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O-AC清净剂的制备及对糖汁的清净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婷范 李琦 +3 位作者 陈金足 邓琳 李利军 程昊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178,共7页
[目的]解决制糖工业的末端产物赤砂糖的脱色难题。[方法]利用共沉淀法,经高温煅烧制备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MgO-AC)。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对所制... [目的]解决制糖工业的末端产物赤砂糖的脱色难题。[方法]利用共沉淀法,经高温煅烧制备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MgO-AC)。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对所制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将其应用于赤砂糖回溶糖浆脱色过程中,考察了MgO-AC质量浓度、反应温度、pH和吸附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设计正交试验选取最优方案。[结果]MgO成功负载到活性炭上,其平均孔径为3.27 nm,表面积为250.78 m2/g,呈片状结构。正交试验最优方案为MgO-AC质量浓度8 g/L,反应温度60℃,pH 5.00,吸附时间70 min,在此条件下清净效果最佳,脱色率为98%。[结论]负载大量MgO微粒的活性炭,兼具氧化镁的亲水性、碱性以及活性炭的吸附性,形成具有独特吸附性能的材料,显著提高了对回溶糖浆色素等非蔗糖杂质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砂糖 回溶糖浆 脱色 MGO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轮对甘蔗种植机播种均匀性的影响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麻芳兰 陈彬 +3 位作者 罗一鸣 陈京盛 樊广坤 李科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4-193,共10页
为了实现甘蔗种植机横向播种的均匀性,必须确保播种器稳定运行,而播种器的动力由地轮提供,因此对地轮位置进行布局优化,使地轮靠近播种器的输入轴,以减小传动的距离,提高传动可靠性。通过运动分析和计算确定地轮的位置布局,并对地轮机... 为了实现甘蔗种植机横向播种的均匀性,必须确保播种器稳定运行,而播种器的动力由地轮提供,因此对地轮位置进行布局优化,使地轮靠近播种器的输入轴,以减小传动的距离,提高传动可靠性。通过运动分析和计算确定地轮的位置布局,并对地轮机构中压缩弹簧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地轮有充足的驱动摩擦力,避免因地轮打滑和悬空对播种器造成影响。采用RecurDyn建立地轮机构模型,运用EDEM构建土壤颗粒模型,通过RecurDyn-EDEM耦合仿真求解地轮在工作时的摩擦力,得出左右两侧地轮在平坦蔗地的摩擦力保持在1250~1750 N之间,在凹陷区的摩擦力保持在750~1000 N之间,表明压缩弹簧能够为地轮提供充足的摩擦力,满足设计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蔗种植机作业的漏播率为4.88%,播种间距变异系数为0.31%,地轮与地面的压力保持在5165.7~6276.4N,与理论分析一致,地轮能够时刻与地面保持充足的摩擦力。综上所述,各项指标均满足甘蔗播种均匀性的要求,实现了甘蔗种植机横向均匀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植机 地轮 耦合仿真 均匀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糖浆脱色工艺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金足 韦晓雯 +5 位作者 农晶晶 韩丽芳 冯学 唐婷范 李利军 程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07,共7页
为寻找绿色环保且具有高吸附性的糖浆脱色材料,本文通过原位生成氢氧化镁沉积在活性炭表面,制备了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比表面积和空隙度分析仪(BET)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为寻找绿色环保且具有高吸附性的糖浆脱色材料,本文通过原位生成氢氧化镁沉积在活性炭表面,制备了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比表面积和空隙度分析仪(BET)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以脱色率为指标,复合材料投入量、pH、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赤砂糖回溶糖浆脱色的最佳工艺。结果证明所制备的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为多孔性,其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大、晶型结构良好、吸附能力强。糖浆脱色的最佳工艺为:复合材料用量为0.70 g,pH为10.00,脱色温度为50℃,脱色时间为5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的脱色率可达到80.7%,脱色效果明显优于商用活性炭。综上表明,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对糖浆具有较理想的脱色效果,作为一种绿色材料在工业制糖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镁 活性炭 赤砂糖回溶糖浆 复合材料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胺修饰大豆分离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构筑及其高效去除糖精机制解析
4
作者 熊艳舒 韦伟 +4 位作者 李楣 王佳欣 陆海勤 李文 李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3,共11页
