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癌术后患者口腔共鸣与元音声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冯 梁悦悦 +3 位作者 白雅雯 宋驰 张晨晨 张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研究舌癌术后患者的口腔共鸣及语音的元音声学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行舌鳞状细胞癌手术后6个月的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28~74岁,平均50.47±11.28岁;根据手术切除部位和修复与否,分为半舌修复组(n=11例)、... 目的研究舌癌术后患者的口腔共鸣及语音的元音声学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行舌鳞状细胞癌手术后6个月的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28~74岁,平均50.47±11.28岁;根据手术切除部位和修复与否,分为半舌修复组(n=11例)、半舌拉拢缝合组(n=10例)和舌根口底修复组(n=20例)。并同期收集年龄相似的健康陪护人员20例(正常组),其中男15例,女5例。采用构音语音测量与训练仪,采集提取四组人群发/a/、/i/、/u/三个元音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并计算构音运动类参数:下颌距、舌距和F2i/F2u;元音集中类参数:元音清晰度指数(vowel articulation index,VAI)和共振峰集中率(formant centralization,FCR),比较各组结果。结果半舌拉拢缝合组、舌根口底修复组/i/音的F1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舌根口底修复组/i/音的F1明显高于半舌修复组;舌根口底修复组/i/音的F2明显低于正常组、半舌修复组和半舌拉拢缝合组;半舌拉拢缝合组、舌根口底修复组/u/音的F1、F2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半舌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根口底修复组舌距、F2i/F2u、VAI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半舌修复组,FCR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半舌修复组,且舌距、VAI均明显低于半舌拉拢缝合组,FCR明显高于半舌拉拢缝合组;半舌拉拢缝合组舌距、F2i/F2u、VAI均明显低于正常组,FCR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半舌拉拢缝合组F2i/F2u、VAI均明显低于半舌修复组,FCR明显高于半舌修复组,舌根口底修复组下颌距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舌癌术后患者中舌根口底修复组患者口腔共鸣及元音清晰度问题最为突出,半舌拉拢缝合组患者次之,半舌修复组无明显口腔共鸣及元音清晰度问题。临床中应加强舌根口底修复组术后及半舌拉拢缝合组术后患者语音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术后 口腔共鸣 元音声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间质比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2
作者 房敏健 刘亮 +3 位作者 邱若兰 曹伟 葛素云 柴大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 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TSR以50%为界限,将其分为高间质比组(≥50%)及低间质比组(<50%)。分析TSR和OSC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及临床资料完整的98例患者中,高间质比患者42例,低间质比患者56例。高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1.0%(13/42)、26.2%(11/42);低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3.2%(41/56)、67.9%(38/56)。肿瘤发病部位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χ^(2)=1.327,P=0.932)及5年无病生存率(χ^(2)=3.113,P=0.683)无关;肿瘤临床分期、TSR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TSR与OSCC患者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有关。而通过多因素COX研究显示,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TSR是影响OSCC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SR可作为OS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可为OS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间质比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预后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酶抑制剂OGT2115对口腔癌KB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徐锦程 李阳 +5 位作者 刘浩 黄莹莹 浦龙健 夏飞 蒋琛琛 蒋志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530,共6页
目的探讨肝素酶抑制剂OGT2115对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思路。方法 MTT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OGT2115(0.4、0.8、1.6、3.2、6.4μmol.L-1)对口腔癌KB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迁移的影... 目的探讨肝素酶抑制剂OGT2115对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思路。方法 MTT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OGT2115(0.4、0.8、1.6、3.2、6.4μmol.L-1)对口腔癌KB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迁移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OGT2115(0.4μmol.L-1)联合低浓度(2μmol.L-1)阿霉素(adriamycin,ADM)后对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ELISA法观察不同浓度OGT2115、OGT2115联合ADM对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的影响。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OGT2115对KB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为8.59μmol.L-1,抑制活性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OGT2115可抑制KB细胞的侵袭和迁移,OGT2115(0.4μmol.L-1)与ADM(2μmol.L-1)联用后可以明显增强ADM抗KB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P<0.05)。结论肝素酶抑制剂OGT2115可以抑制KB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且可增强ADM抗KB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pa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侵袭 迁移 肝素酶抑制剂 阿霉素 乙酰肝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RIP1可增强奥沙利铂诱导口腔癌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3
4
