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地方性写作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岚嘉 沙莎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地方性写作作为一种方法和路径,主要呈现内生的主体性、动态性和世界性的新内涵与新诉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地方性写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建构人民性、在地性与总体性互为一体的复调美学,实现以“文学地方”通... 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地方性写作作为一种方法和路径,主要呈现内生的主体性、动态性和世界性的新内涵与新诉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地方性写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建构人民性、在地性与总体性互为一体的复调美学,实现以“文学地方”通达“总体中国”的“超地方性”叙述。“地方性”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地方性写作进行美学赋形,在语言和文体方面构成与“文学地方”和时代语境相匹配的言说方式。更重要的是,地方性写作以丰富的语义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具体情境、真实经验和本土话语,也以鲜活的个性对全球化潮流造成的同质化进行修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地方性写作 主体性 在地性 传统的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2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文学表达——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
3
作者 杨建军 崔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在人流与河流的互动中,呈现了黄河流域的百年流动景观,探索了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与情感表征。传统家元共同体消散,熟人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伦理消解,黄河流域的流动者们建构了命运与...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在人流与河流的互动中,呈现了黄河流域的百年流动景观,探索了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与情感表征。传统家元共同体消散,熟人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伦理消解,黄河流域的流动者们建构了命运与共且情感相通的流动共同体,经由黄河形成了现代水缘伦理,涌现着流动的乡愁情感。黄河叙述呈现了“地之子”与“水之子”“乡土性”与“流动性”融合的新观念,开拓了讲述流动中国故事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流动中国 乡土中国 水缘伦理 流动乡愁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视域中的儿童文学史研究
4
作者 李利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 儿童文学史中深刻蕴含着人类对童年本体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蕴含着对适宜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选择。确立并敞开儿童文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上关乎的是从童年出发的主体性建构——围绕童年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儿童的需要和内在尺度理解儿童文学活动的历史发生,从儿童主体的价值标准看儿童文学价值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把握形态各异的儿童文学价值现象,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个性,在儿童文学的历史实践中总结研究儿童主体性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规律。立足儿童主体能动性持续解放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是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美学思想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这在根本上关乎童年作为审美资源被开发、童年审美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与应用前景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儿童文学的最高价值理想。将价值论运用于儿童文学史研究,对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儿童文学史 价值关系 儿童主体性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紫姑神”叙事的文士化特征及其成因
5
作者 庆振轩 蒋筱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4,共10页
紫姑神信仰发展至唐已臻成熟,宋代文人迎请紫姑神的活动、文人对紫姑神身世才情的书写与紫姑神叙事创作,使宋代文士笔下的紫姑神叙事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紫姑神形象趋于雅化,紫姑神何媚逐渐接近于史传小说中的悲情才女形象,其他紫姑... 紫姑神信仰发展至唐已臻成熟,宋代文人迎请紫姑神的活动、文人对紫姑神身世才情的书写与紫姑神叙事创作,使宋代文士笔下的紫姑神叙事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紫姑神形象趋于雅化,紫姑神何媚逐渐接近于史传小说中的悲情才女形象,其他紫姑神形象具有文人色彩;第二,宋人迎请紫姑神的目的和紫姑神叙事内容日益娱乐化,迎请紫姑神不再局限于奉祀占卜,紫姑神叙事多见轶事趣闻;第三,才情文笔成为紫姑神降笔书写的核心内容,紫姑神降笔多清雅之作;第四,宋代紫姑神叙事的传奇志怪化,紫姑神开始成为宋代神怪叙事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宋代文士笔下的紫姑神博学多识、富有才情、机敏善辩,呈现出典型的文士化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参与占卜活动的普遍性、宋代文人以文学疗愈自我的书写策略、宋代文人以趣为文的创作心态和宋代俗文学与雅文学发展的融通互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紫姑神 文士化 叙事特征 志怪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论“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
6
作者 杨建军 梁增凯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 “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注入了“边缘活力”。史诗在未来的文学转化中要采用“把史诗作为方法”的创作理念,增强史诗的融媒介转化,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民间文化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大史诗” 文学转化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文学史学术体系探赜
7
作者 程金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1,共18页
关于丝绸之路文学的研究虽有所深化,但仍缺乏学术体系的整体感和系统性、话语体系的针对性与解释力,亟需重新理解其构成体系,重建其研究范式,重释其价值意义。采用丝绸之路文学史的研究视域,打破文学的国别界限和地域界限,将丝绸之路文... 关于丝绸之路文学的研究虽有所深化,但仍缺乏学术体系的整体感和系统性、话语体系的针对性与解释力,亟需重新理解其构成体系,重建其研究范式,重释其价值意义。采用丝绸之路文学史的研究视域,打破文学的国别界限和地域界限,将丝绸之路文学视为相互关联的对象,从横向共时的“相通”与“差异”和纵向历时的“永恒”与“变异”角度重新阐释发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奇、历史叙事和行记、经典翻译等文学事象,进而建构起丝绸之路文学研究范式和学术体系,才有望整体推进丝绸之路文学研究,推动现当代丝绸之路文学的蜕变与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文学 丝绸之路文学史 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意识、间性文本与体系批评——中国民族文学的实然形态与应然追求
8
