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风化程度凝灰岩表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琪 徐佳慧 +2 位作者 程诚 盛下放 席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24,共8页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Biolog EcoPlate检测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比较研究了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低风化(LR)和高风化凝灰岩(MR)以及附近红壤(SS)样品表生细菌群落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凝灰岩风化程度...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Biolog EcoPlate检测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比较研究了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低风化(LR)和高风化凝灰岩(MR)以及附近红壤(SS)样品表生细菌群落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凝灰岩风化程度的加剧,细菌群落独特OTU数目、Chao1指数以及微生物碳利用率和代谢多样性香农指数逐渐增高。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17.8%~40.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9.2%~29.2%)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8%~34.6%)是该生境中的优势菌门。随着凝灰岩风化程度的加剧,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越来越高,而Actin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岩石样品pH、有机质(OM)含量以及有效态P、K和Ca的含量解释了凝灰岩表生细菌99%的群落结构变异。PICRUSt2对细菌群落功能预测结果表明,3组样品中编码碳酸酐酶(CA)、鞭毛合成和有机酸产生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排序为SS>MR>LR,而LR中产铁载体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最高。综上,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剧,凝灰岩表生细菌群落α-多样性随之升高,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生细菌群落可能同时通过多种方式风化凝灰岩;且微生物群落对于不同种类碳源具有不同的优先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凝灰岩风化形成红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红壤 细菌群落 碳代谢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马尾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力 胡明洁 +3 位作者 李玉玉 屈洪党 钱伟东 刘晓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9-774,共6页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SCNS)是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进入脑脊液而导致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乃至部分脑神经表面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较为罕见,肿瘤是出血源之一。目...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SCNS)是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进入脑脊液而导致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乃至部分脑神经表面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较为罕见,肿瘤是出血源之一。目前国内在其诊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认识较晚,诊断病例较少,长期随访资料匮乏,病因诊断不够重视,漏诊率较高,治疗水平较国外存在较大差距。SSCNS典型临床表现为:双侧进行性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阳性,称为SSCNS三联征,但同时具备三联征的患者较少,给及时诊断带来一定困难。MRI对确诊该病有重要意义,铁沉积在小脑、脑干、脊髓等表面呈特征性线状低信号,SE-T 2WI呈细线条,GE-T 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呈显著粗线条。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确定出血源并清除,MRI检查同样有助于寻找出血源,因此,如果考虑SSCNS,必须进行脑、脊柱MRI检查以寻找病因。本文报道1例37岁男性SSCNS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和嗅觉减退,MRI表现有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T2加权低信号,病因追查发现脊髓下端及马尾、终丝部巨大占位病变,经手术切除并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MPE继发SSCNS的机制,并对SSCN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尤其强调对该病病因的查找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准确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时间质谱与TaqMan探针技术在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文斐 张国良 +5 位作者 杨帆 杨辉 赵丽芳 徐发圣 张明霞 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34-439,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和TaqMan探针筛选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结果,以及联合应用的方法学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的结核病患者400例... 目的 对比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和TaqMan探针筛选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结果,以及联合应用的方法学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的结核病患者400例为结核病组,对照组为同时期收集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利用MALDI-TOF对选取的7个SNP位点(rs2227476、rs1800795、rs56077270、rs1800797、rs2227484、rs2227472和rs2227473)同时进行基因分型,初步筛选易感SNP位点;与结核病易感相关的单个SNP位点,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同样的标本再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与敏感度;以rs2227473位点为实例对分型结果的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确定肺结核的易感SNP.