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许志强 黄斯佳 +3 位作者 贺于奇 邹耿森 邱著文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7-74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TNT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阳极氧化法分别制备管径30、100和200nm的TNTs,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胶原分泌量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TNT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阳极氧化法分别制备管径30、100和200nm的TNTs,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胶原分泌量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检测来评估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30nm的TNTs促进BMSCs的早期粘附和增殖,但是其后期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00nm的TNTs明显促进了BMSCs的成骨分化,但是其细胞粘附和增殖明显受到了抑制;100nm的TNTs上BMSCs的早期粘附和增殖受到了轻微的抑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细胞增殖迎头赶上,而且其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最适BMSCs生物学活性的应该是100nm的T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粘附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种植支抗矫治中度拥挤伴个别牙反[牙合]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志强 曾秀峰 +3 位作者 洪少楠 曾秀霞 贺于奇 邱著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9-401,共3页
报告1例成年患者上下牙列中度拥挤并右上侧切牙反[牙合],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种植支抗,通过磨牙远移,解除拥挤并排齐牙列。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种植支抗 磨牙远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循环对粘接剂与种植固定桥粘接力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邹耿森 樊牮 +4 位作者 许志强 郭建斌 吴东 黄文秀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研究冷热循环对不同粘接剂与种植体支持的双端固定桥粘接力的影响。方法:3D打印制作种植体支持的钴铬合金双端固定桥共48个,分为复合树脂粘接剂(SAC)组即A组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Luting2)组即B组,每个粘接剂组又按冷热循环... 目的:研究冷热循环对不同粘接剂与种植体支持的双端固定桥粘接力的影响。方法:3D打印制作种植体支持的钴铬合金双端固定桥共48个,分为复合树脂粘接剂(SAC)组即A组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Luting2)组即B组,每个粘接剂组又按冷热循环次数分为0次(A1、B1)、2500次(A2、B2)、5000次(A3、B3)、10000次(A4、B4)等4个亚组。将基台固定于替代体上,完成固定桥的粘接后将所有试件浸泡于人工唾液中,37℃恒温水浴24h.A1、B1,A2、B2,A3、B3,A4、B4实验组分别冷热循环0次、2500次、5000次、10000次后进行拉伸试验测试粘接力(N)。结果:冷热循环前后SAC的粘接力均大于Luting 2(P<0.05);冷热循环2500次后两种粘接剂的粘接力下降不明显(P>0.05);冷热循环5000次、10000次后两种粘接剂的粘接力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SAC的粘接性能优于Luting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粘接剂 冷热循环 种植固定桥 粘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连接蛋白修饰的微沟槽钛片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斯佳 许志强 +3 位作者 樊牮 郭建斌 周麟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研究微沟槽钛片表面经三氟代乙烷磺酰氯激活并修饰纤维粘结蛋白(fibronectin,FN)后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FN修饰于经过激活的微沟槽钛表面,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使用cck8法检测HGF接种材料表面6h、12h、1... 目的:研究微沟槽钛片表面经三氟代乙烷磺酰氯激活并修饰纤维粘结蛋白(fibronectin,FN)后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FN修饰于经过激活的微沟槽钛表面,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使用cck8法检测HGF接种材料表面6h、12h、1d、3d、5d、7d后的细胞增值率;荧光染色观察接种3d时的细胞数量及形态。I型胶原纤维ELISA实验及Real-time PCR检测接种5d时材料表面对HGF分泌功能的差异。结果:在实验观察的6个时间段实验组材料细胞增值率高于对照组(P<0.05)。3d时HGF在实验组材料表面的伸展率高于空白组(P<0.05)。5d时FN修饰的两组材料上的细胞外I性胶原纤维的数量及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高(P<0.05)。结论:经三氟代乙烷磺酰氯处理修饰FN的微沟槽钛片可促进HGF的增殖、伸展及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沟槽 三氟代乙烷磺酰氯 纤维连接蛋白 牙龈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沟槽钛片上纤维连接蛋白修饰方法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黄斯佳 许志强 +2 位作者 赖颖真 周麟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比较三氟代乙烷磺酰氯与硅烷化两种钛片上修饰纤维粘结蛋白(Fibronectin,Fn)方法的效果。