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裴雪静 沈怀云 +2 位作者 徐倩倩 刘彬彬 王慧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61-1866,共6页
背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而目前关于重度窒息并发新生儿AKI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以采取措施减少AKI的发生,并提高此类患儿... 背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而目前关于重度窒息并发新生儿AKI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以采取措施减少AKI的发生,并提高此类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3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17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n=43)和非AKI组(n=129)。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记录AKI患儿的近期预后情况(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相关指标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5 min Apgar评分、血小板计数低于非AKI组,昏迷状态比例、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合并呼吸衰竭比例、血胱抑素C(Cys C)高于非AK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 min Apgar评分(OR=1.553,95%CI=1.193~2.021,P=0.001)、有创机械通气(OR=2.965,95%CI=1.021~8.611,P=0.046)、血Cys C值(OR=0.231,95%CI=0.109~0.487,P<0.001)是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Cys C预测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95%CI=0.701~0.854,P<0.05),5 min Apgar评分预测AKI的AUC为0.792(95%CI=0.715~0.869,P<0.05)。AKI组患儿住院病死率为51.2%(22/43),非AKI组患儿住院病死率为21.7%(28/129),AKI组患儿病死率高于非AKI组(χ^(2)=13.572,P<0.001)。结论低5 min Apgar评分、有创机械通气、出生后高血Cys C会增加重度窒息新生儿发生AKI的风险。5 min Apgar评分、出生后血Cys C是预测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AKI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新生儿窒息 呼吸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吸入高渗盐水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0
2
作者 彭万胜 陈信 +3 位作者 李冬娥 张云莲 王磊 刘恩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5期358-363,共6页
目的评价高渗盐水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4月。获得... 目的评价高渗盐水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4月。获得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RCT文献。依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和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偏倚评价。应用RevMan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分析;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10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文献偏倚评价结果显示,8篇文献存在低度偏倚风险,2篇文献存在中度偏倚风险。①高渗盐水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MD=-1.33d,95%CI:-1.63~-1.03d,P<0.00001)。②高渗盐水组较对照组可显著降低治疗后临床病情严重度评分(第1天:MD=-0.77,95%CI:-1.30~-0.24,P=0.004;第2天:MD=-1.15,95%CI:-1.86~-0.44,P=0.001;第3天:MD=-1.43,95%CI:-1.87~-0.99,P<0.00001)。③高渗盐水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缩短喘息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MD分别为-1.16d(95%CI:-1.43~-0.89d,P<0.00001)、-1.12d(95%CI:-1.34~-0.89d,P<0.00001)和-1.30d(95%CI:-2.29~-0.32d,P=0.009)。④高渗盐水组住院率、再住院率、呼吸窘迫评分和治疗后3d胸部X线片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高渗盐水组未观察到急性支气管痉挛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能降低患儿临床病情严重度评分,可显著缩短喘息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毛细支气管炎 高渗盐水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六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骆嵩 杨丽娟 +2 位作者 王春 刘传苗 李殿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应急病区接受治疗的6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托珠...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应急病区接受治疗的6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托珠单抗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对患者体内过度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3例患者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下降明显,淋巴细胞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改善;托珠单抗治疗后,3例患者炎症水平未见明显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也无明显改善。结论:COVID-19重型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而托珠单抗治疗患者炎症因子下降不明显。因此对于炎症反应强烈的COVID-19重型患者,血浆置换可能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病 血浆置换 托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孙琦 诸宏伟 台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773-277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87例为对照组,采用保守的营养支持;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89例为观察组,严格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月收治的早产儿87例为对照组,采用保守的营养支持;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89例为观察组,严格遵从尽量早开奶(24 h内)、微量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提供非营养性吸吮、必要时尽早开始积极的肠外营养并在肠内营养耐受后逐渐撤销肠外营养的原则。观察两组早产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持续时间、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体质量所需时间、达推荐者摄入量(RDIs)所需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早产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持续时间、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体质量所需时间、达RDIs所需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早产儿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持续时间、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体质量所需时间、达RDIs所需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开始积极规范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沈怀云 诸宏伟 +2 位作者 周瑞 杨小云 徐家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和2013年收治的HFMD患儿122例,其中普通型组57例、重型组52例、危重型组13例,比较三组患儿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低白...