结果 MALDI-TOF分型成功率为99.7%(698/700),TaqMan探针技术为98.4%(689/700);在基因分型过程中,MALDI-TOF与TaqMan探针方法对1例标本的分型结果不一致,经过对此分型结果进行了测序验证,MALDI-TOF的分型结果正确,MALDI-TOF在准确性和敏感度比TaqMan法稍高.位点rs2227473基因频率分析中,结核病组G等位基因频率(90.3%,722/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495/600)(x2=6.911,P=0.009).结论 上述肺结核易感基因的筛选方法是可行的;实例分析中,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发现了IL-22基因rs2227473位点等位基因G可能与肺结核发病相关,两位点中等位基因A可能为保护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白细胞介素类 光谱法 质量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DNA探针 疾病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力 李玉玉 +3 位作者 谢静 胡明洁 屈洪党 刘晓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75,共7页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Wernekink commissure syndrome,WCS)临床少见,经典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显著的构音障碍及核间性眼肌麻痹。2018年4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例WCS患者,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Wernekink commissure syndrome,WCS)临床少见,经典表现为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显著的构音障碍及核间性眼肌麻痹。2018年4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例WCS患者,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等进行探讨。WCS均有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主要为躯干及对称性肢体共济失调,但在程度上可呈左右非对称性分布,笔者基于解剖学提出了分型假说;构音障碍是WCS主要而恒定的临床表现;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变异性较大,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时提示病变超出经典WCS范畴,可认为是非典型性WCS;下橄榄核变性及腭肌阵挛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病例报道距发病的时间长短有关;意识改变及情绪变化可能是被忽略的WCS特征性表现,应加以重视。脑梗死是WCS的主要病因,但本组有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脑梗死且首发症状为WCS的患者,这提示在W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特殊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rnekink连合综合征 中脑 梗死 小脑性共济失调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唑啉衍生物(N111)体外抗卵巢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5
作者 李艳 黄强 +2 位作者 黄银久 刘刚 刘健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9期1456-1464,1471,共10页
目的:研究喹唑啉衍生物(N111)体外抗卵巢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N111治疗卵巢癌靶点,并对治疗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实验分为N111处理组(N111化合物组)、阳性对照组(顺铂组)、阴性对照组(DMSO组);分组后,采用MT... 目的:研究喹唑啉衍生物(N111)体外抗卵巢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N111治疗卵巢癌靶点,并对治疗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实验分为N111处理组(N111化合物组)、阳性对照组(顺铂组)、阴性对照组(DMSO组);分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形态学观察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JC‑1、DCFH‑DA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PI、Annexin V‑FITC、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情况;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显示N111抗卵巢癌靶点蛋白的生物功能提示靶点功能聚集人类疾病、炎症、肿瘤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N111对卵巢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增殖作用(IC50=14.62μmol/L)(P<0.0001);浓度依赖性抑制单细胞克隆团的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紊乱及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001);随着N111处理浓度增加,Bcl2、Caspase 3、P‑AKT、SHIP2表达量降低,AKT表达量没有变化,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增加(P<0.0001)。结论:化合物N111通过抑制SHIP2,促进ROS水平紊乱,减弱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A2780的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等能力,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类衍生物 抗肿瘤 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醇对铅污染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铅有效态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于培鑫 潘芳慧 +1 位作者 王友保 李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8-363,共6页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铅污染土壤中添加叶绿醇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铅离子有效态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醇对铅污染土壤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短时间内在土壤中添加叶绿醇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促...