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研究进展
1
作者 董万清 马子媛 +4 位作者 李应德 王亚杰 郑荣春 南志标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223,共10页
有害生物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人类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及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在草地保护学领域,有害生物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害虫,毒杂草和啮齿类动物。草地有害生物既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威胁草地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有害生物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人类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及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在草地保护学领域,有害生物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害虫,毒杂草和啮齿类动物。草地有害生物既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威胁草地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其危害贯穿整个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并在不同生产阶段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国草地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但现阶段对草地有害生物损失的研究较为分散,较农业领域,相关损失评定方法及模型不够成熟,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草地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相关研究,从病害、虫害、毒杂草和鼠害4个方面,多层次阐述了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的指标、评定方法及相关模型,并简要评价了不同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旨在为草地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 损失 模型 经济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I-LC数据的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动态分布及草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元春 葛静 +7 位作者 侯蒙京 高宏元 刘洁 包旭莹 殷建鹏 高金龙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共15页
土地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并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地覆盖变化的有效方法。结合野外实测土地类型数据和Landsat 8 OLI影像,对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CCI-LC)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分... 土地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并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地覆盖变化的有效方法。结合野外实测土地类型数据和Landsat 8 OLI影像,对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CCI-LC)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分类精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1992-2015年土地覆盖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出发,研究了该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CCI-LC产品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的总体精度为76.79%,在六大土地覆盖类型中(草地、林地、裸地、水体、永久冰雪和人类占用地),草地的用户精度最高(94.88%)。2)在1992-2015年,草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且在1994-2001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减少了6760.53 km2,动态度为-0.53%·年-1。3)1992-2000年研究区主要发生草地、林地和人类占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草地以转出为主;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多样,草地仍以转出为主,但转出面积较上一时间段大幅度减少;2010-2015年间研究区地物类型的转换关系更加复杂,其中草地以转入为主,转入来源仅为林地和人类占用地。4)农业GDP和牧业GDP是甘南和川西北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两者均与草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提供了一种宏观、快速、低成本分析长时间序列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I-LC产品 甘南和川西北地区 精度评价 土地覆盖类型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恢复潜势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瑞泾 冯琦胜 +4 位作者 金哲人 刘洁 赵玉婷 葛静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2,共12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整体上呈现改善的状态,但仍有部分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现状及恢复潜势进行评估对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气象数据与MODIS遥感影像,选用CASA...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整体上呈现改善的状态,但仍有部分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现状及恢复潜势进行评估对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气象数据与MODIS遥感影像,选用CASA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别计算了青藏高原现实净初级生产力(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NPP),并以其差值评估草地恢复潜势,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9年青藏高原NPP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草地持续恢复区域占40.98%,持续稳定区域占12.72%,而持续退化区域仅占3.47%,青藏高原草地整体以可持续的恢复状态为主。2)2001-2019年青藏高原潜在净初级生产力最大值(maximum 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NPP_(m))呈现明显东南与西南部高,北部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草地类型PNPPm多在1000 g C·m^(-2)左右。3)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恢复潜势呈现西南与东南部较高,北部偏低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见日喀则地区、阿里南部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草地具有较高的恢复价值,在这些地区开展草地恢复的前景更好。