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水仙碱处理莱芜小姜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庆芝 李玲 尚春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期50-54,共5页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通过不同方法处理莱芜小姜的幼芽根茎,调查VM1代的生长指标,发现多数性状均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处理后的7类变异类型只有两类表现稳定,宽叶型为稳定高产突变类型,产量可比对照提高31%,突变率最...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通过不同方法处理莱芜小姜的幼芽根茎,调查VM1代的生长指标,发现多数性状均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处理后的7类变异类型只有两类表现稳定,宽叶型为稳定高产突变类型,产量可比对照提高31%,突变率最高、优变率最高的处理为浓度0.2%秋水仙碱+穿刺处理姜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莱芜小姜 诱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水仙碱处理莱芜小姜多倍体育种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玲 李庆芝 +1 位作者 卢岫云 王教义 《蔬菜》 2017年第2期20-23,共4页
为了从莱芜小姜中诱变出产量高、稳定性强的莱芜小姜多倍体,用4种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莱芜小姜幼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对其后代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7种突变类型中,仅宽叶型的性状表现最... 为了从莱芜小姜中诱变出产量高、稳定性强的莱芜小姜多倍体,用4种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莱芜小姜幼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对其后代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7种突变类型中,仅宽叶型的性状表现最稳定,产量高,比对照增产30.8%,是目标突变类型,其对应的处理方法是用0.10%秋水仙碱溶液针刺包棉滴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莱芜 小姜 多倍体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非特异性磷脂酶C2的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建 裴慧娟 +4 位作者 路小铎 王晓云 赵明国 范云六 张春义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6-10,共5页
在拟南芥中有6个非特异性磷脂酶C(NPC1-NPC6)。GUS染色显示NPC2在根中主要是在根尖分生区和伸长区表达,在成熟区主要是在维管组织中表达;在叶中,NPC2主要在发育的叶片中表达,随着叶片成熟进程,NPC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npc2—... 在拟南芥中有6个非特异性磷脂酶C(NPC1-NPC6)。GUS染色显示NPC2在根中主要是在根尖分生区和伸长区表达,在成熟区主要是在维管组织中表达;在叶中,NPC2主要在发育的叶片中表达,随着叶片成熟进程,NPC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npc2—1突变体的PC—PLC活性比野生型降低47.7%,互补的植物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突变体的PC—PLC酶活性。这说明NPC2具有PC—PLC酶活性。NPC2基因在侧根形成位点的表达虽然与IAA诱导的侧根形成紧密相关,但外源IAA处理野生型和突变体之间的侧根密度、主根长度和侧根总长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磷脂酶C 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活性 启动子 侧根形成 GU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60)Coγ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振伟 史秀娟 +3 位作者 任清盛 李立国 李庆芝 赵济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用20、25、30和35Gy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品种不同芽龄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并对VM1、VM2和VM3代的材料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抑制效应明显,并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的敏感性... 用20、25、30和35Gy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品种不同芽龄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并对VM1、VM2和VM3代的材料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抑制效应明显,并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幼芽根茎。莱芜大姜幼芽根茎的LD50和LD60分别为20和25Gy,最适辐照剂量为25Gy,萌动根茎的LD50和LD60在20Gy以下。莱芜大姜经辐照处理后,VM2代变异幅度大,表现出7种表型变异类型。在VM3代中,部分突变株系的变异性状存在退化现象,但有3个突变株系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其根茎鲜重分别比对照增产33.5%、27.5%和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辐射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茎腐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振伟 史秀娟 +1 位作者 李立国 赵济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165,共4页
为筛选出对生姜茎腐病具有较明显防治效果的药剂,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17种杀菌剂对生姜茎腐病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抑菌效果明显的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在室内筛选出了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8种。毒力测定表明,代森锰锌.精甲霜灵、代森... 为筛选出对生姜茎腐病具有较明显防治效果的药剂,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17种杀菌剂对生姜茎腐病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抑菌效果明显的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在室内筛选出了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8种。毒力测定表明,代森锰锌.精甲霜灵、代森锰锌.霜脲氰和烯酰吗啉对病菌抑制作用较强,其EC50分别为9.77、14.95、38.61μg/mL。田间药效测定表明,代森锰锌.精甲霜灵对生姜茎腐病的防效高达81.45%,代森锰锌.霜脲氰的防效为47.09%。68%代森锰锌.精甲霜灵对生姜茎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茎腐病 杀菌剂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生姜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振伟 史秀娟 李立国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23-26,共4页
本研究用25 Gy和3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和金昌大姜的萌动根茎与幼芽根茎,并系统分析了其VM1、VM2和VM3代材料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VM1和VM2代的抑制效应明显,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品种的萌动根茎对辐照... 本研究用25 Gy和3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和金昌大姜的萌动根茎与幼芽根茎,并系统分析了其VM1、VM2和VM3代材料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VM1和VM2代的抑制效应明显,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品种的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更敏感,诱变效应更强。莱芜大姜幼芽根茎的临界剂量为25 Gy,是对莱芜大姜幼芽根茎进行辐照诱变处理的适宜剂量。金昌大姜的临界剂量低于25 Gy。筛选出了2个增产20%以上的高产突变株系GDC2531和PZC3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辐照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抑制生姜根茎发芽及其细胞学基础研究