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铅污染土壤中添加叶绿醇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铅离子有效态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醇对铅污染土壤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短时间内在土壤中添加叶绿醇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每种酶对叶绿醇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最为敏感;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铅离子有效态降低,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土壤重金属铅浓度为600 mg/kg时,叶绿醇浓度为50 mg/kg蔗糖酶活性最强,比空白对照组高出122.28%;当土壤中叶绿醇浓度为250 mg/kg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是空白对照组的251.61%。总之,在铅污染的土壤中添加叶绿醇后能改变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中铅的有效态,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叶绿醇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土壤 叶绿醇 土壤酶活性 有效态铅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7)G相关lncRNAs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曙冉 董锐 +2 位作者 李艳 吴华彰 刘牧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1-689,共9页
目的探讨m^(7)G-lncRNAs能否作为结肠癌患者预后及肿瘤微环境的生物标志物。方法TCGA数据库筛选m^(7)G-lncRNAs(|Pearson R|>0.4,P<0.001),多因素Cox分析构建m^(7)G-lncRNAs风险模型。使用ROC和C-index曲线对风险模型进行验证。... 目的探讨m^(7)G-lncRNAs能否作为结肠癌患者预后及肿瘤微环境的生物标志物。方法TCGA数据库筛选m^(7)G-lncRNAs(|Pearson R|>0.4,P<0.001),多因素Cox分析构建m^(7)G-lncRNAs风险模型。使用ROC和C-index曲线对风险模型进行验证。构建诺莫图和诺莫图的校准曲线用于预测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点柱图和K-M生存曲线评估风险打分对患者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CIBERSORT和ESTIMATE探究高低风险组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联系,同时分析风险打分对结肠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干细胞指数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影响。使用相互作用基因搜索工具(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挖掘m^(7)G-lncRNAs调控的关键靶点。最后,使用蛋白印迹实验在4对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验证这些关键靶点的表达。结果从TCGA数据库鉴别出1722个m^(7)G-lncRNAs。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12个lncRNAs用于构建风险模型,其中AC003101.2、AC005014.2、AC008760.1、AC092944.1、AL1161729.4、AL301422.4、AP001619.1、AP003355.1和ZEB1-AS1为高风险lncRNAs,AC025171.4、AC073957.3及TNFRSF10A-AS1为低风险lncRNAs。ROC曲线显示风险模型对患者1年、3年、5年生存预测的AUC值分别为0.727、0.747、0.794。诺莫图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值为0.794,校准曲线显示诺莫图对患者生存的预测与患者实际的生存基本一致。高风险组患者的T分期(T1~T2 vs T3~T4:P=0.034)、N分期(N0 vs N2:P=7.8e-08;N1 vs N2:P=0.00081)以及M分期(M0 vs M1:P=0.007)均高于低风险组患者。低风险组患者常伴随高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SS vs MSI-H:P=0.034)。肿瘤干性指数与风险得分呈负相关(r=-0.19;P=7.3e-05)。高风险组患者基质细胞打分(P=0.0028)以及总打分(P=0.007)明显高于低风险组患者较高,激活的肥大细胞(r=-0.11;P=0.045)和静息CD4^(+)T细胞(r=-0.14;P=0.01)的表达也较低。多数免疫检查点在高风险患者中高表达(P<0.05)。蛋白印迹实验表明m^(7)G-lncRNAs调控的关键靶点ATXN2(P=0.006)and G3BP1(P=0.007)在4对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结论12个m^(7)G-lncRNAs构建的风险模型对结肠癌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结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7)G lncRNAs 预后模型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K3对结肠癌细胞免疫浸润、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曙冉 吴华彰 刘牧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3期982-988,994,共8页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3(hexokinase-3,HK3)对结肠癌细胞RKO和HCT116增殖、周期、迁移及免疫浸润的影响。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HK3在肿瘤和正常结肠样品的表达水平,探讨HK3与结肠癌免疫浸润的关系。将对照组(si-NC)和干扰HK3组(si-HK3)...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3(hexokinase-3,HK3)对结肠癌细胞RKO和HCT116增殖、周期、迁移及免疫浸润的影响。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HK3在肿瘤和正常结肠样品的表达水平,探讨HK3与结肠癌免疫浸润的关系。将对照组(si-NC)和干扰HK3组(si-HK3)转染人结肠癌细胞RKO和HCT116,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干扰HK3对RKO和HCT116细胞增殖、周期和迁移的影响,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HK3与结肠癌中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相关,且与多种免疫检查点具有共表达关系。和对照组(si-NC)相比,干扰HK3组(siHK3#1和si-HK3#2)HK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干扰HK3后RKO和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明显被抑制(P<0.05),且RKO和HCT116细胞的细胞周期被显著阻滞在S期(P<0.05)。同时,干扰HK3增加E-cadherin的表达,但抑制vimentin的表达(P<0.05)。结论:HK3影响结肠癌的免疫浸润水平,同时干扰HK3可通过抑制EMT行为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糖激酶3 免疫浸润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格列汀通过下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减轻糖尿病大鼠肾损伤 被引量:1