为解决人工甜味剂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与环境危害问题,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层插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构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气凝胶(PSPI-GO),以高效去除水体中... 为解决人工甜味剂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隐患与环境危害问题,本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层插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构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气凝胶(PSPI-GO),以高效去除水体中典型人工甜味剂——糖精(saccharin,SAC)。PSPI-GO对SAC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93 mg/g,对应去除率达91%。系列表征结合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SPI-GO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及优异的可再生性能。多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静电势、前沿分子轨道、独立梯度模型和Hirshfeld表面)进一步揭示静电吸引力、氢键键合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主导吸附过程的进行。这项工作不仅可实现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还可为高效清除SAC提供新途径。同时,宏观传质机制解析耦联多重量子化学计算可视化吸附机制的研究策略可为阐明分子间深层次吸附行为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 人工甜味剂 气凝胶 吸附机制 生物质高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探讨——以合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5
作者 张轶 唐婷范 +1 位作者 黄文艺 程昊 《广西糖业》 202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工程制图课程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新工科教育改革对我国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需在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和持续创新。文章以合... 工程制图课程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新工科教育改革对我国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需在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和持续创新。文章以合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知识获取、学分与学时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内容难度大与模式欠丰富、依赖教师课堂讲授与学习主动性不强及学时被压缩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课程教学目标与挖掘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及建立可持续改进的学生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为提高工程制图课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专业 工程制图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糖汁脱色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劲松 陈金足 +2 位作者 郭明森 程昊 唐婷范 《广西糖业》 2025年第3期205-213,共9页
制备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对原糖液的脱色效果,为研发新型糖用澄清剂提高糖制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壳聚糖和生物源钙为原料,利用交联-喷射法制备新型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考察不同煅烧温度(450、550和650℃)下制备的... 制备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对原糖液的脱色效果,为研发新型糖用澄清剂提高糖制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壳聚糖和生物源钙为原料,利用交联-喷射法制备新型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考察不同煅烧温度(450、550和650℃)下制备的生物源钙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以脱色率为指标,考察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添加量(0.05、0.10、0.20、0.30、0.40 g)、脱色温度(30、40、50、60、70℃)、脱色时间(20、30、40、50、60 min)和原糖液pH(4.0、5.0、6.0、7.0、8.0、9.0)对原糖液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50℃煅烧获得的改性螺蛳壳制备的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对原糖液的脱色效果最佳,脱色率为46.60%;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在50.0 mL 0.10 g/mL原糖液中,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添加量为0.40 g、脱色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80 min及原糖液pH为6.0时,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对原糖液的脱色率最高,达93.50%。采用交联-喷射法制备的新型生物源钙-壳聚糖复合材料作为新型糖用澄清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生物源钙复合材料 交联-喷射法 改性螺蛳壳 澄清剂 糖汁脱色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甘薯间作模式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江清梅 唐利球 +5 位作者 李慧峰 郭强 韦海球 廖韦卫 黎正英 何洪良 《广西糖业》 2025年第3期177-181,共5页
