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 被引量:19
1
作者 徐智超 刘华民 +3 位作者 韩鹏 陆学岩 王立新 温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54-4366,共13页
生态安全是平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土化参数的生态足迹模型对1990—2018年内蒙古地区各盟市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 生态安全是平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土化参数的生态足迹模型对1990—2018年内蒙古地区各盟市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进行测算,采用熵权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况,结合空间分析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解析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蒙古总体上呈“供不应求”的生态赤字状态,但生态承载增速大于生态足迹增速,2018年较199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了0.9—5.8倍和1.5—10.8倍,生态安全指数由大于5.0的不安全状态转变为小于4.0的安全状态,生态系统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2)研究期间内蒙古地区生态足迹呈“东高西低”分布,生态承载力呈“中间高,两翼低”分布,生态安全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3)经济水平、消费支出、产业结构是内蒙古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是导致其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安全 时空格局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智超 温璐 +2 位作者 张雪峰 宋洁 王立新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90-97,共8页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显著上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4倍和8.5倍;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期间生态承载力增速远高于生态足迹,但总体上区域生态足迹仍大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近30年阿拉善地区生态压力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由1.57下降到0.81,下降了48.40%;研究期内阿拉善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显著下降,由0.72下降到0.02,下降95%,表明研究期间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驱动生态安全。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核算角度分析,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非可持续状态,而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大幅提升,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仍低于区域生态足迹,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布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维琛 王惺琪 王博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2-1152,共11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探究内蒙古塔布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模型...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探究内蒙古塔布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模型模拟2000、2010和2020年内蒙古塔布河流域产水、粮食供给、防风固沙、固碳等4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塔布河流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2000-2020年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上升趋势,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其中,产水量增加了94 mm,提高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97.4%;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44 t·km^(-2),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95.9%;防风固沙服务在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高值区的防风固沙量达到114t·km^(-2),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8.3%;固碳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20年达到最高值,为644 g·m^(-2)·a^(-1),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87%。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因素有年降水、年均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交互效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变得更为显著,特别是年降水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组合,影响系数的增长率高达61%。受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2000-2020年塔布河流域的产水、粮食供给、防风固沙及碳固服务均有大幅提升,全域生态系统服务有70%以上的区域呈增加趋势。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有关季节性河流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塔布河流域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庆 刘璐瑶 +4 位作者 徐雪 韩鹏 赵艳云 牛建明 丁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8-181,共14页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义;并分别侧重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3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进展;最后分别在坚持草牧业发展理念、依托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指导、加强3个界面耦合研究、扩展沙地草原、关注未来发展模式、重视技术支撑等6个方面就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进行了研究展望。希望本研究在为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同时,亦能为全球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牧场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草原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官能团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乔羽 刘华民 +6 位作者 王建 寇欣 曹晓霭 温璐 梁存柱 赵玲 王立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70,共10页
