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Ⅲ Ⅳ型肝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冬冬 孙万亮 +8 位作者 鲁正 吴维 马翔 吴斌全 吴华 郭婕 孙医学 张阳 崔培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扩大肝切除对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61例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扩大肝切除组行半肝及以上肝切除和(... 目的:探讨扩大肝切除对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61例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扩大肝切除组行半肝及以上肝切除和(或)联合尾状叶切除术22例;局限肝切除组行肝门区不规则肝切除术39例。结果:扩大肝切除组患者相比局限肝切除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扩大肝切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局限肝切除组患者;扩大肝切除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局限肝切除组有2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扩大肝切除组R0切除21例,R0切除率为95.5%(21/22),局限肝切除组R0切除20例,R0切除率为51.3%(2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肝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77.27%、36.36%、13.64%;局限肝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9.23%、20.51%、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R0切除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手术治疗 扩大肝切除 局限肝切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破裂风险 被引量:6
2
作者 石士奎 朱广辉 +5 位作者 张少军 谢宗玉 余晾 张阳 沈俊杰 訾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评估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收集100例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患者的MSCTA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空间构象的差异、...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评估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收集100例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患者的MSCTA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空间构象的差异、并进行破裂风险评估。结果男、女性动脉瘤破裂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6);破裂组中,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F=15.829,P<0.001);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7,P=0.197),破裂率均高于颈内动脉虹吸段(χ2=9.982,P=0.002;χ2=16.226,P<0.001);Ⅱ类与Ⅲ类单发囊状动脉瘤破裂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P=0.0841),均高于Ⅰ类(χ2=7.592,P=0.006;χ2=17.477,P<0.001)。结论颅内单发囊状动脉瘤破裂与发病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空间构象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状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巨块型宫颈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玉 王才智 张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83-2985,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巨块型宫颈癌(Ⅰb2~Ⅱb)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46例经阴道镜确诊的Ⅰb2~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进行1~2个疗程的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化疗后3~4周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巨块型宫颈癌(Ⅰb2~Ⅱb)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46例经阴道镜确诊的Ⅰb2~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进行1~2个疗程的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化疗后3~4周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期选择40例术前未行介入化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化疗副反应、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临床价值。结果:46例中35例完成1个疗程,11例完成2个疗程。46例中介入化疗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4例,近期总有效率89.13%。5例介入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29例出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介入化疗组较对照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宫旁切缘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早期巨块型宫颈癌可以明显缩小病灶,降低临床分期,抑制淋巴结及宫旁转移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子宫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早期巨块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显示子宫动脉开口 被引量:3
4
作者 袁牧 谭玉林 +5 位作者 张阳 谢波 杨培培 钱景瑜 魏建筑 祝子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显示子宫动脉(UA)开口位置的价值。方法选择90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经导管分别选择入左、右髂内动脉,行三维DSA血管造影,然后对图像进行三维后处理,每间隔5°旋转,采集三维图像,观察UA最佳显示角度范围;统计UA... 目的探讨三维DSA显示子宫动脉(UA)开口位置的价值。方法选择90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经导管分别选择入左、右髂内动脉,行三维DSA血管造影,然后对图像进行三维后处理,每间隔5°旋转,采集三维图像,观察UA最佳显示角度范围;统计UA起源及开口角度,以臀上动脉开口为定位点,测量UA开口距臀上动脉开口距离。结果在对侧斜位和同侧斜位>30°~60°显示UA开口最好;116支(116/180,64.44%)UA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33支(33/180,18.33%)起源于臀下阴部干;17支(17/180,9.44%)起源于阴部内动脉;10支(10/180,5.56%)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4支(4/180,2.22%)起源于臀上动脉。