探讨不同甘蔗单作和间作模式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实现甘蔗增产增收及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种甘蔗种植模式(处理A:1.2 m等行距单作,处理B:2.4 m等行距单作,处理C:2.4 m等行距间作甘薯,处理D:2.4 m+1.... 探讨不同甘蔗单作和间作模式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实现甘蔗增产增收及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种甘蔗种植模式(处理A:1.2 m等行距单作,处理B:2.4 m等行距单作,处理C:2.4 m等行距间作甘薯,处理D:2.4 m+1.2 m宽窄行单作,处理E:2.4 m+1.2 m宽窄行间作甘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及产量,评估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蔗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和锤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B的10 m有效茎数为132.83条/行,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处理A的公顷有效茎数最多,为69315条;处理A、处理B、处理D和处理E的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14.36105、97.66665、103.93515和101.36115 t/hm^(2);处理E的总产值最高(70725元/hm^(2)),处理C次之(67215元/hm^(2)),说明2种甘蔗—甘薯间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均高于甘蔗单作模式,其中,2.4 m+1.2 m的宽窄行甘蔗—甘薯间作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优势明显,建议在广西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甘薯间作模式 农艺性状 产量 锤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钟旭为 黄永春 +1 位作者 韦秀才 黄承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1,共5页
进行了壳聚糖/活性白土复合物(CTS/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性能研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考察,将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Weber-Morris模型线性拟合,吸附等温线数据采用Langmui... 进行了壳聚糖/活性白土复合物(CTS/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性能研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考察,将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Weber-Morris模型线性拟合,吸附等温线数据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线性拟合。结果表明,CTS/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动力学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0.9980);CTS/活性白土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9955)。结论是单宁酸在CTS/活性白土的吸附速率受颗粒外扩散过程的控制,该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S/活性白土 单宁酸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的絮凝沉降工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岚风 李利军 李慰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118,共6页
利用水处理中微砂强化絮凝技术以及异相成核原理研究了微砂对磷酸-蔗糖钙工艺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微砂与絮凝剂不同投加方式对糖浆絮凝沉降速度的影响,确定了微砂的最佳投加方式,并对絮体形成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沉降时间为指... 利用水处理中微砂强化絮凝技术以及异相成核原理研究了微砂对磷酸-蔗糖钙工艺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微砂与絮凝剂不同投加方式对糖浆絮凝沉降速度的影响,确定了微砂的最佳投加方式,并对絮体形成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沉降时间为指标,考察不同粒径的微砂、微砂投加量以及聚丙烯酰胺用量等因素对糖汁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三因素三水平对糖汁絮凝沉降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与磷酸-蔗糖钙法相比,微砂强化可使絮凝沉降过程中形成的絮体更大、更密实,沉降性能更好;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微砂粒径为80~100μm、微砂投加量为0.4g、聚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5mg/kg、沉降时间为4.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砂糖 微砂 强化絮凝 沉降时间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芽蔗段横向种植机沟深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李尚平 李鑫志 +3 位作者 文春明 李凯华 李洋 叶滢敏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2,共11页