作者 傅钱余 刘俐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关系。在实然性上,中国民族文学文本是一种间性形态,存在于各个层面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在应然性上,呼吁和追求中国民族文学的体系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本 体系批评 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存与新变:通往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文学现代化
9
作者 刘晋汝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回溯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百余年历程,积存与新变、传统与现代、实验与持存的缠绕融贯其中,这不仅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也为其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摄持历时性经验、共时性耦合与精神性统一,... 回溯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百余年历程,积存与新变、传统与现代、实验与持存的缠绕融贯其中,这不仅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也为其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摄持历时性经验、共时性耦合与精神性统一,鉴照文学现代化图式的同时,整合考据、义理、辞章等诗性意涵形塑其话语范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更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语境催生出文学生产机制、形态表征以及现代品格追求的新需求。基于此,中国文学只有扎根本土化的民族视野、坚守共同体价值的创作导向、建构现代化的诗性景观,才能重构时间/历史形式并消弭传统与现代的罅隙,打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现代化 民族视野 诗性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别业与宋人休闲雅集和文学活动--以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维刚 铁爱花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10,共9页
两宋时期私家园林别业发展兴盛,不仅拓展了宋人身心游憩的空间,也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场域,对宋代文学风貌的生成具有深刻影响。南宋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作为迄今保存资料最完整的宋代园林,规模庞大,造物精致,功能齐备,集中展现了宋人以园... 两宋时期私家园林别业发展兴盛,不仅拓展了宋人身心游憩的空间,也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场域,对宋代文学风貌的生成具有深刻影响。南宋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作为迄今保存资料最完整的宋代园林,规模庞大,造物精致,功能齐备,集中展现了宋人以园林别业为中心的丰富多样的休闲雅集活动,并在与园主张镃及当时文人士大夫发生密切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和文学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时代蕴涵与独特美学意味的文化场域和文学空间。以"园林"为核心空间意象的诗文创作,其走向精细和日常化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宋代诗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具有独特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园林别业 南湖别业 休闲雅集 文学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崇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4-49,共6页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对生活于其中的苏轼的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而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则是苏轼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州文化 苏轼 思想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文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共5页
兰州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字有60多个,其成音机制可分为八种。从时间层面来说,有白读音先于文读音者,也有文读音先于白读音者,字数正好持平。白读音先于文读音的观点不完全适用于兰州方言。
关键词 兰州方言 文白异读 成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S的新闻传播学学习共同体建构探析——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颗豆SNS学习交互系统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占兴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2,共4页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网站以其良好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模式,该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体现信息获取背后人的需求,倡导分享、互动、协作的理念。社区成员根据...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网站以其良好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模式,该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体现信息获取背后人的需求,倡导分享、互动、协作的理念。社区成员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收集并加工信息,并与其他人开展互动,共同创造和分享资源。就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经过功能优化和改良后的SNS网站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教学型的学习交流的平台。该文分析了Phpwind环境下的SNS网络学习交互系统的"五层次"结构,阐释了基于该系统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并构建了新闻与传播学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模型,为研发基于SNS的其它学科甚至多学科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 学习共同体 新闻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视觉中心主义到审美资本主义——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文化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响园 杨文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图像文化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像无处不在。短视频成为我们生活中“物”的一种类型,视觉文化不只是沟通和反映我们的生活世界,也是在创造世界。从短视频对当今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程度看,它充分体现了“视觉中心...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图像文化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像无处不在。短视频成为我们生活中“物”的一种类型,视觉文化不只是沟通和反映我们的生活世界,也是在创造世界。从短视频对当今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程度看,它充分体现了“视觉中心主义”或“视界政体”特征。短视频系统构建了“全景敞视视界”体系,以统计学的方法形成了“全景敞视监狱”式的监视模式,并以“投其所好”的推送方式实现对观看者的无形规训;人们的窥视本能与短视频的“审美诱惑”相结合,以审美的名义实现资本利益的获取,实为一种审美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文化 视觉中心主义 窥视快感 审美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游戏新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利芳 彭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9,共12页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审美要素,反映儿童本能心理需求。