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气和含氧气氛下玉米秸秆热解气化产气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锡文 周浩东 +2 位作者 齐鹏远 任海芳 许开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9-385,共7页
为了探究秸秆类生物质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产气规律,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玉米秸秆为原料,基于自行建立的管式炉生物质热解气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玉米秸秆在氮气气氛下热解和在含氧气氛下气化过程中CO、H_(2)、CO_(2)、CH_(4)和C_(n)... 为了探究秸秆类生物质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产气规律,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玉米秸秆为原料,基于自行建立的管式炉生物质热解气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玉米秸秆在氮气气氛下热解和在含氧气氛下气化过程中CO、H_(2)、CO_(2)、CH_(4)和C_(n)H_(m)等小分子生物质燃气成分的释放特性,对比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和气化温度对不同燃气组分释放规律及其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热解过程中最先释放的小分子气相产物是CO和CO_(2);当温度升高时生物质燃气中逐渐出现CH4和H2,且随着热解温度升高,CO的产率峰值最先出现且峰值出现在升温阶段,而CO_(2)、CH_(4)和H_(2)的产率峰值几乎同时出现在恒温阶段;热解温度升高,玉米秸秆热解产生的CO体积分数几乎没有变化,而CO_(2)的占比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400~500℃之间CH_(4)体积分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0℃以后,基本稳定在13%。在O_(2)体积分数为8%、N_(2)体积分数为92%的含氧气氛下,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玉米秸秆气化产生CO_(2)气体的体积分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O的体积分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说明高温气化条件下更有利于CO的释放,而低温条件下有利于CO_(2)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玉米秸秆 热解 气化 生物质燃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及其对甲基橙的吸附
2
作者 白晶 李刚 +4 位作者 赵美 任海芳 贾莹光 吴浛 朱纪璇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3,共7页
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机染料废水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其吸附性能,通过XRD,SEM,FT-IR和BET等检测方法对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进行表征,探索复合材料的投加量、初... 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机染料废水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其吸附性能,通过XRD,SEM,FT-IR和BET等检测方法对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进行表征,探索复合材料的投加量、初始pH值、目标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甲基橙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镁/硅藻土投加量为0.5 g,pH值为8,甲基橙浓度为8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复合材料的吸附率达到93.34%,相比改性硅藻土的吸附率提升了41.34%。以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吸附热力学模型来分析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且熵变增加,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该复合材料在循环验证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镁/硅藻土复合材料 改性 吸附 甲基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生物质与烟煤混燃灰熔融特征温度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齐鹏远 姚锡文 +3 位作者 刘清华 许克强 任海芳 许开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4-182,共9页
生物质中钾、钠等碱金属含量高,极易导致生物质与煤混燃灰沾污结渣严重。灰熔融特征温度是用于表征积灰结渣倾向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在充分考虑灰中酸/碱性组分对熔融特征温度影响的基础上,以生物质与烟煤混燃灰中Al_(2)O_(3)、SiO_(2)、... 生物质中钾、钠等碱金属含量高,极易导致生物质与煤混燃灰沾污结渣严重。灰熔融特征温度是用于表征积灰结渣倾向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在充分考虑灰中酸/碱性组分对熔融特征温度影响的基础上,以生物质与烟煤混燃灰中Al_(2)O_(3)、SiO_(2)、P_(2)O_(5)、SO_(3)、K_(2)O、CaO、Fe2O_(3)7种氧化物作为变量,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生物质与烟煤混燃灰熔融特征温度预测模型,并以中国农村典型的玉米秸秆和神木烟煤为试样,测定其在不同掺混比例、不同温度和不同停留时间下的灰分组成及熔融特征温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燃料中玉米秸秆的质量分数由25%增至75%时,灰样中MgO、K_(2)O、CaO、Na2O等碱性氧化物的含量增加,特别是对于K_(2)O而言,其质量分数由5.89%升至14.41%,而Al_(2)O_(3)、P_(2)O_(5)和SO_(3)等酸性氧化物的含量逐渐减少,其中Al_(2)O_(3)的质量分数由12.05%降至7.78%,P_(2)O_(5)的质量分数由3.66%降至1.07%,SO_(3)的含量由7.70%降至1.48%。随着灰化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Cl元素的含量明显减少。将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经验公式预测结果及试验结果对比,发现该预测模型中P_(2)O_(5)、SO_(3)对灰熔融特征温度的影响系数较大,这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灰熔融特征温度与Al_(2)O_(3)、SiO_(2)、P_(2)O_(5)、CaO等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表明这些氧化物成分有助于抑制熔融结渣。利用试验测量及经验公式等方法对该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利用该模型预测的熔融特征温度与试验值的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准确预测生物质与烟煤混燃灰熔融特征温度以及防治锅炉积灰结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燃灰 熔融特性 回归预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镁砂种类配比对大面修补料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郝春来 于林辉 +4 位作者 陈学东 齐鹏远 赫丽杰 李长生 李洋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研制一种高温流动性好、结构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单的新型大面修补料.将烧结镁砂和电熔镁砂经适当的组分配比,并引入硅微粉和活性α-Al_(2)O_(3)微粉作为复合结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减水剂,制备转炉修补专用原... 研制一种高温流动性好、结构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单的新型大面修补料.将烧结镁砂和电熔镁砂经适当的组分配比,并引入硅微粉和活性α-Al_(2)O_(3)微粉作为复合结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减水剂,制备转炉修补专用原料.1 100℃和1 500℃高温煅烧后,分析了复合镁砂种类配比对转炉大面修补料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吸水率、耐压和抗折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粒径为5~1 mm的98%电熔镁砂占比35%,与粒径为1~0.5 mm的95%烧结镁砂占比18%混合时,经1 500℃煅烧,试样形貌较为致密,且均匀分布细小空隙,并获得最佳综合性能;此时,试样体积密度为2.8 g/cm^(3),显气孔率为16.3%,吸水率为5.8%,重烧线变化率为-0.32%,抗折强度为7.5 MPa,耐压强度为19.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镁砂 电熔镁砂 修补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