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育期涝渍对甘薯抗逆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阳新月 肖人滈 +6 位作者 张林茜 唐铭均 孙光燕 杜康 吕长文 唐道彬 王季春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4-754,共11页
涝渍胁迫是造成甘薯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同生育期涝渍胁迫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于2022—2023年以渝红心薯98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进行不同时期的涝渍胁迫处理。设置全生育期正常浇水(CK,对照)、... 涝渍胁迫是造成甘薯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同生育期涝渍胁迫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于2022—2023年以渝红心薯98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进行不同时期的涝渍胁迫处理。设置全生育期正常浇水(CK,对照)、薯蔓并长期涝渍胁迫(T1)、块根盛长期涝渍胁迫(T2)、薯蔓并长期与块根盛长期均涝渍胁迫(T3)4个处理,探究不同生育期涝渍胁迫对甘薯抗逆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条件下,甘薯根冠比、功能叶相对含水量下降,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CAT、POD、SOD活性显著提高。涝渍胁迫改变了甘薯同化产物在地上部与地下部间的分配,使得地上部徒长而地下部发育受抑制,最终导致2022年及2023年块根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22.67%、40.05%、66.93%和31.20%、40.80%、64.60%。薯蔓并长期和块根盛长期均发生涝渍对甘薯生长发育影响最为显著。与薯蔓并长期相比,块根盛长期对涝渍响应更为敏感,且复水后恢复甘薯生长的能力更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涝渍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杨春菊 唐道彬 +5 位作者 张凯 杜康 黄红 乔欢欢 王季春 吕长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1350,共10页
基于重庆地区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在保证作物稳产、优质的情况下,探讨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品质、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甘薯是否存在减肥空间以及适宜的减量配施策略。2021—2022年连续2年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 基于重庆地区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在保证作物稳产、优质的情况下,探讨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产量、品质、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甘薯是否存在减肥空间以及适宜的减量配施策略。2021—2022年连续2年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氮、钾各三水平,分别以常规施N量为126.00 kg hm^(-2)(A1),减施10%(A2)和20%(A3);常规施K2O量96.00 kg hm^(-2)(B1),减施5%(B2)和10%(B3)。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氮钾减量配施不会造成甘薯产量的显著下降,氮肥减施达到20%(A3)甘薯单株结薯数显著降低,A3较A1显著减产9.25%。氮肥减施10%和20%分别较A1的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25%和0.36%,钾肥减施10%则较B1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47%。但氮钾减量配施对甘薯块根淀粉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本地常规施氮钾量,减氮10%(A2)配合减钾5%(B2),即施氮量为119.70 kg hm^(-2)、施钾量为86.40 kg hm^(-2),不会降低渝薯198产量和土壤酶活性,可作为本区域甘薯生产中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钾肥减量配施 产量品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前期光照强度对甘薯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的影响
3
作者 蒋杨影 唐铭均 +3 位作者 张林茜 吕长文 唐道彬 王季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75-2585,共11页
探明甘薯生长前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性的影响,为甘薯合理套作高位作物提供高产理论依据和实践对策。于2021年,以不同干率和叶型的甘薯品种S1(潮薯1号)、S2(广薯87)和S3(渝苏162)为主区,以L200[(200±50)μmol m^(-2)... 探明甘薯生长前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生理和结薯性的影响,为甘薯合理套作高位作物提供高产理论依据和实践对策。于2021年,以不同干率和叶型的甘薯品种S1(潮薯1号)、S2(广薯87)和S3(渝苏162)为主区,以L200[(200±50)μmol m^(-2)s^(-1)]、L500[(500±50)μmol m^(-2)s^(-1)]和L800[(800±50)μmol m^(-2)s^(-1)]不同光照强度为副区,开展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叶片的光合特性、组织结构和植株结薯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甘薯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RUBP羧化酶活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块根干物质重逐渐降低,以高光照强度L800处理最优;而胞间CO_(2)浓度(C_(i))、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块根干率,以低光照强度L200处理最优。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评价,高干率S3品种在弱光环境下表现最好,低干率S1品种表现最差。甘薯叶片主要通过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来提高对光能的捕获,协同叶片组织结构、光合生理及RUBP羧化酶活性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弱光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光照强度 叶片组织结构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抗性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勋 郑克邪 +10 位作者 张娇 徐茜 张蜀敏 赵勇 沈昱辰 谢德斌 唐道彬 吕长文 张凯 任茂智 王季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8-549,共12页
