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1例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德纯 《罕少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胆囊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学研究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与性行为、性传播疾病关系的病理学回顾研究
2
作者 刘德纯 《淮海医药》 1998年第2期6-7,共2页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艾滋病与性行为、性传播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中会阴部病变,并复习有关病史.结果:在151例中有同性恋51例,双性恋16例.生殖器疮疹13例,尖锐湿疣1例,淋病与梅毒各5例.结论:同性...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艾滋病与性行为、性传播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51例艾滋病尸检材料中会阴部病变,并复习有关病史.结果:在151例中有同性恋51例,双性恋16例.生殖器疮疹13例,尖锐湿疣1例,淋病与梅毒各5例.结论:同性恋的肛交方式及性传播疾病均有利于艾滋病的的传播,在预防艾滋病中应抓好这一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性行为 性传播疾病 病理学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附38例报告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朝夫 吴礼高 章可仪 《罕少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加深对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认识,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8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作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并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发病年龄:4~56岁,平均20.8岁;发病部位:上肢及腋窝淋巴结16例42.1%)、下肢及腹股沟淋巴结13例(3... 目的加深对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认识,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8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作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并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发病年龄:4~56岁,平均20.8岁;发病部位:上肢及腋窝淋巴结16例42.1%)、下肢及腹股沟淋巴结13例(34.2%)、颈部淋巴结9例(23.7%);发病季节:28例(73.7%)发生于6~10月份(夏秋季)、10例(26.3%),发生于其它月份;组织学特点:淋巴结皮髓质内肉芽肿形成,部分肉芽肿中微脓肿形成;Warthin-Starry银色染色:38例中有33例(86.8%)阳性。结论本病常有一定好发部位及高发季节性,并常有猫抓史或与猫密切接触史。将淋巴结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病史结合,是提高本病诊断水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炎 猫抓病 肉芽肿 Warthin-Starrv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德纯 《淮海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528-529,共2页
关键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医学教育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盼盼 闫文天 +4 位作者 杨宁宁 李楠 杨茹雪 张姗 冯振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男性患者,年龄16~36岁,中位年龄22岁。4例为原发于纵隔的精原细胞瘤;1例首...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男性患者,年龄16~36岁,中位年龄22岁。4例为原发于纵隔的精原细胞瘤;1例首发症状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后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为纵隔精原细胞瘤转移。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单一、类圆形,部分胞质透亮,可见核分裂象,纤维包绕分隔成巢状或假腺状,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表达生殖细胞肿瘤标记物,OCT3/4、SALL4细胞核阳性,CD117、PLAP细胞膜阳性,淋巴造血和上皮标记均阴性。随访6~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2例治疗后无瘤生存,2例治疗后荷瘤生存,1例失访。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具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达与性腺精原细胞瘤基本相同,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防治百草枯中毒大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陆国玉 吴晓飞 +3 位作者 伍德生 王芳莉 张晓华 蔡兆根 《安徽医学》 2011年第8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肝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并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VC)干预,观察中毒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研究其在百草枯(PQ)所致肝损伤中的...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肝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并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VC)干预,观察中毒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研究其在百草枯(PQ)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染毒组、VC干预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VC干预组于灌药同时给服VC溶液按180 mg/kg,分别于6、24、72 h后将其处死,留取肝脏,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1、TNF-a和IL-1β的表达。结果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TNF-aI、L-1β及MD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低于单纯染毒组(P<0.05);染毒组SOD-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高于单纯染毒组(P<0.05)。结论 MDA、SOD-1、TNF-a和IL-1β在PQ中毒大鼠肝损伤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VC可下调肝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组织SOD活性,对改善PQ中毒大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百草枯中毒 肝脏 MDA SOD-1 TNF-aI 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β联蛋白、上皮钙黏着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欧玉荣 刘娟 +3 位作者 高杉 景桂英 承泽农 董修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7-405,共9页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β联蛋白(β—catenin)和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检测60份结直肠癌及其癌...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β联蛋白(β—catenin)和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检测60份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黏膜中SFRP1、β—catenin和E-cadherin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ion法)检测相同组织中SFRP1、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60份组织中,52份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黏膜中RNA提取成功;SFR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37±0.1532和0.7170±0.1830;B-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93±0.3705和0.6469±0.3166;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56±0.2535和0.9422±0.23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FRP1 mRNA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FRP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67%(19/6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75.00%(45/60)的阳性表达率;SFR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无关。β—catenin、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5.00%(45/60)、58.33%(35/6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67%(1/60)、6.67%(4/60)的异常表达率;β—caten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类有关。