9
作者 倪文静 潘艳 +4 位作者 杨慧娟 李巍 孙妍 徐宇 陈卫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Sax)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14只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T2DM组和Sax组,6只大鼠为正常对照(NC)组。Sax组给予Sax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灌...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Sax)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14只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T2DM组和Sax组,6只大鼠为正常对照(NC)组。Sax组给予Sax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灌胃予以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8周后处死大鼠,留存血液和肾脏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葡萄糖(Glu)、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E、PAS、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NC组相比,T2DM组大鼠Glu、ALB、AST、ALT、Scr、BUN、UA、TC、TG水平明显升高;肾小球系膜细胞数量增多、系膜基质增厚;mTOR、IL-1、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T2DM组相比,Sax组大鼠Glu、ALB、AST、ALT、Scr、BUN、UA、TC、TG水平降低,肾损伤减轻;mTOR、IL-1、IL-6、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Sax可能通过下调mTOR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糖尿病大鼠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格列汀 2型糖尿病(T2DM) 肾损伤 炎症反应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对小鼠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卵巢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猛 周今朝 +3 位作者 孙训英 贺超凡 张克甲 胡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探索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对小鼠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卵巢发育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0 d ICR雌性小鼠,分离小鼠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予以不同浓度(0、1、10、50、100、150、200和500μmol/L)BPA处理卵巢腔... 目的探索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对小鼠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卵巢发育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0 d ICR雌性小鼠,分离小鼠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予以不同浓度(0、1、10、50、100、150、200和500μmol/L)BPA处理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根据对腔前卵泡颗粒细胞效应显著的BPA浓度灌胃处理ICR孕鼠1周,记录孕鼠的体质量变化,子代出生以后分别取10、17、21和42 d子代雌鼠卵巢组织称质量,然后进行卵巢组织切片HE染色及显微镜形态学观察,qPCR检测Bcl-2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浓度BPA(50μmol/L)通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来抑制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进而促进细胞增殖(P<0.05);高浓度BPA(200μmol/L)通过减弱线粒体膜电位来促进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细胞增殖(P<0.05)。低浓度BPA(50μmol/L)和高浓度BPA(200μmol/L)对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P<0.01)、Bax(P<0.05)和p53(P<0.05)表达具有相反效应。体内实验表明,BPA(10和35 mg/kg)处理导致孕鼠体质量增加较快及子代雌鼠卵巢指数发生变化,Bcl-2 mRNA表达与子代卵巢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并且高浓度BPA(35 mg/kg)能够促使子代雌鼠21 d时卵泡发育加速进入有腔卵泡阶段。结论BPA对卵巢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功能调控具有浓度依懒性,并对孕鼠和子代雌鼠早期卵巢发育具有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卵巢 腔前卵泡颗粒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NK92MI细胞的制备
11
作者 董莎莎 黄敏 +3 位作者 李冬冬 高宇 李正红 刘传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8-793,共6页
