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时间序列的内蒙古城市热(冷)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苏玥 玉山 +2 位作者 都瓦拉 林泓锦 Shagdar Gantiganbold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内蒙古各城市昼夜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白天内蒙古西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弱;中部地区除集宁外,城市热岛出现概率呈对半趋势,没有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强;东部地区城市... 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内蒙古各城市昼夜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白天内蒙古西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弱;中部地区除集宁外,城市热岛出现概率呈对半趋势,没有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强;东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出现概率最多,以赤峰和通辽尤为显著。夜间全区城市热岛出现的概率比白天大,有些城市达到了100%的现象。(2)内蒙古城市热岛并没有表现出统一季节变化规律,白天,冬季出现城市热岛的有锡林浩特、海拉尔、集宁和通辽;夏季为热岛的城市有呼和浩特、乌兰浩特。夜间,呼和浩特全年热岛,基本全年热岛(除个别月份)的有集宁、通辽、乌海、乌兰浩特和锡林浩特;春季为热岛的是临河;秋季为热岛的有赤峰和东胜;热岛有季节变化规律的是巴彦浩特、海拉尔、包头。(3)呼和浩特夏季6-8月呈现热岛效应;冬季12月依旧表现为热岛,且夜间城市热岛更严重。(4)集宁除5月、7月、12月为冷岛,其余月份为热岛;7月白天为弱冷岛,夜间为热岛,城郊温差较小;冬季12月白天集宁市区为热岛效应,夜间集宁市区呈现弱冷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遥感 城市热(冷)岛 EOS/MODIS 地表温度 东部热岛效应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典型湖泊内源磷库容量及迁移动力学特征
2
作者 王少林 李玉刚 +7 位作者 郭心月 韩超 张雷 王兆德 刘成 申秋实 Odsuren Batdelger Narangerel Serdyanjiv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3244,共10页
以5个典型寒旱区湖泊为对象,基于磷形态分级、薄膜梯度扩散(DGT)、DGT诱导的土壤通量的动态数值模型(DIFS)等方法分析沉积物磷库容量水平和磷迁移动力学特征,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寒旱区湖泊内源磷库容量及迁移动力学的关键驱动因... 以5个典型寒旱区湖泊为对象,基于磷形态分级、薄膜梯度扩散(DGT)、DGT诱导的土壤通量的动态数值模型(DIFS)等方法分析沉积物磷库容量水平和磷迁移动力学特征,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寒旱区湖泊内源磷库容量及迁移动力学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湖的水体总磷(TP_(w))、总氮(TN_(w))、氮磷比(TN_(w)/TP_(w))均值为(0.81±1.31)mg/L、(3.40±1.87)mg/L、(26.13±22.75),均为磷限制性湖泊.5湖沉积物TPs的平均含量为(763.48±563.70)mg/kg,钙形态磷(Ca-P)占沉积物中TPs的51.09%,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FF)整体处于重度污染程度.生物有效磷(BAP)、溶解性活性磷(CDGT-P)、分配系数(Kd)均值为(193.54±55.94)mg/kg、(0.19±0.14)mg/L、(11.34±9.29)cm^(3)/g,三者评估的磷库容量均低于东部平原湖区湖泊,表明寒旱区湖泊磷库容量较低.5湖的DIFS模型参数反应时间(Tc)范围为0.004~74170.00s,低于东部平原湖区湖泊,表明寒旱区磷迁移动力较低,补给到水体中的速率相对较慢.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PLS-PM)分析表明,影响寒旱区5湖磷库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性质(0.64,P<0.05).影响磷迁移动力学的主要因素(0.95,P<0.05)是5湖水体的环境因子,受湖泊营养状态与浮游植物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库 磷迁移动力学 寒旱区湖泊 结构方程模型 DIF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封期乌梁素海底泥-水界面重金属原位变化特征及风险评价
3
作者 郭心月 王恒 +6 位作者 兰海今 孙洪杰 PUREVSUREN Munkhtur UURIINTUYA Gantsetseg ODSUREN Batdelger NARANGEREL Serdyanjiv 韩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86-2894,共9页
基于高分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和平面光电极技术,以乌梁素海为对象,首次原位、同步捕获冰封期底泥-水界面(SWI)9种有效态重金属及pH和溶解氧(DO)变化特征,定量估算交换通量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底泥剖面9种有效态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 基于高分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和平面光电极技术,以乌梁素海为对象,首次原位、同步捕获冰封期底泥-水界面(SWI)9种有效态重金属及pH和溶解氧(DO)变化特征,定量估算交换通量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底泥剖面9种有效态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为Zn(517±150)μg·L^(-1)>Mn(232±182)μg·L^(-1)>Fe(227±247)μg·L^(-1)>Ni(14.1±7.78)μg·L^(-1)>Cr(13.2±9.34)μg·L^(-1)>Cu(8.87±8.90)μg·L^(-1)>Cd(4.50±1.13)μg·L^(-1)>Pb(4.19±2.31)μg·L^(-1)>As(1.74±2.00)μg·L^(-1),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整体上高于乌梁素海水系背景值.除As以外,底泥剖面重金属浓度整体随深度增加而增加.Zn、Ni、Mn和Fe等4种重金属在WN底泥中含量最高,Cu、Cd和Pb主要污染分布在湖心区.9种重金属交换通量原位测定范围为-258.8—218.2μg·m^(-2)·d^(-1),Zn、Ni、Cd和Mn的界面交换通量整体为正值,表明底泥向水体释放,其余重金属通量为负值.单因素污染指数PI值大小排序为Mn>Cd>Fe>Ni>Zn>Cr>Pb>As>Cu,而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PN显示北湖区为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T 冰封期 乌梁素海 底泥-水界面 重金属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