7
作者 任清盛 刘振伟 +1 位作者 于广霞 徐坤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本试验采用60Co-γ射线以15~40 Gy的剂量,辐照刚收获的生姜根茎,调查分析了催芽状态和自然储藏状态下根茎萌芽率、芽体形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以及根尖细胞核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生姜根茎,萌芽率降低,芽体变小... 本试验采用60Co-γ射线以15~40 Gy的剂量,辐照刚收获的生姜根茎,调查分析了催芽状态和自然储藏状态下根茎萌芽率、芽体形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以及根尖细胞核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生姜根茎,萌芽率降低,芽体变小,畸形,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微核率提高,且与照射剂量呈显著正相关。抑制生姜萌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35~40 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γ射线 萌芽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和NaN_3对莱芜大姜当代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振伟 史秀娟 +2 位作者 任清盛 李庆芝 李立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2-155,共4页
为了探索化学诱变剂DES和NaN3对莱芜大姜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DES、NaN3溶液对莱芜大姜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渍处理,并对VM1代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萌动根茎... 为了探索化学诱变剂DES和NaN3对莱芜大姜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DES、NaN3溶液对莱芜大姜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渍处理,并对VM1代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萌动根茎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于幼芽根茎。其中,用0.035mol/L的DES溶液浸渍莱芜大姜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30 min,或用0.001 mol/L的NaN3溶液浸渍莱芜大姜的幼芽根茎180 min,其VM1代的株高均比对照降低30%以上,又保持了较高的成活率,是进行生姜化学诱变育种的适宜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 NAN3 莱芜大姜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振伟 李庆芝 史秀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15,共7页
对姜的器官(营养芽、花芽、花药)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姜组织培养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组织培养 研究现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特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立国 史秀娟 +1 位作者 赵济红 刘振伟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试验对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丰产性、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田间生长发育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葱一号’666.7m2平均产量达4 350.60 kg,比‘莱芜鸡腿葱’增产105.28%;其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均优于‘莱芜鸡腿葱... 本试验对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丰产性、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田间生长发育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葱一号’666.7m2平均产量达4 350.60 kg,比‘莱芜鸡腿葱’增产105.28%;其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均优于‘莱芜鸡腿葱’和‘章丘大葱’,适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种植;株高105~110 cm,假茎长30~40 cm,假茎膨大系数1.20~1.40,单株鲜重0.25~0.30 kg。9月份是其产量形成关键期,10月份则是其典型形态特征和假茎产量形成关键期,进入10月,株高及单株重增幅缓慢,趋于稳定,而假茎重持续增高,10月中旬后假茎重占全株重比、假茎膨大系数显著增加,假茎发育成典型的鸡腿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葱 莱葱一号 品种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葱一号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济红 史秀娟 +1 位作者 李立国 刘振伟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60-63,共4页
为了探索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播期、定植密度、追肥水平和培土次数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莱葱一号在山东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适宜定植密度为666.7m2种植22 223株;适宜追肥量为666.7m^2... 为了探索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播期、定植密度、追肥水平和培土次数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莱葱一号在山东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适宜定植密度为666.7m2种植22 223株;适宜追肥量为666.7m^2施复合肥(N-P-K为15-5-20)70.0 kg、尿素18.2 kg、硫酸钾17.5 kg,分别于8月上旬、下旬和9月上旬分3次施入;适宜培土次数为2次,分别在8月上旬和9月上旬各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葱一号 丰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庆芝 李玲 +2 位作者 刘振伟 尚春华 赵明国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10期98-101,共4页
用生姜旺盛生长期新萌发的嫩芽作外植体,剥取茎尖大小0.4~0.7 cm,灭菌处理5 min后接种培养。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接种成活率差异显著,适应性强的部分品种接种成活率超过60%,适应性差的部分品种接种成活率低于10%,合理的试验群体... 用生姜旺盛生长期新萌发的嫩芽作外植体,剥取茎尖大小0.4~0.7 cm,灭菌处理5 min后接种培养。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接种成活率差异显著,适应性强的部分品种接种成活率超过60%,适应性差的部分品种接种成活率低于10%,合理的试验群体下少数品种的接种成活率一直为零。各品种适宜的高效保存培养基为A:1/2MS+蔗糖15 g/L,培养条件为温度19℃左右,光照1 00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种质资源 离体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小姜“一膜两用”提早栽培模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玲 李庆芝 李贵笃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38-140,共3页
从地块选择、催芽播种、上绿膜小拱棚、打眼放风、水肥管理、病虫防治、收获贮藏几方面介绍了莱芜小姜"一膜两用"的提早栽培模式,给生姜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莱芜小姜 一膜两用 提早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周年高效栽培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燕 魏海刚 +6 位作者 史秀娟 亓振国 刘晓玲 张学兵 张金生 李凤 亓玉民 《蔬菜》 2018年第9期7-11,共5页