结直肠癌中SFRP1蛋白的表达与β—catenin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呈负相关(r=-0.517,r=-0.442,均P〈0.01)。结论:结直肠癌中SFRP1的表达下调导致Wnt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活化,并引起β-caten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增加。提示SFRP1失活及水平下调是结直肠癌启动及促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代谢 结直肠肿瘤/病理学 膜蛋白质类 钙黏着糖蛋白类/生物合成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德纯 赵云霞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易感基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艾滋病的临床指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德纯 《淮海医药》 CAS 2007年第4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诊断 临床指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艾滋病的发现和研究进展看罕少疾病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德纯 《罕少疾病杂志》 2001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艾滋病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对罕少疾病研究的意义。 方法 回顾艾滋病和艾滋病毒发现历史与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 结果 艾滋病的发现和命名是从早期报告的一些罕少病例中归纳出来的,早期艾滋病病例具有某些特定... 目的 探讨艾滋病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对罕少疾病研究的意义。 方法 回顾艾滋病和艾滋病毒发现历史与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 结果 艾滋病的发现和命名是从早期报告的一些罕少病例中归纳出来的,早期艾滋病病例具有某些特定的易感因素、免疫缺陷的病理基础、继发某些罕见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高死亡率的共性,由艾滋病毒感染引起,可能起源于非洲,现已播散至全球。 结论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一般从罕少病例的报道和研究开始,随着相同病例的积累,才能逐步认识其本质,完善其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少疾病 艾滋病 进展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性肺炎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德纯 《淮海医药》 2002年第6期F004-F004,共1页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弓形虫性肺炎 病例报告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和意义
12
作者 吴礼高 朱清 +1 位作者 于东红 承泽农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84.2%(4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84.2%(48/57)、77.2%(44/57)和80.7%(46/57),相互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年龄、肿瘤所占比例无相关性(P>0.05),其在Ⅱ-Ⅲ级IMPC中表达显著高于Ⅰ级(P<0.05),在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的IMP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不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的IMPC(P<0.05)。结论 MMP-9、uPAR和VEGF-C蛋白在IMPC中高表达,组织学级别越高,淋巴结转移数越多,表达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MMP-9 UPAR VEGF—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肉瘤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德纯 《罕少疾病杂志》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传统的或经典型ES主要指发生于四肢末端者,也称远端型(distal type)或普通型(conventional form)ES。近年发现有些ES也可发生在头颈和躯干,称为近端型或近心...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传统的或经典型ES主要指发生于四肢末端者,也称远端型(distal type)或普通型(conventional form)ES。近年发现有些ES也可发生在头颈和躯干,称为近端型或近心型(proximaltype)ES。本病组织来源不明,多认为其起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它可以向间叶方向(肉瘤)分化,也可向上皮方向分化,以上皮分化占优势。现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软组织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的常见机会性感染
14
作者 刘德纯 《淮海医药》 1996年第4期42-44,共3页
艾滋病的危害性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缺陷,容易招致多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四类,多达15种以上,常为混合性感染,并常播散至多个器官。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分系统介绍... 艾滋病的危害性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缺陷,容易招致多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四类,多达15种以上,常为混合性感染,并常播散至多个器官。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分系统介绍脑、心、肺及消化道等器官常见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病理学 神经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L型的鉴定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秀宇 夏佩莹 +3 位作者 林特夫 高学平 何杰 张世馥 《淮海医药》 1999年第3期8-9,共2页
目的鉴定从一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中三次分离出的稳定L型.方法对此菌株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NA酶切图谱分析,并以该菌株DNA制备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切片.结果证实该菌株是金黄色葡... 目的鉴定从一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中三次分离出的稳定L型.方法对此菌株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NA酶切图谱分析,并以该菌株DNA制备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切片.结果证实该菌株是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此探针能检出肿瘤组织中的金葡菌L型DNA.结论从该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中分离的系金葡菌L型,L型可能与肿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L型 骨髓 患者 恶性淋巴瘤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肿瘤 DNA酶 DNA制备 探针 菌株
全文增补中
低分化肺癌中睾丸核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关静文 吴礼高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472-474,477,共4页
目的:检测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睾丸核蛋白(NUT)的表达并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0例低分化肺癌组织中NU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T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成人睾丸组织作为阳... 目的:检测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睾丸核蛋白(NUT)的表达并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0例低分化肺癌组织中NU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T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成人睾丸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符合条件的病例共70例,其中低分化肺鳞癌44例,低分化肺腺癌26例,4例低分化鳞癌和6例低分化腺癌NUT表达阳性,不同病例肿瘤组织中NUT不同程度表达。低分化肺癌组织中NUT的阳性表达率为14.28%(10/70)。NUT阳性表达在肿瘤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P<0.05),NUT表达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年龄、性别、吸烟、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化肺癌中NUT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评估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睾丸核蛋白 低分化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