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探讨褪黑素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1
作者 徐丽 陈秀娇 +4 位作者 郑伟男 毛馨琳 林丽彬 谢群 金清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目的全转录组测序检测神经胶质瘤细胞非编码RNA(ncRNA)表达谱并构建ceRNA网络,揭示ncRNA参与褪黑素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0、2、4、6、8 mmol·L^(-1)褪黑素干预神经胶质瘤细胞24、48、72 h,CCK-8检测褪黑素对细... 目的全转录组测序检测神经胶质瘤细胞非编码RNA(ncRNA)表达谱并构建ceRNA网络,揭示ncRNA参与褪黑素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0、2、4、6、8 mmol·L^(-1)褪黑素干预神经胶质瘤细胞24、48、72 h,CCK-8检测褪黑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0、4 mmol·L^(-1)褪黑素干预U251细胞24h后,全转录组测序检测差异表达miRNA(DEmiRNA)、lncRNA(DElncRNA)、mRNA(DEmRNA),对DEmRNA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ceRNA网络,采用qRT-PCR验证ceRNA关键基因表达。结果褪黑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0 mmol·L^(-1)与4 mmol·L^(-1)褪黑素组DEmRNA 5049个、DElncRNA 635个、DEmiRNA 146个;DEmRNA主要富集在铁死亡、mTOR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等癌症相关信号通路;ceRNA网络包含4个lncRNA、3个miRNA和48个mRNA,qRT-PCR验证U251细胞hsa-miR-129-5p、hsa-miR-362-5p、LINC00707和SLC16A1-AS1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U87细胞的基因表达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褪黑素通过ncRNA差异表达,影响癌症相关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LINC00707、SLC16A1-AS1、hsa-miR-129-5p、hsa-miR-362-5p构成的ceRNA网络可能参与褪黑素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神经胶质瘤 全转录组测序 ceRNA网络 hsa-miR-129-5p hsa-miR-362-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EG和rCBF监测在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清东 林秋泉 +6 位作者 陈志 朱刚 王宪荣 吴国材 杨慧 John.H.Zhang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了解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制备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参照Bederson方法建立大鼠非开颅SAH模型,对各实验组大鼠行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 目的了解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制备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参照Bederson方法建立大鼠非开颅SAH模型,对各实验组大鼠行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并观察大体病理解剖。结果各实验组术前脑电图和局部脑血流量无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监测24h无明显变化;假手术组术后脑电图相对波幅轻微下降(8.48±2.01)%,5min后恢复达术前水平,局部脑血流量术后也轻度下降(7.60±0·60)%,10min后恢复达术前水平;SAH组大鼠术后1min内出现脑电图δ波增多,波幅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77.86±3.25)%,24h脑电图与术前比较仍有差异(P<0.01),其下降幅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SAH后局部脑血流量呈双相改变,出血后立刻下降,下降幅度为(78.00±2·39)%,10min时恢复为术前(89.85±5.72)%,随后又渐下降,2h后相对稳定在(52.41±2.72)%,并持续24h。结论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大鼠非开颅血管内线穿刺法制备的SAH模型中可以有效判断是否成功穿刺血管,而且间接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电图 局部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a)结构基因5′调控区多个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康元宝 赵元立 +3 位作者 王硕 赵继宗 曾武威 陈保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Apo(a)结构基因(APOA)5′调控区多个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全脑动脉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90例和健康对照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浆,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探讨Apo(a)结构基因(APOA)5′调控区多个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全脑动脉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90例和健康对照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浆,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方法,检测Apo(a)的结构基因5′调控区-1500位点五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PNR) [(TTTTA)n]、-914位点G/A、-49位点C/T、-21位点G/A等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结果两组研究对象Apo(a)结构基因的PNR共检测出8种基因型和5种等位基因,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研究对象的-914位点G/A多态性分布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组内分析显示-914位点G/A多态性与动脉瘤大小相关;两组研究对象均未发现存在-49位点C/T、-21位点G/A多态性。结论未发现Apo(a)结构基因5′调控区多个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有相关性;Apo(a)结构基因5′调控区-914G/A等位基因可能与动脉瘤的发展相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Apo(a)结构基因5′调控区-49C/T、-21G/A的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并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Apo(a)结构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