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ZW1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基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和促进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文静 张诺 +7 位作者 杨子 张小凤 孙奥飞 王炼 宋雪 耿志军 李静 胡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2,共9页
目的明确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BZW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TIMER、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级、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对... 目的明确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BZW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TIMER、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级、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2例患者,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疾病进展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构建上调和下调BZW1表达的胃癌细胞系(MGC803),分析BZW1对MGC803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采用KEGG富集分析预测BZW1在胃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体外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和RT-qPCR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30倍和6.54倍(P<0.01);胃癌组织中BZW1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EA和CA199水平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结合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证实BZW1高表达(P<0.05,HR=2.070,95%CI:1.021~4.196)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BZW1相对表达量3.61为截点值,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5.56%,特异性为71.93%(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下调则相反(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N-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P<0.05),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则反之(P<0.05)。富集分析显示,BZW1生物功能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相关。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上调BZW1可促进Wnt3a、β-Catenin及C-myc的表达(P<0.05),而下调则相反(P<0.05);使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可显著削弱上调BZW1对MGC803细胞中EMT关键分子的蛋白N-cadherin、Vimentin及E-cadherin的调控作用(P<0.05)。结论BZW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影响患者预后,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促进胃癌细胞EMT进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 预后 上皮-间质转化 WNT/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NE3在胃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婷 张震 +6 位作者 施金冉 肖林雨 杨晶晶 殷丽霞 张小凤 耿志军 陆国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目的明确CPN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探究其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7年10月104例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的公共数据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PNE... 目的明确CPN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探究其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7年10月104例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通过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的公共数据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PNE3在胃癌中的表达和对患者肿瘤进展与远期预后的影响。GO富集分析预测CPNE3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干扰和过表达CPNE3以及对照慢病毒载体转染MGC803细胞,获取对照组(NC)、敲低组(si-CPNE3)、过表达组(LV-CPNE3)细胞,采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干预LV-CPNE3组细胞获取LY294002组。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Bax、CleavedCaspase-3、Bcl-2、p-PI3K和p-AKT表达。结果TCGA预测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PNE3在胃癌中高表达(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PNE3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显示CPNE3高表达、CEA≥5μg/L、CA19-9≥37kU/L、T3-T4期和N2-N3期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PNE3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度为79.59%,特异性为74.55%(P<0.05)。GO富集分析预测显示CPNE3可能与负向调控胃癌细胞凋亡有关。体外实验显示,si-CPNE3组的细胞凋亡率以及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增多,而Bcl-2表达减少;LV-CPNE3组则结果相反(P<0.05)。机制分析显示,si-CPNE3组p-PI3K、p-AKT表达降低,LV-CPNE3组则增多(P<0.05);另外,LY294002减弱了CPNE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CPNE3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可能与其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PNE3 细胞凋亡 预后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PRELID1表达在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
3
作者 夏勇生 赵萌 +3 位作者 杨一群 马珍丽 桑梦倩 陈德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1,共8页