作者 徐锦程 黄莹莹 +5 位作者 李阳 浦龙健 夏飞 蒋琛琛 刘浩 蒋志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探讨siRNA沉默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增强奥沙利铂(L-OHP)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期为口腔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25、0.5、1、2、4μmol/L)L-OHP对口腔癌细胞KB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目的探讨siRNA沉默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增强奥沙利铂(L-OHP)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期为口腔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25、0.5、1、2、4μmol/L)L-OHP对口腔癌细胞KB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OHP(1μmol/L)处理口腔癌细胞KB不同时间(0、6、16、24 h)RIP1的表达及siRNA转染沉默RIP1口腔癌细胞KB中RIP1的表达;PI/Annexin V双染法检测L-OHP(1μmol/L)对siRNA转染沉默RIP1后口腔癌细胞KB凋亡的影响,同时将未转染和转染空质粒口腔癌细胞KB作为空白和阴性对照。结果 1μmol/L L-OHP作用于口腔癌细胞KB 24、48、72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7.66%、55.17%和41.34%,但24 h细胞凋亡率仅为9.6%。用L-OHP刺激口腔癌细胞KB RIP1的表达随时间延长不断上升,而siRNA转染沉默RIP1后,RIP1表达明显下降。siRNA转染沉默RIP1后,细胞的凋亡率为9.4%,沉默RIP1并合用L-OHP进行刺激,细胞的凋亡率为29.1%,明显高于单用L-OHP组。结论抑制RIP1的表达可以增强奥沙利铂诱导口腔癌细胞的凋亡,为口腔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RIP1 小干扰RNA 奥沙利铂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中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永锋 张令达 曹立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S100A4蛋白和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OSCC组织中S100A4、E-cad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S100A4蛋白和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OSCC组织中S100A4、E-cad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E-cad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E-cad对OSCC的分化起重要作用;E-cad、S100A4蛋白和OSCC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S100A4蛋白和E-cad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的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S100A4蛋白 上皮钙粘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脱氧葡萄糖可增强TRAIL诱导的口腔癌细胞凋亡的敏感性
6
作者 徐锦程 黄莹莹 +5 位作者 李阳 浦龙健 夏飞 蒋琛琛 刘浩 蒋志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糖基化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G)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625、1.25、2.5、5、10 mmol/L)2-DG及不同浓度2-DG与TRAIL(200 ng/ml)合用对口腔癌细胞KB的... 目的探讨糖基化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G)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625、1.25、2.5、5、10 mmol/L)2-DG及不同浓度2-DG与TRAIL(200 ng/ml)合用对口腔癌细胞KB的增殖抑制作用。集落克隆法检测2-DG及TRAIL对口腔癌细胞KB的增殖抑制作用。溴化丙啶(PI)单染法检测2-DG(5 mmol/L)对TRAIL诱导口腔癌细胞KB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2-DG(5 mmol/L)处理口腔癌细胞KB不同时间(0、6、16、24 h),DR5的表达以及联合TRAIL处理后Caspase-3的表达。结果 5 mmol/L 2-DG作用于口腔癌细胞KB 24、48、72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5.25%、69.06%、59.19%,但24 h细胞凋亡率仅为15.9%。5 mmol/L 2-DG与TRAIL联合作用于口腔癌细胞KB 24 h的凋亡率为72.5%,高于TRAIL本身诱导凋亡率45.3%,并且2-DG可增强TRAIL抑制口腔癌细胞KB的集落克隆形成的作用。2-DG上调DR5的表达并且增强Caspase-3的激活。结论 2-DG能增强TRAIL诱导口腔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上调DR5的表达及增强Caspase-3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糖基化抑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死亡受体5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asohibin-1、LGR5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志刚 杨东昆 +2 位作者 刘畅 洪虓 俞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VASH-1)和LGR5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两者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223例OSCC和80例正常口腔黏...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VASH-1)和LGR5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两者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223例OSCC和8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ASH-1和LGR5的表达。结果在OSCC组织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59.6%、55.6%;正常口腔黏膜组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H-1和LGR5的阳性率与OSCC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SC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吸烟及饮酒等无相关性(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VASH-1与LGR5表达呈正相关(r_s=0.718,P<0.001)。结论 VASH-1和LGR5在OSCC中表达均增高,可能参与OSCC发生、发展,并可能在OSCC的浸润、转移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Vasohibin-1 LGR5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P、E-cadherin和Vimentin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程如玉 韩瑞 +4 位作者 王尚华 丁翔 丁丹丹 冯振中 徐锦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64-1967,共4页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YAP、Vimentin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 01),Ecadherin的阳性表达低...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YAP、Vimentin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 01),Ecadherin的阳性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 <0. 01); YAP的阳性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 <0. 05); E-cadherin、Vimentin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 <0. 05); YAP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 424,P<0. 0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 519,P <0. 01)。YAP可能通过调控EMT过程促进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Yes相关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和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microRNA-17增强奥沙利铂对口腔癌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韩瑞 张配 +3 位作者 王尚华 程如玉 刘浩 徐锦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34-1439,共6页
