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患者完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安生 刘以尧 +6 位作者 段贵新 李秀贞 王伟 王康武 刘戈 张雷 宋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4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行选择手术方式,19例行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21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术后3个...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4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行选择手术方式,19例行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21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术后3个月利用肺癌患者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中文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胸腔镜组在身体状况(19.90±1.30 vs.17.10±1.40,t=6.533,P=0.000),情感状况(16.95±1.25 vs.14.15±2.05,t=5.147,P=0.000),功能状况(18.50±2.35 vs.16.45±2.45,t=2.694,P=0.025)及附加状况(20.40±2.35 vs.18.45±1.25,t=3.321,P=0.009)方面评分均高于开胸组,在社会及家庭状况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胸腔镜组术后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评分高于开胸组(89.50±6.54 vs.81.40±6.25,t=4.004,P=0.003)。结论 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癌 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 开胸肺叶切除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CEA mRNA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5 位作者 刘学刚 唐震 刘以尧 李小军 周晓 贡会源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19-723,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转移的研究很多,本研究探讨手术对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及其外周血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NSCLC患者,1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于开胸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h取...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转移的研究很多,本研究探讨手术对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及其外周血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NSCLC患者,1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于开胸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h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hip)方法对外周血CEA mRNA进行检测。结果开胸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hCEAmR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62.8%和57.1%,经χ2检验,手术开始时CEA mRNA阳性率与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7.114,P<0.05);结扎肺静脉后1h阳性率高于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高于结扎肺静脉后1h,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未分化)和(高分化+中分化)、(Ⅰ+Ⅱ)和(Ⅲ+Ⅳ)、(Tis+T1+T2)和(T3+T4)及N0和(N1+N2+N3)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8例良性疾病患者全为阴性,8例明确有远处转移者全为阳性,经检验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个细胞/mL。结论手术操作会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先结扎并尽可能早地结扎肺静脉可能可以减少术中进入循环的肿瘤细胞数;分化程度低、TNM分期晚、肿瘤范围广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外周血微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CEA mRNA的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NSCLC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癌胚抗原 RT-PCR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LVD、MVD、CEAmRNA及KAI1和Kiss-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3 位作者 黎传奎 王萍 柴大敏 承泽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8-354,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研究很多,有些临床病理因素已被公认与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癌胚抗原...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研究很多,有些临床病理因素已被公认与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CEAmRNA)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的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7例NSCLC患者,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hip)技术对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肺癌组织LVD、MVD和KAI1、Kiss-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全组的5年生存率为18%,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CEAmRNA的阳性表达、MVD、LVD和Kiss-1的表达对生存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和CEAmRNA的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NSCLC患者中MVD、LVD和Kiss-1及CEAmRNA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癌胚抗原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KAI1 KISS-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微转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6 位作者 唐震 刘学刚 史向前 李小军 刘以尧 周晓 贡会源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839-840,共2页
目前常用于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方法有:免疫组化、RT-PCR、基因芯片、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等,应用最多的是RT-PCR,偶有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临床的报道[1,2]。
关键词 微流控 PCR 微转移 外周血 非小细胞 芯片 外周血标本 肺癌细胞 肺癌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博 宋超 王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分析人胃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ID1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91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和35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中ID1蛋白的... 目的分析人胃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ID1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91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和35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分析ID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和ID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63.7%(58/91),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和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和ID1蛋白的表达等无关(P>0.05)。结论 I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有望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但并非是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I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术中外周血CEA mRNA的检测及意义
6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5 位作者 刘学刚 唐震 刘以尧 李小军 周晓 贡会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对70例NSCLC患者、1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于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小时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 目的:研究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对70例NSCLC患者、1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于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小时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chip)方法对外周血CEA mRNA进行检测。结果:CEA mRNA检测阳性率在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小时的CEA mR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62.8%和57.1%;经χ2检验,手术开始时和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7.114,P<0.05);结扎肺静脉后1小时阳性率高于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高于结扎肺静脉后1小时,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操作会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先结扎并尽早结扎肺静脉可能会减少术中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转移CEA MRNA RT-PCR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非尼酮通过抑制TGF-β1通路和炎症反应预防大鼠尿道损伤后的纤维化及狭窄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中 黄旭 +5 位作者 陈守峰 张智健 梁心 李海慧 秦雷 郭园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1-417,共7页
目的 探讨吡非尼酮对大鼠尿道损伤后狭窄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组:切开后尿道海绵体建立大鼠尿道损伤模型,按100 mg·kg^(-1)... 目的 探讨吡非尼酮对大鼠尿道损伤后狭窄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组:切开后尿道海绵体建立大鼠尿道损伤模型,按100 mg·kg^(-1)·d^(-1)腹腔注射吡非尼酮;模型组:同对照组构建大鼠尿道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等量溶剂;假手术组:不予尿道损伤处理,但腹腔注射等量溶剂。术后2周逆行尿道造影观察尿道狭窄,留取尿道损伤组织,行HE染色观察尿道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a-SMA和TGF-β1的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大鼠尿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吡非尼酮组大鼠较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体质量下降,逆行尿道造影显示阳性对照组大鼠尿道显著变窄,吡非尼酮组大鼠尿道较阳性对照组大鼠明显好转(P<0.05)。HE染色显示阳性对照组尿道上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炎性细胞增多;吡非尼酮组病理学表现与阴性对照组相似。Masson染色显示吡非尼酮组较阳性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有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尿道a-SMA和TGF-β1表达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0.01),而吡非尼酮能够抑制TGF-β1和α-SMA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吡非尼酮能够抑制损伤组织中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P<0.01)。结论 吡非尼酮可预防尿道损伤后纤维化及狭窄,并可能与抑制TGF-β1通路和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尿道狭窄 纤维化 炎症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