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 a蒙古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萨日郎 乌兰图雅 +3 位作者 布和 咏梅 斯琴朝克图 张卫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84-1994,共11页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可视化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0—2021年蒙古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文数量由1980年的2篇增长至2021年的96篇,其变化经历了缓慢增...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可视化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0—2021年蒙古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文数量由1980年的2篇增长至2021年的96篇,其变化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式增长-快速增长过程;2000年后英文文献占主导,作者单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与美国的合作最多。(2)2000年之前对土地沙漠化过程的关注度最高,之后土地沙漠化成因成为研究热点,近10 a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成为主题。2000年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沙地地区,21世纪后扩展到以农牧交错带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2011—2021年聚焦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3)1980—2000年关注土地沙漠化概念、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进入21世纪后转变为土地沙漠化环境效应研究,2017—2021年则聚焦于沙漠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修复研究,也是主要的研究趋势之一。今后的研究力求辐射蒙古高原整体,实现多源数据的高度融合,提高所获信息的精确度,以促进蒙古高原沙漠化土地生态功能的提升及中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生态安全 可视化分析 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99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布和 乌兰图雅 +3 位作者 斯琴朝克图 韩淑敏 高苏日固嘎 吴秀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基于气象站的降水量和AVHRR NDVI数据,评估MPI-ESM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植被覆盖度(FVC)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MPI-ESM模式的降水量、FVC和SPI03与历史数据通过显... 基于气象站的降水量和AVHRR NDVI数据,评估MPI-ESM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植被覆盖度(FVC)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MPI-ESM模式的降水量、FVC和SPI03与历史数据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区分别为100%、96.92%和85.67%,该模式能够代表内蒙古地区的观测结果。2)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年FVC呈增加趋势,植被改善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在内蒙古的东北部。就未来时期而言,SSP585比SSP245情景下FVC增加更为明显,表明高脆弱性和高排放路径下FVC改善显著。3)历史时期,年均SPI03呈波动增加趋势,SPI03的增加速率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增-减-增”的空间格局;未来时期内蒙古地区干旱将进一步减弱。4)植被生长状况在大部分区域均与SPI03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东北部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对于不同情景而言,SSP585情景下的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程度最高,SSP245次之,历史时期最弱;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土地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最强,林地和耕地的响应最弱。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未来时期植物群落的生态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植被覆盖度 响应特征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茅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19
3
作者 高苏日固嘎 斯琴朝克图 +3 位作者 乌兰图雅 赛西雅拉图 张卫青 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36-9746,共11页
放牧强度引起的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变化是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 放牧强度引起的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变化是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逐步向退化方向演替;植物群落高度逐渐降低(P<0.05),密度逐渐增加(P<0.05),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植物群落和原有群落优势种地上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而退化指示物种的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P<0.05);轻度、中度放牧条件下群落物种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重度放牧(P<0.05);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Simpson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在不同放牧强度下产生不同的响应,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克氏针茅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琪 周海军 +3 位作者 张萌萌 王正中 刘环宇 闫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28-3137,共10页
为阻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在全国大部分城市PM_(2.5)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PM_(2.5)浓度不降反升,仍出现多次重污染过程,其成因尚不明确.基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PM_(2.5)、PM_(... 为阻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在全国大部分城市PM_(2.5)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PM_(2.5)浓度不降反升,仍出现多次重污染过程,其成因尚不明确.基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结合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研究疫情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识别污染物潜在源区,为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发生重度以上污染天6 d,占监测总天数的19.3%.与历史同期比较,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PM_(2.5)、PM_(10)、CO和O_(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SO_(2)和NO_(2)呈降低趋势.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PM_(2.5)、PM_(10)、SO_(2)、NO_(2)和CO分别下降38.6%、31.7%、46.1%、35.8%和37.0%,O_(3)上升109.4%.高相对湿度和低风速是呼和浩特市“疫情霾”形成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大气PM_(2.5)主要受本地源或近距离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管控措施 大气污染 影响因素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及主控因子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雪杰 陈杰 +4 位作者 常帅 于红博 张丽华 张巧凤 李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8-1809,共12页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研究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利用全局莫兰指数、克里格插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0~5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研究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利用全局莫兰指数、克里格插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0~5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集聚分布特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在水平空间分布上从草甸草原向荒漠草原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年均气温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共同主要因子;11种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相互作用基本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协同增强作用。本研究表明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锡林郭勒草原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不同草原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想 于红博 +1 位作者 刘月璇 常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6-204,共9页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除群落密度在典型草原最大外,各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植物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沿荒漠草原到典型草原再到草甸草原基本呈增加趋势,物种分布均匀度在荒漠草原最高;土壤养分和降水量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降水和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较大,均匀度主要受海拔、土壤pH值和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灰色关联分析 锡林郭勒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