选择锡林浩特东部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生态监测研究样地,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枯落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阐释。结果表明:(1)枯落物分解... 选择锡林浩特东部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生态监测研究样地,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枯落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阐释。结果表明:(1)枯落物分解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知母枯落物分解速率高于大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枯落物总碳(TC)含量为富集-释放模式,在第120d时,知母枯落物TC含量高于其他3种植物。(2)大针茅、羊草、知母、糙隐子草枯落物所含的主要官能团为-OH;=C-H、-CH 2、-CH 3;C=O;C=O、C=C;C-O。(3)不同植物枯落物官能团含量在分解初期迅速减少,在分解后期减少趋势较为缓慢,与分解过程中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化趋势一致;知母的含碳官能团含量在分解结束后最低,而羊草的则最大,且知母和糙隐子草损失量最大,与分解过程中枯落物TC含量的特征一致。(4)大针茅的支链化指数最大,羊草的最小;糙隐子草的芳香性指数最大,知母的最小。不同植物芳香性指数在分解初期迅速减少,在分解后期减少趋势较为缓慢,与分解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分解 红外光谱 官能团 芳香性 支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姚林杰 张佳宁 +3 位作者 张恒瑞 赵艳云 张庆 李元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5-1536,共12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该文在行政单元内部开展生态足迹研究,进一步明确生态足迹空间异质性,为开展更为精准细致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基于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12个盟市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1990-2020年每隔5年共7个时期的自然资本进行核算;并结合相应年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进行空间化显示;最后采用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分析内蒙古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6种地类中,林地均衡因子最高,呼伦贝尔市各地类的产量因子均高于内蒙古其他区域。内蒙古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并在1995-2000年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内蒙古生态赤字面积由9.1%上升至51%,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态赤字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的市区。内蒙古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0.67降至0.15,由轻度可持续状态转变为强不可续状态,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的区域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该研究可以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内蒙古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生态足迹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佳宁 姚林杰 +3 位作者 张恒瑞 赵艳云 张庆 刘朋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88-2003,共16页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草地资源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耦合的湿地生态风险评价——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娟娟 李如仁 +2 位作者 熊俊峰 吴紫静 孙子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4,共9页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生态系统外部危险性和内部脆弱性,选取了21个关键评价指标,耦合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和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生态系统评价体系,估算吉...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生态系统外部危险性和内部脆弱性,选取了21个关键评价指标,耦合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和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生态系统评价体系,估算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指数,实现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模拟,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吉林省湿地生态风险指数从东至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市的风险指数排序为:四平市>辽源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通化市>延边朝鲜自治州>白山市>白城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吉林省应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较高风险地区的保护,为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InVEST模型 生态风险评价 风险性 水源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草畜平衡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郭阳 贾志斌 +3 位作者 张琪 赵家明 符旺 吴孔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7,共8页
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13Q1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建立最优估算模型,反演地上生物量,计算牧草产量的月动态系数;结合牧业统计数据中的牧业年度和日历年度资料,计算家畜月动态系数;综合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 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13Q1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建立最优估算模型,反演地上生物量,计算牧草产量的月动态系数;结合牧业统计数据中的牧业年度和日历年度资料,计算家畜月动态系数;综合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4个牧业旗2000~2016年月尺度草畜平衡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4个牧业旗模拟产草量与NDVI值关系以幂函数模拟效果较好。从年尺度来看,呼伦贝尔市4个牧业旗2000~2018年各年份的草地产草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均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草畜平衡状况与产草量分布呈现相同的空间异质性;从月尺度来看,呼伦贝尔市4个牧业旗在每年的7月、8月产草量相继达到最高峰,月草畜平衡状况也均在6月、7月、8月最好,但不同年份季节性超载月份略有不同,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产草量丰年草畜平衡主要集中在4~10月,平年主要集中在3~10月,歉年则主要集中在3~11月。建议呼伦贝尔草原根据草畜平衡状况在不同水热条件年份适当控制牲畜数量,调整牲畜结构,使草原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遥感 产草量 估算 草畜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冻融过程对河滨带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曹晓霭 张睿 +5 位作者 温云浩 王建 徐智超 田雅婷 王立新 刘华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活性大小对土壤养分和生化反应过程有明显指示作用。北方高纬度湿地经常受到冻融作用的影响,由于土壤温度的变化,土壤酶活性会发生变化。然而,春季冻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活性大小对土壤养分和生化反应过程有明显指示作用。北方高纬度湿地经常受到冻融作用的影响,由于土壤温度的变化,土壤酶活性会发生变化。