针对前期研制的甘蔗双芽蔗段横向种植机在丘陵地区开沟过程中沟深不稳定、不宜操作等问题,结合横向种植机工作特点,设计了一种甘蔗横向种植机沟深控制系统,由激光测距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组成,研究了后犁沟深与油缸负载... 针对前期研制的甘蔗双芽蔗段横向种植机在丘陵地区开沟过程中沟深不稳定、不宜操作等问题,结合横向种植机工作特点,设计了一种甘蔗横向种植机沟深控制系统,由激光测距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组成,研究了后犁沟深与油缸负载压力的关系,通过实时监测拖拉机提升液压油缸负载压力、沟深变化,并与设定的沟深阈值比较,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对沟深的自动控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Simulink仿真建模,对上拉杆与下拉杆的位移关系进行了运动仿真。研究了开沟过程中甘蔗横向种植机的三点悬挂负载方式,建立了拖拉机液压提升油缸位移与后犁沟深关系的理论模型。其次,设计了基于单片机液压控制系统,搭建了双芽蔗段横向种植机沟深控制系统试验平台。最后,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及多因素正交试验,对沟深稳定性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沟深控制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调节响应速度小于1s,不同开沟深度沟深稳定性系数均大于90%,在设定的范围内,试验结果与设定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沟深控制程序可靠性。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可知,交互因素中液压调速阀开度、开沟深度均对沟深稳定性系数产生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调速阀开度为0.56圈、土壤含水率为27.4%、开沟深度为29.6 cm时,沟深稳定性系数最高,为9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横向种植机 沟深自动控制系统 液压阈值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碳气凝胶负载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国强 戎西林 +6 位作者 肖振芳 薛自然 程昊 冯军 刘泉 陆瑶 黄文艺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138,共8页
通过浸渍-煅烧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甘蔗渣纤维素基碳气凝胶(BCCA)负载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BCCA/ZnO),并用于降解甲基橙染料(MO)。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 通过浸渍-煅烧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甘蔗渣纤维素基碳气凝胶(BCCA)负载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BCCA/ZnO),并用于降解甲基橙染料(MO)。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漫反射(UV-Vis DRS)、N_(2)吸附-脱附等测试方法对制备的BCCA/ZnO进行表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BCCA具有三维多孔网络状结构,经醋酸锌溶液浸泡、高温碳化后,在其表面原位生成球状纳米ZnO颗粒。在模拟紫外光条件下,BCCA/ZnO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当pH=11时BCCA/ZnO-3可以在80 min内对MO的降解率为99%。重复使用4次后,BCCA/ZnO-3在80 min内对MO的降解率为99%,仍然具有优异的催化效果,表明BCCA/ZnO-3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同时,探究了光催化降解机理,发现·OH起主要作用,h^(+)起次要作用,而·O_(2)^(-)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ZNO 碳气凝胶 甘蔗渣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甘蔗渣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糖汁清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干莉娜 张文康 +3 位作者 赵家欣 唐婷范 卫政涛 程昊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1,共7页
以甘蔗渣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甘蔗渣活性炭,并将其与壳聚糖交联复合,得到了壳聚糖-甘蔗渣活性炭,然后应用于糖汁脱色,考察了材料用量、吸附温度、脱色时间和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OH的浓度为20%、活化温度为700℃时,甘蔗渣活性... 以甘蔗渣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甘蔗渣活性炭,并将其与壳聚糖交联复合,得到了壳聚糖-甘蔗渣活性炭,然后应用于糖汁脱色,考察了材料用量、吸附温度、脱色时间和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OH的浓度为20%、活化温度为700℃时,甘蔗渣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当甘蔗渣活性炭的用量为0.10 g、吸附温度为50℃、脱色时间为60 min、pH为5.0时,糖汁脱色率最高,达到84.35%;当壳聚糖-甘蔗渣活性炭的用量为0.15 g、吸附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60 min、pH为6.0时,糖汁脱色率最高,达到9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甘蔗渣活性炭 糖汁 吸光度 脱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制备可食用膜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帅 罗嘉瑶 +2 位作者 邹志群 郑剑楠 程昊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5,共5页