马铃薯是重庆优势特色作物之一,但其安全生产受到晚疫病的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中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为了了解来自国内外不同种质的晚疫病抗性基因组成以及确定在重庆市具有晚疫病抗性的马... 马铃薯是重庆优势特色作物之一,但其安全生产受到晚疫病的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中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为了了解来自国内外不同种质的晚疫病抗性基因组成以及确定在重庆市具有晚疫病抗性的马铃薯品种(系),本研究以218份来自国内外的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6个晚疫病抗性(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同时进行了田间晚疫病抗性评价及室内接种鉴定和筛选。研究结果显示,6个R基因的分子标记在供试材料中均有分布,但分子标记的组成不尽相同,主要分为4大类。第Ⅰ类含有具有广谱抗性基因的RB,晚疫病抗性评价表现为中抗以上;第Ⅲ类缺失R2 family基因标记,绝大部分表现为晚疫病敏感型;第Ⅱ类和第Ⅳ类中分别主要含有3个R基因(R2 Family+R3a+R3b)标记类型和4个R基因(R1+R2 Family+R3a+R3b)标记类型,这两类材料中表现出一定比例的晚疫病抗性水平,但第Ⅳ类中出现抗性表现的比例高于第Ⅱ类。结果说明含有RB基因标记贡献了较高的晚疫病抗性,缺失R2 famlily基因标记的材料可能不利于晚疫病抗性,利用这些基因标记辅助筛选有助于提高重庆地区晚疫病抗性育种效率。本研究评价了218份马铃薯材料6个重要R基因组成,并筛选出重庆地区表现抗性的多个材料,为新品种(系)的推广应用以及抗病育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发掘新的抗病基因提供了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抗性 分子标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艺性状与光合特性的甘薯耐荫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吕长文 蒋亚 +2 位作者 张凯 唐道彬 王季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2,共11页
为探索更加合理的甘薯耐荫性评价方式,通过人工遮荫,研究弱光下29个不同甘薯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变化等,并采用不同的评价分类方式对其进行耐荫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在同一单项指标下的耐荫系数不同,同一品种(系... 为探索更加合理的甘薯耐荫性评价方式,通过人工遮荫,研究弱光下29个不同甘薯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变化等,并采用不同的评价分类方式对其进行耐荫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在同一单项指标下的耐荫系数不同,同一品种(系)的不同单项指标耐荫系数也存在差异,其中以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9.07%,67.55%,61.91%和49.99%;茎干质量、蔓长、叶面积指数及分枝数的变异系数中等,分别为28.70%,24.90%,24.84%及24.13%.以茎干质量、净光合速率或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等单项指标评价分类结果与产量减幅规律不符,而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耐荫性综合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耐荫系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关键基因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林 杨苏渝 +6 位作者 杨阳 廖喜梅 朱学栋 朱菲菲 梁峰铭 李勇 吕典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0-80,共11页
马铃薯是全球第4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然而,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显著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种薯质量.该研究结合表型观察、细胞学分析、生理生化检测、植物激素含量测定、Marker基因表达分析等,明确了马铃薯采后发芽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马铃薯... 马铃薯是全球第4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然而,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显著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种薯质量.该研究结合表型观察、细胞学分析、生理生化检测、植物激素含量测定、Marker基因表达分析等,明确了马铃薯采后发芽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关键时期样本进行RNA-seq分析,挖掘了马铃薯块茎采后发芽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费乌瑞它’马铃薯块茎采后休眠解除期为30 d,芽生长期为45 d.从休眠期到休眠解除期和休眠解除期到芽生长期分别有1008个基因(252个上调、756个下调)和4576个基因(2800个上调、1696个下调)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156个转录因子基因(主要属于AP2、MYB和bHLH家族)及植物激素(ABA与GA)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如NCED4,ZEP,KS,KO2,ABI5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ko00360)、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ko00100)、DNA复制(ko03030)、糖代谢(ko00520)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 采后发芽 转录组 关键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糠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甘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毅 何志强 +6 位作者 林佳慧 李洋 陈飞 吕长文 唐道彬 周全卢 王季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17-2527,共11页
研究不同施用量的椰糠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甘薯产量的影响,探索椰糠的施入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以及鲜食型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生产指导。本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施用量的椰糠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甘薯产量的影响,探索椰糠的施入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以及鲜食型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生产指导。本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椰糠(干重)施用量0、20,250、40,500和60,750 kg hm^(–2)共4个处理对土壤及甘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椰糠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而土壤孔隙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最多,碱解氮次之,速效磷最少;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都随椰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椰糠能提高甘薯块根的单株结薯数,增加200~400 g、100~200 g和50~100 g块根的数量,提高甘薯的商品薯率;甘薯块根产量随椰糠施用量增加先增后减,以椰糠40,500 kg hm^(–2)施用量最高;甘薯块根淀粉率随椰糠施用量的增加而递减。施加椰糠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有利于促进甘薯结薯和大薯的形成,提高块根产量和增加商品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椰糠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PIF家族成员鉴定及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荐红举 尚丽娜 +6 位作者 金中辉 丁艺 李燕 王季春 胡柏耿 Vadim Khassanov 吕典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8,共13页