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与理论支撑,对指导青藏高原草地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恢复潜势 净初级生产力 潜在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与机器学习的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金哲人 冯琦胜 +1 位作者 王瑞泾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7,共17页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对我国和世界的生态以及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为了评估2000-2020年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结合MCD43A4产品数据模拟了草地...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对我国和世界的生态以及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为了评估2000-2020年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结合MCD43A4产品数据模拟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并对该区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中,Rborist模型精度最高,基于筛选后变量的R2达到0.6484。“prec_05”、“prec_06”、“tp_12”、“NDPI”、“prec_04”、“tmax_01”、“prec_08”、“prec_12”这8个变量与生物量相关;2)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生物量要高于西北部,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3)2000-2020年间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稳步增长,整体向好发展。青藏高原61.38%的草地变化趋势不具有可持续性,4.67%的草地持续性轻微恶化,持续性明显恶化的区域占比1.19%,呈稳定或恢复趋势的区域占比3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机器学习 草地地上生物量 时空分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薛龙海 刘佳奇 李春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41,共16页
披碱草属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优势禾草,在我国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等高寒牧区广泛种植。真菌病害是限制披碱草生长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披碱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制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对国内外近年来披碱草... 披碱草属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优势禾草,在我国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等高寒牧区广泛种植。真菌病害是限制披碱草生长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披碱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制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对国内外近年来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的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展望了病害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思路。截至目前,共计16种真菌病害已在披碱草属上报道,主要包括锈病、黑粉病、白粉病、麦角病、香柱病和叶斑病等病害;这些病害可对披碱草的叶片、叶鞘、茎秆、穗和种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国内外针对披碱草属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抗病品种选育、种子处理、生态和化学治理。此外,筛选或培育携带内生真菌(Epichlo?)的新品种将是披碱草抗病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 病害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远羊羔肉品质特征评价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孔园园 王生华 +7 位作者 李发弟 许艳丽 孟宪珺 王帅 贾欢欢 田琛 马娇莉 乐祥鹏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第8期20-33,共14页
为探究靖远羊羔肉品质和产地环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靖远羊羔肉核心产区的土壤、水和饲草各15份以及15只70日龄左右靖远滩羊公羔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肉品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靖远羊羔肉主产区水呈中性... 为探究靖远羊羔肉品质和产地环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靖远羊羔肉核心产区的土壤、水和饲草各15份以及15只70日龄左右靖远滩羊公羔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肉品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靖远羊羔肉主产区水呈中性,土壤呈弱碱性,饲草中富含粗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土壤、水和饲草富含铁、镁、钾等矿物质,且重金属残留均低于国家标准的规定。羊只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分别为21.83 kg、11.29 kg、51.74%。羊肉肉色鲜亮,pH45 min值为6.15,失水率和剪切力分别是19.50%和75.57 N。羊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胆固醇含量分别为20.10%、1.55%、45.47 mg/100g。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61%、7.01%、11.46%,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7.67%和61.17%。羊肉中钾、镁、钙含量分别为906.73、193.33、60.31 mg/kg,高于同类羊肉产品。羊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0.91 g/100g,其次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分别为0.05和0.04 g/100g。肉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是3-羟基丁酮(奶油香味)、乙酸甲酯(水果香味)、2-甲基丙酸乙酯(水果香味),其含量分别为2.76%、1.47%、1.77%。羊肉肌纤维直径小且密度大。产地环境饲草中的钙、钴、钼、铜、锌、水、粗灰分含量显著影响羊肉中的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含量,饲草中的钠、氯化物及水中的铝和铁含量显著影响C18:2n6t、C18:3n6等脂肪酸含量。可见,靖远羊羔肉产地环境安全,环境和饲草料中富含有益矿物质,进而造就出富含矿物质、氨基酸组成良好、低胆固醇的羊羔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远羊羔肉 产地环境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脂肪酸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42
7