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和2013年收治的HFMD患儿122例,其中普通型组57例、重型组52例、危重型组13例,比较三组患儿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概率和病死率。结果危重型组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重型组和普通型组,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重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组和普通型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组和普通型组均无低白蛋白血症发生和死亡病例,危重型组患儿低白蛋白血症发生概率和病死率大于重型组和普通型组(P均<0.01)。结论危重型HFMD患儿病死率极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危重型HFMD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及早地动态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助于预测HFMD患儿的病情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低白蛋白血症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武 李奋 +5 位作者 周爱卿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美蓉 张玉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术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螨变应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螨致敏哮喘患儿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万胜 闫会丽 +2 位作者 陈信 杨锡强 刘恩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螨致敏哮喘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 目的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螨致敏哮喘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找螨变应原SLIT相关的RCT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文献质量为A级2篇,B级8篇,C级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SLIT组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症状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为-1.74(95%CI:-2.83~-0.64),提示SLIT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哮喘用药评分比较:SMD为-1.56(95%CI:-2.95~-0.17),提示SLIT组哮喘用药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作为衡量肺功能指标,FEV1:SMD为0.07(95%CI:-0.72~0.86),FEV1%:SMD为-0.02(95%CI:-0.85~0.81),提示SLIT组FEV1或FEV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的变化比较:特异性IgESMD为0.72(95%CI:-0.82~2.25),提示SLIT组和对照组特异性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IgG4SMD为5.05(95%CI:2.56~7.54),表明SLIT组特异性IgG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螨变应原SLIT有助于控制螨致敏哮喘患儿哮喘症状,减少哮喘用药,通过提高特异性IgG4水平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与对照组比较,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螨变应原SLIT能显著影响螨致敏哮喘患儿特异性IgE及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哮喘 特异性免疫治疗 舌下给药 疗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评价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预防性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彭万胜 陈信 +3 位作者 杨小云 诸宏伟 王磊 刘恩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评价早产儿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减少呼吸机应用、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以(prophylactic nasal CPAP OR early nasal CPAP)AND(preterm infants OR low birth weightinfants),经鼻持... 目的评价早产儿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减少呼吸机应用、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以(prophylactic nasal CPAP OR early nasal CPAP)AND(preterm infants OR low birth weightinfants),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ND(早产儿OR低出生体重儿)为英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并辅以手工检索。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分析;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8篇RCT文献进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NCPAP组未能显著降低早产儿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率(RR=-0.09,95%CI:-0.19~0.02,P=0.09)、RDS发生率(RR=0.81,95%CI:0.59~1.1,P=0.18)和病死率(RR=0.88,95%CI:0.72~1.09,P=0.25);NCPAP组能显著减少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RR=0.72,95%CI:0.64~0.80,P﹤0.00001)。NCPAP组未能显著减少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时间(MD=-1.91d,95%CI:-6.47~4.45d,P=0.72)及氧气应用时间(MD=-0.46d,95%CI:-6.55~5.63d,P=0.88)。NCPAP组除增加气胸的发生率外,并未明显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早期应用NCPAP可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但增加了气胸的发生率;未能减少早产儿呼吸机应用、RDS发生率和病死率,未增加除气胸外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预防 呼吸窘迫综合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引起免疫学变化及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园园 徐家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4-1116,共3页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属于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近年来,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引起了普遍关注。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免疫功能调节障...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属于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近年来,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引起了普遍关注。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免疫功能调节障碍,人体免疫功能可能对HFMD的转归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就手足口病导致的免疫学变化研究进展和实验室诊断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细胞因子 免疫功能 发病机制 实验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静 赵武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囊袋积血3例次(27.3%),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次(18.2%),起搏器综合征1例次(9.1%);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以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为多见;熟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理论知识、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植入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与病毒复制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梅 陈兰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5-897,共3页