目的探讨相关进化和淋巴兴趣域蛋白1(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机制。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和11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RELID1表达与临床病... 目的探讨相关进化和淋巴兴趣域蛋白1(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机制。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和11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RELI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PRELID1的生物学功能,并进一步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体外实验检测慢病毒调控胃癌细胞系(MGC803)中PRELID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利用裸鼠皮下成瘤体内实验观察PRELID1表达对胃癌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与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RELID1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36;95%CI=1.354~4.029)。基因富集结果显示,PRELID1的功能与细胞增殖和JAK/STAT信号有关。CCK-8和Transwell实验发现上调PRELID1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P=0.016)、迁移(P=0.016)和侵袭(P=0.025),下调其表达则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P=0.026)、迁移(P=0.048)和侵袭(P=0.029);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发现上调PRELID1表达可促进胃癌组织的生长(P=0.047),下调其表达结果相反(P=0.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上调PRELID1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中JAK和STAT蛋白的表达(P均<0.05),下调则抑制(P均<0.05)。结论PRELID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其可能通过上调JAK/STAT信号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相关进化和淋巴兴趣域蛋白1 增殖 侵袭 JAK/STAT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姗 葛思堂 +8 位作者 周英 霍蕊 左芦根 姜从桥 刘牧林 梁贤芳 焦文芹 李娟 李秀川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 :观察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胃癌病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单一剂型肠内营养(EN)进行比较,以期为胃癌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 目的 :观察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胃癌病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单一剂型肠内营养(EN)进行比较,以期为胃癌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序贯性依次使用氨基酸型、短肽型及整蛋白型EN)及对照组(整蛋白型EN)。密切医护配合模式下执行EEN方案,评估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效、系统性炎症反应水平;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比较两组术后7天总体康复治疗效果;记录并对比两组EN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71例病人,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t=0.535;P=0.595);观察组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时间(t=3.400;P=0.001)及术后住院日(t=4.070;P<0.01)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后7天外周血CRP(t=2.547;P=0.013)及IL-6(t=3.172;P=0.00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观察组病人六分钟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416.1±36.7)m vs(358.9±32.7)m;t=6.927,P<0.01]。观察组病人EN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36)vs(28.6%,10/35);χ2=4.860,P=0.028]。结论 :序贯性使用不同剂型EN可加速胃癌病人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 术后康复治疗 胃癌 肠内营养护理 医护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术后炎症反应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德利 葛思堂 +3 位作者 左芦根 朱平胜 李仕青 刘牧林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225,22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病人术后炎症反应和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依据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病人术后炎症反应和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依据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3 d外周血炎症介质及肠屏障功能指标,并进一步分析炎症指标与肠屏障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观察组病人46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t=2.015,P=0.047)、恢复经口饮食时间(t=2.692,P=0.009)和术后住院日(t=2.934,P=0.004)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13.04%,6/46)vs(32.56%,14/43),χ^2=4.858,P=0.028]。观察组病人术后3 dC-反应蛋白(t=4.978,P<0.01)、白介素6(t=4.070,P<0.0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8.795,P<0.01)、血D-乳酸(t=5.267,P<0.01)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t=6.373,P<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术后3 d外周血IL-6与D-乳酸(r=0.825,P<0.01)和IFABP(r=0.766,P<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加速胃癌病人术后康复,保护术后肠屏障功能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康复 胃癌 炎症反应 肠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术后康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左芦根 张震 +7 位作者 王炼 赵萌 王秋生 杨一群 朱平胜 陈德利 刘牧林 葛思堂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7-291,共5页
目的:明确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康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此类病人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依据术后营养... 目的:明确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康复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此类病人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依据术后营养治疗的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EN组)和对照组(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康复、腹腔引流量和引流液炎症介质水平等指标。结果:共计纳入81例病人,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t=3.806;P<0.001)、恢复饮食日(t=5.510;P<0.001)以及术后住院日(t=2.401;P=0.019)均短于对照组病人。观察组病人术后5 d外周血白蛋白(t=14.040;P<0.001)和前白蛋白(t=9.832;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显著差异(t=1.477;P=0.144)。观察组病人术后5 d外周血CRP水平(t=7.758;P<0.001)和术后SIRS发生率[(12.2%,5/41)vs(32.5%,13/40),χ^(2)=4.830;P=0.02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观察组病人术后5 d平均引流量(t=6.858;P<0.001)、拔管时间(t=5.016;P<0.001),以及术后5 d引流液中TNF-α(t=4.993;P<0.001)和IL-6(t=20.640;P<0.