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华倩 张梦 +2 位作者 马晓雯 李敏 朱宁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规范用药偏差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连续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中出院2周的脑卒中患者400例为建模组,... 目的构建并验证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规范用药偏差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连续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中出院2周的脑卒中患者400例为建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使用Hosmer-Lemeshow(H-L)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同法抽取基本资料匹配的210例患者进行模型外部验证,并编制用药偏差简易风险评分量表。结果建模组有245例(61.25%)发生用药偏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照护者、用药史是否完整、半年内门急诊或住院经历、长期使用药物数量、服用高风险药品、服药依从性是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L检验拟合效果P=0.81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灵敏度为0.873,特异度为0.826;验证组的AUC为0.925,预测正确率为88.57%;最终编制了总分值为10分、截断值为4分、AUC为0.913的简易风险评分量表,评分量表的预测正确率为85.24%。结论构建的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以有效预测用药偏差的发生;简易评分量表可供临床医护人员测评用药偏差高风险患者,以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发生用药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医院-家庭过渡期 用药偏差 用药安全 服药依从性 高风险药品 风险预测模型 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circ-Olfm1通过FOXO3a调节阿尔茨海默病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红岩 廖旗荣 +6 位作者 侯明亮 马琳秋 李金平 李小雄 卢静 刘雅婷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野生型小鼠)、AD组(APP/PS1转基因小鼠)、AD+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AD+敲除FOXO3a组(敲除FOXO3a的APP/PS1转基因小鼠)。采用皮层和海马立体定向注射慢病毒敲除circ-Olfm1和FOXO3a基因。①提取小鼠脑RNA,检测AD小鼠和WT小鼠中circRNA和mRNA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②RT‐qPCR检测前10位上调和下调的circRNA、circ-Olfm1和miR-330-5p的表达。③制备慢病毒载体并立体定向注射到WT和AD小鼠的皮层或海马,以敲除circ-Olfm1基因,水迷宫实验评估敲除circ-Olfm1基因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Aβ斑块沉积。④双荧光素酶基因分析验证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的相互作用。⑤Western blot检测AMPK和FOXO3a蛋白表达水平。⑥透射电镜检查AD小鼠海马组织的线粒体。⑦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AD小鼠和WT小鼠中共鉴定出5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28个上调,24个下调(fold change>1.5,P<0.05)。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学习和记忆等功能。circ-Olfm1是差异最大circRNA,在神经元中高表达,并在AD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上调(fold change>1.5,P<0.05)。敲除circ-Olfm1基因减少了AD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β-淀粉样斑块(amyloidβ,Aβ)数量(P<0.01)。细胞实验中:通过starBase数据库观察到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存在互补序列。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加入Aβ42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P<0.01)。沉默circ-Olfm1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降低(P<0.01)。ELISA检测提示:敲除FOXO3a后,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均显著增高(P<0.01)。透射电镜检查提示:敲除FOXO3a后线粒体损伤显著加重(P<0.01)。结论circ-Olfm1在AD小鼠脑组织和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上调,其导致AD小鼠认知损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FOXO3a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环状RNA 叉头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马尾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力 胡明洁 +3 位作者 李玉玉 屈洪党 钱伟东 刘晓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9-774,共6页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SCNS)是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进入脑脊液而导致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乃至部分脑神经表面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较为罕见,肿瘤是出血源之一。目...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SCNS)是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进入脑脊液而导致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乃至部分脑神经表面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较为罕见,肿瘤是出血源之一。目前国内在其诊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认识较晚,诊断病例较少,长期随访资料匮乏,病因诊断不够重视,漏诊率较高,治疗水平较国外存在较大差距。SSCNS典型临床表现为:双侧进行性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阳性,称为SSCNS三联征,但同时具备三联征的患者较少,给及时诊断带来一定困难。MRI对确诊该病有重要意义,铁沉积在小脑、脑干、脊髓等表面呈特征性线状低信号,SE-T 2WI呈细线条,GE-T 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呈显著粗线条。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确定出血源并清除,MRI检查同样有助于寻找出血源,因此,如果考虑SSCNS,必须进行脑、脊柱MRI检查以寻找病因。本文报道1例37岁男性SSCNS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和嗅觉减退,MRI表现有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T2加权低信号,病因追查发现脊髓下端及马尾、终丝部巨大占位病变,经手术切除并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MPE继发SSCNS的机制,并对SSCN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尤其强调对该病病因的查找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准确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机制介导的胡椒碱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屈洪党 杨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30-635,共6页
