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蚂蚁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鱼小军 蒲小鹏 +3 位作者 黄世杰 方强恩 徐宁 徐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为了明晰蚂蚁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于甘肃天祝高寒草地上研究了蚂蚁对土壤水分、容重、养分、土壤种子库和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蚁丘0~10 cm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邻近土壤,蚁丘0~10 cm的土壤容重比距离蚁丘1 m同等深度的容重小... 为了明晰蚂蚁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于甘肃天祝高寒草地上研究了蚂蚁对土壤水分、容重、养分、土壤种子库和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蚁丘0~10 cm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邻近土壤,蚁丘0~10 cm的土壤容重比距离蚁丘1 m同等深度的容重小59%。蚂蚁具有向蚁丘土壤富集营养和种子的作用。蚁丘0~10,10~20 cm深与距离蚁丘1 m处土壤总种子密度和种子多样性最大的是蚁丘0~10 cm,其次为蚁丘10~20 cm,最小的是距离蚁丘1 m处的对照。除蚁丘0~10 cm深处的碱解氮略小于对照外,前者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显著高于蚁丘10~20 cm和邻近土壤。蚁丘的中央部分为裸地,蚁丘外围的草产量显著低于邻近无蚁丘草地的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丘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土壤种子库 土壤养分 高寒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7
2
作者 范月君 侯向阳 +1 位作者 石红霄 师尚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4-302,共9页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是未来陆地生物圈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之一,揭示这一作用对精确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相关...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是未来陆地生物圈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之一,揭示这一作用对精确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的影响,探讨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机制及其过程,简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呼吸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文 曹文侠 +3 位作者 师尚礼 李小龙 陈建刚 徐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33,共9页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放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地上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进行测定...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放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地上植被、地表凋落物、根系和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RG和TG较CG显著提高了土壤、根系、植被和凋落物有机碳、氮储量。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88.859%~98.242%),其次为根系(1.563%~8.742%),再次为植被(0.172%~1.430%),最小为凋落物(0.022%~0.969%);氮储量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土壤(97.331%~99.633%),其次为根系(0.316%~2.071%),再次为植被(0.047%~0.442%),凋落物最小(0.003%~0.157%)。3)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明显降低。为期4年不同放牧模式仅对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有影响。4)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同时,放牧有使有机碳、氮向深层转移的趋势。5)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而CG显著降低了总有机碳、氮储量,导致有机碳、氮的流失。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重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放牧管理 有机碳储量 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邹雨坤 张静妮 +4 位作者 杨殿林 陈秀蓉 张天瑞 赵建宁 赵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3,共7页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LFA总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PLFA总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熏蒸提取法)极显著正相关。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围封使土壤中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真菌含量在3种利用方式下则无显著变化。刈割样地表征细菌的PLFA量最高,为29.6 nmol/g,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细菌的含量分别比刈割样地降低了27.8%和49.3%。刈割样地的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16:0和18:0,占PLFA总量的64.6%,放牧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i15:0,i16:0和18:1ω9t,占PLFA总量的45.6%;围封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和i16:0,占PLFA总量的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原 微生物量碳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林栋 马晖玲 +1 位作者 任正超 李元恒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34-142,共9页
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保育和合理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构建典型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以兰州城市生态系统为例,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LUCC特征,计算1989年、1999年和2009年6类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 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保育和合理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构建典型生态脆弱型城市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以兰州城市生态系统为例,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LUCC特征,计算1989年、1999年和2009年6类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9项生态系统服务项目价值。结果表明:1)20a间兰州市耕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42.54%,水体湿地、草地次之。总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9年兰州城市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为4.4377×10~8元,2009年生态服务价值是1989年的1.5倍。2)土壤形成与保护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最高约20%,食物生产和娱乐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比例较低为3.7%、3.4%,气体调节、娱乐文化和原材料生态服务价值增幅最大。3)各年份林地、草地、耕地和水体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均为总价值构成的主要部分,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城市扩张中应注重林草地的保育与合理规划。4)价值系数敏感性检验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缺乏弹性,模型能够合理评估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祝县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吉宏 柳小妮 张德罡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9,共7页
