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费兵强 吴波 +6 位作者 殷婕 董春媛 马慧榕 修晓敏 贾晓红 庞营军 张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2,共12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4—1986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大,年均弃耕地面积是1986—2020年的2.89倍;1986—2007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小并且相对稳定;2007—2020年新垦耕地面积增长迅速,年均新垦耕地面积是1964—2007年的3.24倍。(2)新垦耕地和弃耕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1964—1986年新垦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中部和西部,以及南部部分区域;1971—2010年新垦耕地只在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局部出现;2010—2020年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新垦耕地大幅度增加,2015年以来开垦强度有所降低。1964—1971年弃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南部部分区域,1971—1986年弃耕地在沙地南部分布比较集中,同时也散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1986—2020年弃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仅在沙地南缘和东部部分区域出现。(3)1964—1986年毛乌素沙地的耕地弃耕使弃耕地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了强烈的荒漠化;2010—2020年新垦耕地周边区域荒漠化土地并未出现扩张现象,但荒漠化程度存在加重趋势。耕地开垦和弃耕主要受政策因素驱动。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的大规模耕地开垦对其荒漠化的长期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耕地 弃耕地 时空格局 荒漠化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亚非野猫
2
作者 王秀磊 张波 +4 位作者 常青 孙向波 周佺 张素娟 李佳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 野猫(Felis silvestris Schreber,1777)隶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属(Fe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Yama‐guchi et al.,2004)。根据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差异,传统上认为野猫有3个亚种,分别为野猫欧洲亚种(F.s.silvestris)、非洲亚种(F.s.lybica)和亚洲亚种(F.s.ornata)(Nowell and Jackson,1996)。野猫欧洲亚种毛色浅色至深灰褐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明显深黑色条纹,尾端黑色,蓬松呈圆型;野猫非洲亚种毛色多为浅棕褐色或浅黄褐色,部分个体耳背染砖红色,背部和两侧具有深黑色条纹或模糊斑点,尾端黑色呈锥形;野猫亚洲亚种与非洲亚种毛色、尾端相似,最大区别在于背部和两侧密布明显深黑色斑点,耳尖具有细小、深棕色毛簇(Yamaguchi et al.,2004;Hunter,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野猫 红外相机 宁夏 分布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风险评估
3
作者 席磊 冯益明 +3 位作者 戚曌 曹晓明 丁杰 崔梦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6-1136,共11页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威胁之一,其发生常伴随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固碳能力减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进而导致土地地力低下。环塔里木盆地作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生态脆弱区,易受...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威胁之一,其发生常伴随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固碳能力减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进而导致土地地力低下。环塔里木盆地作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生态脆弱区,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及时准确地监测并评估荒漠化风险是防治荒漠化的基础和前提。单一的评估方法在荒漠化风险评估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客观结合法可以提升荒漠化风险评估精度。研究基于“三因子”理论,通过建立包括气候条件、人类活动、荒漠化监测现状等3类16个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客观结合的熵组合权重法构建了荒漠化风险综合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CEI),并对环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三因子权重分析显示:暴露性因子权重最高,脆弱性因子权重最低;(2)环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的荒漠化危险性小于东部地区,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绿洲外围,原生荒漠区危险性较低,绿洲边缘地区较易发生荒漠化;(3)环塔里木盆地区域的荒漠化风险主要呈现为极低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呈狭长、零稀分布,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和居民点工矿用地区,原生荒漠区的荒漠化风险较低。高风险以及极高风险区仅占总体面积的3.0%;(4)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环塔里木盆地区域内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对荒漠化风险程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方法显示土地利用类型(0.68)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双因素交互分析方法显示各因素之间主要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影响最大的组合为:土地利用类型∩载畜量(0.78)和耕地面积∩载畜量(0.78),荒漠化风险程度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禁止随意丢荒和耕地扩张以期实现耕地的集约高效经营,是荒漠化防治的有效策略之一。研究利于准确掌握区域荒漠化风险各程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为区域开展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风险评估 环塔里木盆地 综合评价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修晓敏 吴波 +5 位作者 费兵强 殷婕 张令光 李佳 庞营军 贾晓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1-2063,共13页
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过去30a来已有许多关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39个研究案例的研究结果... 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过去30a来已有许多关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39个研究案例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1950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轻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中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重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荒漠化呈现明显的逆转趋势。(2)1980—1989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轻微逆转,1990—1999年荒漠化有扩展趋势,2000—2009年荒漠化发生逆转,2010—2019年荒漠化持续稳定逆转,2000年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生逆转的重要时间节点。(3)连续的干旱对荒漠化扩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持续的生态工程建设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的实施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持续逆转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以为系统认识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展规律及制定荒漠化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动态 META分析 驱动因素 生态工程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樟子松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2 位作者 乌云塔娜 庞营军 张学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用12对SSR引物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合表型和SSR数据,依据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与表型极值和稀有等位基因优先原则构建核心种质。通过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差异检验以及主坐标分析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结果】樟子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01%~48.21%,表型多样性指数(H′)为0.913~2.064;1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3.324、1.189、0.511、0.556和0.512。以8.90%的取样比例得到46份核心种质,其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分别为1.42%、46.33%、100.00%、135.34%;核心种质的H′、Ne、I、He和PIC均显著高于原有种质且在原有种质中呈均匀分布。应用11个SSR位点构建了46份核心种质的唯一性DNA指纹图谱。【结论】构建的46份樟子松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樟子松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核心种质 表型 SSR标记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时空数据集