目的:探讨胡椒碱是否可通过抗炎作用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起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胡椒碱治疗组。给予胡椒碱组小鼠口服胡椒碱15 d(10 mg/kg)... 目的:探讨胡椒碱是否可通过抗炎作用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起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胡椒碱治疗组。给予胡椒碱组小鼠口服胡椒碱15 d(10 mg/kg),其中包括8 d的预处理,第9天开始予MPTP组及胡椒碱组小鼠连续7d腹腔注射MPTP(30 mg/kg),其中胡椒碱组继续接受胡椒碱灌胃7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用疲劳转棒试验来测试小鼠的运动能力。经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脑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中TH、IBa-1、IL-1β的相对含量。结果:对照组小鼠在转棒仪上平均耐受时间为(5.58±0.31)s,MPTP组为(2.5±0.34)s,胡椒碱组为(4.25±0.89)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PTP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胡椒碱组TH阳性神经元与MPTP组相比数量显著增加。MPTP组IBa-1及IL-1β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胡椒碱组与MPTP组相比这两者均明显减少。结论:胡椒碱可以提高帕金森小鼠的运动能力,可以减少IBa-1活化和IL-1β的表达,减轻MPTP对帕金森小鼠的炎症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胡椒碱 MPTP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白藜芦醇对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屈洪党 史肖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30 mg/kg)诱导帕金森...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30 mg/kg)诱导帕金森病模型,每3.5天1次,连续5周,共注射10次。治疗组在造模第一天开始予以白藜芦醇(20 mg/kg)灌胃治疗,每天1次,连续5周。5周后用旷场实验、游泳实验和转棒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GRP78和CHOP的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行为学障碍,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小鼠的行为学障碍,抑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下调黑质GRP78和CHOP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对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GRP78和CHO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帕金森病 MPTP 内质网应激 GRP7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齐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6-681,共6页
副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一种与恶性肿瘤密切关联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要排除其他原因。由于神经系统的每个层面均可受累,从而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各部位损害出现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自... 副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一种与恶性肿瘤密切关联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要排除其他原因。由于神经系统的每个层面均可受累,从而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各部位损害出现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自从发现特异性抗神经元胞核、胞浆及胞膜自身循环抗体后,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得到很大提高,证实自身免疫作用导致PNS发生。本文就该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癌肿与自身免疫的相关性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 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华倩 陈芹 +7 位作者 薛梦婷 张梦 赵玉洁 夏玲玲 王先灿 梁婉滢 王楠 朱宁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出院2周、8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190例,通过电话回访,采用用药偏差评估工具评估其用药偏差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出院8周患者的用药偏差发生率(6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出院2周、8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190例,通过电话回访,采用用药偏差评估工具评估其用药偏差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出院8周患者的用药偏差发生率(65.26%)高于出院2周的患者(56.32%);出院2周和8周的患者,药物种类减少(42.94%,54.87%)为主要偏差类型;心脑血管药类是出院2周时偏差的主要药物种类,遗忘(22.70%)和药物吃完后未及时开药(16.56%)为主要偏差原因;心脑血管药类为出院8周患者偏差的主要药物种类,症状好转而加药或减药(22.12%)和遗忘(16.37%)为主要偏差原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诊断数量多是出院2周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相对较轻和出院医嘱用药数量多是出院8周患者用药偏差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内的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出院时间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出院时间内用药偏差的危险因素,积极探讨预防患者过渡期用药偏差的有效措施,确保其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用药偏差 医院-家庭过渡期 合理用药 慢性病 服药依从性 过渡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六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骆嵩 杨丽娟 +2 位作者 王春 刘传苗 李殿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应急病区接受治疗的6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托珠...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应急病区接受治疗的6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托珠单抗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对患者体内过度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3例患者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下降明显,淋巴细胞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改善;托珠单抗治疗后,3例患者炎症水平未见明显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也无明显改善。结论:COVID-19重型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而托珠单抗治疗患者炎症因子下降不明显。因此对于炎症反应强烈的COVID-19重型患者,血浆置换可能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病 血浆置换 托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秘、结肠黏膜炎症及肠源性内毒素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晓林 余美玲 +5 位作者 谢静 张丽娜 许文芳 叶明 李倩倩 陈育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肠道症状(便秘)、结肠病理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与PD的相关性,为寻找PD的早期标志物及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及实验根据。方法:通过便秘问卷及判别式分析对102例PD...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肠道症状(便秘)、结肠病理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与PD的相关性,为寻找PD的早期标志物及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及实验根据。方法:通过便秘问卷及判别式分析对102例PD患者的便秘进行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便秘类型与PD患者年龄、运动症状病程、便秘病程的关系;6例早期伴严重便秘的PD患者给予结肠镜检测及结肠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检测;78例PD患者(无便秘23例和有便秘55例),空腹抽取外周血,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LPS含量。结果:(1)102例PD患者中无便秘23例,有便秘79例。其中慢传输障碍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STC),混合型便秘(mixture of the two,Mixed),进出口障碍型便秘(rectal evacuatory disorder,RED)分别为31例(39.24%)、33例(41.77%)和15例(18.99%)。(2)6例伴便秘的PD患者结肠黏膜均呈慢性炎症改变,伴有大量的CD_4^+细胞浸润。(3)78例PD患者中,LPS≥0.1 EU/m L 15例,0.01~0.1 EU/m L 29例,<0.01 EU/m L 34例;LPS增高与便秘相关(P<0.05)。