按照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利用天祝县及周边地区117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和DEM分区修正,将天祝县草地分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寒温微润山地草甸草原、寒温湿润山地草甸、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微温微润草甸草原和微温湿润森林草原6类。同... 按照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利用天祝县及周边地区117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和DEM分区修正,将天祝县草地分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寒温微润山地草甸草原、寒温湿润山地草甸、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微温微润草甸草原和微温湿润森林草原6类。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草地退化程度,结合天祝县实际的草地资源分布图和草地的不同等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工具,对天祝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天祝县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5.685亿元/年,其中微温微润草甸草原贡献率最高,达31.52%,寒温微干山地草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贡献率为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祝县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青段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谢保鹏 杨洁 +1 位作者 陈英 裴婷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3-450,共8页
以黄河流域甘青段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和CASA模型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量、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PP)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分析对各... 以黄河流域甘青段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和CASA模型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量、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NPP)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分析对各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 1990-2018年产水量、碳储量和NPP 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增加趋势,土壤保持量和生境质量呈减少趋势;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全域尺度上,产水量与土壤保持量、碳储量、NPP为权衡关系,产水量与生境质量为协同关系,土壤保持量、碳储量、NPP和生境质量两两互为协同关系;从县域空间分异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存在空间异质性,黄河流域甘青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具有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权衡协同关系 黄河流域甘青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干扰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8
作者 薛飞扬 朱熙栋 +6 位作者 孙舰 索比努尔•木拉提 刘济泽 范雨荃 花立民 楚彬 叶国辉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5,共9页
为探究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干扰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变化,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干扰强度作为干扰区,以无鼠丘草地作为非干扰区,分别调查各样地植物丰富度、多度、土壤有机碳(C)、全氮(N... 为探究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干扰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变化,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干扰强度作为干扰区,以无鼠丘草地作为非干扰区,分别调查各样地植物丰富度、多度、土壤有机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明晰高原鼢鼠干扰是否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干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轻度干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P<0.05);(2)轻度干扰下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其他干扰强度,土壤氮磷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与重度干扰区(P<0.01),而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碳氮比无显著性差异;(3)随着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P<0.05);(4)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碳氮比和氮磷比的关系在非干扰区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高原鼢鼠干扰后两者的显著关系消失,当高原鼢鼠干扰达到一定程度(重度干扰)会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氮磷比和碳磷比的关系,而植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氮磷比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重新得以恢复。综上,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氮含量,有利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同时调控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计量比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干扰 土壤化学计量比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汉鑫 牧仁 +3 位作者 陈鑫 全梓豪 高浩诚 焦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5,共13页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建设高寒人工草地的优良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高寒草地氮素缺乏仍是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设置N0(0 kg/hm^(2))、N1(1...