UA与起源动脉夹角0~30°为19支,占10.56%(19/180);>30°~60°70支,占38.89%(70/180);>60°~90°74支,占41.11%(74/180);>90°~120°8支,占4.44%(8/180);>120°~150°5支,占2.78%(5/180);>150°~180°4支,占2.22%(4/180)。UA开口至臀上动脉开口距离为3.04~18.31mm,平均(11.71±4.28)mm。结论三维DSA可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开口角度以及距臀上动脉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子宫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谭玉林 张阳 +2 位作者 石士奎 华元人 袁牧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经DSA造影证实为假性动脉瘤3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各1例以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1例,分别采用可脱落球囊、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经DSA造影证实为假性动脉瘤3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各1例以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1例,分别采用可脱落球囊、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或带膜内支架对损伤部位进行动脉内栓塞治疗。结果对3例假性动脉瘤及1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患者以可脱落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成功。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采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1例CCF予以GDC填塞海绵窦;其余1例CCF两次球囊栓塞均失败,但术后24h患侧凸眼明显回缩,间断按压患侧颈内动脉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行带膜内支架成功植入,动脉瘤被旷置,颈内动脉保持通畅。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创伤和损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定位肺小结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伍好 张广东 +1 位作者 许红 谢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0-474,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组织切除术的48例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行新型专用弹簧圈术前定位,25例患者行传统微弹... 目的研究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组织切除术的48例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行新型专用弹簧圈术前定位,25例患者行传统微弹簧圈术前定位。记录分析患者穿刺次数、定位成功率、定位时间及CT扫描次数,统计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理结果等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定位方式统计学差异性。结果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定位成功23例,成功率100%,传统微弹簧圈胸腔镜术前定位成功24例,成功率96.0%。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新型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弹簧圈定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弹簧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CT扫描次数及定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弹簧圈定位穿刺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定位相比传统微弹簧圈定位穿刺损伤更小、操作简单快捷、定位可靠不易脱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新型专用定位技术 微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光纤Nd:YAG激光消融新鲜离体猪肝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若宇 袁牧 +2 位作者 刘志远 祝子祎 谭玉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观察以双光纤Nd:YAG激光消融(LA)新鲜离体猪肝的价值。方法将45件新鲜离体猪肝随机分为15组,每组3件;分别以不同消融功率(4、5、6 W)和作用时间(1、2、3、4、5 min)组合行双针双点LA,观察各组消融灶大小和温度,分析以双光纤Nd:YAG... 目的观察以双光纤Nd:YAG激光消融(LA)新鲜离体猪肝的价值。方法将45件新鲜离体猪肝随机分为15组,每组3件;分别以不同消融功率(4、5、6 W)和作用时间(1、2、3、4、5 min)组合行双针双点LA,观察各组消融灶大小和温度,分析以双光纤Nd:YAG激光对猪肝行LA的价值。结果消融时间设为1 min时,消融灶横径(TD)随功率增加而增大(P均<0.05);消融时间为1、5 min时,消融灶纵径(LD)及体积(V)均随功率增加而增大(P均<0.05)。不同功率下,消融灶TD、LD及V均基本随消融时间增加而增大,消融灶温度则随消融时间增加而升高;不同消融时间下,消融灶温度基本随消融功率增加而升高。结论双光纤Nd:YAG用于激光消融新鲜离体猪肝升温迅速且消融范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衡 袁牧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22-526,共5页
目的观察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回顾性收集99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6例TACE后并发、73例未并发肝脓肿;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传统TACE(cTACE)组(n=48)和药物栓塞微球TACE(D... 目的观察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回顾性收集99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6例TACE后并发、73例未并发肝脓肿;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传统TACE(cTACE)组(n=48)和药物栓塞微球TACE(DTACE)组(n=51)。比较并发肝脓肿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结果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之间,肿瘤供血血管数目、碘油量及栓塞剂种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CE组内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血糖及栓塞剂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TACE组内并发与未并发肝脓肿患者碘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保护因素为患者年龄<55岁、无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史(靶免史)、仅栓塞1支肿瘤供血动脉、碘油量少及仅使用1种栓塞剂,TACE次数≥3则为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患者年龄、靶免史、TACE次数、肿瘤供血血管数目、碘油量及栓塞剂种类均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脓肿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