轮状病毒由6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结构蛋白组成。6个结构蛋白架构了整个病毒颗粒,6个非结构蛋白仅仅在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出现,而不出现在成熟的病毒结构中。非结构蛋白只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该文就轮状病毒6种非结构蛋白在病... 轮状病毒由6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结构蛋白组成。6个结构蛋白架构了整个病毒颗粒,6个非结构蛋白仅仅在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出现,而不出现在成熟的病毒结构中。非结构蛋白只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该文就轮状病毒6种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洁洁 徐家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生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粒细胞减少症。近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G-CSF对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文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生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粒细胞减少症。近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G-CSF对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文章阐述了G-CSF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高分辨结合荧光原位杂交鉴定18q末端缺失综合征
13
作者 廖亚平 梁玉华 +1 位作者 董淮富 鲍明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9-482,共4页
目的探讨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女性患儿遗传学发病机制及其与复杂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技术确定患儿及其父母核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 bridization,FISH)进一步对患儿核型鉴定并对染色... 目的探讨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女性患儿遗传学发病机制及其与复杂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技术确定患儿及其父母核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 bridization,FISH)进一步对患儿核型鉴定并对染色体结构畸变精确定位。结果患儿1条18号染色体q21.3至qter缺失,经FISH鉴定可确定为末端缺失,无小片段易位和倒位,断裂点在q21.32~q22.2约2 Mbp大小的区域。18q22.3~q23关键区域发生缺失,涉及包括鞘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促生长激素神经肽受体(galanin receptor type I,GALR1)等基因单倍缺失。核型描述为:46,XX,del(18)(q21.3).ish del(18)(q21.32q22.2q23)(RP11-4G81+,RP11-57F7-,qter-)。结论高分辨染色体技术结合FISH有利于判断染色体微小变异并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虽然实验已证实染色体部分缺失与某些基因相关,但MBP与GALR1等基因单倍剂量是否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q末端缺失 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处理的孕期SD大鼠所产仔鼠下海马区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及机制
14
作者 徐家丽 张永利 +1 位作者 吴德 周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介导的宫内感染对仔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MR)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方法 10周龄雌雄SD大鼠1∶1配对,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LPS处理组(20只),孕第10天时,在LPS处理组大鼠腹腔内注射LPS(66μg/kg)...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介导的宫内感染对仔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MR)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方法 10周龄雌雄SD大鼠1∶1配对,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LPS处理组(20只),孕第10天时,在LPS处理组大鼠腹腔内注射LPS(66μg/kg),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取48日龄仔鼠,采用旷场实验检测仔鼠对新环境的探索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仔鼠海马组织的病变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仔鼠海马组织MR和GR的表达,地塞米松抑制实验研究孕期感染对仔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仔鼠对新环境的探索能力减低,海马组织CA1区、齿状回(DG)区神经元排列杂乱,多处可见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CA1区MR和GR的表达降低、DG区GR表达增加,CA3区MR、GR及海马DG区MR表达无明显变化;仔鼠注射生理盐水和注射地塞米松后的血清皮质酮(COR)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应用生理盐水相比,应用地塞米松后LPS处理组和对照组子代大鼠的COR水平降低。结论 LPS处理的孕鼠可引起子代大鼠对新环境的探索能力减退,与子代大鼠海马各区MR、GR表达量改变及伴随的MR/GR比率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海马 糖皮质激素受体 盐皮质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癫痫幼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臧欢欢 陈琅 +3 位作者 刘蕊 陈巧彬 方琼 林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癫痫(EP)幼鼠海马金属硫蛋白Ⅰ/Ⅱ(MTⅠ/Ⅱ)和细胞色素C(Cyt C)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日龄19 d 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P组,mNG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日予生理盐水注射...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癫痫(EP)幼鼠海马金属硫蛋白Ⅰ/Ⅱ(MTⅠ/Ⅱ)和细胞色素C(Cyt C)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日龄19 d 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P组,mNG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日予生理盐水注射;EP组腹腔注射戊四氮40 mg/(kg·d),连续21 d;mNGF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等剂量戊四氮21 d后,分别予mNGF 500 AU/(kg·d)、1000 AU/(kg·d)、2000 AU/(kg·d)肌肉注射,连续7 d。观察幼鼠体质量及行为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TⅠ和Cyt C 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EP组以及mNGF低、中、高剂量组幼鼠海马的MTⅠ和Cyt C mRNA表达以及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8~105.76,P均=0.000)。两两比较发现,EP组的MTⅠ和Cyt C mRNA表达明显升高,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和mNGF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剂量组的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高于中、高剂量组,而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高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剂量与高剂量组间MTⅠ和Cyt C mRNA表达以及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Ⅰ/Ⅱ作为一种应激性蛋白,与Cyt C共同参与了癫痫的过程。mNGF对癫痫后的海马有保护作用,且有剂量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戊四氮 癫痫 金属硫蛋白 细胞色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丽娟 刘安诺 +1 位作者 徐兵 陈娜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479,共5页