结论:便秘、结肠黏膜炎症及肠源性LPS诱发的慢性低度炎症与PD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便秘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α-突触核蛋白的出现和转移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葛波波 屈洪党 +4 位作者 陈育华 胡彩彩 李理 姜牧君 许娟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探讨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和肠壁中α-突触核蛋白聚集物的出现和转移变化情况。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6周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D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LPS制备PD...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探讨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和肠壁中α-突触核蛋白聚集物的出现和转移变化情况。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6周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D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LPS制备PD小鼠模型,通过转棒实验和旷场试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D模型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出现和转移变化。结果:PD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1);PD模型组小鼠的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严重损失;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最先出现在肠道,随着时间的延长,α-Syn转移到中脑黑质致密部。结论:在LPS诱导的PD模型中,其典型的病理改变(α-Syn的沉聚)起始于结肠神经,并逐渐发展到中脑黑质致密部,进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与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多巴胺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方方 钱伟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分析AR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SAT分型,选择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入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ASP)抗血小板聚集,1周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跟踪至少6个月;根据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最后统计分析。结果 (1)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2)AR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P<0.05);(3)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时,年龄、糖尿病、TC、Hcy、Apo-a在两组之间有差异(P<0.05);(4)复发组中AR和AS之间,糖尿病、LDL-C和Hs-CRP在两组间分布不同(P<0.05);(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Hs-CRP、TC是AR的危险因素。结论 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等不良因素时AR更易发生,TEG能方便快速检测AR,这对及时预防脑梗死复发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复发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阿司匹林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力 李玉玉 +3 位作者 谢静 胡明洁 屈洪党 刘晓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75,共7页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Wernekink commissure syndrome,WCS)临床少见,经典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显著的构音障碍及核间性眼肌麻痹。2018年4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例WCS患者,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Wernekink commissure syndrome,WCS)临床少见,经典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显著的构音障碍及核间性眼肌麻痹。2018年4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例WCS患者,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等进行探讨。WCS均有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主要为躯干及对称性肢体共济失调,但在程度上可呈左右非对称性分布,笔者基于解剖学提出了分型假说;构音障碍是WCS主要而恒定的临床表现;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变异性较大,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时提示病变超出经典WCS范畴,可认为是非典型性WCS;下橄榄核变性及腭肌阵挛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病例报道距发病的时间长短有关;意识改变及情绪变化可能是被忽略的WCS特征性表现,应加以重视。脑梗死是WCS的主要病因,但本组有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脑梗死且首发症状为WCS的患者,这提示在W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特殊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中脑 梗死 小脑性共济失调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解剖学特点及在动物模型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士文 路屹 +3 位作者 陈传好 邵正仁 单增强 李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 目的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关节囊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的距离。结果分布兔膝关节的各动脉距髌骨下极的距离上、下和左、右约为20 mm和5 mm,关节囊的上、下端和左、右侧的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约为10 mm和4.5 mm。结论在制备兔膝关节模型时,髌骨下极可设为参考的基准点,并通过距其距离判断手术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膝关节 动脉 关节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日本血吸虫卵的分离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政荣 徐云侠 +4 位作者 宫继勇 罗庆礼 闻慧琴 宋晓蓉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制备高纯度、高生物活性的的日本血吸虫卵分离方法。方法将匀浆后的血吸虫感染的兔肝组织悬液分级过滤,再将滤液离心,去除组织碎片,分离的虫卵再次经过325目分样筛过滤,收集筛上虫卵,最后将收集的虫卵用密度1.070的Percoll分离... 目的探讨制备高纯度、高生物活性的的日本血吸虫卵分离方法。方法将匀浆后的血吸虫感染的兔肝组织悬液分级过滤,再将滤液离心,去除组织碎片,分离的虫卵再次经过325目分样筛过滤,收集筛上虫卵,最后将收集的虫卵用密度1.070的Per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吸取下层Percoll液中的纯化虫卵;显微镜观察分离虫卵的纯度,吖啶橙染色观察虫卵的死活,环卵沉淀试验鉴定虫卵的分泌活性。结果每个肝脏获得约1g左右的虫卵,分离的虫卵纯度高,吖啶橙染色和环卵沉淀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活虫卵比例高、生物活性好。结论该虫卵分离方法操作简单、用时短、效果好,分离的虫卵完全满足各种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虫卵 分离 纯化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青青 钱伟东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17 cells,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纳入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17 cells,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纳入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h17比例的差异。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研究组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比较这3组及对照组间外周血Th17比例的差异。另外,分析Th17比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关系,并计算Th17比例与颈动脉IMT值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研究组45例,对照组32例。研究组较对照组外周血Th17比例显著增加([7.41±1.93)%vs(2.8±0.64)%,P<0.001)];研究组中轻型组7例、中型组19例、重型组19例,轻、中、重型组患者Th17比例分别为(4.97±0.89)%、(7.06±1.33)%及(8.65±1.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03)、重型组高于中型组(P=0.002)和轻型组(P=0.002)。研究组颈动脉IMT值与Th17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1)。结论外周血Th17比例的升高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7
