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李伯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及其对选官制度的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久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1,共5页
考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国现在记》《文明小史》,我们可以看出李伯元认为科举制度对应试者的道德衡量没有保障、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否定集权的考官制度,这些否定性的科举观念是对清代小说家科... 考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国现在记》《文明小史》,我们可以看出李伯元认为科举制度对应试者的道德衡量没有保障、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否定集权的考官制度,这些否定性的科举观念是对清代小说家科举观的总结。在此基础上,他预感科举即将废除,对科举改革表示赞赏、对改革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还对选官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究其原因,对考官不满的心理动机、拯时济世的热切愿望、科举将废的时代潮流是促使他在小说中否定科举、探索新制的几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元 科举 否定 《官场现形记》 《中国现在记》 《文明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徵”与“正声”的融通——钱载诗歌诗心沉潜的形态及其成因和普适性
2
作者 程日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作为钱载诗歌基本特征的"变徵"与"正声"的融通,有时可以视作"变徵"诗心存身或沉潜"正声"的形态。其成因,主要是清代的"文治"政策和钱载诗心沉潜表现的自觉意识。这种沉潜形态,体现... 作为钱载诗歌基本特征的"变徵"与"正声"的融通,有时可以视作"变徵"诗心存身或沉潜"正声"的形态。其成因,主要是清代的"文治"政策和钱载诗心沉潜表现的自觉意识。这种沉潜形态,体现了清诗的一般祈向,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载诗歌 诗心 沉潜形态 成因 普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洁“厌性情结”的精神发生学分析
3
作者 张建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6-150,共5页
张洁执著于高尚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鄙弃被欲望渍染的肉体和灵魂。她的小说一方面表达了对理想、完美的爱情和人性的向望,一方面对"性"本身表示极端的厌恶和鄙视。从精神发生学层面上看,张洁的"厌性情结"源于... 张洁执著于高尚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鄙弃被欲望渍染的肉体和灵魂。她的小说一方面表达了对理想、完美的爱情和人性的向望,一方面对"性"本身表示极端的厌恶和鄙视。从精神发生学层面上看,张洁的"厌性情结"源于三个方面:幼女成长的创伤记忆;成年婚恋中的男性伤害;个人深层意识中男权背景下的"贞洁文化"观念。"厌性情结"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里是病态的,但在张洁的创作中,"厌性情结"获得了美学的升华,成为一个观照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独特思想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洁 厌性情结 精神发生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多媒体诗歌的全息审美形态——台湾与大陆的网络多媒体诗歌比较
4
作者 曹金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诗歌 全息 审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意的现实困境与科学认知
5
作者 李翠 《广东蚕业》 2017年第3期91-92,共2页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意愿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成为国家民意调查的重要来源,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重要影响。网络民意既具有互联网所赋予的开放性,但相对的也出现很多的片面性和攻击性的言论。通过对具体议题和传播载体的分析,创新测量...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意愿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成为国家民意调查的重要来源,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重要影响。网络民意既具有互联网所赋予的开放性,但相对的也出现很多的片面性和攻击性的言论。通过对具体议题和传播载体的分析,创新测量路径,可望对网络民意产生科学的认知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民意 民意测量 民意分析 科学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