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在晚期口咽癌术后缺损解剖重建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建成 宋培军 +4 位作者 杨东昆 胡恺 陈默 许操 孙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821,共8页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例,咽侧壁癌5例,软腭癌9例。术中切取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口咽部组织缺损的面积范围是72.5~40.5 cm^2。重建方式:9例重建软腭-翼腭缺损,5例重建翼颌-舌外侧缘缺损,12例重建舌根-咽侧缺损。术后6月的门诊随访和12月、24月、36月的跟踪随访,评价患者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恢复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通过鼻咽镜检查评价重建后的咽部结构和腭咽闭合功能,采用中文版FACT-H&N(4)量表计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26例患者游离皮瓣均成活。术后6月,患者口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量表调查显示:患者在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核心量表总分、头颈模块和量表总分均获得较高的术后生存质量量值,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腿后外侧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晚期口咽癌术后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腓动脉 双叶穿支游离皮瓣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浅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在头颈部修复中的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敏 马士崟 +1 位作者 张凯 孟中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方法住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 目的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方法住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18侧),管径为(1.48±0.44)mm(0.85~2.43mm),蒂长为(4.8±1.18)cm(2.56~7.02mm),腹壁浅静脉恒定,管径为:(2.33±0.71)mm(1.46~4.05mm),蒂长为:(5.45±1.2)cm(4.03~8.42cm),当腹壁浅动脉缺如或管径细小、位置靠内侧时,外侧旋髂浅动脉上升支代偿性增粗。结论腹壁浅动脉皮瓣血供可靠,面积充足,供区损伤小,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头颈部的多种软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浅动脉 外科皮瓣 应用解剖 头颈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方式对中晚期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口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成 郭蕴 +4 位作者 崔文静 孙悦 杨东昆 刘亮 吴志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0-1236,共7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口咽癌治疗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对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为口咽癌的治疗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的口咽癌患者,通过病例分析及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补充... 目的探讨中晚期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口咽癌治疗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对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状况的影响,为口咽癌的治疗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的口咽癌患者,通过病例分析及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补充,共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05例患者,建立患者个人治疗资料信息库,按治疗方式对研究对象分类;通过随访采用Kaplan-meier、Log-rank计算和对比分析总生存率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生存率;通过UW-QOL(4)问卷对无瘤生存者行生存质量自评,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种治疗方式的生存质量。结果该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共分为3类:化疗+手术+放疗(CSRT)146例、手术+放疗(SRT)138例、放疗+化疗(RCT)121例。1、3、5年的总体生存率85.1%、67.1%、56.9%,CSRT、SRT、RCT三种治疗方式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放UW-QOL(4)问卷280份,实收202份,回收率为72.14%,3种治疗方式生存质量问卷平均总分值比较顺序CSRT>SRT>RCT,统计学分析CSRT与SRT、RCT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T与RCT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RT、SRT、RCT均可作为局部中晚期口咽癌治疗方式的选择,CSRT较SRT、RCT有较好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生存率 生存质量 治疗方式 人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悦 郭蕴 +4 位作者 李建成 刘亮 杨东昆 陈默 胡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92-1898,共7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CT,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下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