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倪红玉 沈小七 +3 位作者 洪德全 李军辉 郑海刚 赵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5-936,1,共12页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展布方向;其震源深度较浅,大部分集中在3—7km.此外,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倾角均较高,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震群 双差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Snoke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19
2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2 位作者 韩立波 戚浩 张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安徽无为M_S3.0震群序列发震构造与震后趋势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3,共9页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MS3.0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阳M_S4.3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洪德全 赵朋 +2 位作者 倪红玉 张炳 汪小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3-1432,共10页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MS4.3地震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地震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