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核杆菌蛋白多肽类抗原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晖 薛洪宝 +3 位作者 陈勇 李柏青 梁丽丽 陶兆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5-1550,共6页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检测结核杆菌耐热抗原样品中的活性成分。熔融石英毛细管55cm(40cm处检测窗口)×50μm i.d.;缓冲液:0.15mol·L-1硼酸盐(含5g·L-1PEG-4000,pH=10.92);分离电压:+12 kV;进样压力:0.5 psi(3.45 kPa),进...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检测结核杆菌耐热抗原样品中的活性成分。熔融石英毛细管55cm(40cm处检测窗口)×50μm i.d.;缓冲液:0.15mol·L-1硼酸盐(含5g·L-1PEG-4000,pH=10.92);分离电压:+12 kV;进样压力:0.5 psi(3.45 kPa),进样时间3.0s;分离温度:25℃;UV-Vis检测器检测波长:200nm。本方法能分离溶菌酶标准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品,根据分子量大小能有效分离结核杆菌耐热抗原样品活性成分,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在0.99673以上,定量限在19.47μg·mL-1左右。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6.09%左右,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13%,本方法与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法结果一致。该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可靠、重现性好,能用于结核杆菌耐热抗原样品中活性成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 CE) 结核杆菌耐热抗原( Mtb-Ag) 活性成分 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法( F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快速测定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晖 薛洪宝 +3 位作者 陈飞剑 王杰 王充 李柏青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测定两种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人TCRγδ和抗人CD3-PE)分别与蛋白A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在双通道SPR仪(SR 7500DC)上,将抗人TCRγδ或抗人CD3-PE溶液流过偶联蛋白A的传感芯片,实时监... 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测定两种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人TCRγδ和抗人CD3-PE)分别与蛋白A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在双通道SPR仪(SR 7500DC)上,将抗人TCRγδ或抗人CD3-PE溶液流过偶联蛋白A的传感芯片,实时监测这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并对其反应模式和反应常数进行分析。两种抗体与蛋白A的结合速率常数ka、结合平衡常数Ka和活化能Ea比较接近,但焓变ΔH有些差异。SPR适宜用作蛋白A与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反应常数的测定。该方法不需对分析物进行标记、专属性强,是检测和分析抗体和蛋白质A相互作用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蛋白A 单克隆抗体 反应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法测定CD45-FITC荧光抗体溶液中的游离FITC
3
作者 薛洪宝 张晖 +2 位作者 李柏青 梁丽丽 陶兆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6-1670,共5页
建立了测定CD45-FITC荧光抗体样品溶液中游离FITC浓度的毛细管电泳(CE)方法。熔融石英毛细管45 cm(有效长度30 cm)×75μm i.d.;0.05 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含5g·L-1PEG4000,p H=7.14);分离电压+12 k V;进... 建立了测定CD45-FITC荧光抗体样品溶液中游离FITC浓度的毛细管电泳(CE)方法。熔融石英毛细管45 cm(有效长度30 cm)×75μm i.d.;0.05 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含5g·L-1PEG4000,p H=7.14);分离电压+12 k V;进样压力0.5 psi(3.45 k Pa),进样时间3.0 s;分离温度25℃;UV-Vis检测器检测波长200 nm。该方法能有效测定CD45-FITC荧光抗体样品溶液中游离的FITC含量,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00,检测限LOQ=0.20μg·m L-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105.4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36%。该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能用于CD45-FITC荧光抗体样品溶液中游离FITC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CE) CD45-FITC荧光抗体 游离FI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褚小磊 柴继侠 +2 位作者 郭帅 王元元 陈传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目的明确槲皮素(quercetin,QUE)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IA组和槲皮素(QUE)... 目的明确槲皮素(quercetin,QUE)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IA组和槲皮素(QUE)组,每组6只,从初次免疫第14天至第35天,QUE组给予槲皮素(150 mg/kg)灌胃,control组和CIA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0.05%DMSO灌胃。测定关节炎评分、体质量、足爪体积。HE染色评价炎性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CD34、HIF-1α、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半定量分析滑膜微血管密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4和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等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初次免疫14 d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升高(均P<0.01),体质量降低(P<0.05);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降低(均P<0.05),体质量无明显差异。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血管翳、软骨侵蚀均减轻(均P<0.05)。与control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升高(均P<0.01);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降低(均P<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下调HIF-1α、VEGFA的表达,对CIA发挥抗血管新生作用,槲皮素可能成为治疗RA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