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SEPTIN9甲基化水平检测有助于食管癌诊断和放疗敏感性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巧玉 刘佳 +3 位作者 樊筱玓 周咏春 王效静 崔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mSEPT9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运用PCR法分别检测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血浆mSEPT9,另以体检中心20例... 目的探讨血浆mSEPT9对食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运用PCR法分别检测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血浆mSEPT9,另以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SEPT9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用χ2检验分析mSEPT9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放疗疗效将食管癌患者分为放疗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比较放疗前两组患者mSEPT9差异。动态观察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mSEPT9变化,分别评价不同放疗敏感性组放疗前后mSEPT9差异。结果mSEPT9诊断食管癌的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mSEPT9与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侵犯部位、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无关(P>0.05)。放疗敏感组mSEPT9阳性率低于放疗不敏感组(53.06%vs 82.61%,P=0.016)。72例患者放疗后mSEPT9阳性率较放疗前显著下降(30.56%vs 62.5%,P<0.001),其中放疗敏感组放疗后mSEPT9阳性率较放疗前显著下降(14.29%vs 53.06%,P<0.001),不敏感组放疗后mSEPT9阳性率较放疗前无显著性差异(65.22%vs 82.61%,P=0.125)。结论检测血浆mSEPT9有助于食管癌患者诊断和放疗敏感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EPT9 食管癌 诊断 放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马梦亭 田万林 +2 位作者 吴楠 张强 王凤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9-273,共5页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少、两系数量减少、一系数量减少、三系数量正常以及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检出噬血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86.4%、62.1%、38.3%、34.6%及33.3%。其中三系数量减少组与其它4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1);两系数量减少组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高于一系数量减少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P<0.01);一系数量减少组与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与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的噬血细胞漏检率分别为15.78%、22.03%、62.22%、77.78%及53.84%。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尤其是外周血三系及两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者要格外注意骨髓中噬血细胞的检出,同时对于三系细胞数量正常甚至至少有一系升高者也应仔细观察髓片中是否有噬血细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噬血细胞 骨髓细胞学检查 漏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智荣 王龙飞 陶仪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sinonasal hemangiopericytoma-like tumor,SNHPL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例SNHPL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SNHPLT均因...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sinonasal hemangiopericytoma-like tumor,SNHPL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例SNHPL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SNHPLT均因鼻腔出血入院。肿瘤均无包膜,但边界清楚,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呈短束状或片状排列,瘤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细胞质弱嗜酸性,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染色质空泡状,核仁不明显。肿瘤间质富于血管,可见圆形的薄壁血管和鹿角样血管,血管周及间质可见玻璃样变。瘤细胞中vimentin、Cyclin D1和β-catenin均弥漫阳性。结论SNHPLT是发生于鼻腔鼻窦内的显示血管周肌样细胞表型少见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可进行鉴别,生物学行为大多数表现惰性临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血管外皮瘤样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黏着斑激酶(FAK)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4
作者 张丽 张娅 +4 位作者 季江颖 魏梓妤 刘家宇 许涛 汪洪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克隆、表达与纯化黏着斑激酶(FAK)基因C端黏着斑定位序列(第798~1041位氨基酸),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并鉴定。方法PCR法体外扩增FAK基因C端序列(2671~3402 bp),克隆至pCZN1,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 目的克隆、表达与纯化黏着斑激酶(FAK)基因C端黏着斑定位序列(第798~1041位氨基酸),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并鉴定。方法PCR法体外扩增FAK基因C端序列(2671~3402 bp),克隆至pCZN1,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利用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金属鳌合亲和层析树脂进行蛋白纯化,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法进行效价和特异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FAK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纯化后,制备的兔抗FAK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512000,且与外源和内源FAK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与纯化FAK蛋白,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可用于内源FAK蛋白特异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黏着斑激酶(FAK)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新靶标PHF5A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曼 程倩倩 +1 位作者 王效静 杨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655,共9页
植物同源域锌指蛋白5A(PHF5A)是PHD-finger样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其PHD-finger样结构域是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区。PHF5A除作为剪接体蛋白组成亚单位调控靶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外,还在胚胎干细胞... 植物同源域锌指蛋白5A(PHF5A)是PHD-finger样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其PHD-finger样结构域是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区。PHF5A除作为剪接体蛋白组成亚单位调控靶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外,还在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维持、染色质结构重塑、DNA损伤修复、胚胎形成与组织形态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探索PHF5A的剪接体相关功能和非剪接体相关功能,及其功能异常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并发现其潜在机制可能包括介导靶基因的异常选择性剪接、作为原癌基因/蛋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作为核转录因子或辅因子调控异常的基因转录等。此外,PHF5A还参与某些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调控。本文就PHF5A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及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同源域锌指蛋白5A 恶性肿瘤 胚胎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选择性剪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应用于核酸特异性检测及其在检测SARS-Cov-2病毒中的应用
6
作者 汪琼(综述) 刘飞 +2 位作者 柳传祺 王效静 陈付凉(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39-2145,共7页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体内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用来对抗侵略细菌的外源DNA、质粒、病毒和噬菌体等,以此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现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编辑领域,主要用以完成真核、原核细胞型生物基因组的切割、修复和编辑。随着Cas蛋白家...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体内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用来对抗侵略细菌的外源DNA、质粒、病毒和噬菌体等,以此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现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编辑领域,主要用以完成真核、原核细胞型生物基因组的切割、修复和编辑。随着Cas蛋白家族新成员衍生体被陆续发现,赋予CRISPR/Cas系统新的功能,例如其在分子诊断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就CRISPR/Cas系统在分子诊断领域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详细分析其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酸检测体系,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系统 基因编辑 分子诊断 SARS-CoV-2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