作者 侯扶江 徐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0-225,共16页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萌芽;包括2个亚阶段:环境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知识积累,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准备。第2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学的形成;包括基础理论构建与方法论构建2个亚阶段,分别以&...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萌芽;包括2个亚阶段:环境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知识积累,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准备。第2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学的形成;包括基础理论构建与方法论构建2个亚阶段,分别以"生态系统健康"术语的出现与VOR评价方法的确立为标志。第3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实践,以CVOR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单因子罗列法、单因子复合法、功能评价法和界面过程法4个阶段,体现关键生态过程是指标选择的重要标准,多指标的综合化是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生态系统健康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健康的评价体现了阈值的思想,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指标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chloe内生真菌对禾草种子萌发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春杰 郎鸣晓 +4 位作者 陈振江 陈泰祥 刘静 金媛媛 魏学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6,共15页
种子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萌发对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此过程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种子在胁迫环境下的萌发质量对禾草建植具有重要意义。Epichloe内生真菌与禾草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可促进共生体种... 种子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萌发对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此过程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种子在胁迫环境下的萌发质量对禾草建植具有重要意义。Epichloe内生真菌与禾草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可促进共生体种子萌发并提高对环境胁迫抗性,使其在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生态位,因此对动植物及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将国内外关于Epichloe属内生真菌在不同生境及处理下对宿主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综述,重点探讨Epichloe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禾草种子在正常生长条件和胁迫环境下的萌发及化感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发现内生真菌在正常萌发条件和胁迫环境中均能促进种子萌发,而在化感作用下萌发响应不一致,同时,内生真菌的侵染能显著缓解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负效应。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建议今后应加强对Epichloe内生真菌促进禾草种子萌发及提高抗性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内生真菌与禾草共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机制,从而筛选出优良内生真菌菌株,以期利用内生真菌资源为禾草种质资源的创制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内生真菌 种子萌发 胁迫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杰 郎鸣晓 +2 位作者 陈振江 王正凤 陈泰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9-189,共11页
内生真菌侵染禾草既可提高宿主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又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特殊的双重特性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禾草内生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其资源的利用开发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 内生真菌侵染禾草既可提高宿主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又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特殊的双重特性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禾草内生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其资源的利用开发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优良的内生真菌被发现,禾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对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的传统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内生真菌菌株,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建立既对家畜无毒又能提高宿主品质及抗性的共生体是当前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对现有的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发现目前主要的接种方法有:无菌苗接种法、注射接种法、愈伤组织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成株接种法。其中无菌苗接种法技术趋于成熟而应用广泛,但该方法与注射接种法均对植物有所伤害,增加了幼苗死亡率;愈伤组织接种法潜在成功率较高,但目前成熟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不完全而应用较少;种子切口接种法是新的接种方法的尝试,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目前并无成功接入的范例;种子浸菌接种法对植物组织造成的物理伤害小,幼苗存活率高,能够有效提高接种成功率。通过对现有人工接种技术的研究与探讨,以期借鉴开发其他微生物人工接种方法,同时探索新的接种成功率更高、相容性更好的接种手段,拓展内生真菌在禾草的共生范围,获得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内生真菌 人工接种 无菌苗接种法 注射接种法 种子接种法 愈伤组织接种法 成株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测序紫花苜蓿高蛋白、高产关联InDel分子标记开发
10
