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姚林杰 张佳宁 +3 位作者 张恒瑞 赵艳云 张庆 李元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5-1536,共12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该文在行政单元内部开展生态足迹研究,进一步明确生态足迹空间异质性,为开展更为精准细致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基于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12个盟市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1990-2020年每隔5年共7个时期的自然资本进行核算;并结合相应年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进行空间化显示;最后采用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分析内蒙古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6种地类中,林地均衡因子最高,呼伦贝尔市各地类的产量因子均高于内蒙古其他区域。内蒙古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并在1995-2000年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内蒙古生态赤字面积由9.1%上升至51%,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态赤字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的市区。内蒙古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0.67降至0.15,由轻度可持续状态转变为强不可续状态,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的区域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该研究可以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内蒙古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生态足迹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佳宁 姚林杰 +3 位作者 张恒瑞 赵艳云 张庆 刘朋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88-2003,共16页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草地资源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牧户经营生态旅游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桠楠 王治轶 +4 位作者 苏日古嘎 张乐 李艳龙 程建伟 李永宏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686-2694,共9页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畜牧生产、调节环境和文化休闲等多种服务功能。开展草原生态旅游是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多服务功能、增强牧区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对锡林郭勒盟5个旗(市)的45对“旅游+牧业”型牧...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畜牧生产、调节环境和文化休闲等多种服务功能。开展草原生态旅游是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多服务功能、增强牧区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对锡林郭勒盟5个旗(市)的45对“旅游+牧业”型牧户和“纯牧业”型牧户家庭牧业、旅游业经营状况和草地状况的调查表明:1)“旅游+牧业”型牧户年均净收入为6.06万元,显著高于“纯牧业”型牧户1.14万元(P<0.01);2)“旅游+牧业”型牧户旅游业净收入为6.53万元,与其牧业净收入6.64万元相当,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旅游+牧业”型牧户草地植被盖度不低于“纯牧业”型牧户,草地优势植物中出现退化指示种的比例低,表明草地状况优于“纯牧业”型牧户。这个研究表明,在草原家庭牧场兼顾发展季节性旅游业,投资小,经济与生态效益大,是草原牧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双赢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引导和大力促草原生态旅游,并增强旅游中生态知识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牧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牧业型 纯牧业型 经济效益 草场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净CO2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敖小蔓 孟倩 +3 位作者 徐智超 王洪义 王正文 王永慧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428-1439,共12页
日益增加的大气氮、磷沉降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的平衡而影响其净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和碳源/汇功能,从而反馈于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氮、磷添加控制试验,研究其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甸草... 日益增加的大气氮、磷沉降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的平衡而影响其净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和碳源/汇功能,从而反馈于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氮、磷添加控制试验,研究其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和碳源/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促进自养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AR),从而促进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且因其对ER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生态系统总光合(gross ecosystem photosynthesis,GEP)的促进作用,综合作用表现出显著促进生态系统的碳排放。此外,单独添加磷对GEP、ER和NEE均无显著影响,但氮、磷同时添加具有比单独添加氮时更低的CO2排放。另外,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均表现为净CO2排放源。综上可知,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共同决定着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NEE,且干旱化的气候和增加的氮沉降具有导致该地区成为净CO2排放源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过程 氮磷肥 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燕麦与豆科牧草混播对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曹雪乔 林悦 +6 位作者 赵丽娟 苏布达 额尔登其木格 张玉山 郭书颖 赵美玲 刘志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选取燕麦(Avena sativa)作为禾本科植物代表物种,大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作为豆科植物代表物种,设置5种混播处理(饲用燕麦∶大豆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饲用燕麦∶紫花苜... 本研究选取燕麦(Avena sativa)作为禾本科植物代表物种,大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作为豆科植物代表物种,设置5种混播处理(饲用燕麦∶大豆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3∶1、饲用燕麦∶箭筈豌豆2∶1及饲用燕麦∶箭筈豌豆3∶1),并以4种植物单播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混播处理对豆禾混播草地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饲用燕麦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及饲用燕麦∶箭筈豌豆3∶1产量分别较单播提高了114%、34%;与4种豆科植物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可显著提高干草产量;但与饲用燕麦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3∶1混播模式可显著降低茎叶比。综上,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或3∶1的混播处理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较大的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饲用燕麦 豆科饲草 人工草地 混播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水平对牧草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惠珍 王天琦 +4 位作者 黄楠 闫文彬 罗雅琴 黄子轩 刘志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牧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植物多样性水平下牧草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变化,对于优化多年生混播草地物种配置、提高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对象,按照1、2、4个... 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牧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植物多样性水平下牧草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变化,对于优化多年生混播草地物种配置、提高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对象,按照1、2、4个物种丰富度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及多样性水平下叶片的荧光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单播豆科牧草的实际光合效率[Y(Ⅱ)]高于禾本科牧草26.16%,与各物种单播相比,2物种混播下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的Y(Ⅱ)分别增加了1.17%、14.23%、16.97%;4物种混播下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的Y(Ⅱ)分别降低了4.48%、44.27%、1.70%、62.22%。2物种和4物种混播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单播增加了13.99%和15.03%,且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豆科牧草。扁蓿豆地上生物量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两物种混播更利于牧草充分利用光能,并且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牧草产量。这将为半干旱区人工草地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豆禾混播 荧光特性 生物量 人工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水平对豆禾混播群落根系形态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惠珍 王天琦 +6 位作者 宝音陶格涛 张天宇 闫文彬 黄楠 罗雅琴 黄子轩 刘志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材料,按照1、2、4物种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分析多样性水平对豆禾混播群落根系形态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直径0~1mm的根系主要分布于地下0~28cm土层,根长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 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材料,按照1、2、4物种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分析多样性水平对豆禾混播群落根系形态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直径0~1mm的根系主要分布于地下0~28cm土层,根长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直径1~2mm的根系主要分布于28~56cm土层。禾本科牧草的根长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显著增加,而豆科牧草的根长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显著减少。无芒雀麦和扁蓿豆叶面积指数随着多样性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羊草和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随着多样性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牧草根长、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叶面积指数与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根尖数、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并没有显著关系。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以使牧草根系分布更均匀,且羊草与紫花苜蓿混播草地根系分布更多,有利于利用地下水分及养分资源,以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豆禾混播 植物多样性 根系形态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及其与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子彦 马乐 +3 位作者 高姝晗 韩鹏 张庆 包玉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5-603,共9页
明晰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及其与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对于合理高效地开展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在当代(2020s)及未来(2060s、2100s)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保护区对四合木的保护现状,以四合木为对... 明晰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及其与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对于合理高效地开展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在当代(2020s)及未来(2060s、2100s)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保护区对四合木的保护现状,以四合木为对象,利用最大熵模型(The maximum entropy model software,MaxEnt)结合23个环境变量预测其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鄂尔多斯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潜在适生区,并与当前四合木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准确。(2)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湿月降水量,其次是最干月降水量、距道路距离、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坡度。(3)研究区内四合木当前适生面积为4717 km2;2020s—2100s四合木潜在分布区退缩,并向西北部偏移。(4)基于保护空缺分析,当前仅有14.88%四合木的适宜生境位于保护区内,大面积的四合木适生区未设立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研究结果旨在为四合木保护及其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G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