植物光敏色素作用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将光和温度等外部环境信号与植物体内源信号途径相整合,进而形成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来精密调控植物... 植物光敏色素作用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s)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家族,通过将光和温度等外部环境信号与植物体内源信号途径相整合,进而形成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来精密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目前,关于马铃薯PIF家族基因的研究较少,鉴定和分析StPIF家族成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拟南芥PIF家族成员蛋白序列作为源序列,通过在马铃薯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P分析鉴定出7个StPIFs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染色体分布、复制事件、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Motif预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模式以及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分析。结果显示,StPIF家族所有成员均含有Motif 1(bHLH结构域)、Motif 2(APB结构域)基序;在StPIF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预测到多个参与光响应、激素、干旱、低温、昼夜节律以及防御和应激反应调控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和现蕾期高温胁迫响应分析表明,家族成员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基因存在功能分化,且大部分StPIF成员对生物胁迫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具有明显响应。以上研究结果极大丰富了我们对StPIF家族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StPIF基因在马铃薯生长期应对生物胁迫以及在结薯期应对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PIF家族 生物信息学 高温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糖转运蛋白IbSWEET15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旭莉 吴正丹 +7 位作者 晚传芳 杜叶 高艳 李賾萱 王志前 唐道彬 王季春 张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SWEET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甘薯SWEET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开展甘薯SWEET蛋白功能研究,揭示其在糖转运及淀粉与糖代谢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不同淀粉性状甘薯块根中差异... SWEET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甘薯SWEET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开展甘薯SWEET蛋白功能研究,揭示其在糖转运及淀粉与糖代谢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不同淀粉性状甘薯块根中差异表达的SWEET编码基因转录本,设计引物进行RACE克隆,获得IbSWEET15全长cDNA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对IbSWEET15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其分类。通过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IbSWEET15-GFP融合蛋白,明确IbSWEET15的亚细胞定位;以酵母突变体互补试验,验证IbSWEET15蛋白在酵母中的糖转运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IbSWEET15在甘薯各器官中的表达特征;构建IbSWEET15表达载体并通过蘸花法转化拟南芥野生型Col-0,获得IbSWEET15异源表达拟南芥株系,比较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淀粉和糖含量差异,以明确IbSWEET15在淀粉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功能。IbSWEET15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79 bp,编码292个氨基酸组成的SWEET蛋白,具有2个MtN3_slv保守结构域及7个跨膜结构域,属于SWEET蛋白家族第III分支成员。IbSWEET15定位于质膜,在酵母中无蔗糖和己糖转运功能,其编码基因在甘薯侧枝中表达量最高,主茎、叶次之,块根中最低。IbSWEET15的拟南芥过表达株系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而种子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推测IbSWEET15可能在光合产物源-库运输过程中的韧皮部装载以及植株淀粉和糖积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揭示IbSWEET15在甘薯淀粉和糖代谢及重要品质性状形成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IbSWEET15 可溶性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菜型甘薯资源耐寒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耿亚林 李瑶 +3 位作者 潘攀 唐道彬 罗启燕 王季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0,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的耐寒性,找出能科学评价品种耐寒性的指标,建立可靠的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筛选耐寒性强的叶菜型甘薯品种,为耐寒资源鉴定与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13个叶菜型甘薯品种为材料,设置25℃为对... 【目的】比较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的耐寒性,找出能科学评价品种耐寒性的指标,建立可靠的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筛选耐寒性强的叶菜型甘薯品种,为耐寒资源鉴定与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13个叶菜型甘薯品种为材料,设置25℃为对照温度,10℃为低温胁迫温度,研究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组织含水率(TMC)、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叶绿素a/b(Chl a/b)10个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以各单项指标的耐寒系数为衡量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生理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13个叶菜型甘薯品种按照耐寒性强弱划分为4类,即不耐寒型、轻度耐寒型、中度耐寒型、高度耐寒型;建立叶菜型甘薯耐寒性评价数学模型,D=0.283+0.0171X_(1)-0.074X_(3)+0.166X_(4)+0.409X_(5)-0.874X_(7)-0.067X_(8)+0.116X_(9)+0.030X_(10),估计精度大于95%;筛选出8个耐寒性鉴定指标,即POD、CAT、SOD、SP、TMC、Chl、Car及Chl a/b。【结论】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通过回归方程筛选获得的8个关键指标可用于叶菜型甘薯品种的耐寒性鉴定和预测。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供试13个叶菜型甘薯品种中耐寒性最强的前3名为:福菜薯18、渝菜薯3号、广菜薯6号,可在早春推广种植耐寒能力强的品种,结合现代保温设施,使其提早上市从而抢占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型甘薯 耐寒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GCNA筛选马铃薯块茎发育候选基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荐红举 张梅花 +4 位作者 尚丽娜 王季春 胡柏耿 Vadim Khassanov 吕典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58-1668,共11页