豆渣是大豆加工的大宗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采用微波辅助酶解水提法提取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然后将其制成可食用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参数为水料比25∶1(mL/g)、纤维素酶添加量3%、水解时间2 h,此条件下... 豆渣是大豆加工的大宗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采用微波辅助酶解水提法提取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然后将其制成可食用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参数为水料比25∶1(mL/g)、纤维素酶添加量3%、水解时间2 h,此条件下豆渣SDF提取率为18.65%。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用豆渣SDF制备可食用膜的配方为SDF 1.0 g、甘油4.5 g、CMC 1.0 g、海藻酸钠1.5 g。用最优配方制备的可食用膜具有良好的性能:膜厚度0.032 mm、透明度13.26%、溶解速度25 s/g、水蒸气透过系数0.61 g·mm/m^(2)·d·kPa、透油系数4.15 g·mm/m^(2)·d。该研究可为豆渣的深加工提供方法参考,所制备的可食用膜有望用于食品加工、包装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可食用膜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强 江清梅 +4 位作者 何洪良 黎正英 梁永检 秦昌鲜 唐利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黑穗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67.2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分与黑穗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25%,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性状,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茎数和品质性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病害和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将141份中蔗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蔗株高大,高产高糖,抗病性强,宿根性强,各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较差;第Ⅲ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一般。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6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中蔗153303、中蔗150505、中蔗165201和中蔗151106等4个种质可作为高糖亲本;中蔗15710、中蔗160913、中蔗162026、中蔗112819、中蔗1415219、中蔗1510055、中蔗140802和中蔗151106等8个种质可作为抗黑穗病亲本;中蔗134007、中蔗118607、中蔗167010、中蔗144101和中蔗156615等5个种质可作为高产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智能润滑系统应用于糖厂压榨机系统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丽莎 樊慧丹 +5 位作者 全耀华 林斌 覃卫芳 蓝兆林 邓立高 李凯 《广西糖业》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传统的润滑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甘蔗制糖企业制糖设备运行与维护要求,需利用智能润滑系统加强对压榨机及其他制糖生产设备进行润滑维护管理。文章介绍甘蔗糖厂压榨机的润滑特点、智能润滑系统的应用概况及在糖厂压榨机上的应用效... 传统的润滑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甘蔗制糖企业制糖设备运行与维护要求,需利用智能润滑系统加强对压榨机及其他制糖生产设备进行润滑维护管理。文章介绍甘蔗糖厂压榨机的润滑特点、智能润滑系统的应用概况及在糖厂压榨机上的应用效果。糖厂传统压榨机滑动轴承存在承载强度低、磨损量大、漏水漏油和寿命短等缺点,而智能润滑系统应用于甘蔗糖厂压榨机系统,可提高其润滑系统轴瓦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加强轴瓦的耐磨性,保证达到蔗汁卫生要求,减少工作环境污染,减少压榨工段润滑脂实际用量,降低压榨设备运行成本,解决糖厂轴瓦故障率高、动力消耗大、影响均衡生产及甘蔗榨量小问题。以一个榨季计,糖厂应用智能润滑系统后其压榨机压榨线轴承(润滑系统轴瓦)整体结构无明显变形,冶金熔覆层和轴瓦面无明显开裂;轴颈温度和轴瓦冷却水出水口温度符合生产要求;润滑脂使用量比使用传统润滑系统减少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厂 压榨机 润滑脂 智能润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抑菌性能强化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硕 张健本 +1 位作者 甘心权 谢彩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5-1208,1213,共5页
综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说明了木质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机理,即酚羟基能促进细胞周围pH值的降低,从而可以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和电子传递酶系统活性,达到抑菌作用,而分子量降低可以提... 综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征,说明了木质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机理,即酚羟基能促进细胞周围pH值的降低,从而可以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和电子传递酶系统活性,达到抑菌作用,而分子量降低可以提高木质素酚羟基含量,亲水性提高则可有效提高木质素水溶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提高木质素抑菌活性的主要方法:解聚法、分级法、木质素的提取方法和木质素-银络合物法,阐述了不同方法改性木质素如何提高其抑菌活性,并对提高木质素抑菌活性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抑菌 解聚 分级 提取 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蔬保鲜涂膜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17
作者 张帅 罗嘉瑶 +1 位作者 董基 程昊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0,共5页