目的探究下调microRNA-17增强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对人口腔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OXA处理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人口腔癌KB细胞,MTT法检测转染microRNA-17抑制剂前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线粒... 目的探究下调microRNA-17增强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对人口腔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OXA处理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人口腔癌KB细胞,MTT法检测转染microRNA-17抑制剂前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DAPI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Mcl-1表达。结果单独使用OXA或转染microRNA-17抑制剂均可抑制TCA8113、KB细胞的增殖,使用2μmol·L^(-1) OXA作用于TCA8113、KB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69.99%、60.77%;下调microRNA-17后,2μmol·L^(-1) OXA作用于口腔癌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51.26%、39.27%。JC-1荧光检测发现,红色荧光减弱,绿色荧光增强,提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DAPI染色后观察到,相对于单独应用奥沙利铂组,下调microRNA-17与奥沙利铂联合作用组细胞核碎裂像增多;下调microRNA-17可增强奥沙利铂对口腔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Mcl-1表达,抑制细胞Bcl-2的表达。结论下调microRNA-17可增强奥沙利铂对口腔癌细胞诱导凋亡作用,为口腔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17 奥沙利铂 口腔癌 舌癌 凋亡 药物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在口腔癌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冯 刘姗姗 +2 位作者 葛少文 展昭均 李秀川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口腔癌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PNI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对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0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资料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PNI...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口腔癌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PNI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对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0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资料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PNI临界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口腔癌病人PNI对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NI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病人预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口腔癌病人中,低PNI组的累计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PNI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χ^(2)=17.424, P <0.001)。TNM分期Ⅱ~Ⅲ期病人中低PNI组的累计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PNI组(P <0.001)。PNI与NLR和PLR成反比,与LMR成正比。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NI与OS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PNI是影响口腔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NI值临床简单易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营养指数 SIR标志物 口腔癌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畅 徐涛 +3 位作者 王栋 彭笑 郑嫣然 张凯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评价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6例。术后随访1~3年,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 目的:评价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6例。术后随访1~3年,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涎瘘、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涎瘘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并发症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的解剖与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永锋 洪虓 +5 位作者 刘亮 展昭均 李孝亮 蒲春华 陈士文 廖圣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4-759,共6页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数量及走向,并测量其起始处血管外径。结合解剖学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并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设计及切取DCIAPF,修复4例下颌骨体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结果DCIA穿支血管分为腹壁肌支、肌骨支和肌皮穿支。腹壁肌支全由DCIA的腹股沟段发出的占66.7%,腹股沟段和髂骨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33.3%。肌骨支全由髂嵴内段发出占75%,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25%,且发自腹股沟段的穿支均为1支。肌皮穿支为1支的占58.3%,为2支的占41.7%。临床应用4例DCIAPF均成活,供区伤口恢复良好。术后1月,患者面部外形及口腔形态恢复满意,咬合关系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示下颌骨缺损重建效果好。结论熟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有助于更好的切取DCIAPF和修复下颌骨(体部或下颌角)及口腔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穿支嵌合皮瓣 下颌骨缺损 数字化外科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牙髓干细胞可促进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结合 被引量:4