目的构建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使其在NK92MI细胞表达,制备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方法根据单链抗体(scF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CAR,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包装、浓缩、测定滴度。... 目的构建识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使其在NK92MI细胞表达,制备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方法根据单链抗体(scF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CAR,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包装、浓缩、测定滴度。然后用浓缩的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法验证CD3ζ链的表达及在NK92MI细胞中的感染效率。结果成功构建识别HBsAg的CAR慢病毒表达载体,测得滴度≥10^(7)转导单位(TU)/mL。感染NK92MI细胞后,可表达CD3ζ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识别HBsAg的CAR-NK92MI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嵌合抗原受体(CAR) NK92MI细胞 慢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4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张伟健 邹琸玥 +5 位作者 朱永娜 王敏 马彩云 武峻捷 石昕 刘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11-2117,共7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4(IL-34)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34在36例TSCC患者和36例正常人群血清中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41例T...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4(IL-34)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34在36例TSCC患者和36例正常人群血清中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41例TS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L-34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情况与T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LinkedOmics数据库和GEO数据库获得在TSCC中IL-34相关差异基因,通过Webgestalt数据库对TSCC中IL-34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ELISA结果显示TSCC患者血清IL-34浓度低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HC和qRT-PCR结果显示与TSCC患者癌组织相比,IL-34在TSCC患者癌旁组织中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癌组织中IL-34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TSCC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喝酒以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IL-34与CSF1R,PTPRJ相关性最强,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TSCC中IL-34及相关基因在生物学过程(BP)中,主要富集在骨髓细胞分化等;在细胞组成(CC)中,主要富集在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等;在分子功能(MF)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结合、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显示:IL-34及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破骨细胞分化,癌症中的蛋白多糖,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IL-34在TSCC中低表达且参与TSCC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TSCC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状细胞癌 白细胞介素34 肿瘤微环境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肉羊PAPPA2基因多态性与其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13
作者 刘明秋 喇永富 +4 位作者 潘林香 王金文 王媛媛 胡文萍 储明星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8-11,共4页
为研究鲁中肉羊PAPPA2基因g.55924884C>G位点的多态性与其产羔数的关联,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4只鲁中肉羊进行基因分型,并对结果进行产羔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55924884C>G位点上存在3种基因型,即CC、CG和GG;群... 为研究鲁中肉羊PAPPA2基因g.55924884C>G位点的多态性与其产羔数的关联,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4只鲁中肉羊进行基因分型,并对结果进行产羔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55924884C>G位点上存在3种基因型,即CC、CG和GG;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PAPPA2基因的g.55924884C>G位点为低度多态(PIC<0.25);卡方适合性检验分析表明,该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之间前3胎产羔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CC基因型的产羔数大于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推测该位点的CC基因型可能为多羔型。综上所述,推测PAPPA2基因g.55924884C>G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鲁中肉羊产羔数的潜在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肉羊 单核苷酸多态性 PAPPA2基因 产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WD2调控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及树突棘形成的功能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婷婷 王圆圆 +6 位作者 方祝玲 徐佳佳 马世玟 常久翔 刘高峰 郭俣 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探讨环指和色氨酸-天冬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2(RFWD2)差异表达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及树突棘形成的功能效应。方法利用免疫荧光鉴定RFWD2在小鼠全脑的定位及表达谱,通过RFWD2与神经元突触蛋白的共定位,明确其在神经元的细胞... 目的探讨环指和色氨酸-天冬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2(RFWD2)差异表达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及树突棘形成的功能效应。方法利用免疫荧光鉴定RFWD2在小鼠全脑的定位及表达谱,通过RFWD2与神经元突触蛋白的共定位,明确其在神经元的细胞定位。