作者 冯雅琪 陈嘉慧 +5 位作者 张静妮 隋超 陈基伟 刘志鹏 周强 刘文献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9,共13页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测序速度和数据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紫花苜蓿基因组的深入研究,进而也为紫花苜蓿不同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测序速度和数据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紫花苜蓿基因组的深入研究,进而也为紫花苜蓿不同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多态性标记因其分布广泛、密度高、遗传稳定以及重复性强等优点而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其在紫花苜蓿中的研究及应用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国内外80份紫花苜蓿材料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与紫花苜蓿“中苜1号”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挖掘InDel变异位点,开发与高蛋白和高产性状相关的InDel标记。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设计的40个标记中,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后,成功开发出29个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达到72.5%。其中,已开发的InDel_25和InDel_39标记可分别用于高产和优质紫花苜蓿材料的鉴定。本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可结合传统育种方法,有望加速高产、优质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InDel分子标记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数据评价永昌肉羊肉质特征
11
作者 陈嘉磊 梁尚海 +2 位作者 张雪莹 李发弟 乐祥鹏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永昌肉羊是“甘味”农产品品牌,也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解析永昌肉羊的肉质特性,本研究以15只永昌肉羊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肉品质及核心产区的40份土壤、20份水样、6种主要牧草(甘肃霸王、蒙古韭、碱蓬、红砂、盐爪爪属和黄毛)及3种... 永昌肉羊是“甘味”农产品品牌,也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解析永昌肉羊的肉质特性,本研究以15只永昌肉羊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肉品质及核心产区的40份土壤、20份水样、6种主要牧草(甘肃霸王、蒙古韭、碱蓬、红砂、盐爪爪属和黄毛)及3种补饲草料(青贮饲料、燕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①永昌肉羊产地土壤呈弱碱性(pH值为8.74),有益矿物质含量丰富,钾、钙、铁和镁的含量分别为13602.90、1197.23、17874.90和1229.41 mg/kg。②饮水符合农用水源标准。③牧草品质优良,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7.02%、2.23%、24.63%和7.30%;补饲草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为6.63%、0.67%、7.83%和7.13%,且土壤、水、牧草和补饲草料中均无农药残留。④永昌肉羊肉的亮度(L^(*)_(45 min))、红度(a^(*)_(45 min))、黄度(b^(*)_(45 min))和pH_(45 min)值分别为35.41、17.21、3.99和6.00,失水率和剪切力分别为35.42%和67.86 N。⑤永昌肉羊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为26.94μm,肌纤维密度达111.47个/mm^(2),束膜厚度为13.05μm。⑥羊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达19.41%、1.91%和1.08%;钾含量高达3426.88 mg/100 g,钙、铁、锌、镁、锰和铜的含量分别为8.39、26.22、21.89、301.93、0.66和1.14 mg/100 g。⑦羊肉的总氨基酸(TAA)含量为17.94 g/100 g,必需氨基酸(EAA)与总氨基酸之比(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EAA/NEAA)分别为40.08%和66.51%。⑧羊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对较高,分别达942.04 mg/100 g和127.46 mg/100 g。⑨在永昌肉羊背最长肌代谢物的检测中,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的丰度最高(20.33%),其次为脂肪酰类(18.18%),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糖类及其衍生物和激素及激素相关化合物丰度占比分别达12.40%、6.11%和1.32%。⑩肉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是3-甲基苯噻吩(酒香味)、香茅醇(香茅草味)和己酸丁酯(水果香味),其含量分别为5.29%、4.95%和4.77%。综上,永昌肉羊产地环境绿色安全,土壤、水和饲草料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具有独特的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昌肉羊 肉品质 产地环境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沼泽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侯蒙京 高金龙 +5 位作者 葛静 李元春 刘洁 殷建鹏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7,共15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4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湿地动态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空间变化、转移方向和变化速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1991-2016年4个时期的面积分别为6739.89、6231.39、5849.59和5649.35 km^2,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26年间面积共减少了1090.54 km^2。2)26年来,研究区沼泽湿地的动态度从-7.54%减小至-3.42%,面积变化速率持续减慢,高寒草地是沼泽湿地转出和转入的主要类型。3)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斑块密度持续增大,反映了沼泽湿地的破碎程度增高;最大斑块指数先降低后小幅升高,斑块形状指数先升高后小幅下降,反映了沼泽湿地的优势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指数先增大后小幅减小,聚集度持续降低,反映了沼泽湿地从单独紧凑的状态趋向离散化发展。4)人为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东部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蒸发量。沼泽湿地面积与各因子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面积随牧业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青藏高原 遥感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畜早期妊娠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雯乔 李发弟 +1 位作者 王新基 乐祥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82-1791,共10页