然而,春季冻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春季冻融过程对河滨带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间的关系,选取锡林河河滨带分布最广泛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灰脉苔草(Carex appendiculata)这2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春季冻融期间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在冻结期,河滨带湿地土壤酶活性均保持较高活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冻融期均出现迅速增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土壤融化期又升高,然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冻融作用的响应较小。在冻融过程中,芦苇覆盖下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灰脉苔草群落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冻融期河滨带湿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总碳、总氮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总碳、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土壤温度没有显著相关性,与其他理化因子均有显著相关性。冻融期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酶活性与河滨带湿地碳、氮含量密切相关,频繁的冻融对土壤酶活性以及河滨带湿地土壤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探讨了3种土壤酶活性对春季冻融过程的响应及在植物群落间的差异,为河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物质的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滨带湿地 冻融交替 土壤酶活性 植物群落 锡林河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A模型的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模拟与分析
11
作者 宋振宏 刘旭华 +5 位作者 刘华民 曹晓霭 温璐 于晓雯 翟继武 王立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8,共9页
针对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问题,通过2000—2020年达里诺尔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混合演化算法(HEA)对达里诺尔西部、中部和东部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并揭示其三个采样点的变化规律。结合阈值数据和敏感性分析量化叶绿素a浓度... 针对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问题,通过2000—2020年达里诺尔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混合演化算法(HEA)对达里诺尔西部、中部和东部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并揭示其三个采样点的变化规律。结合阈值数据和敏感性分析量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夏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但三个采样点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2)达里诺尔湖西部、中部和东部HEA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0、0.62和0.7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1.62和1.09 mg·m^(-3);(3)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和阈值条件下,叶绿素a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生化需氧量(BOD_(5))、铵态氮(NH_(4)_N)和水温(WT)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水深(WD)、透明度(SD)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pH相关性不明显。研究显示,HEA算法较好地解释并模拟了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模型总体精确度较高,可为达里诺尔藻华早期的预测预警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诺尔 叶绿素A浓度 混合演化算法(HEA) 生态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滨河带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差异研究
12
作者 寇欣 刘华民 +6 位作者 张景慧 苑鹏云 曹晓霭 温璐 于晓雯 刘东伟 王立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河流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河带,是河流水体系统与相邻陆地之间的界面或生态过渡区。湿地植物及其群落在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锡林河流域滨河带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放牧干扰下湿地植物20种... 作为河流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河带,是河流水体系统与相邻陆地之间的界面或生态过渡区。湿地植物及其群落在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锡林河流域滨河带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放牧干扰下湿地植物20种功能性状,在流域尺度上探究滨河带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和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表明:锡林河流域滨河带不同河段湿地植物各功能性状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其中叶片碳含量(LCC,Leaf Carbon Concentration)变异系数最小为0.05,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光合速率(Pn,Photosynthetic Rate),其值为2.64;湿地植物的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之间通过互补与替代、在功能上的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湿中生草本、中生草本、旱生草本植株高度在退化样地显著低于轻微退化样地;植物株高、叶片LCC/LNC(Leaf Carbon Concentration/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NC/LPC(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在五种共有植物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扁穗草(Blysmus rufu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小糠草(Agrostis alba)、疗齿草(Odontites vulgaris)群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锡林河流域滨河带湿地植物在不同放牧梯度下,无论是在功能群水平还是植物共有种水平,对退化程度均表现出不一致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滨河带 植物功能性状 放牧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以岱海流域为例(2000-2018年) 被引量:29
13