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结论:术后早期EN可加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康复过程,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肠内营养治疗 术后康复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实施的影响及护理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霍蕊 陈永侠 +4 位作者 葛思堂 刘静静 王姗 朱莹莹 张丽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观察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胃癌术后营养治疗实施的影响,并总结相关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病人术后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以是否发生SHG将病人分为SHG组(32例)和非SHG组... 目的:观察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胃癌术后营养治疗实施的影响,并总结相关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病人术后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以是否发生SHG将病人分为SHG组(32例)和非SHG组(63例)。收集术前一般资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效,EN不耐受症状,术前及术后血糖不稳定指数(GLI),以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结果:SHG组病人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t=3.311;P=0.001)和术后住院日(t=3.031;P=0.003)均显著长于非SHG组。SHG组病人术后EN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HG组(χ^2=8.273,P=0.004)。SHG组病人术前GLI(t=7.561;P<0.01)及术后GLI(t=6.977,P<0.01)均显著高于非SHG组病人;术前GLI预测术后SHG发生的敏感性为84.38%,特异性为82.54%。SHG组病人术后第3天CRP显著高于非SHG组病人[(45.9±11.3)vs(26.7±9.8)mg/L,t=8.567,P<0.01],且SHG组病人术后GLI与CRP呈现显著正相关(r=0.656,P<0.01)。结论:术后并发SHG影响胃癌术后康复及EN顺利实施,而术前GLI对胃癌术后SHG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 肠内营养 术后康复 血糖波动 护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多酚抑制肠道JAK2/STAT3信号通路保护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肠黏膜屏障 被引量:21
8
作者 席进 葛思堂 +3 位作者 左芦根 朱玉可 王炼 解巧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GTP)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TNBS结肠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TP处理组,每组10只。GTP处理组小鼠每日给予0.2 mL GTP灌胃(100 mg/kg),模型组每...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GTP)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TNBS结肠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TP处理组,每组10只。GTP处理组小鼠每日给予0.2 mL GTP灌胃(100 mg/kg),模型组每日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处理4周后处死小鼠,采用HE染色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ELISA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1(ZO-1)及密封蛋白1(claudin-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ZO-1、claudin-1、磷酸化的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p-STAT3)的蛋白水平。结果在GTP处理的第3周及第4周,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小鼠。GTP处理组小鼠的结肠炎症评分及肠黏膜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TNBS组,而IL-10显著高于TNBS组。与TNBS组小鼠相比,GTP处理显著提高小鼠claudin-1、ZO-1的表达水平,且小鼠肠黏膜p-JAK2及p-STAT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GTP通过抑制肠道JAK2/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及肠黏膜屏障结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多酚(GTP) 药物治疗 克罗恩病(Crohn病) 肠屏障功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B2对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模型小鼠肠炎及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姜从桥 朱平胜 +4 位作者 时依 项武军 葛思堂 张宗兵 左芦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B2(PCB2)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炎及肠屏障的保护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建立TNBS结肠炎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PCB2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PCB2治疗组...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B2(PCB2)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炎及肠屏障的保护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建立TNBS结肠炎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PCB2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PCB2治疗组小鼠每日给予PCB2灌胃(100 mg/kg,0.2 mL),对照组每日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小鼠,采用H&E、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法等评估疾病症状、肠道炎症、肠粘膜细胞屏障功能和结构及PI3K/AKT信号改变情况。结果PCB2治疗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在干预第3周和第4周均低于对照组小鼠(P<0.05),而平均体质量在干预第3周和第4周均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PCB2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评分及肠粘膜炎症介质白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介素-10高于TNBS组(P<0.05)。PCB2治疗组小鼠肠粘膜对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通透性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及半定量分析显示PCB2治疗提高了TNBS模型小鼠claudin-1及ZO-1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PCB2治疗组小鼠肠粘膜p-PI3K及p-AKT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B2可能通过抑制肠道PI3K/AKT信号途径发挥抗炎及肠粘膜功能和结构保护作用,可能会成为克罗恩病治疗新的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B2 克罗恩病 炎症 肠粘膜屏障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N1与TUBB3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巧 赵玉茹 +4 位作者 屈彪 王丹娜 邢蓉 王益民 骆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335-1339,共5页