16
作者 刘彬 王荣 +4 位作者 屈洪党 张宏 张万龙 张树叶 董晓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53-2658,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试验组(即采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即单用尿激酶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脑卒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7 d内发生出血、系统性出血、出血性脑梗死1型(HI-1)、出血性脑梗死2型(HI-2)、脑实质出血1型(PH-1)、脑实质出血2型(PH-2)的例数,入院3个月内死亡例数,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以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整个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SM前,对照组57例,试验组32例。PSM后,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两组患者PSM后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OTT、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PSM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Z=-2.754,P=0.006)。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1、-4.121,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7 d内出血、系统性出血、HI-2、PH-2发生率及入院3个月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7 d内均无HI-1、PH-1发生。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20,95%CI(0.848,1.000),P=0.049〕、入院时NIHSS评分〔OR=0.538,95%CI(0.362,0.798),P=0.002〕、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OR=11.271,95%CI(1.833,69.317),P=0.00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替罗非班 药物不良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enberg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纪术忠 许力 陈育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97-897,902,共2页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10/15)、构音障碍(9/15)、吞咽困难(7/15)、Homer征(11/15)、共济失调(...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10/15)、构音障碍(9/15)、吞咽困难(7/15)、Homer征(11/15)、共济失调(8/15)及交叉性感觉障碍(8/15)为常见临床表现。15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1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4例采用东菱抗栓酶治疗,其中10例于7~10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allenberg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但不是惟一原因,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艳 刘晓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742-2744,共3页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在骨骼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肌肉、免疫、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PD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探讨维生素D的...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在骨骼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肌肉、免疫、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PD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探讨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PD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而且可以为其诊疗过程提供简单、有效的指导。本研究对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P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帕金森病 受体 骨化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联合MPTP诱导的小鼠慢性帕金森病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肖锦 屈洪党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慢性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探讨其行为学和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只C57BL/6... 目的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慢性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探讨其行为学和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LPS(0.25 mg/kg)一次,连续3 d,最后一次注射LPS 4 h后,每日腹腔注射MPTP(25 mg/kg)一次,连续2 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用步态分析和转棒实验评价小鼠的行为学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行为学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小鼠中脑黒质区显示出严重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结论 LPS联合MPTP腹腔注射可成功诱导出慢性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提示该模型可用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效果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MPTP 帕金森病 小鼠模型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无机焦磷酸酶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特征分析
20
作者 曹红荣 徐云侠 +3 位作者 丁淑琴 钟政荣 罗庆礼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日本血吸虫无机焦磷酸酶(SjIPP),分析SjIPP的蛋白特征。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为模板,克隆SjIPP,重组入pET28a质粒,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特异性,进一步...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日本血吸虫无机焦磷酸酶(SjIPP),分析SjIPP的蛋白特征。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为模板,克隆SjIPP,重组入pET28a质粒,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特异性,进一步分析SjIPP的蛋白特征和同源性。结果克隆和表达出的SjIPP均与预测的分子量大小一致,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被小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jIPP为胞内蛋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B细胞表位丰富,且与人和小鼠的IPP高度同源。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出SjIPP,为进一步利用SjIPP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无机焦磷酸酶(EC 3 6 1 1) 克隆 蛋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