作者 梁旭 刘华民 +5 位作者 纪美辰 常明 温璐 于瑞宏 卓义 王立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7-736,I0003,I0004,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的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技术、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2000-2018年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湖泊水质的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的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技术、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2000-2018年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湖泊水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模型探究长时间序列尺度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岱海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变化特征主要是草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水域转化为季节性河流,岱海转化为内陆滩涂、沼泽草地和灌丛沼泽;岱海湖泊水质因子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岱海、湿地、林地对水质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岱海湖泊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水质 马尔可夫转移矩阵 计量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18年呼伦湖湖泊边界数据集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昕悦 李佳鑫 +1 位作者 马荣华 王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240-249,共10页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变高。水资源监测可以获得水体时空分布特征,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水体面积是重要的水体参数,卫星遥感数据可以高效、准确、便捷地监测水体,获取各类水体参数。呼伦湖水体边界...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变高。水资源监测可以获得水体时空分布特征,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水体面积是重要的水体参数,卫星遥感数据可以高效、准确、便捷地监测水体,获取各类水体参数。呼伦湖水体边界提取及其变化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使用OTSU算法确定水体提取阈值,获得了1975–2018年共38期呼伦湖水体边界数据。本数据集总体精度大于99%,包含长时间序列的呼伦湖水体边界、湖泊面积等属性信息,可为湖泊时空变化、湖泊水量变化评估等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也可为水资源变化、气候变化与湖泊响应关系等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水体边界 长时间序列 面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湖滨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适应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睿 刘华民 +6 位作者 寇欣 徐智超 于晓雯 曹晓霭 温璐 马林芊 王立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73-7784,共12页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湖滨带退化速度显著加快。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可以量化植物特征,预测植物对外界环境干扰的反应,有助于理解退化湖滨带湿地植物应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适应机制,对湖泊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湖滨带退化速度显著加快。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可以量化植物特征,预测植物对外界环境干扰的反应,有助于理解退化湖滨带湿地植物应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适应机制,对湖泊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高原典型湖泊湖滨湿地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碱蓬(Suaeda glauc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7种优势植物的叶片和根系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湿地植物的11种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环境变化影响下湖滨带湿地植物的物种分布和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湿地植物在不同湖滨带湿地生境下的适应策略。在评估植物功能性状差异基础上,采用环境矩阵连接性状矩阵(RLQ)结合第四角分析(Fourth-Corner)的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湖滨带湿地中7种优势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影响,植物的功能性状均产生不同程度的种间与种内变异,在湖滨带湿地中植物的植株高度、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叶片碳氮比、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土壤pH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盐分与植株高度、叶片碳含量和叶碳氮比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氮含量、根组织密度显著正相关;土壤的总氮含量与植株高度显著正相关,与比根长显著负相关;土壤碳氮比与植株高度和叶片碳含量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比根长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根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内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植物的功能性状受环境的作用强烈,植物采取了不同的性状策略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物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缓冲带对乌梁素海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史中奇 王猛 +7 位作者 谭军 丁胜利 贾冰冰 刁风伟 罗俊清 侯亚州 王立新 郭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6,共6页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 通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九排干岸边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植物空白对照带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和COD无明显削减规律,芦苇、碱蓬、柽柳和芦苇—碱蓬混播缓冲带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削减率呈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渗流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效果优于径流水。其中,芦苇对径流和渗流水中TN、TP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3.56%,79.17%和62.37%,83.25%;碱蓬对径流和渗流水中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削减率分别为50.53%,67.34%。通过计算得到4种植被缓冲带的最佳宽度为19~29 m,其中,碱蓬缓冲带宽度为19 m。综合考虑,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渍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将植被缓冲带在该地区扩展研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乌梁素海 植物种类 最佳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黄河支流河岸植被水分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晓雯 刘华民 +5 位作者 王立新 王奇 刘旭华 温璐 董少刚 潘保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2,91,共9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水分梯度下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防蚀控沙中适宜物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HYSPLI4气团轨迹模型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黄河主要支流—西柳沟...