方法:通过三氟代乙烷磺酰氯与硅烷化将Fn修饰于微沟槽钛表面,XPS分析不同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荧光染色观察接种不同材料表面的蛋白数量及分布。... 目的:比较三氟代乙烷磺酰氯与硅烷化两种钛片上修饰纤维粘结蛋白(Fibronectin,Fn)方法的效果。方法:通过三氟代乙烷磺酰氯与硅烷化将Fn修饰于微沟槽钛表面,XPS分析不同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荧光染色观察接种不同材料表面的蛋白数量及分布。DAPI染色检测HGF接种在不同材料表面2、4、6h后早期附着细胞数。用cck8比较HGF接种不同材料表面6h、12h、1d、3d、5d、7d后细胞增值率。结果:XPS结果提示硅烷化组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含量高于三氟组及空白组(P<0.05)。免疫荧光观察提示硅烷化组材料表面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高于三氟组及空白组(P<0.05)。DAPI染色提示2h时3组材料细胞附着数相当,4、6h时硅烷化组材料表面上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组材料(P<0.05)。CCK8结果提示硅烷化材料在6个观察时间段硅烷化组材料细胞增值率高于三氟组及空白组(P<0.05)。结论:硅烷化法在钛片上修饰纤维蛋白的效果优于三氟代乙烷磺酰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化 三氟代乙烷磺酰氯 纤维连接蛋白 牙龈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有序微米凹坑结构的构筑及其对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秀霞 赖颖真 +2 位作者 贺于奇 黄俊徽 许志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6-721,共6页
目的:在钛表面构筑有序微米凹坑结构并评价其成骨活性。方法:机械抛光纯钛片随机分为3组(n=3):A组对照组,未再做任何处理,B组用HF酸蚀处理,C组用NaCl-HF电化学刻蚀处理形成有序微米凹坑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在样本表面... 目的:在钛表面构筑有序微米凹坑结构并评价其成骨活性。方法:机械抛光纯钛片随机分为3组(n=3):A组对照组,未再做任何处理,B组用HF酸蚀处理,C组用NaCl-HF电化学刻蚀处理形成有序微米凹坑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在样本表面。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黏附和细胞增殖,检测细胞胶原分泌和细胞外基质(ECM)矿化。结果:无序微米沟壑状结构的B组试样,其表面BMSCs倾向于多边形黏附形态,促进了细胞胶原分泌和ECM矿化(P<0.05)。20μm大小有序微米凹坑阵列的C组试样,其表面多边形黏附形态的BMSCs可跨越多个微米凹坑而更为铺展,并且伸出较多细长的伪足与周边的细胞呈现紧密连接,明显促进了细胞黏附、细胞胶原分泌和ECM矿化(P<0.05)。B组和C组表面BMSCs的细胞增殖虽然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其还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明显增加。结论:有序微米凹坑结构的试样可以最大程度促进BMSCs的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微米凹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患者自体牙移植并正畸治疗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志强 林珊 +1 位作者 贺于奇 邱著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5-277,共3页
报告1例成年患者牙列拥挤并前突,通过把正畸治疗并将需拔除的35移植至25,排齐和内收上下牙列,移植的自体牙同时完成了牙周膜和牙髓愈合,维护了牙弓的完整性。
关键词 成年患者 正畸 自体牙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志强 曾秀峰 +3 位作者 洪少楠 曾秀霞 贺于奇 黄俊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10、30和60 V三组电压下,于纯钛表面制备了3组二氧化钛纳米管NT10、NT30和NT60。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检测其晶体结构,接触角测试仪测量其... 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10、30和60 V三组电压下,于纯钛表面制备了3组二氧化钛纳米管NT10、NT30和NT60。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检测其晶体结构,接触角测试仪测量其接触角,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并比较表面粗糙度。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到不同材料表面,扫描电镜观察菌落形态,活细菌平板计数活菌数。结果:3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管径分别约为30 nm(NT10)、100 nm(NT30)和200 nm(NT60),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3种二氧纳米管均出现了锐钛矿的衍射峰,接触角检测结果显示3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接触角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3组纳米管的粗糙度值均明显变小(其中NT30展示出最小的粗糙度值)。3种不同管径纳米管的表面活细菌数均明显减少,其中表面粘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少的是NT60,表面粘附牙龈卟啉单胞菌最少的是NT30。结论:纯钛表面纳米化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后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细菌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管 抗菌性能 金黄色葡萄球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