本文从原理、方法、诊断时间和准确率等方面对家畜妊娠临床诊断法、实验室诊断法以及胎儿游离DNA检测法进行综述,总结了不同妊娠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为探索不同应用场景下适宜的家畜妊娠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传... 本文从原理、方法、诊断时间和准确率等方面对家畜妊娠临床诊断法、实验室诊断法以及胎儿游离DNA检测法进行综述,总结了不同妊娠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为探索不同应用场景下适宜的家畜妊娠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传统的临床诊断法具有快捷经济的优点,但准确率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实验室诊断法提高了准确率,提早了检测时间,但存在成本高和检测标准不统一的局限性;胎儿游离DNA检测法可用于家畜胎儿性别鉴定,而非性别依赖性胎儿DNA特异性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免疫分析法 酶免疫测定法 早期妊娠因子 妊娠相关糖蛋白 胎儿游离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及其绵羊体外瘤胃发酵产气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恩光 王虎成 尚占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49,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割时期饲用甜高粱的饲用价值及其绵羊体外瘤胃发酵产气性能,分别对8-11月收割的甜高粱(大奖3180,标记为S1、S2、S3与S4)的养分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RFV)、总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DDM)...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割时期饲用甜高粱的饲用价值及其绵羊体外瘤胃发酵产气性能,分别对8-11月收割的甜高粱(大奖3180,标记为S1、S2、S3与S4)的养分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RFV)、总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DDM)和牧草相对饲用品质(RFQ)进行评价。利用体外模拟发酵产气技术评定不同收割时期的甜高粱在3、6、9、12、24、36和48 h体外产气规律,估算降解率。结果表明,1)不同收割时期的甜高粱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不同收割时期的甜高粱的RFV、DMI、RFQ呈现出S1>S4>S3>S2,差异极显著(P<0.001)。S1和S4的TDN和DDM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S2和S3(P<0.001)。3)在培养12 h之前,不同收割时期的甜高粱产气量(GP)差异极显著(P<0.001),且S3的GP最高;24 h后,S4的GP显著高于S2(P<0.05);培养36 h后不同收割时期的甜高粱GP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时期收割的甜高粱在发酵12、24、48 h的干物质消失率(DMD)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结果,8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甜高粱进行收割时饲用价值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收割时期 营养价值 体外发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茉莉酮酸甲酯及感染内生真菌促进醉马草抗虫性的生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雅丽 陈振江 +4 位作者 魏学凯 张海娟 刘阳 刘辉 李春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129,共9页
醉马草所携带的内生真菌能促进共生体的生长和提高共生体的生物与非生物逆境抗性。在温室栽培条件[温度:(25±2)℃;湿度:37.7%~48.3%]下,以来自甘肃榆中的醉马草种质资源,栽培E+、E-幼苗后分别喷施200和400 mg·L^-1浓度茉莉酮... 醉马草所携带的内生真菌能促进共生体的生长和提高共生体的生物与非生物逆境抗性。在温室栽培条件[温度:(25±2)℃;湿度:37.7%~48.3%]下,以来自甘肃榆中的醉马草种质资源,栽培E+、E-幼苗后分别喷施200和400 mg·L^-1浓度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以模拟昆虫的取食,测定了醉马草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外源喷施MJ能够诱导醉马草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P<0.05)降低,总酚含量显著(P<0.05)增加。MJ处理对E+和E-醉马草防御能力的诱导有所不同,对于E-醉马草,MJ处理显著提高了其防御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而对于E+醉马草,MJ处理显著(P<0.05)增加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表明MJ处理对内生真菌侵染的醉马草主要通过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总酚含量以及提高体内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等途径来降低宿主植物的适口性,从而抑制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对其抗虫性有增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酮酸甲酯 内生真菌 醉马草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生产水平的“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陶奇波 贾存智 +3 位作者 王彦荣 李欣勇 韩云华 白梦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0,共10页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是2016年由我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抗旱性极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园林绿化和草原恢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但目前急需加快种子扩繁和解决种子脱粒与清...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是2016年由我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抗旱性极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园林绿化和草原恢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但目前急需加快种子扩繁和解决种子脱粒与清选等技术问题。在甘肃省榆中县小区预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在河西走廊民勤县农户生产规模条件下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适宜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户生产规模下(3.5hm2左右及以下)的无芒隐子草种子,在采用的50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碾压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与手工完全脱粒对照相比,收获率达78%以上,并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另外,利用4.5m·s-1风速并配以筛孔尺寸为0.7mm的筛子过筛清选2遍,种子净度可达86%,与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比较,种子净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上述结果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推广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无芒隐子草 种子脱粒 种子清选 收获率 种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放牧补饲和舍饲肉羊的屠宰与肉质性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超 李自健 +2 位作者 王虎成 冯强 沈禹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栽培草地生产系统肉羊舍饲生产利弊共存。