块茎是马铃薯的主要经济器官,解析其形成和发育机制对于马铃薯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结薯相关基因已有报道,但仍有大量参与结薯的基因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鉴定。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转录组数据愈加丰富和繁杂,利用加权共表... 块茎是马铃薯的主要经济器官,解析其形成和发育机制对于马铃薯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结薯相关基因已有报道,但仍有大量参与结薯的基因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鉴定。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转录组数据愈加丰富和繁杂,利用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特定性状、组织或发育阶段相关基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WGCNA分别对马铃薯DM 1-3516 R44(DM)材料以及RH89-039-16(RH)材料各15个组织器官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与块茎发育相关的共表达模块。对筛选表达模块中的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以模块中连通度前10的基因为核心基因,用PGSC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进行注释,并利用qRT-PCR进行验证。通过WGCNA分析,在DM和RH材料中均得到13个共表达模块,其中DM材料的Cyan模块和RH材料的Black模块与块茎显著相关。分析表明,2个模块的基因显著富集在激素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细胞形成等相关过程中。此外,在Cyan中注释到已被证实与块茎发育相关的基因StGA2ox1,并且在共表达分析中StGA2ox1与模块中10个核心基因均相互关联。核心基因的qRT-PCR结果与RNA-Seq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运用WGCNA方法鉴别了2个块茎发育相关的共表达模块,筛选出多个与块茎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为马铃薯高产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WGCNA 块茎发育 调控网络 核心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基质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阳新月 杨毅 +3 位作者 林茜 向颖 周子禹 王季春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6期529-537,共9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虽然中国马铃薯单产正在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拥有很大的增产空间。为改良土壤性质而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特制有机基质、玉米秸秆、椰糠3种不同基质及其不同添加比例改良黏性...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虽然中国马铃薯单产正在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拥有很大的增产空间。为改良土壤性质而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特制有机基质、玉米秸秆、椰糠3种不同基质及其不同添加比例改良黏性紫色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有玉米秸秆或椰糠的紫色土收获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57517和59908 kg/hm^(2),相比于纯紫色土分别提高65.42%和72.30%。混有玉米秸秆或椰糠的紫色土种植的马铃薯株高、单株结薯数、块茎干物质积累上均有显著优势。研究发现紫色土中掺入60%的玉米秸秆或者椰糠以及紫色土中掺入20%椰糠种植马铃薯的产量分别达到66150,65575和61238 kg/hm^(2),较纯紫色土分别增产90.25%,88.60%和76.12%。种植成本上,紫色土中即使掺入椰糠20%也高于掺入60%玉米秸秆,新增成本8倍之多,也不新增纯利润。综合考虑,采用紫色土中掺入60%的玉米秸秆处理更为合理。黏性紫色土中掺入改良基质能有效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养分向块茎的转移,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研究可为西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基质 紫色土 玉米秸秆 椰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马铃薯钾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兰 邓振鹏 吕长文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5期424-431,共8页
马铃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肥施用量对于马铃薯产量具有较大影响,钾高效品种的利用不仅可减少钾肥的用量,还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为此,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低钾水平(75 kg/hm^(2))和高钾水平(300... 马铃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肥施用量对于马铃薯产量具有较大影响,钾高效品种的利用不仅可减少钾肥的用量,还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为此,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低钾水平(75 kg/hm^(2))和高钾水平(300 kg/hm^(2)),选用20份西南地区代表性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开展了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两个钾素水平下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相关参数存在显著差异;钾素吸收效率在低钾水平下与植株含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钾水平下与块茎含钾量呈显著正相关;钾素利用效率在低钾水平下与植株含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_(K75)=-0.523^(**));基于钾素营养效率可将20个马铃薯品种分为4类,其中双高效型代表性品种(系)有‘黔芋6号’和‘378711.7’,双低效型有‘08CA0710’和‘09307-830’,高钾高效型有‘米拉’‘中薯19’,低钾高效型有‘华渝5号’‘郑薯5号’。两钾素水平下的单株块茎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可以作为评价钾素利用效率的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型 钾素吸收效率 钾素利用效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PEBP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在块茎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哲 荐红举 +4 位作者 尚丽娜 张梅花 王季春 Ahmed Mahmoud 吕典秋 《中国马铃薯》 2022年第2期97-110,共14页