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建设高寒人工草地的优良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高寒草地氮素缺乏仍是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设置N0(0 kg/hm^(2))、N1(12 kg/hm^(2))、N2(24 kg/hm^(2))、N3(48 kg/hm^(2))、N4(96 kg/hm^(2))施肥梯度,探究不同施氮浓度对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垂穗披碱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MBC、MBN的含量,且在N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MBP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2)在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包括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则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同一施氮水平下,N0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不同处理下,非根际土壤中N0组细菌群落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N3组(P<0.0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处理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施肥梯度 根际土与非根际土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分解功能菌及其在草业系统界面中的利用潜势 被引量:3
10
作者 芦光新 陈秀蓉 +3 位作者 杨成德 薛莉 贾辉 王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56-1161,共6页
草业系统界面论完善了草业科学的理论,为分析草业生产中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本研究就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分解功能菌方面的相关报道,从纤维素分解菌的物种资源、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资源、纤维素酶基因资源3个方面总结... 草业系统界面论完善了草业科学的理论,为分析草业生产中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本研究就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分解功能菌方面的相关报道,从纤维素分解菌的物种资源、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资源、纤维素酶基因资源3个方面总结纤维素分解功能菌的资源优势。以系统论和草业系统界面论为理论依据,从草地农业系统中的3个界面,即草丛-地境界面(A)、草地-动物界面(B)和草畜-经营管理界面(C),分析纤维素分解功能菌资源在草业系统中的利用潜势,认为纤维素分解功能菌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缓解草畜矛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并提出3个发展方向:1)继续以生态学研究为基础,研究纤维素分解菌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相互关系;2)选育对牧草及农作物秸秆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优良菌株,通过非传统的农业方法来解决家畜养殖中的饲料来源;3)促进家畜-作物系统深度耦合,维持整个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有机协调地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分解功能菌资源 草业系统界面 利用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源 王晓丽 +1 位作者 马玉寿 张德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群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退化程度对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的Beta多样性;退化程度仅对根际真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产生影响,对真菌优势种群没有影响,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种群均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了29个生物标志物,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草地退化过程中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共生营养型向腐生营养型转变;网络分析发现,退化高寒草甸根际真菌群落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并且退化程度越高负相关程度越强烈。同时结合网络拓扑参数,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将会导致根际真菌结构呈更为松散和不稳定的态势。综上所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类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降低了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高寒草甸根际微生态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优势物种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休牧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限制的影响
12
作者 肖红 景媛媛 +1 位作者 徐长林 鱼小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614-8626,共13页
精准休牧期的确定对于高寒草甸冷季牧场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代谢限制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春季不同时期休牧的响应规律尚不清楚。以当地传统休牧期为对照(CK),设置了... 精准休牧期的确定对于高寒草甸冷季牧场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代谢限制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春季不同时期休牧的响应规律尚不清楚。以当地传统休牧期为对照(CK),设置了土壤解冻临界期(ST1)、土壤解冻后期(ST2)、牧草返青初期(RG1)和牧草返青后期(RG2)开始休牧处理。分别在传统休牧时间开始时(2022年6月1日)和牧草生长旺季(2022年7月28日)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和碳(C)、氮(N)和磷(P)获得酶活性,使用土壤酶化学计量比评估了微生物的代谢限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土壤解冻期休牧(ST1和ST2)可显著抑制6月份和7月份土壤C获得酶活性(β-1,4-葡糖苷酶和纤维素二糖水解酶)、N获得酶(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和P获得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酶C∶P比和酶N∶P比。矢量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土壤解冻期休牧缓解了微生物C和N限制。Mantel检验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渗水速率和可利用氮含量可能是春季不同时期休牧处理影响微生物C和N限制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冷季牧场精准休牧期的确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休牧 高寒草甸 土壤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代谢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草甸草原不同功能群植物微量元素的影响
