连线与中线夹角三项数据中的任何两项来... 取成人颅骨标本366例(男266例,女100例),对与阻滞上颌神经有关的腭大孔、翼腭管进行了观察,并就有关应用问题作了探讨:腭大孔的位置可以孔与腭中缝、与牙槽突内缘中点的距离及孔与牙槽突内缘中点连线与中线夹角三项数据中的任何两项来予以确定。膜大孔至圆孔下缘的距离加上硬腭粘膜厚度.即为阻滞麻醉时的穿刺深度。并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确定进针方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大孔 神经 圆孔 解剖学 夹角 下缘 腭管 阻滞麻醉 颅骨标本 测量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胸乳突肌解剖学特点及肌性斜颈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祖文轩 蒋邦红 +3 位作者 赖桂华 赵莉 张莉 徐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兔胸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建立简便,易重复的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方法对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部分层解剖,观察并测量肌束与颈外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及气管间的位置关系。用三种硬化剂按不同浓度分... 目的研究兔胸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建立简便,易重复的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方法对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部分层解剖,观察并测量肌束与颈外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及气管间的位置关系。用三种硬化剂按不同浓度分别注射胸乳突肌上中下段,评估最优的造模方法。并计算出安全注射范围的位置和面积,确定其体表投影。结果用0.75ml/kg的无水酒精注入下段胸乳突肌造模效果最优。注射区域的体表投影为胸骨端上缘外斜18°角的一个高约2.3 cm、宽约0.85cm,面积约2 cm2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区域。结论本实验为建立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有效的提高造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性斜颈 胸锁乳突肌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莉 关宿东 +2 位作者 单增强 陈传好 王小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5-786,789,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动物触须节律...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动物触须节律性拂动的恢复情况,检测修复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面神经损伤后第7d、14d、21d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第10.4±1.3d鼠触须开始拂动,18.5±1.3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13.5±1.2d触须开始拂动,27.3±1.0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转染组神经干传导速度恢复率快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 面肌 面神经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学习记忆减退大鼠脑线粒体DNA缺失 被引量:4
14
作者 项平 高国全 +1 位作者 周丽华 姚志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和方法 :测定老年大鼠脑mtDNA缺失型 (以下简称缺失型 ) ,缺失mtDNA比例 ,探讨mtDNA缺失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关系 ,为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用Mor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 (2 4个月 )筛选为老年学习记忆正常和学习记忆减退两... 目的和方法 :测定老年大鼠脑mtDNA缺失型 (以下简称缺失型 ) ,缺失mtDNA比例 ,探讨mtDNA缺失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关系 ,为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用Mor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 (2 4个月 )筛选为老年学习记忆正常和学习记忆减退两组。用稀释PCR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缺失型mtDNA比例。结果 :青老年鼠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均存在mtDNA缺失 ,片段为 4834bp ;青年鼠的缺失比例约为0 0 0 0 18%。老年记忆正常鼠上述 3个脑区缺失型mtDNA缺失比例分别是青年鼠的 6倍、6倍和 2倍 ;老年记忆减退大鼠上述脑区的缺失型mtDNA比例分别是老年记忆正常鼠的 2倍、1 8倍和 3倍。结论 :衰老时脑组织缺失型mtDNA增多 ,而老年学习记忆减退鼠较老年学习记忆正常鼠mtDNA缺失进一步成倍增加 ,表明相关脑区的mtDNA缺失在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的细胞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记忆 线粒体 老年人 DNA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拮抗胰岛素在中枢胆碱能神经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杰 姚志彬 陈以慈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3-206,共4页