从栽培措施角度研究了生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产量提高60%,莱芜小姜提高40%。地温24℃和在地温24℃下加热层与姜种距离5 cm处理的生姜生长均... 从栽培措施角度研究了生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产量提高60%,莱芜小姜提高40%。地温24℃和在地温24℃下加热层与姜种距离5 cm处理的生姜生长均优于其他间距(15 cm和10 cm)和不同地温,该条件下生姜产量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质量、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明显增加;周年3茬次栽培的产量最高。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是为生姜提供适宜的生长因子尤其是地温条件,从而打破生姜自然休眠障碍,提高长势,实现周年生产,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周年栽培模式 休眠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亓玉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28期118-119,共2页
文章主要讨论了网络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依次为农业科技力量方面;网络服务建设方面;在线学习教育方面;网络智能服务方面;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新渠道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化 农业科技信息 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难咽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6
作者 郝永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60-61,共2页
介绍了莱芜难咽种质资源现状,分析了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该种质资源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莱芜难咽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莱芜难咽 种质资源 保护现状 问题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MQ-600型导流式气流辅助喷杆弥雾机研制与试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雪美 苑进 +2 位作者 张晓辉 刘丰乐 李胜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2,共5页
为减少药液的飘失和雾滴的穿透力,提高药液利用率,设计了3MQ-600型导流式气流辅助喷杆弥雾机,利用拖拉机液压和动力输出带动液压马达、轴流风机、隔膜泵等部件工作。在风筒内部加装的新型栅格状导流器,优化了风筒内的流场结构,减小了因... 为减少药液的飘失和雾滴的穿透力,提高药液利用率,设计了3MQ-600型导流式气流辅助喷杆弥雾机,利用拖拉机液压和动力输出带动液压马达、轴流风机、隔膜泵等部件工作。在风筒内部加装的新型栅格状导流器,优化了风筒内的流场结构,减小了因涡流而导致的能量损耗。试验结果证明,与无风幕喷雾相比,沿喷杆方向的雾滴个数平均值提高了29.5%,变异系数降低了78.5%;飘失量减少45%以上;在雾滴对作物冠层穿透性方面,雾滴在作物中下层沉积量50.8%。该机具有较高的减飘性能和雾滴沉积性能,农药利用率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喷雾 沉积 试验 喷杆弥雾机 气流辅助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收期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大鹏 王慧 +7 位作者 于典司 林金元 任清盛 周强 李炯 张红伟 施标 郑洪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5年第2期93-97,共5页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个不同的采收期下,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表现差异显著。随着采收期的推迟,产量逐渐增加,而品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采收期为24...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个不同的采收期下,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表现差异显著。随着采收期的推迟,产量逐渐增加,而品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采收期为24 d,有效积温达到367.85℃时,产量和品质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折合产量为9 238 kg/hm^2,品质综合评分为87.4分。该结果将有助于生产者在上海地区确定糯玉米的最佳采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糯玉米 '申科糯 1 号’ 采收期 产量 鲜食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提取物对苯并芘染毒大鼠抗氧化酶及Ⅱ相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锋 刘振伟 +3 位作者 李庆芝 李大鹏 唐晓珍 王永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0-353,370,共5页
探讨生姜提取物对苯并芘染毒大鼠抗氧化酶及II相解毒酶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生姜提取物(100、200和400 mg/kg(bw)对Wistar大鼠连续灌胃14 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20 mg/kg·bw的苯并芘染毒,检测肝脏和肾脏中的抗氧化酶和II相解毒酶的活... 探讨生姜提取物对苯并芘染毒大鼠抗氧化酶及II相解毒酶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生姜提取物(100、200和400 mg/kg(bw)对Wistar大鼠连续灌胃14 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20 mg/kg·bw的苯并芘染毒,检测肝脏和肾脏中的抗氧化酶和II相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个剂量的生姜提取物灌胃处理对大鼠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对肝、肺和肾的脏体比也无显著影响(p>0.05)。与苯并芘处理组相比,200和400 mg/kg·bw的生姜提取物能明显提高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以及肝和肾中醌还原酶(NQO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力(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姜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大鼠肝脏中抗氧化酶及II相解毒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提取物 苯并芘 抗氧化 解毒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品种资源对姜瘟病的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5
20
作者 史秀娟 刘振伟 +1 位作者 李立国 赵济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6,132,共4页
为明确引自国内外的不同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于人工病圃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58个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并在无姜瘟病发生的试验田内,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生姜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现有生... 为明确引自国内外的不同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于人工病圃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58个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病性,并在无姜瘟病发生的试验田内,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生姜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现有生姜品种多为高感、感病品种,其中,安徽阜阳大姜、四川犍为黄口姜、厦门同安土姜等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7个品种表现为轻抗,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39个品种表现为高感。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表明,3个中抗品种的产量性状表现突出,是姜瘟病重发区推广应用的首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品种资源 抗病性 姜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