13
作者 肖红 戎郁萍 +4 位作者 王昀 马凯 刘鹏飞 王强鹏 韩淑萍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1139,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养分输入增加会改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群落生产力。然而,目前关于氮磷养分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功能群植物微量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2018-2020年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采用... 陆地生态系统中养分输入增加会改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群落生产力。然而,目前关于氮磷养分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功能群植物微量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2018-2020年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氮添加[0 g·(m^(-2)·a)^(-1)(N_(0))、1.55 g·(m^(-2)·a)^(-1)(N_(1))、13.95 g·(m^(-2)·a)^(-1)(N_(2))]和磷添加[0 g·(m^(-2)·a)^(-1)(P0)、5.24 g·(m^(-2)·a)^(-1)(P1)]及其交互添加对不同功能群植物微量元素(Fe、Mn、Cu和Zn)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可显著降低禾本科植物Fe含量、Fe꞉Cu和Mn꞉Cu(P<0.05),N_(2)P_(0)处理下禾本科植物Fe含量、Fe꞉Cu和Mn꞉Cu较N_(0)P_(0)处理分别降低了52.46%、61.84%和47.39%;与N_(0)P_(0)相比,N_(2)P_(0)处理下豆科植物Fe含量增加了33.30%。磷添加可显著降低菊科植物Fe含量,进而降低了Fe꞉Cu和Fe꞉Zn。此外,菊科植物Mn含量、豆科植物Cu含量和Zn含量受到氮磷添加交互作用的影响。与N_(0)P_(0)相比,高氮添加处理(N2P0)显著增加了豆科植物Cu含量和Zn含量,以及菊科植物Mn含量,而与N_(2)P_(0)相比,高氮处理下添加磷(N2P1)显著降低了豆科植物Cu含量和Zn含量,以及菊科植物Mn含量。氮添加显著增加禾本科植物相对生物量,其变化量与Fe、Mn、Zn含量、Fe꞉Cu、Fe꞉Zn、Mn꞉Cu和Mn꞉Z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不同功能群植物对微量元素利用策略不同,不同功能群植物微量元素内稳态受到氮磷养分添加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磷添加 植物功能群 微量元素含量 化学计量比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中心碳代谢途径参与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董文科 张玉娟 马晖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9-1720,共12页
中心碳代谢途径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糖代谢途径,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呼吸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心碳代谢途径... 中心碳代谢途径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糖代谢途径,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呼吸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心碳代谢途径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的功能,重点阐述了中心碳代谢介导的抗逆响应机制,包括温度、水分、离子等非生物胁迫和病原菌、虫害等生物胁迫,讨论了中心碳代谢途径在植物分子生物育种和新型绿色农业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潜力。深入开展植物中心碳代谢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可以为植物抗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雪霞 郝媛媛 +5 位作者 孟哲 何生申 安春春 陈松清 楚彬 花立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63-5276,共14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等现象日益加剧,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碳储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碳储量方面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碳储量在不同时间段内逐年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无法有效... 全球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等现象日益加剧,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碳储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碳储量方面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碳储量在不同时间段内逐年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无法有效捕捉碳储量的细节变化特征,此外,影响因素维度较为单一,从而难以明确碳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基于1990—2022年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应用InVEST模型计算了逐年碳储量,并结合Sen+MK趋势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过去33年间该地区碳储量空间差异明显,平均碳储量为112.12 t,碳储总量呈轻微上升趋势,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仅占1.11%;(2)在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森林具有最强的碳储能力,而草原由于其广泛的分布,碳储总量最大;(3)地形(不包括坡向因素)、土壤、气候及土壤因子均与碳储量显著相关。尤其是气温(r=0.489)、蒸散发量(r=0.406)和人类足迹(r=0.460)对碳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显著高于降水量、粘土和细粉砂等因子,而海拔对碳储量呈负向驱动(r=-0.514)。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深入探讨了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为未来生态保护与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动态 驱动因素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民勤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菁 刘晓静 +3 位作者 李佳奇 韩颜隆 汪雪 王静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43-2853,共11页
为筛选民勤地区适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本研究以15个国内外优良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越冬性能、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等17个性状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WL343’越冬率最... 为筛选民勤地区适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本研究以15个国内外优良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越冬性能、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等17个性状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WL343’越冬率最高,为94%;‘龙牧806’根颈芽数量最多,‘甘农5号’根颈芽长度最长;‘龙牧80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WL343’总产量最高,为17792.98 kg·hm^(-2);‘LW6010’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分枝数、叶茎比与干草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颈芽数量与越冬率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隶属函数综合效益值排序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值分类结果一致,综合指标最优的一类紫花苜蓿品种分别是‘WL343’‘WL298’‘LW6010’‘巨能551’,建议在民勤及河西走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民勤地区 适应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钾处理苜蓿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航 刘艳君 +1 位作者 刘耀猛 胡桂馨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67-2473,共7页
