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白叶枯病菌菌落类型及致病力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关林 苗东华 +1 位作者 徐鸿润 陈鹤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变型不但在菌落特征上有别于野生型,且致病力接近于无毒菌;中间型菌落的特征和致病力均不稳定,多糖体的产生量与病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及致病力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突变型菌落的出现频率与致病力有一定关系,但因菌而异,采用低温和冰冻真空干燥保存法、减少移植次数、延长移植间隔时期、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有减少突变型菌落而延缓致病力下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致病力 突变型 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CH_4排放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增远 徐雨昌 +5 位作者 李震 过益先 R Wassmann H U Neue R S Lantin L V Buendia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7-768,共12页
为了探索北方稻田水管理、施肥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于 1995年至 1998年应用全自动甲烷采样 -测定系统 ,测定了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实验探明 :北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为 4~364mg/m2 .d,平均值为 82 mg/m2 .d;稻田甲烷的季... 为了探索北方稻田水管理、施肥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于 1995年至 1998年应用全自动甲烷采样 -测定系统 ,测定了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实验探明 :北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为 4~364mg/m2 .d,平均值为 82 mg/m2 .d;稻田甲烷的季节排放只有一个高峰 ,发生在水稻分蘖期 ,该期的甲烷排放量占年排放总量的 85 %以上 ,水稻生长中、后期的稻田甲烷非常有限。水管理对稻田甲烷的生成、排放有显著的影响 ,稻田采用间歇灌溉代替常规灌溉和淹灌 ,可减排稻田甲烷 4 6%~ 5 9% ;稻田施用有机肥 ,甲烷排放量则剧增。但在同等有机碳含量情况下 ,不同有机肥的产甲烷潜势存在明显差异 ,猪粪和稻草较高 ,堆肥和牛粪较低 ,稻田施用堆肥和牛粪 ,可比施用猪粪和稻草的稻田减排稻田甲烷 72 %~ 90 % ;试验中选用的水稻品种 ,以中作 93的甲烷排放效率为最低 ,其甲烷排放通量比杂交稻京优和高秆品种中花 94 - 10 17减少 5 0 %~ 5 5 %。实验揭示 ,水稻分蘖期是控制北方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通量 水稻田 水管理 水稻品种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黄占2号稻瘟病抗性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少红 刘斌 +3 位作者 朱小源 杨健源 伍尚忠 Hei Leung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以高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C)较高的三黄占2号和高感稻瘟病、AC较低的丽江新团黑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从性状的相关性和控制两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剖析稻瘟病抗性和稻米AC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两性状间没... 以高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C)较高的三黄占2号和高感稻瘟病、AC较低的丽江新团黑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从性状的相关性和控制两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剖析稻瘟病抗性和稻米AC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两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个与AC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在第5、6和7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起降低AC的作用。比较这些QTL与先前对同一群体鉴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主效基因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表明控制这两性状的基因没有紧密连锁关系,亦没有显著的基因间互作。据此认为,通过亲本的合理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把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与理想AC整合到同一品系中,育成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抗性 直链淀粉含量 基因定位 相关性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以稻为基础的种植制度能量平衡状况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强基 D.P.Garrity 王增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7,共7页
对菲律宾雨养旱地、雨养低地和灌溉田以稻为基础的农民和实验种植方式,进行能量平衡和能量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显示:①实验方式的光能利用率比农民方式高33%—66%。②随着种植方式从雨养地农民方式→雨养地实验方式→集约化灌溉方... 对菲律宾雨养旱地、雨养低地和灌溉田以稻为基础的农民和实验种植方式,进行能量平衡和能量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显示:①实验方式的光能利用率比农民方式高33%—66%。②随着种植方式从雨养地农民方式→雨养地实验方式→集约化灌溉方式的演进,每公顷籽粒产量均将翻番。③能量投入,农民方式2—9 GJ/ha,均为有机能;实验方式6—39.6 GJ/ha,无机能占总投能的47%—95.4%。各类种植方式的能量产投比为6—31.7,随投入增加而下降。④实验方式的边际效益成本比(MBCR)均高于农民方式,表明均可替代农民方式。此外,还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和技术途径作了某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种植方式 能量平衡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离子对水稻萌发后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彭新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最新报道亚铁离子在远高于营养浓度的情况下(0.44-7.16mmol/L)能显著促进水稻萌发后的幼苗生长,其效果与已报道的促进因子C2H4相当.在试验的19种不同化合物中,发现只有FeSO4对萌发后水稻幼苗生长有... 本文最新报道亚铁离子在远高于营养浓度的情况下(0.44-7.16mmol/L)能显著促进水稻萌发后的幼苗生长,其效果与已报道的促进因子C2H4相当.在试验的19种不同化合物中,发现只有FeSO4对萌发后水稻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证明其有效成分为Fe(2+).这种促进作用在淹水的厌氧条件下和通气条件均能发生,但通气条件下促进程度稍低.水稻不同基因型对Fe(2+)的反应无明显差异,可能这种促进作用是水稻适应水田厌氧环境的方式之一.高浓度乙烯(50—100ppm)的促进作用与亚铁离子的效果相近.这一发现有助于提高水稻在淹水厌氧直播时的出苗率.--significantatl%level;*--significantat5%level;us--notsignificant.2.3EffectofvariousFe++concentrahonsontheseedlinggrowthofriceTwogenotypes,modernIR50andtraditionalASDI,wereusedforfurtherstudy.Fe++withconcentrationsfrom0.44to7.16mmol/L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苗 亚铁离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类及食用豆类之起源与早期栽培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德慈 王庆一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273-282,共10页
丰饶的农业是所有文明昌盛的主干。中国史前文化开始繁盛并传播即当中部平原、长江下游盆地南岸边界区域,及可能之邻接地区的作物生产同时呈现有进展之时。黍 shu(mille-t)、稷 chi(millet)、稻 tao(rice)、麦 mai(大麦和小麦)、以及菽... 丰饶的农业是所有文明昌盛的主干。中国史前文化开始繁盛并传播即当中部平原、长江下游盆地南岸边界区域,及可能之邻接地区的作物生产同时呈现有进展之时。黍 shu(mille-t)、稷 chi(millet)、稻 tao(rice)、麦 mai(大麦和小麦)、以及菽(大豆)shu(soybeans)——神话传说中所谓之五谷——为以后中华文化之扩张与发展提供了基本要件。本文系自多种学科获得之知识为基础而综合叙述主要粮食作物之早期历史。有关生态的、土壤的,及生物环境等方面亦加入讨论,俾供更多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种 早期栽培 大麦 大豆 小麦 长江下游 纪元 中国北方 东南亚 稻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时间对土壤粘闭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钟继洪 N.Macariola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3年第1期38-43,共6页
本文研究了植稻前淹水时间长短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粘闭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壤强度,但土壤抗穿透力并不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明显下降;延长淹水时间,可以促进土壤粉粒和粘粒的分散,但土壤粘闭胼形成的有效粘闭... 本文研究了植稻前淹水时间长短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粘闭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壤强度,但土壤抗穿透力并不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明显下降;延长淹水时间,可以促进土壤粉粒和粘粒的分散,但土壤粘闭胼形成的有效粘闭层厚度以及粘闭后表层土壤强度的降低、主要受所使用的粘闭机具的影响,而与淹水时间的长短无关。因此,过分地延长淹水时间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土壤粘闭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