雌性SD大白鼠20只,于鼠脑顶皮质作宽2mm的冠状损伤切口,分为胰岛素脑室内注射组(0.6u/次/3日),雌二醇肌注射组(100μg/kg/2日),胰岛素和雌二醇联合应用组(用药同前),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存... 雌性SD大白鼠20只,于鼠脑顶皮质作宽2mm的冠状损伤切口,分为胰岛素脑室内注射组(0.6u/次/3日),雌二醇肌注射组(100μg/kg/2日),胰岛素和雌二醇联合应用组(用药同前),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存活4周,用Hedreen推荐的染色方法显示AChE阳性纤维,结合网格计算分析切口嘴、尾侧区胆碱能纤维的再生和抽芽情况.结果是:(1)胰岛素用药组嘴、尾侧纤维密度(159.9±16.8,92.7±11.7)和雌二醇用药组嘴、尾侧的纤维密度(150.4±16.5,80.1±11.0)均高于损伤对照组(136.9±11.6,68.3±7.1)(P<0.01);(2)胰岛素和雌二醇联合用药组嘴、尾侧纤维密度(100.8±14.1,48.9±8.6)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提示:胰岛素、雌激素对皮质胆碱能纤维损伤后的再生和抽芽有促进作用,但联合应用雌激素和胰岛素显示出拮抗效应,结果使损伤后皮质胆碱能纤维的再生和抽芽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皮质纤维损伤 胰岛素 雌激素 中枢胆碱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RP肽能神经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颜玲 陈合新 邵正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了解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超微定位,以探讨其在皮肤中功能影响。方法:采用ABC-GND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透射电镜方法观察CGRP在正常皮肤分布和超微结构情况。结果:CGRP分布... 目的:了解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超微定位,以探讨其在皮肤中功能影响。方法:采用ABC-GND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透射电镜方法观察CGRP在正常皮肤分布和超微结构情况。结果:CGRP分布在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真皮、皮下以及小血管壁周围,其中以小动脉壁阳性纤维密度大。可见粗、细两种纤维,前者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后者位于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四肢较胸背皮肤CGRP分布相对多而明显。结论:CGRP可能作为神经调节或神经递质参与皮肤各种生理功能调节。尤其在血管周围分布,可能作为CGRP调节皮肤的机制研究和可能的药物治疗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皮肤 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酮对鼠脑皮质胆碱能纤维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正仁 徐杰 +2 位作者 戴忠辉 李乐庆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49,共3页
用2月龄去势雄性SD大鼠28只,建立皮质损伤模型,采用AChE染色法,通过计算切口两侧纤维数观察了睾丸酮对鼠脑皮质胆碱能纤维损伤后再生的影响。结果:损伤1周后用药组的损伤切口吻侧区的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1周后的对照组和正常组(P... 用2月龄去势雄性SD大鼠28只,建立皮质损伤模型,采用AChE染色法,通过计算切口两侧纤维数观察了睾丸酮对鼠脑皮质胆碱能纤维损伤后再生的影响。结果:损伤1周后用药组的损伤切口吻侧区的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1周后的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2周后,用药组纤维密度虽仍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但较1周时的密度明显降低;4周后用药组吻侧纤维密度较2周时升高,但与同期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同时也看到1周用药组损伤切口尾侧区的纤维密度甚低,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与同期报伤对照组差别不明显;2周和4周用药组尾侧区纤维密度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睾丸酮对鼠脑皮质损伤后胆碱能纤维再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 胆碱能纤维 睾丸酮 大脑皮质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莉 陈传好 +2 位作者 单增强 王小标 承泽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研究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面肌和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GDNF... 目的:研究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面肌和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GDNF的表达。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转染侧面肌细胞内有绿色荧光。面神经损伤后的第7、14、21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GDN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NF基因 面肌 面神经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群伸肌的神经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士文 周晓 +4 位作者 王文艳 王震寰 刘宏升 廖亚平 刘冬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 目的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采用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后群肌肉 Sihler’s染色法 肌内神经 肌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X线平片上利用头颅骨性标志定位前、后连合 被引量:3
20
作者 戴蘅茹 姚家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20-224,共5页
在50个成人颅脑标本上,标出前、后连合后摄X线正、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利用不同的颅骨骨性标志共作出8组直角坐标系,分别测出各组中前、后连合中点的坐标值,相互进行比较从而选出定位前、后连合最合适的坐标系.在正位片上则分别测量原点... 在50个成人颅脑标本上,标出前、后连合后摄X线正、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利用不同的颅骨骨性标志共作出8组直角坐标系,分别测出各组中前、后连合中点的坐标值,相互进行比较从而选出定位前、后连合最合适的坐标系.在正位片上则分别测量原点至颅前窝底和两眶上缘连线的距离,以及颅顶内面至颅前窝底和两眶上缘连线的距离,经直线回归分析,定出原点和左右向的冠状轴,以完成三向的立体坐标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标志 头颅 前连合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