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增雨对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总氮及稳定氮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吕广一 贺梦婷 +1 位作者 徐学宝 王成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67-4175,共9页
剖析气候变化下植物和土壤氮含量关系,有助于了解植物—土壤氮循环,揭示植物群落和土壤演替趋势。收集了增温(环境温度、增温2℃和4℃)增雨(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25%和50%)6年析因实验处理后荒漠草原优势物种和土壤样品,通过对叶片和... 剖析气候变化下植物和土壤氮含量关系,有助于了解植物—土壤氮循环,揭示植物群落和土壤演替趋势。收集了增温(环境温度、增温2℃和4℃)增雨(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25%和50%)6年析因实验处理后荒漠草原优势物种和土壤样品,通过对叶片和土壤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有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以及稳定氮同位素(Stable nitrogen isotopes,δ^(15)N)测定分析,探究了增温增雨后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氮含量变化趋势以及控制植物—土壤氮循环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单独增温和同时增温增雨使土壤TN、AN和δ^(15)N值升高但不显著(P>0.05);单独增雨显著降低了土壤AN(P<0.05)。(2)单独增温使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叶片TN升高,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蒙古葱(Allium mongolicum)叶片TN降低;单独增雨和同时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4个物种叶片TN(P<0.05),这可能是受到了土壤AN的调控。(3)增温会使叶片δ^(15)N值富集,增雨会使叶片δ^(15)N值贫化,叶片δ^(15)N受温度、降水、土壤δ^(15)N值和植物叶片TN的共同调节。因此,本研究认为增温刺激了荒漠草原物种间的氮竞争,有助于短花针茅和栉叶蒿对氮的吸收和积累,这可能会增加其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比。此外,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物—土壤氮循环有主导作用,频发的降水事件可能会加剧荒漠草原的氮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 植物和土壤 总氮 稳定氮同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牧草干草和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玉雷 都帅 +4 位作者 刘昊 尤思涵 包健 格根图 贾玉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研究天然牧草干草和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只6月龄体重为(28.60±0.31 kg)乌珠穆沁公羔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设计2种日粮饲喂乌珠穆沁羔羊,分别为以天然草地... 研究天然牧草干草和草颗粒对乌珠穆沁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只6月龄体重为(28.60±0.31 kg)乌珠穆沁公羔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设计2种日粮饲喂乌珠穆沁羔羊,分别为以天然草地牧草为原料调制成的干草和草颗粒。结果表明:(1)草颗粒组的采食量、日增重、胴体重、宰前活重、净肉重、眼肌面积和GR值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2)草颗粒组羔羊肉中的蛋白质、磷、胆固醇含量、大理石纹、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但其脂肪、钙含量和肉质红度、黄度显著低于干草组(P<0.05)。(3)草颗粒组羔羊肉中的重要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及谷氨酸、半胱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干草组(P<0.05),但n-6/n-3、络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干草组(P<0.05)。因此,饲喂草颗粒能显著提高乌珠穆沁羔羊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并能有效优化羔羊肉的风味及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草 草颗粒 乌珠穆沁羊 生产性能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淋对干燥过程中天然牧草叶绿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宇宇 王志军 +5 位作者 王伟 降晓伟 吴洪新 司强 刘明健 贾玉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88,共7页
对田间自然干燥0h(D1)、6h(D2)、24h(D3)、48h(D4)和72h(D5)天然牧草进行10mm(R1)、20mm(R2)、30mm(R3)降雨量的人工模拟降雨,测定不同处理下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以及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 对田间自然干燥0h(D1)、6h(D2)、24h(D3)、48h(D4)和72h(D5)天然牧草进行10mm(R1)、20mm(R2)、30mm(R3)降雨量的人工模拟降雨,测定不同处理下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以及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等营养成分含量,探究天然牧草调制过程中不同干燥时间和模拟降雨量对干草叶绿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DM、CP、WSC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DM和CP整体呈下降趋势,NDF和ADF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干燥时间和降雨量的交互作用对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品质影响显著(P<0.05);天然牧草干燥48h后遭受不同降雨程度雨淋,会导致天然牧草干草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品质损失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草调制 降雨量 天然牧草 叶绿素含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瘤菌、施氮量及频率对苜蓿生长和纤维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瑞峰 闫伟 石凤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72-2380,共9页
为探究根瘤菌、施氮量与施肥频率三因素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3’)生长及纤维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有无接种根瘤菌、5种施氮量(600 kg·hm^(-2),750 kg·hm^(-2),90... 为探究根瘤菌、施氮量与施肥频率三因素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3’)生长及纤维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有无接种根瘤菌、5种施氮量(600 kg·hm^(-2),750 kg·hm^(-2),900 kg·hm^(-2),1050 kg·hm^(-2),1200 kg·hm^(-2))与3种施肥频率(4次、6次、8次)三因素试验,测定生长速率、地上生物量、纤维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会促进第三茬苜蓿的生长,而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接种根瘤菌,施氮量为900 kg·hm^(-2),施肥频率为6次时,地上生物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根瘤菌 苜蓿 地上生物量 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巴林左旗天然打草场主要牧草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宇宇 格根图 +5 位作者 降晓伟 王志军 司强 张玉兰 马千鹏 贾玉山 《草学》 2021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巴林左旗天然打草场牧草的营养品质。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天然打草场10种主要牧草为研究对象,基于对6种主要的营养成分粗蛋白、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洗洗涤纤维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巴林左旗天然打草场牧草的营养品质。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天然打草场10种主要牧草为研究对象,基于对6种主要的营养成分粗蛋白、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洗洗涤纤维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提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419%,该地区10种主要牧草的营养价值优劣排序为:羊草>达乌里胡枝子>中华隐子草>大针茅>冷蒿>糙隐子草>叉分蓼>蒙古韭>扁穗冰草>牻牛儿苗;说明该地区禾本科牧草羊草和豆科牧草达乌里胡枝子的营养价值较高,为该地区的优势种;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该地区主要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巴林左旗 打草场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白粉病及其抗性机制研究现状
6
作者 佟春艳 石凤翎 张雨桐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60-2870,共11页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也是最广泛流行的植物病害之一,可以危害上万种被子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固氮能力强。近年来随着苜蓿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肥料的过...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类真菌病害,也是最广泛流行的植物病害之一,可以危害上万种被子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固氮能力强。近年来随着苜蓿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得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苜蓿白粉病症状、致病菌、发病条件等内容,为准确识别和诊断苜蓿白粉病,了解苜蓿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并及时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白粉病对苜蓿的危害及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苜蓿白粉病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及品质。但目前苜蓿抗病基因克隆较少、抗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抗性种质资源缺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深入了解苜蓿的白粉病抗性机制的基础上,将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不断挖掘抗病新基因,培育更稳定、持久的抗病新种质。本文旨在为苜蓿白粉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白粉病 发病规律 分布与危害 抗性机制 抗病基因 抗病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