以豆渣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再以SDF和壳聚糖为基材,以甘油、醋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为添加剂制备绿色保鲜涂膜液,研究其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涂膜液的配... 以豆渣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再以SDF和壳聚糖为基材,以甘油、醋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为添加剂制备绿色保鲜涂膜液,研究其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涂膜液的配方。结果表明:最优涂膜液配方为甘油添加量1.50 g、壳聚糖添加量1.25 g、SDF添加量0.35 g、体积分数5%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溶液添加量1.25 g。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涂膜液可将圣女果的有效保鲜期延长至15 d,表明豆渣SDF涂膜液对圣女果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圣女果 涂膜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氟沙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18
作者 郭航雨 李利军 +1 位作者 冯旭 覃丹凤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7-604,共8页
本文以聚丙烯腈(PAN)作为碳源,通过静电纺丝和碳化法制备碳纳米纤维(CNFs),使用壳聚糖(CS)溶液分散,利用滴涂法得到修饰电极CNFs-CS/GCE。以诺氟沙星(NFX)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单体,利用电化学聚合在CNFs-CS/GCE上制备了NFX分... 本文以聚丙烯腈(PAN)作为碳源,通过静电纺丝和碳化法制备碳纳米纤维(CNFs),使用壳聚糖(CS)溶液分散,利用滴涂法得到修饰电极CNFs-CS/GCE。以诺氟沙星(NFX)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单体,利用电化学聚合在CNFs-CS/GCE上制备了NFX分子印迹聚合物,洗脱模板分子后得到NFX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CNFs-CS/GCE)。分别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法(EIS)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对MIP/CNFs-CS/GCE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传感器对NFX浓度响应的线性范围为0.05~30μmol/L,检测限(S/N=3)为16 nmol/L。该传感器可用于牛奶中NFX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2.03%~99.33%,相对标准偏差为1.89%~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碳纳米纤维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多孔硅酸镁及其对糖汁的脱色性能分析
19
作者 林华 唐婷范 +2 位作者 陈金足 苏萍萍 程昊 《广西糖业》 2024年第6期419-425,共7页
制备多孔硅酸镁(MgSiO_(3))并分析其对糖汁的脱色性能,为提高糖汁脱色率、降低制糖成本及减轻制糖环境污染提供参考依据。以六水合氯化镁(MgCl_(2)·6H_(2)O)为镁源,以硅胶为硅源,采用水热法制备多孔MgSiO_(3)样品,并进行扫描电子... 制备多孔硅酸镁(MgSiO_(3))并分析其对糖汁的脱色性能,为提高糖汁脱色率、降低制糖成本及减轻制糖环境污染提供参考依据。以六水合氯化镁(MgCl_(2)·6H_(2)O)为镁源,以硅胶为硅源,采用水热法制备多孔MgSiO_(3)样品,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糖汁脱色效果的多孔MgSiO_(3)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及糖汁pH,并探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MgSiO_(3)样品在研磨前大部分呈不均匀块状,少部分为片状结构,研磨后的多孔MgSiO_(3)样品表面呈由不规则片状堆积而成的孔道结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多孔MgSiO_(3)样品在用量为0.10 g、反应温度为30℃、糖汁pH为5.0及反应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对糖汁的脱色效果最佳;吸附动力学验证及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多孔MgSiO_(3)对糖汁的动态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属于化学吸附。可见,水热法制备的多孔MgSiO_(3)可作为高效无机多孔材料用于糖汁脱色并优化糖汁脱色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汁澄清 多孔硅酸镁 吸附性能 脱色率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资源利用现状与高值化利用途径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宋雪萍 龙建磊 +5 位作者 赵思宇 彭坚 康希恒 王双飞 谢彩锋 李凯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68,共8页
甘蔗渣是制糖工业副产物,也是一种产量丰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我国绝大多数甘蔗渣被直接用作生物质燃料或生产纸浆的原料,产生的经济效益比较有限。本文就甘蔗渣在制备纸浆和生物质燃料等传统领域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 甘蔗渣是制糖工业副产物,也是一种产量丰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我国绝大多数甘蔗渣被直接用作生物质燃料或生产纸浆的原料,产生的经济效益比较有限。本文就甘蔗渣在制备纸浆和生物质燃料等传统领域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以甘蔗渣为原料,在制备低聚糖、纳米纤维素、碳量子点以及活性炭新型高值化产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甘蔗渣资源梯度、多值化、高值化综合利用策略,为甘蔗渣高值化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利用现状 高值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