13
作者 路晓淼 田瑞雪 +1 位作者 刘姗姗 徐锦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4-1309,共6页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牙髓干细胞(DPSCs)调节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SD大鼠的DPSCs并随机分3组,每组实验重复4次。对照组:不含药物的培养基处理;NFG组:含有NGF的培养基处理;NFG+K252a组:含有NGF及TrkA拮抗剂+K...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牙髓干细胞(DPSCs)调节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SD大鼠的DPSCs并随机分3组,每组实验重复4次。对照组:不含药物的培养基处理;NFG组:含有NGF的培养基处理;NFG+K252a组:含有NGF及TrkA拮抗剂+K252a的培养基处理。成骨诱导后检测钙结节,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的表达量。SD大鼠建立股骨种植模型并分为对照组、DPSCs组、DPSCs+NGF组、DPSCs+K252a组、DPSCs+NGF+K252a组,8只/组。干预4周后进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micro-CT检查及HE染色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UNX2、OCN表达量。结果NGF组DPSCs的钙结节数目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GF+K252a组DPSCs的钙结节数目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均低于NGF组(P<0.05)。DPSCs组及DPSCs+NGF组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骨矿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DPSCs+NGF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BMD、Tb.Th、Tb.N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高于DPSCs组(P<0.05);DPSCs+K252a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BMD、Tb.Th、Tb.N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与DPSCs组无显著差异(P>0.05);DPSCs+NGF+K252a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BMD、Tb.Th、Tb.N及RUNX2、OC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DPSCs+NGF组(P<0.05)。结论NGF联合DPSCs能够促进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结合,NGF通过TrkA促进DPSCs成骨分化是可能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种植体 骨结合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诱导犬BMSCs骨向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颖 张雷 +4 位作者 周咏 张凯 王元银 何家才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8-1323,共6页
目的体外研究检测miR-21诱导拉布拉多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LentimiR-21-Luciferase与Lenti-Lac Z-Luciferase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犬BMSCs,将研究分为miR-21组与Lac Z组。利用体外细胞划痕实验来比较转染后... 目的体外研究检测miR-21诱导拉布拉多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LentimiR-21-Luciferase与Lenti-Lac Z-Luciferase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犬BMSCs,将研究分为miR-21组与Lac Z组。利用体外细胞划痕实验来比较转染后BMSCs的爬行迁移能力。在转染后的第0、1、4、7、14天分别提取miR-21组与Lac Z组BMSCs的mRNAs和蛋白。通过Real time-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分化关键因子骨钙素(OCN)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果Lenti-miR-21-Luciferase与LentiLac Z-Luciferase慢病毒载体成功转入BMSCs后,miR-21组的BMSCs细胞爬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01);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1可以显著上调BMSCs成骨分化关键因子OCN和OPN的表达(P<0.05)。结论miR-21可以显著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转染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肌蒂下颌骨瓣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亮 张凯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1-752,F0003,共3页
总结12例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资料,观察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效果。12例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基本对称,开口度可达2.7~3.5 cm,开口型"↓"。予以复查患侧嚼肌及颞肌肌电图,肌电图波幅均在正常范围,与... 总结12例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资料,观察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效果。12例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基本对称,开口度可达2.7~3.5 cm,开口型"↓"。予以复查患侧嚼肌及颞肌肌电图,肌电图波幅均在正常范围,与术前无明显改变。颞肌蒂下颌骨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下颌骨瓣 上颌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颧牙槽嵴入路撕脱上颌神经治疗上颌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徐锦程 陈士文 +1 位作者 卢保全 夏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颧牙槽嵴入路进入翼腭窝微创撕脱上颌神经治疗上颌神经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原发性上颌神经痛患者23例,术中借助鼻镜和鼻内镜经颧牙槽嵴入路微创高位、撕脱上颌神经,根据Brisman方法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 目的:探讨经颧牙槽嵴入路进入翼腭窝微创撕脱上颌神经治疗上颌神经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原发性上颌神经痛患者23例,术中借助鼻镜和鼻内镜经颧牙槽嵴入路微创高位、撕脱上颌神经,根据Brisman方法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3年,治愈21例,显效1例;有效1例,于术后13个月再次出现术侧眶下区针刺样阵痛,但减量卡马西平可有效控制。术后7例患者出现痕迹反应,所有患者出现术侧面部不同程度的麻木症状,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颧牙槽嵴入路微创撕脱上颌神经治疗原发性上颌神经痛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路径 上颌神经痛 微创撕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囊性病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庞亚倩 张凯 +5 位作者 刘亮 冯大军 刘畅 王晶 杜悦 郭振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1-915,共5页
