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抗体建立icELISA检测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海媛 刘颖达 +2 位作者 Tuyatsetseg Jambal 吉日木图 伊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2,62,共8页
纳米抗体(nanobody,Nb)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强、易于表达等优势,已经成为小分子免疫分析的重要工具。为了监测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的污染情况,以先前从双峰驼AFM1免疫文库中淘选得到的抗AFM1型纳米抗体M6为研究对... 纳米抗体(nanobody,Nb)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强、易于表达等优势,已经成为小分子免疫分析的重要工具。为了监测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的污染情况,以先前从双峰驼AFM1免疫文库中淘选得到的抗AFM1型纳米抗体M6为研究对象,评估其理化性质并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优化反应体系中封闭方法、甲醇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等参数后,建立竞争抑制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Nb-M6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热稳定性;Nb-icELISA的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111 ng/mL,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1.498 ng/mL,乳制品加标回收率为89.8%~104.1%,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趋于一致。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可应用于乳制品中AFM1的初步批量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抗体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黄曲霉毒素M1 乳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品种特性到功能基因组:双峰驼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明亮 Tuyatsetseg Jambal 吉日木图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双峰驼是亚洲中部戈壁沙漠地区重要的畜种之一,具有耐寒、耐热、耐饥饿、免疫系统较强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生物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双峰驼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功能基因组的研究相继发布。该文归纳了... 双峰驼是亚洲中部戈壁沙漠地区重要的畜种之一,具有耐寒、耐热、耐饥饿、免疫系统较强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生物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双峰驼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功能基因组的研究相继发布。该文归纳了不同家养双峰驼品种特性,总结了双峰驼全基因组研究现状,回顾了双峰驼起源驯化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双峰驼沙漠适应能力和免疫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为全面了解双峰驼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品种特性 基因组测序 功能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苏娜 明亮 +4 位作者 何静 吉日木图 Tuyatsetseg Jambal Dulguun Dorjgotov 伊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3-352,共10页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费力,不足以满足不可培养活菌细胞和现场快速食品检测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开发了各种免疫检测技术,比传统方法更加灵敏、简单和高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结合食源性致病菌亚致死损伤、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和休眠3种代谢状态的生物学特征及抗体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当前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常见的免疫技术的检测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抗体 免疫检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纤维类型对宰后成熟过程中驼肉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吕浩迪 李雅菲 +6 位作者 郑增拓 乌音嘎 明亮 王琳琳 DULGUUN TUYATSETSEG Jambal 吉日木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驼肉的肌纤维组成及其对成熟过程中肉品质的影响,为驼肉的分部位精细加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内蒙古阿拉善4岁双峰驼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thoracis,LT)、半腱肌(semitendinosus,ST)和腰大肌(psoas major,...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驼肉的肌纤维组成及其对成熟过程中肉品质的影响,为驼肉的分部位精细加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内蒙古阿拉善4岁双峰驼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thoracis,LT)、半腱肌(semitendinosus,ST)和腰大肌(psoas major,PM)肉样,利用ATPase酶染法和MyHC基因亚型PCR检测法,检测肌纤维组成类型、不同类型肌纤维数量和面积比及单个肌纤维的平均面积和直径;将3个部位驼肉样品在4℃下分别成熟1,6,12,24和72 h,检测不同时间驼肉的pH、色差(L、a^(*)、b^(*))、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分析肌纤维类型与肌纤维指标和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个部位驼肉中均以Ⅱb型肌纤维占比最高,其中ST的Ⅰ型肌纤维数量比最低,仅为11.58%,显著低于LT和PM(P<0.05);PM部位的Ⅱb型肌纤维数量比为37.34%,显著低于LT和ST(P<0.05)。3个部位肉样的pH值随着成熟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ST的pH值变化最大,72 h时pH最低。L值和b^(*)值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a^(*)值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M的L、a^(*)、b^(*)值显著高于LT和ST(1 h L值除外)。蒸煮损失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T的蒸煮损失在72 h显著高于LT和PM(P<0.05)。剪切力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以ST的剪切力最大(P<0.05)。Ⅰ型肌纤维数量比、面积比、单个肌纤维面积和直径与剪切力呈负相关,与a^(*)和b^(*)值呈正相关;Ⅱb型肌纤维4个指标与pH呈负相关,与剪切力和蒸煮损失呈正相关;Ⅱx型肌纤维基因相对表达量与pH呈负相关,与剪切力呈正相关。【结论】Ⅰ型肌纤维占比高的肌肉,成熟过程中肉的色泽更鲜艳,嫩度更好;Ⅱx和Ⅱb型肌纤维占比高的肌肉,成熟过程中肉的剪切力大,嫩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肉加工 肌纤维类型 宰后成熟 驼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