目的:评价胃癌组织中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 1,STMN1)、Ⅲ型β-微管蛋白(β-Ⅲ-tubin,TUBB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09/2014-10在本院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胃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评价胃癌组织中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 1,STMN1)、Ⅲ型β-微管蛋白(β-Ⅲ-tubin,TUBB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09/2014-10在本院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胃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STMN1、TUBB3的表达情况。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STMN1和TUBB3在胃癌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0.0%(4/20),5.0%(1/20),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8.5%(37/54),33.3%(18/54),两者在胃癌组织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组间比较,均P<0.05);STMN1蛋白在低分化组织中高表达(P<0.05)。胃癌组织中STMN1和TUBB3共同表达阳性率为29.6%(16/54),通过秩相关分析显示STMN1和TUBB3表达呈正相关(P<0.05,r=0.276)。结论:胃癌组织存在STMN1和TUBB3过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且STMN1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以上研究表明STMN1表达情况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胃癌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虽然不能用来早期诊断,但是可以为选择治疗药物以及药物疗效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组化 STMN1 TUB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J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浩 张震 +6 位作者 王秋生 王炼 杨子 耿志军 王月月 李静 左芦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5-984,共10页
目的探讨四连接同源激酶1(FJX1)在胃癌(GC)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FJX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胃癌队列分析FJX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JX1表达与预后生存的相关性。通... 目的探讨四连接同源激酶1(FJX1)在胃癌(GC)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FJX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胃癌队列分析FJX1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JX1表达与预后生存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FJX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FJX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探讨FJX1在胃癌中的潜在作用途径。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FJX1过表达和FJX1沉默的胃癌细胞株。采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FJX1差异表达对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采用CCK-8法检测FJX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FJX1差异表达细胞中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蛋白表达。采用裸鼠成瘤实验检测FJX1对肿瘤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的FJX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此外,FJX1的mRNA和蛋白水平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05),并且FJX1高表达是胃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FJX1主要表达于胃癌细胞胞质,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4,P<0.05),并且FJX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T)和淋巴结转移(pN)相关(P<0.05)。Western blot显示FJX1能促进增殖相关蛋白Ki67和PCNA的表达,CCK8实验结果证实FJX1能调控胃癌细胞增殖(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显示PI3K/AKT途径可能是FJX1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JX1能促进PI3K和AKT磷酸化蛋白的表达。裸鼠移植瘤结果表明,FJX1能促进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P<0.05)。结论FJ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有潜力成为胃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连接同源激酶1 胃癌 增殖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CAMSAP2通过上调TGF-β信号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3
12
作者 左芦根 王炼 +7 位作者 杨子 李骏杰 王文锋 李静 王月月 宋雪 张小凤 耿志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60-1468,共9页
目的阐明钙调蛋白调控的光谱相关蛋白2(CAMSA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公共癌症数据初步分析CAMSAP2的表达和胃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另纳入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完成胃癌根治术的... 目的阐明钙调蛋白调控的光谱相关蛋白2(CAMSA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公共癌症数据初步分析CAMSAP2的表达和胃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另纳入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完成胃癌根治术的106例患者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CAMSAP2的生物学功能。采用CAMSAP2过表达质粒、特异性干扰分别处理胃癌细胞系(MGC803)分为CAMSAP2上调组、CAMSAP2下调组,将未经处理的MGC803设为空白对照组,体外观察CAMSAP2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的影响,并建立裸鼠胃原位种植瘤模型进行在体验证,同时分析CAMSAP2调控胃癌的分子机制。结果CAMSA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和外周血CEA、CA19-9水平正相关(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CAMSAP2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69;95%CI:1.031-8.548)。富集分析提示CAMSAP2的作用可能与EMT和TGF-β信号有关。免疫印迹、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体外上调CAMSAP2可促进胃癌细胞表达Vimentin和N-cadherin,同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P<0.05);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在体上调CAMSAP2可促进裸鼠胃原位种植瘤的转移(P<0.05),促进胃癌组织中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同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体内外实验中,上调CAMSAP2可升高胃癌组织或胃癌细胞中TGF-β和p-Smad2/3的水平(P<0.05),而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结论CAMSAP2在胃癌中高表达并和肿瘤恶性进展以及预后不良相关,其可能通过上调TGF-β信号参与了胃癌的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AMSAP2 TGF-Β 预后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肠瘘患者胆汁回输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文芹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4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T管引流胆汁后及时回输体内的方法。方法对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采用蠕动控制式输液泵直接将T管引流的胆汁,在最短的时间内回输到患者体内。