本研究通过对比舍饲与放牧补饲条件下的肉羊屠宰及肉质性能,旨在探究肉羊优质高效生产的模式。选取80只体况相当的6月龄育肥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两组(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每组40只。其中舍饲组(... 栽培草地生产系统肉羊舍饲生产利弊共存。本研究通过对比舍饲与放牧补饲条件下的肉羊屠宰及肉质性能,旨在探究肉羊优质高效生产的模式。选取80只体况相当的6月龄育肥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两组(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每组40只。其中舍饲组(HF)于圈舍内以全混合颗粒饲料饲喂,剩料10%的方式进行饲养。放牧补饲组(GS)白天于红豆草草地进行放牧,夜晚归牧后于圈舍进行补饲,补饲饲料与舍饲组相同。在90 d育肥试验结束后,从每个试验组选取6只接近该组平均体重的试验羊用于屠宰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饲养方式下,小尾寒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滴水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S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面积均极显著高于HF组(P<0.01);GS组与HF组相比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GS组γ-亚麻酸(C18:3n-6)含量高于HF组(P<0.05)。HF组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中缬氨酸含量低于GS组(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全舍饲,放牧补饲可提升小尾寒羊肉营养品质,农区放牧补饲绵羊生产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应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补饲 小尾寒羊 屠宰性能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月兰种带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博文 冯伟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130,共10页
二月兰是重要的地被、景观和绿肥作物。通过种子、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对分离自二月兰种子的链格孢菌,芸薹生链格孢,细极链格孢,黑附球菌,变红镰刀菌,顶孢哈氏霉,细基格孢属等5属7种可培养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7种真菌... 二月兰是重要的地被、景观和绿肥作物。通过种子、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对分离自二月兰种子的链格孢菌,芸薹生链格孢,细极链格孢,黑附球菌,变红镰刀菌,顶孢哈氏霉,细基格孢属等5属7种可培养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7种真菌可致二月兰种子萌发后烂种烂芽率16.50%~68.50%,其中芸薹生链格孢、顶孢哈氏霉可引致种子发芽率降低18.18%~27.27%。7种种带真菌分别引致二月兰离体叶片出现褪绿和坏死腐烂等症状,发病率100%,病斑面积8.84%~99.38%,病情指数22.50~95.00。盆栽条件下,种带真菌均可致植物出现萎蔫褪绿和坏死叶斑等症状,病株率100%,叶片发病率41.56%~79.88%,病情指数16.22~56.93。与对照(不接种带真菌)相比,种带真菌侵染二月兰植株后第9天植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30.40%~204.1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幅为-1.81%~82.8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18.78%~86.14%,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13.24%~37.85%。致病性试验表明,芸薹生链格孢致病性最强,顶孢哈氏霉致病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绿肥 种带真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地下营养繁殖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玲玲 库努都孜阿依·吐鲁洪 +1 位作者 孟广飞 郭正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61,共10页
垂穗披碱草是高寒地区常见的优质牧草,主要以营养繁殖维持种群更新,然而植株密度和土壤水分互作是否影响其地下营养繁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下垂穗披碱草地下营养繁殖(克隆小株数、传播距离... 垂穗披碱草是高寒地区常见的优质牧草,主要以营养繁殖维持种群更新,然而植株密度和土壤水分互作是否影响其地下营养繁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下垂穗披碱草地下营养繁殖(克隆小株数、传播距离和地下芽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其中土壤水分包括3个梯度,分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30%(W_(1))、土壤饱和含水量的50%(W_(2))和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W_(3));植株密度包括3个梯度,分别为4株·盆^(-1)(R_(1))、8株·盆^(-1)(R_(2))和12株·盆^(-1)(R_(3))。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增加,克隆小株数先增加后减小,但传播距离、地下芽数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随植株密度增加,克隆小株数、传播距离、地下芽数量、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均呈减小趋势。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对克隆小株数、传播距离、地下芽数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理论上存在最佳的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的组合模式,其中传播距离、地下芽数量、地上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的最佳组合方式为W_(3)R_(1),而克隆小株数和地下生物量的最佳组合方式为W_(2)R_(1)。说明垂穗披碱草栽培草地的管理需要根据目标而确定其植株密度和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小株数 传播距离 地下芽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带真菌种类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婷燕 李彦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139,共9页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了32个苜蓿品种,采用PDA平皿法分离并鉴定了种带真菌,采用浸种法测定了其对中苜3号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致病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中未检测出苜蓿黄萎病菌及其他生产上的检疫性病原菌,苜蓿种子上的真菌主要为环境普遍存在的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等真菌,共有19属20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菌率有显著差异,不消毒处理下带菌率为26.18%~67.54%;消毒处理后平均种带真菌率有效降低了25.10%;枝孢霉、黑附球菌、枝顶孢、细交链孢等显著降低发芽率,篮状菌、球毛壳菌、黄曲霉、茄匍柄霉等菌对幼苗的芽和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幼苗枯萎、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带真菌 发芽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