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水分梯度下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防蚀控沙中适宜物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HYSPLI4气团轨迹模型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黄河主要支流—西柳沟河流河岸不同水分梯度下优势植物对潜在水源利用率,进而提出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研究区在采样期间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北季风输送和局地蒸发。在水分充足的河漫滩样地,植物以浅层土壤水(0—30 cm)为主要水源。距离河道较远的河谷阶地上,草本类植物主要利用浅层和中层土壤水(0—70 cm),灌木类和高大草本类植物转而吸收更深层的土壤水(70—100 cm),出现水文生态位分离的现象。[结论]当水分缺乏时,灌木类植物会因为吸水模式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灌木类植物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防蚀控沙的适宜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河岸植被 植物水分来源 MixSIAR模型 黄河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毛乌素沙地不同演替阶段适生植物筛选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乐 闫勇智 +3 位作者 于佳伟 弓晓倩 李奉时 张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598-8607,共10页
沙地生态系统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适生植物筛选是修复的关键。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沙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筛选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为保护沙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沙地生态系统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适生植物筛选是修复的关键。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沙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筛选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为保护沙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分析了1983—2015年间沙地典型飞播样地群落演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建立基于10个植物功能性状的毛乌素沙地潜在种库,进一步筛选飞播恢复下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适生植物。研究表明:(1)飞播恢复下的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分为三个演替阶段:固沙先锋物种群落、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2)土壤因子是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土壤全氮、土壤总有机碳、土壤硝态氮是影响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3)基于功能性状筛选出29种适生物种用于植被恢复,演替第一阶段可用雾冰藜、猪毛菜等,演替第二阶段可用拂子茅、无芒隐子草等,演替第三阶段可用草地风毛菊、猪毛蒿等。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特征可以快速选择适合沙地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候选物种,为植被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功能性状 物种筛选 生态恢复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和重金属胁迫下AM真菌对小果白刺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亚州 罗俊清 +5 位作者 李雪 崔曦 贾冰冰 刁风伟 王立新 郭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8,共11页
【目的】探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不同程度盐分和重金属胁迫下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生长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的方... 【目的】探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不同程度盐分和重金属胁迫下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生长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重金属Cd污染(干土中含0、2、5 mg·kg^(−1)Cd)NaCl型(干土中含0、1.5 g·kg^(−1)Na^(+))盐渍化土壤(Cd0Na0、Cd0Na1.5、Cd2Na0、Cd2Na1.5、Cd5Na0、Ca5Na1.5),研究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对Cd和NaCl胁迫下小果白刺的菌根侵染、元素吸收、离子平衡、生物量、Na^(+)和Cd含量与吸收的影响。【结果】在重金属Cd和NaCl胁迫下,接种F.mosseae的植物根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12.68%~21.90%。与不接种CK相比,接种AM真菌使不同处理小果白刺总干质量增加101.35%~215.29%;地上部矿质营养元素增加47.55%~216.50%;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显著降低,根部Na^(+)积累量显著增加;Cd2Na0、Cd2Na1.5、Cd5Na0和Cd5Na1.5处理的地上部Cd含量以及Cd2Na1.5、Cd5Na0和Cd5Na1.5处理的根部Cd含量显著降低;接种AM真菌调节了地上部和根部K+/Na^(+)、Ca^(2+)/Na^(+)和P^(5+)/Na^(+)离子平衡。【结论】AM真菌可通过促进营养元素吸收、调节植株体内离子平衡和影响Na^(+)、Cd吸收,缓解盐分和重金属胁迫对小果白刺生长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白刺 盐渍化 镉污染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及其与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子彦 马乐 +3 位作者 高姝晗 韩鹏 张庆 包玉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5-603,共9页
明晰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及其与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对于合理高效地开展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在当代(2020s)及未来(2060s、2100s)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保护区对四合木的保护现状,以四合木为对... 明晰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及其与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对于合理高效地开展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在当代(2020s)及未来(2060s、2100s)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保护区对四合木的保护现状,以四合木为对象,利用最大熵模型(The maximum entropy model software,MaxEnt)结合23个环境变量预测其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鄂尔多斯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潜在适生区,并与当前四合木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准确。(2)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湿月降水量,其次是最干月降水量、距道路距离、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坡度。(3)研究区内四合木当前适生面积为4717 km2;2020s—2100s四合木潜在分布区退缩,并向西北部偏移。(4)基于保护空缺分析,当前仅有14.88%四合木的适宜生境位于保护区内,大面积的四合木适生区未设立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研究结果旨在为四合木保护及其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G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