目的对下颌体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牙颌关系正常健康女性志愿者的下颌骨CT图像,构建出下颌体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一定约束及载荷条件下病变区接近应力峰值时... 目的对下颌体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牙颌关系正常健康女性志愿者的下颌骨CT图像,构建出下颌体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一定约束及载荷条件下病变区接近应力峰值时囊肿大小及剩余骨壁情况。结果当囊肿大小为37.63 mm×11.32 mm×21.45 mm时,病变区最大Von Mises应力值达到77.295 Mpa,接近于下颌骨的屈服强度,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此时病变区颊、舌侧及下颌骨下缘剩余骨厚度分别为1.52、0.76、1.04 mm。结论剩余骨量是影响囊性病变刮治术后病理性骨折的重要因素,当下颌体部囊性病变区各壁剩余骨皮质厚度低至1mm时,此界值可作为临床制定一期开窗减压治疗联合二期刮治术式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有限元分析 囊肿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的表达及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丹丹 程如玉 +6 位作者 韩瑞 张姗 丁翔 王尚华 王倩倩 韩影影 徐锦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3例T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urvivin和EMT...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3例T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urvivin和EMT标志物的表达,分析Survivin表达与T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EMT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8例TSCC新鲜组织中Survivin、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TSC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为81.0%,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15.9%);Survivin表达与TS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E-cadherin和N-cadherin在TS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2.9%和69.8%;Survivin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证实,Survivin和N-cadherin在TSCC组织中呈高表达,而E-cadherin呈低表达。结论Survivin表达与TSCC组织EMT标志物有关,Survivin可能通过诱导TSCC细胞发生EMT,从而促进TSCC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SURVIVIN E-CADHERIN N-C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大型囊性成釉细胞瘤序列法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笑 张晨晨 +5 位作者 韩瑞 王栋 刘畅 杜悦 高廷益 张凯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目的:分析序列法治疗未成年人大型囊性经典型成釉细胞瘤(AM)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纳入未成年大型囊性经典型AM患者16例,采用序列法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复诊并拍摄CBCT,应用Mimics 21.0计算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囊腔体积及骨质变... 目的:分析序列法治疗未成年人大型囊性经典型成釉细胞瘤(AM)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纳入未成年大型囊性经典型AM患者16例,采用序列法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复诊并拍摄CBCT,应用Mimics 21.0计算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囊腔体积及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随访2~12年,16例患者中13例经开窗+首次内镜辅助下刮治后无复发,3例开窗+首次内镜辅助下刮治后复发,其中2例行二次刮治后随访至今无复发,1例首次刮治后复发遂行截骨修复治疗。所有患者,开窗术后9个月内囊腔体积不断减小,术后3、6、9个月囊腔平均减小率分别为25.34%、43.27%、49.85%(P<0.05);骨质生长情况良好开窗术后6~9个月囊腔体积变化不显著。开窗术后0~3、3~6、6~9个月的囊腔减小速率分别为5.23±1.58、4.21±1.34、1.85±0.72(cm3/月)。开窗术后3、6、9个月的骨密度较前不断提高(P<0.05)。结论:序列法能对未成年大型囊性经典型AM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开窗治疗能明显减小囊腔,配合后期刮治可有效清除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型AM 序列法 囊腔减小速率 囊腔减小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囊性病变有限元建模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庞亚倩 刘亮 +3 位作者 冯大军 李婕 王栋 张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目的:建立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功能载荷下病变区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用牙颌系统正常的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以下颌骨螺旋CT扫描数据为基础,结合Mimics、Geomagic Studio等软件,构建出下颌... 目的:建立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功能载荷下病变区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用牙颌系统正常的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以下颌骨螺旋CT扫描数据为基础,结合Mimics、Geomagic Studio等软件,构建出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囊性病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一定约束及载荷条件下病变区骨吸收与病理性骨折潜在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计算机上建立了能够反映囊肿特征的有限元模型,功能载荷下正中联合部囊肿大小至38.18 mm×9.53 mm×23.49 mm时,应力集中区Von Mises应力值达到81.205 Mpa,接近骨性材料的屈服强度,此时舌、唇侧及下颌骨下缘临界骨厚度分别为1.33 mm、0.66 mm、1.69 mm。结论:当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囊性病变区舌、唇侧及下颌骨下缘骨厚度阈值分别至1.33 mm、0.66 mm、1.69 mm时,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颌骨强度因皮质骨大范围吸收而显著降低,此阈值可为制定Ⅰ期开窗减压联合Ⅱ期刮治术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有限元 囊性病变 生物力学分析 病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