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宏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36-837,共2页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山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治愈...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山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山莨菪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肺水肿 山莨菪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赵伟 李庆民 王丰淼 赵端允 张海兵 马鹤 赵瑞 张全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支架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枚LVIS支架治疗基底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一例
4
作者 李文帅 张全忠 +6 位作者 张信芳 夏卫东 徐文涛 王琪 郭西文 梁宪坤 宋景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患者男,47岁,因"突发头痛1 d"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5年6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颈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 患者男,47岁,因"突发头痛1 d"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5年6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颈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主要位于四脑室、环池、桥前池(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5
作者 梁宪坤 李文帅 +3 位作者 张全忠 郭西文 王琪 宋景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11-112,共2页
鞍结节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5%~10%。肿瘤位置较深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部等重要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笔者对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 鞍结节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5%~10%。肿瘤位置较深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部等重要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笔者对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0年6月诊断治疗的13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颅内上皮样囊肿的误诊分析
6
作者 梁宪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6-306,共1页
颅内上皮样囊肿临床少见,易误诊。我院自1990~2000年共收治18例颅内上皮样囊肿,误诊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女3例,男5例。年龄7~59岁,平均41岁。病程20d至20年。首发症状:头疼4例,面部疼痛或麻木2例,头晕2例。伴... 颅内上皮样囊肿临床少见,易误诊。我院自1990~2000年共收治18例颅内上皮样囊肿,误诊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女3例,男5例。年龄7~59岁,平均41岁。病程20d至20年。首发症状:头疼4例,面部疼痛或麻木2例,头晕2例。伴发烧1例,癫(?)2例,呕吐3例,听力下降或耳鸣2例,记忆思维能力下降1例。检查:三叉神经受损2例,颈抵抗、Brudzinski sign、Kernig sign(+)1例,单侧Babinski sign(+)2例,听力下降1例,共济障碍2例,眼底视乳头水肿1例。1.2 辅助检查:7例CT检查,平扫均为低密度灶,周边均无水肿,钙化者4例,其中边缘钙化2例,瘤内散在钙化2例,CT值最高27Hu,0 Hu以下仅1例,增强检查仅2例为边缘薄层强化。3例MRI检查,T1加权像等、低信号1例,低信号1例,T2加权像高、等信号2例,1例未发现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上皮样囊肿 诊断 误诊 病例分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