马铃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在全球各地广泛种植。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家族成员StSP6A和StSP5G在块茎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他StPEBP家族基因成员... 马铃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在全球各地广泛种植。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家族成员StSP6A和StSP5G在块茎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他StPEBP家族基因成员在块茎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解析。研究利用拟南芥PEBP基因家族蛋白序列在马铃薯全基因组内进行Blastp比对,并对马铃薯StPEBP基因家族的保守基序、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染色体位置、共线性关系以及该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特别是块茎发育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马铃薯StPEBP基因家族成员共有10个基因,该家族大部分成员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以及保守基序motif 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tPEBP家族基因分为4个亚家族。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StPEBP家族基因含有大量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防御及应激反应元件。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StPEBP家族基因定位在6条染色体上,共线性分析检测到马铃薯中2对StPEBP基因间为重复基因。非同义/同义置换率的比率说明马铃薯StPEBP基因家族受到了纯化选择。qRT-PCR结果表明,StPEBP家族基因是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的潜在调控分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马铃薯结薯性状基因的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形成 StPEBP 基因家族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干旱相关microRNA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溶荣 陈炜曦 +4 位作者 尹济容 李姿燕 王季春 荐红举 吕典秋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4期289-305,共17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气候变暖以及淡水资源短缺,干旱成为制约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马铃薯响应干旱胁迫相关的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的调控模式,利用small RNA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气候变暖以及淡水资源短缺,干旱成为制约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马铃薯响应干旱胁迫相关的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的调控模式,利用small RNA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2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0,1,3,6,12,24和48 h共7个时间点马铃薯组培幼苗的s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和鉴定。从7个处理2个生物学重复共计14个样本中鉴定到621个miRNAs,包括308个已知miRNAs和313个新预测的miRNAs。其中250个已知miRNAs属于69个家族,166个新的miRNAs属于59个家族。miRNA长度分布在20~24 nt,其中主要集中在21和24 nt。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到40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包括16个已知miRNAs和24个新的miRNAs。联合靶基因预测结果和干旱转录组数据,分别对16个已知和17个新miRNAs的81个和70个靶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其主要参与生长代谢、胁迫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生物合成等过程;qRT-PCR分析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为进一步挖掘马铃薯响应干旱胁迫的miRNA,以及阐明马铃薯中miRNA参与干旱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small RNA测序 MICRORNA 靶基因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溪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明聪 金良 +4 位作者 詹亚军 秦耀军 董攀 邱丹 冯顺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3期16-20,共5页
2017年,在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种植的鄂薯5号、米拉和费乌瑞它三个马铃薯品种上,开展了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科佳、枯草芽孢杆菌和唑醚·代森联六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1)第三次施药后10天,氟噻唑吡... 2017年,在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种植的鄂薯5号、米拉和费乌瑞它三个马铃薯品种上,开展了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科佳、枯草芽孢杆菌和唑醚·代森联六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1)第三次施药后10天,氟噻唑吡乙酮的防治效果最好,总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2.8%;科佳、唑醚·代森联和嘧菌酯防治效果较好,烯酰吗啉防治效果一般,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效果最差。2)氟噻唑吡乙酮增产效果最好,比清水对照平均增产50.6%;唑醚·代森联、科佳、嘧菌酯和烯酰吗啉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对照平均增产46.6%、43.3%、43.1%和40.3%,所有药剂处理均以米拉品种增产最大。3)马铃薯产量,米拉极显著低于鄂薯5号和费乌瑞它,鄂薯5号和费乌瑞它之间没显著差异;全部药剂处理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以氟噻唑吡乙酮为最高,枯草芽孢杆菌极显著低于除清水对照外的其他药剂,烯酰吗啉、嘧菌酯、科佳、唑醚·代森联之间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品种 药剂防治 重庆市巫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