从纸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形式发生巨大转向,其游戏形式与游戏场域发生根本性转换。数字图书实体能够与故事分离,成为阅读游戏的新主体,读者身体亦参与...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审美要素,反映儿童本能心理需求。从纸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形式发生巨大转向,其游戏形式与游戏场域发生根本性转换。数字图书实体能够与故事分离,成为阅读游戏的新主体,读者身体亦参与进阅读活动,作为精神游戏的阅读活动被加入实体游戏形式。非线性叙事和自由选择模式让数字图书阅读增加了建构个性化故事的游戏形式。与此同时,传统儿童文学阅读形成的“书与人”的私密阅读空间被打破,数字图书提供了群体交互空间,数字阅读表现出群体性活动特征和社交性活动转向。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因数字技术变得模糊,图书元素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经由互动进入文本世界。游戏的结构特性和数字媒介表达形式、内在符号会深刻影响儿童认知和文化生成。数字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由“出世”的精神幻想转为“入世”的互动乐趣,表现出与数字媒介特性相符的狂欢性、主动性、社交性特征,以及由故事幻想转向世界幻想的新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数字媒介 数字儿童文学 游戏精神 游戏形式 游戏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文法视野下义例、史法、义法之辨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宁俊红 王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学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共同认可或遵守的价值观念,而文章大义则往往体现作家个人的学养、精神等等。义例、史法、文章义法也都关注文章写作之“法”,都会考虑书与不书或材料的取舍等问题,但在“法”的内涵和指向上又有明显区别。经学家对书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章字句上,即所谓“一字褒贬”,史法的根本在于对体例的把握;《史通》开启了叙事文法的总结,明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左传》《史记》等的评点使叙事的篇章之法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方苞义法说的提出又以明人为基础,简化明代以来层出不穷的炫目、奇妙之法,主张法的运用随义而变化,更关注最基本的篇章法则,确立了清代文章学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文法 义法说 义例 史法 方苞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徽州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17
作者 李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9,共10页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有鲜明特点和重要影响的文化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徽州文化对新文学先驱者及现代新文学发轫期的影响;徽派朴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渊源;徽商在徽州文化和白话...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有鲜明特点和重要影响的文化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徽州文化对新文学先驱者及现代新文学发轫期的影响;徽派朴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渊源;徽商在徽州文化和白话文推广中的作用;徽州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的浸润。徽州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体现了文化阐释与文学新变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 徽派朴学 徽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谈古文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及强基计划人才培养
18
作者 魏宏远 吴冬莉 陈晓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3,共10页
古文字学在传统“四部之学”知识分类体系下,先后从属于经部“小学”和史部金石学,在“知识分科”及经史交融的学科演变过程中,造就了长期从属地位,奠定了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20世纪初因受西方“七科之学”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影响,在西... 古文字学在传统“四部之学”知识分类体系下,先后从属于经部“小学”和史部金石学,在“知识分科”及经史交融的学科演变过程中,造就了长期从属地位,奠定了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20世纪初因受西方“七科之学”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影响,在西方语言学相关理论促进下,“小学”众多分支学科逐步分立,古文字学也因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的研究拓展,实现了学科独立,成为一门既植根于传统经史学又受西方语言学影响的综合学科。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使古文字学一直较为边缘,影响学科定位的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人才培养。近年来强基计划持续推进,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应在传统语文学学科范式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语言学技术手段,在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着力,搭建融合古今、兼顾中西的课程模式,为古文字学学科发展与自主性知识体系建构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学 知识分科 学术转型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的五个悖论——兼及“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19
作者 张进 徐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之间的“悖论式振摆”。这种局面不仅显示了当代理论的“疑难与困境”,也使悖论本身的美学和诗学价值得到“解蔽”和释放,从而使悖论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型样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近年来有关文学问题的重要命题,其“含混”和“暧昧”不仅将当代文论的悖论性质全面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发挥悖论诗学的理论潜能和批判锋芒而对当下文艺文化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反思和针砭。这是一种“可做的”理论而非一套“可用的”学说,其“洞见”和“盲视”当会在人们“做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得到彰显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悖论 述行性 离心解释 化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词”概念及其文体演变发覆
20
作者 魏宏远 吴冬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式上则仿唐代表章。自晚唐杜光庭之后,青词逐渐脱离太清宫,向普通斋醮词过渡,至宋程式化书写减少,抒情成分增加,进而分化出宫廷斋醮青词与民间斋醮青词不同类型。这也使“青词”由最初的文体概念向文类概念转变,后世更将绿章、对联、绝句等醮词视为青词,青词逐渐向纯文学靠拢,成为融合宗教学、文体学和民俗学的特殊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词 绿章 文体概念 文类概念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