通过电转染RFWD2-Myc过表达与shRNA载体,分析其对体外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RFWD2在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均高表达,与突触形成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FWD2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及后膜均有表达,与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分支数量与复杂性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RFWD2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神经元突触蛋白数量[突触小泡蛋白(SYN)4.5±1.2 vs 17.2±2.4/10μm,P<0.01;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2.1±0.3 vs 8.5±1.3/10μm,P<0.01];而RFWD2抑制表达显著增加了突触蛋白数量(SYN:19.6±2.6/10μm,P<0.05;PSD95:11.5±1.1/10μm,P<0.05)。与对照组和RFWD2过表达相比,RFWD2抑制表达降低了树突棘的数量(4.3±0.2 vs 6.2±0.5/10μm,P<0.05;4.3±0.2 vs 6.9±1.1/10μm,P<0.01)。结论RFWD2可通过Pea3家族成员与c-Jun的泛素化影响突触蛋白的表达,调控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效应,为后期作为靶点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WD2 神经元 树突棘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缓 孙婷婷 +5 位作者 王圆圆 王铁 马彩云 王春景 刘长青 郭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目的探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体外定向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猪iPSCs诱导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1阶段,猪iPSCs悬浮培养,第3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NIM(SB431542、DMH1、FGF2)继续诱导,... 目的探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体外定向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猪iPSCs诱导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1阶段,猪iPSCs悬浮培养,第3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NIM(SB431542、DMH1、FGF2)继续诱导,第12天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2阶段,使用含Pur、B27的NIM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神经球,至第21天时形成GABA能神经元前体。CM-DiI标记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检测其在宿主脑内存活、迁移及分化状况。结果猪iPSCs在饲养层细胞上稳定传代,表达多能性标记OCT4、Nanog、SSEA1和TRA-160,并且核型分析显示没有其他物种来源细胞污染。第12天经诱导分化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能够形成玫瑰花环结构,并表达其表面标记物(PAX6、SOX2和Nestin)与神经微管蛋白标志物Tuj1。第21天诱导细胞高表达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表面特异性抗原NKX2.1和前脑标志物FOXG1。移植8周后,体内可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改善PD大鼠运动行为。结论结合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逐步定向诱导猪iPSCs高效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诱导GABA能神经元前体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疾病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细胞分化 原始神经上皮细胞 GABA能神经元前体 帕金森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欣然 李馨 张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36-240,共5页
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其上携带大量官能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等优点,在肿瘤治疗中成为一种安全、高效、有选择性的靶向药物载体。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可负载各种天然抗肿瘤药物、人工合成... 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其上携带大量官能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等优点,在肿瘤治疗中成为一种安全、高效、有选择性的靶向药物载体。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可负载各种天然抗肿瘤药物、人工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基因药物,并可进行肿瘤光热联合治疗,在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药物载体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佳佳 李洋洋 +6 位作者 仲光尚 方祝玲 刘淳博 马彩云 王春景 郭俣 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3天,其表观特征类似于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2阶段,特异性诱导DAPs,将中间态细胞在神经分化培养基中诱导至第28天获得DAPs。CM-DiI染色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大鼠模型右前脑内侧束(MFB),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和DAPs移植组。移植后2周的大鼠全脑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脑内微环境中存活、迁移及分化状况,移植后8周,对细胞移植组PD大鼠进行行为学鉴定。结果 人iPSCs可在基质胶上稳定传代,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表达多潜能性标记物OCT4、SOX2和Nanog,且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诱导分化至第13天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且能够表达其表面特征性标记物(SOX2、Nestin和PAX6,91.3%~92.8%)。诱导至第28天的DAPs高表达其特异性的标记物(TH、FOXA2、LMX1A和NURR1,93.3%~96.7%)。而且,DAPs移植PD大鼠脑内2周后,可分化为TH^(+),FOXA2^(+)与Tuj1^(+)神经元,移植后8周,移植组较模型组相比,经水迷宫实验(P<0.0001)和阿扑吗啡(APO)诱导的旋转实验(P<0.0001)检测,PD大鼠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人iPSCs经多级诱导可高效分化为中脑DA能神经元祖细胞,具备体内和体外分化为功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潜能,并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hiPSCs-DAP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奠定细胞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原始神经上皮细胞 细胞移植 帕金森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多糖片段的体外益生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长城 陶志杰 +2 位作者 李晶 满云 赵大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83-188,共6页