结果2例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顺利接受胆汁回输,每天回输胆汁量300~... 目的探讨T管引流胆汁后及时回输体内的方法。方法对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采用蠕动控制式输液泵直接将T管引流的胆汁,在最短的时间内回输到患者体内。结果2例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顺利接受胆汁回输,每天回输胆汁量300~700ml。胆汁在体外存留时间短,无污染;整套输注装置未出现漏液、堵管现象;患者未出现腹泻、感染等并发症,营养状况改善,2周纠正电解质紊乱,肠瘘愈合。结论采用蠕动控制式输液泵行胆汁回输操作简便易行,能确保胆汁质量,减轻护士劳动强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胆汁回输 蠕动控制式输液泵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霉素A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江涛 刘牧林 +1 位作者 张宗兵 孔令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保持其未成熟状态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旨在研究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和... 目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保持其未成熟状态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旨在研究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在含重组小鼠粒/巨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mous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recombinant mouse interleukin 4,rmIL-4)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其向DCs分化,并与第6天收集疏松贴壁细胞分为空白组(不另外添加任何药物)和TAS组(加入100ng/ml)组,分别继续培养48 h。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因子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L-12p40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不同组DCs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TSA显著下调DCs表面共刺激因子的表达和减少细胞因子IL-12p40的分泌,且其诱导的DCs显著降低同种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TSA能够抑制DCs的成熟和诱导imDCs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霉素A 树突状细胞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被引量:12
15
作者 葛思堂 王姗 +8 位作者 项武军 王利利 朱玉可 朱翔 王迅 左芦根 姜从桥 李仕青 刘牧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2-1058,共7页
目的探索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与病理组织学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05例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CAP2的表达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以... 目的探索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与病理组织学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05例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CAP2的表达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以目标蛋白相对积分光密度值量化免疫组化结果,并进一步评估CAP2与病理组织学参数的关系。以CAP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3.5)为界将患者分为CAP2低表达组(n=52)和高表达组(n=53),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CAP2表达量是否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CPA2表达量是否对胃癌术后远期生存期具有预测价值。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AP2及Ki67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CAP2表达量与Ki67、外周血CEA及CA19-9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CAP2高表达组患者CEA≥5μg/L、CA19-9≥37kU/L、病理分级为G3~G4、T分期为3~4期及N分期为2~3期的比例高于CAP2低表达组(P<0.05)。K-M生存分析显示,CAP2高表达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1)。经单因素及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CAP2高表达、CEA≥5μg/L、CA19-9≥37kU/L及病理分级为G3~G4为影响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以CAP2相对表达量3.45为截点值,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71.05%,曲线下面积为0.779(P<0.01)。结论CAP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是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腺苷酸环类相关蛋白2 病理 生存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状况对胃癌术后化疗耐受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徐令婕 毕清泉 +4 位作者 郑海燕 刘静静 祝梅 鲍士方 李娜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化疗的耐受性及负性情绪影响。方法:纳入 2015年 7月~ 2017年 4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人,共计 78例。依据化疗前营养状况分为营养不良组(n = 40)和无营养不良组(n = 38)。观察两组化...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化疗的耐受性及负性情绪影响。方法:纳入 2015年 7月~ 2017年 4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人,共计 78例。依据化疗前营养状况分为营养不良组(n = 40)和无营养不良组(n = 38)。观察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估两组病人化疗前后负性情绪情况,统计因严重不良反应或负性情绪而停止化疗的病人比例。结果:化疗期间,营养不良组出现消化系统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反应(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及红细胞降低)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营养不良组(P < 0.05)。两组病人化疗前 PAN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最后一次化疗时,两组病人PAN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化疗前(P < 0.01),但营养不良组病人高于无营养不良组病人(P < 0.01)。化疗期间,营养不良组病人共计有 13例因不耐受化疗而终止化疗,无营养不良组有 5例。营养不良组病人终止化疗比例显著高于无营养不良组病人[(32.5%,13/40) vs (13.2%,5/38),P = 0.032]。结论:营养不良的病人在术后行辅助化疗中更易出现不易耐受现象,且较营养正常病患更易产生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胃癌 化疗 耐受性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葛思堂 左芦根 +6 位作者 邱权威 朱平胜 孙洋 李静 陈德利 李仕青 刘牧林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2,98,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对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资料,依据术后是否行EEN治疗分为...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对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资料,依据术后是否行EEN治疗分为观察组(EEN)和对照组(非EN)。观察组术后12~24 h开始给予EN治疗[20~30 kcal/(kg·d)]。