目的 :分析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及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蚌埠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成功后将患儿肢体摆放于体位1与体位2(自... 目的 :分析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及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蚌埠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成功后将患儿肢体摆放于体位1与体位2(自然体位)时分别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固定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比较两种体位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研究体位2时P波比例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 :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尖端位于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腔内心电图定位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有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P波比例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及肠外扩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敏 董淮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56-960,共5页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不仅局限于胃肠道,也可引起肠外感染。现有研究显示,儿童和动物感染RV后,病毒可以从肠内播散到血液,并可能广泛播散,从而引起非肠道疾病。RV可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或者直接入侵的方式...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不仅局限于胃肠道,也可引起肠外感染。现有研究显示,儿童和动物感染RV后,病毒可以从肠内播散到血液,并可能广泛播散,从而引起非肠道疾病。RV可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或者直接入侵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突破肠道屏障,经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途径,在免疫机制的参与下,播散至肠外器官和组织而致病。本文将近年来RV感染及肠外扩散的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机制 肠外扩散 抗原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吕平 彭万胜 董淮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30-234,共5页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典理论认为辅助T细胞Th1/Th2失衡,以产生γ干扰素(IFN-γ)为标志的Th1反应低下,免疫反应向Th...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典理论认为辅助T细胞Th1/Th2失衡,以产生γ干扰素(IFN-γ)为标志的Th1反应低下,免疫反应向Th2型反应偏斜,进而导致变应原特异的Ig E增加和气道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以及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HR)。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调节性T细胞(Tregs)、辅助T细胞-17(Th17)的发现拓宽了人们对哮喘炎症机制的理解,哮喘炎症的发病机制不再局限于Th1/Th2模式。既往研究发现白介素12(IL-12),能有效增强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功能,而白介素35(IL-35)作为IL-12家族新的一员,同样可以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且有效抑制Th17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阻止炎症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从而参与到哮喘的发病和调节,进而可能起保护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35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35 哮喘 调节性T细胞 辅助T细胞-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川崎病血管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苏贵灵 陈兰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3-495,共3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症综合征,以冠状动脉受损为主。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KD患儿急性期与中性粒细胞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学改变、中性粒细胞酶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酶抗体的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症综合征,以冠状动脉受损为主。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KD患儿急性期与中性粒细胞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学改变、中性粒细胞酶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酶抗体的变化,以及针对中性粒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均提示中性粒细胞参与KD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该文就中性粒细胞在川崎病血管损伤中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中性粒细胞 冠状动脉 髓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书 董淮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315-1320,共6页
细菌性脑膜炎(BM)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对患儿健康具有严重威胁,及时对脑炎类型作出诊断并迅速启动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诊断BM的金标准仍为脑脊液检查,但患儿配合度低,提取脑脊液操作难度和损失较大,且脑脊液培养耗时长、... 细菌性脑膜炎(BM)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对患儿健康具有严重威胁,及时对脑炎类型作出诊断并迅速启动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诊断BM的金标准仍为脑脊液检查,但患儿配合度低,提取脑脊液操作难度和损失较大,且脑脊液培养耗时长、检测阳性率低,所以脑脊液检查对BM早期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存在延误病情的可能。血清降钙素原(S-PCT)对细菌感染早期预测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量的证据表明S-PCT是评估已知或疑似CNS感染患者的有用工具,可以帮助诊断BM并评估预后。本文对目前关于S-PCT及其对BM的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价值等知识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细菌性脑膜炎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