6
作者 戚曌 席磊 +3 位作者 曹晓明 崔梦淳 邹佳秀 刘洪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06-514,共9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MSAVI)来反映其分布状况。研究以1990-2021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合成环塔里木盆地生长季(4-10月)数据影像,并计算得到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间7个时期的MSAVI数据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122块实测的样地FVC数据用来做验证样本,然后基于MSAVI采用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别提取以样本点为核心的1×1和3×3像元范围的均值作为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值,来消除实测样本点坐标范围可能带来的偏差,得到的样本精度分别为:R2=0.737,R2=0.760,均方根误差分别是RMSE=0.125,RMSE=0.124,间接验证了本数据集的质量以及MSAVI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的可行性。本数据集可为干旱区植被状况以及荒漠化程度变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 线性回归 1990-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观测数据的毛乌素沙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成龙 吴波 +6 位作者 贾晓红 殷婕 费兵强 张令光 岳艳鹏 孙迎涛 李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8-661,共14页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沙地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非生物因子。于2008—2010年和2018—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连续观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沙地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非生物因子。于2008—2010年和2018—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连续观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受降雨季节变化的影响,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般呈∽型或双峰型,10 cm和3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大,60 cm和1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小。(2)3种固定程度沙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差异明显,总体来看,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缓,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差,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剧烈,半固定沙地居于二者之间;固定沙地10~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10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则相反。(3)降雨格局是形成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随降雨事件降雨量增加,降雨的入渗深度逐渐增加;但是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深层补充需较强的降雨和较长的时间。生长季降雨事件以小降雨事件为主,表层土壤水分波动更剧烈。生长季初期降雨较少且以小降雨事件为主,10cm以下土壤水分补充困难,土壤水分状况较差。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10~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30~100cm深土壤,而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状况则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沙化土地近自然植被恢复与固沙植被稳定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生长季 土壤水分时空格局 降雨事件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1 位作者 乌云塔娜 路伟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度(417~10000株/hm^(2))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冠形、干形)与健康状况(病级、感病指数)及土壤化学性质(pH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依据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初植密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存活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上升趋势,树高以及林分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初植密度为1667~2500株/hm^(2)时,樟子松人工林的感病指数、存活率和林分蓄积量表现较优。②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指标变异的解释率之和为68.43%,土壤有效磷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初植密度分别为1667和2500株/hm^(2)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结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樟子松造林适宜采用中等初植密度(1667~2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初植密度 林分健康 土壤化学性质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岩屑的岩石学分析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2
9
作者 金秉福 吴波 +6 位作者 张云吉 于健 韩旭娇 哈斯额尔敦 苏志珠 孔德庸 李秀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8-2014,共17页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岩块和粗碎屑进行了多样品系统性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岩屑岩石类型复杂,涵盖3大岩类、14种3级岩类、121种5级岩类,以中酸性喷出岩类和区域变质岩类为主,常见的岩石为流纹岩、霏细岩、安山岩、粗面岩、石英岩和石英化岩。碎屑岩矿组成与粒度关系密切,砾石>90%、粗砂50%~90%是岩屑,粒度1.0 mm左右的沙粒岩石类型最多,沙粒细则碎屑单矿物含量高,这种状况使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地貌部位沙粒岩性分布存在差异。岩屑具有不同的颜色,暗色颗粒主要由中酸性喷出岩组成,而浅色颗粒主要由石英质岩类和长英质矿物组成,其中部分同类岩屑既有暗色也有浅色。沙漠中岩屑的岩石特征与阿尔金山山区出露的岩性基本一致,沙漠中不仅含有阿尔金山十分发育的动力变质岩类,而且还含有红柳沟—拉配泉段特有的蛇绿岩套混杂岩系的各种岩类,显示出库姆塔格沙漠的碎屑与阿尔金山母岩的渊源关系,但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以及山脉隆起不同历史阶段碎屑物输出的差异,使得岩屑中各类岩石的含量与山区母岩含量不尽相同,细晶质及隐晶质且抗风化的岩石成为沙漠岩屑的主要组分。库姆塔格沙漠中粗晶质岩类和碎屑单矿物南多北少与抗风化岩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是冲洪积物由南向北运移的结果,显示了沙漠沙与冲洪积物岩屑特征的相近性和继承性,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具有近源就地起沙的物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 物源 中酸性喷出岩 石英质岩 阿尔金山 库姆塔格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校正的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地表反照率时空数据集
10
作者 席磊 戚曌 +4 位作者 曹晓明 崔梦淳 丁杰 冯世昂 冯益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是生态极端脆弱区,更是人为扰动剧烈区,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地表反照率(Albedo)在研究区域尺度的荒漠化现状、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 塔里木盆地是生态极端脆弱区,更是人为扰动剧烈区,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地表反照率(Albedo)在研究区域尺度的荒漠化现状、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环塔里木盆地为研究区,以植被生长季(4-10月)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反演获取了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间7期Albedo时空数据集。本研究基于实际测量获得的132块样地的反照率数据,以100块样地建立基于线性回归的校正系数表达式(y=0.97634 x+0.0034565),并对反演出的反照率时空数据集进行校正。以32块样地作为独立样本验证数据集精度,校正前的数据集精度为:R^(2)=0.644;校正后的数据集精度为:R^(2)=0.723。本数据集可为干旱区荒漠化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地表反照率 校正系数 线性回归 1990-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