比较两组术后腹泻、胃肠功能恢复、粪便钙卫蛋白和肠屏障功能等指标。结果:所纳入的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但观察组术后5 d(χ^(2)=25.760,P<0.01)和10 d(χ^(2)=14.870,P<0.01)仍存在腹泻的比例,以及需要使用止泻剂(χ^(2)=10.180,P=0.001)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t=5.701;P<0.01)和术后住院日(t=7.343,P<0.01)短于对照组。术后5 d,两组外周血炎症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病人粪便钙卫蛋白(t=11.690,P<0.01)、血清D-乳酸(D-Lactate;t=6.160,P<0.01)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t=6.583,P<0.0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病人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D-Lactate(r=0.833,P<0.01)和IFABP(r=0.842,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术后早期EN可有效改善回肠造口还纳术后腹泻症状、结肠炎症和肠屏障功能,加速术后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治疗 回肠造口还纳术 直肠癌 腹泻 肠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循证预防护理方案构建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伟 朱宁宁 +3 位作者 雷婷婷 徐鑫星 王珊 宋国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不足的预防护理方案。方法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肠内营养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及原始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综合并提炼证据;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评价证...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不足的预防护理方案。方法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肠内营养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及原始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综合并提炼证据;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评价证据质量;组织相关利益人群对证据进行可行性评定和调整,确立预防护理方案。结果方案包括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肠内营养实施流程、胃肠功能管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6个方面共18个推荐条目,其中11个A级证据推荐、7个B级证据推荐。结论预防护理方案基于最佳证据,结合临床实际、患者意愿及专业人员评定形成,为下一步的临床验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手术 肠内营养 喂养不足 预防护理方案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水平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冰 管佳佳 +1 位作者 傅军 骆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1-737,共7页
目的:基于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水平,观察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数据库在线分析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JAK2、STAT3的表达水平、患者预后... 目的:基于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水平,观察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数据库在线分析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JAK2、STAT3的表达水平、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胃组织、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p-JAK2、p-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JAK2、p-STAT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靶向JAK2的miR-375转染至BGC-823细胞并分为3组,control组、si-mimic NC组、si-JAK2组。采用qRT-PCR检测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JAK2、p-STAT3、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酵母自噬相关基因6的哺乳动物同源体(Becl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泡的形成;血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结果: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在线数据库显示胃癌组织JAK2、STAT3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且JAK2、STAT3表达越高,预后生存期越短(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p-JAK2、p-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p-JAK2、p-STAT3表达越高,肿瘤越大,浸润深度越严重,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越容易发生转移。细胞实验显示,与control组和si-mimic NC组相比,si-JAK2组细胞p-JAK2、p-STAT3、VEGF水平明显降低,LC3、Beclin1表达水平、自噬能力明显升高,血管生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control组和si-mimic NC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STAT3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量均升高,具有促癌作用,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自噬水平、增加血管生成能力,为调控自噬途径治疗胃癌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 自噬 胃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胆盐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群 刘牧林 +1 位作者 张宗兵 王栓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210-221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牛黄胆酸钠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寻求一种稳定可靠、重复率高的胰腺炎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实验组小鼠开腹后,从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注射1%、2%及4%牛黄胆酸钠溶液50μL,对照组开腹后仅翻动肠管,...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牛黄胆酸钠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寻求一种稳定可靠、重复率高的胰腺炎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实验组小鼠开腹后,从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注射1%、2%及4%牛黄胆酸钠溶液50μL,对照组开腹后仅翻动肠管,术后12、24、48 h杀活评估胰腺炎症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牛黄胆酸钠胰胆管内注射均可导致小鼠血淀粉酶值升高,胰腺的病理改变为胰腺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等,随着浓度的提高,总体炎症程度呈加重趋势。结论: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结果显示逆行胰胆管注射1%、4%牛黄胆酸钠并不适用于建立小鼠胰腺炎模型,而注射2%牛黄胆酸钠50μL,可成功诱导小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且成模率高,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牛黄胆酸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