以10年份陈皮水溶性多糖Cpp为研究对象,采用酸解、离子交换吸附和凝胶排阻色谱分离得到3种多糖片段(f1-1、f2-2和f3-2),比较它们的结构和益生活性。结果表明,片段f2-2分子质量最小,为1.15×10^(4)Da,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 以10年份陈皮水溶性多糖Cpp为研究对象,采用酸解、离子交换吸附和凝胶排阻色谱分离得到3种多糖片段(f1-1、f2-2和f3-2),比较它们的结构和益生活性。结果表明,片段f2-2分子质量最小,为1.15×10^(4)Da,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0.21∶1.00∶0.25。体外益生活性实验显示多糖片段f2-2的添加促进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组(添加1 mg/mL葡萄糖)的3.2倍和2.9倍(P<0.05);与对照组相比,Cpp的添加仅对乳酸杆菌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片段f2-2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粪便发酵上清液中丙酸的产量(P<0.05);此外,片段f1-1或f2-2添加均促进了丁酸的产生。综上,10年份陈皮多糖片段呈现出显著的益生元特征,其活性与片段结构联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多糖 益生元 短链脂肪酸 单糖组成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将人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编程为神经前体细胞
19
作者 杨盼 王圆圆 +5 位作者 高群伟 刘阳 王翼 郭俣 刘长青 刘高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7,共8页
目的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将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s)重编程为化学诱导神经前体细胞(ciNPCs)。方法HEFs重编程为ciNPCs涉及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分子组合诱导阶段,常氧条件下,将HEFs在含有小分子化合物组合VCR(VPA,CHIR99021,Repsox)的KS... 目的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将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s)重编程为化学诱导神经前体细胞(ciNPCs)。方法HEFs重编程为ciNPCs涉及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分子组合诱导阶段,常氧条件下,将HEFs在含有小分子化合物组合VCR(VPA,CHIR99021,Repsox)的KSR培养基中培养15 d,HEFs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致密细胞集落。第2阶段是特异性诱导ciNPCs,将形成的细胞集落胰酶消化后,低粘附板中悬浮培养,可以形成ciNPCs神经球。采用CM-DiI染料标记P3代ciNPCs,并将其移植于6-OHDA法制作的帕金森大鼠模型右脑内侧前脑束(MFB)区,检测ciNPCs在PD大鼠脑内微环境中的存活、迁移以及分化状况。结果VCR组合诱导10 d细胞开始出现明显的聚集趋势,15 d时,形成致密的细胞集落。单层培养1×10^(5)/孔中大约形成40个克隆,且AP染色呈阳性。将细胞集落消化后,低粘附板中悬浮培养培养2 d,可见大量神经球形成,即为第1代ciNPCs(P1代)。ciNPC高表达神经前体细胞(NPCs)特异性标记物(Nestin、Pax6和Sox2),经体外神经特异性诱导分化,ciNP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uj1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FAP。而且,P3代ciNPCs移植PD大鼠脑内4周后,可以分化为Tuj1+、GFAP+、TH+和GABA+细胞。结论VCR可以将HEFs重编程为ciNPCs,而无需引入外源性基因,为神经科学研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供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化合物组合 细胞重编程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氨酰胺代谢相关基因构建肝细胞癌预后模型及治疗方案分析
20
作者 梁宇 陈颖 +3 位作者 王豪杰 任铭心 刘高峰 刘长青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6期1241-1251,共11页
目的:谷氨酰胺代谢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筛选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特征基因鉴定肝细胞癌,以及抗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获取正常肝组织和肝细胞癌的基因表达样本,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谷氨酰胺代... 目的:谷氨酰胺代谢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筛选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特征基因鉴定肝细胞癌,以及抗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获取正常肝组织和肝细胞癌的基因表达样本,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谷氨酰胺代谢相关基因(GMRGs),之后通过lasso回归和step cox分析构建了预后模型,并评估了高低危组的免疫治疗和药物治疗差异。结果:通过差异分析筛选出23个差异表达的GMRGs,相关性环图和PPI蛋白互作网络表明这些差异基因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单因素cox筛选出14个P<0.05的GMRGs。通过lasso回归和step cox得到4个最具有特征的基因(CAD、PPAT、PYCR3和SLC7A11),构建了风险模型,并在TCGA数据集和GEO数据集中证实该模型可靠预测能力。最后,高危组的的免疫治疗优于低危组,低危组化疗药物和靶向药治疗优于高危组。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谷氨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为特征的可靠的预后风险模型,该模型可为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提供可行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谷氨酰胺代谢 预后模型 免疫治疗 药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