为了揭示施钾苜蓿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生命参数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设置4个施钾处理[K_(0)(0 mg·kg^(-1))、K_(1)(30 mg·kg^(-1))、K_(2)(60 mg·kg^(-1))和K_(3)(90 m... 为了揭示施钾苜蓿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生命参数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设置4个施钾处理[K_(0)(0 mg·kg^(-1))、K_(1)(30 mg·kg^(-1))、K_(2)(60 mg·kg^(-1))和K_(3)(90 mg·kg^(-1))],并设1个完全不施肥为对照(CK),在苜蓿6叶期,用倒3叶饲喂豌豆蚜,记录其生长发育、繁殖情况,并测定苜蓿倒3叶中的营养成分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K_(2)和CK处理下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K_(2)处理下若虫的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降低(P<0.05)。K_(2)处理下苜蓿叶中可溶性糖、总酚含量和碳氮比最高,K_(3)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P<0.05)。豌豆蚜的存活率、单雌日均产蚜率和内禀增长率与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显著负相关;单雌日均产蚜率和内禀增长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周限增长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钾提高了苜蓿叶片中的碳氮比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而抑制了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钾肥 豌豆蚜 生命参数 抗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性能与发酵品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恕平 齐帅 +3 位作者 陈彦龙 张蓓 曹文侠 焦婷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99-3107,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河西灌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以5个青贮玉米品种和1个籽实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估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为筛选出适宜河西灌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以5个青贮玉米品种和1个籽实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估各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绿叶数、穗重、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间均差异显著(P<0.05);品种‘五谷丰贮1号’的鲜草产量最高,为111.38 t·hm^(-2),较籽粒型‘隆丰211’提高了38.06%;‘TW268’植株的持绿性最好,绿叶数达到了13.33片。在营养品质方面,青贮前‘五谷丰贮1号’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最高,分别为7.43%和3.31%;青贮后,‘TW268’的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最高,且相较于青贮前含量提高了2.5%;同时,青贮后的‘五谷丰贮1号’的乳酸(Lactic acid,LA)和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4.65%和2.0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评价表明,‘五谷丰贮1号’和‘TW268’综合表现均优于其他品种,适宜作为青贮品种在河西走廊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营养品质 发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2个青贮玉米品种而言,‘京九青贮16’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叶片数(12.8)、果穗质量(395.56 g)、鲜草产量(46.32 t·hm^(-2))以及CP含量(8.93%)和EE含量(7.43%)均显著高于‘京科青贮932’。(2)从种植密度看,61994株·hm^(-2)密度下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48.36 t·hm^(-2))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但此密度下大豆的鲜草产量最低(6.53 t·hm^(-2))。(3)从青贮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京九青贮16’以5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与大豆进行9‖6模式间作时,间作系统的总鲜草产量达到52.25 t·hm^(-2),青贮玉米和大豆的CP含量分别为7.01%和18.11%,RFV分别为90.34和100.75,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均较好,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实现一年两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大豆 间作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对三江源区燕麦生产性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小娟 杨航 +3 位作者 宋建超 杨安 马凯凯 鱼小军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4,共11页
探究三江源区燕麦人工草地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可为该区域燕麦栽培提供研究资料。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通过建植青海444燕麦人工草地并进行单施化肥(CK)、化肥减施10%+10%有机肥(T1)、化肥减施20%+20%有机肥(T2)、化肥减施30%+30%有机肥(... 探究三江源区燕麦人工草地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可为该区域燕麦栽培提供研究资料。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通过建植青海444燕麦人工草地并进行单施化肥(CK)、化肥减施10%+10%有机肥(T1)、化肥减施20%+20%有机肥(T2)、化肥减施30%+30%有机肥(T3)、化肥减施40%+40%有机肥(T4)、化肥减施50%+50%有机肥(T5)、单施有机肥(T6)等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燕麦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T1处理可以增加燕麦株高、叶面积,提高燕麦草产量,且T1、T2、T3处理与常规施肥下的草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燕麦可溶性糖含量,T6处理较CK显著增加62.53%,并且T6处理下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CK显著降低7.96%和10.23%;T6处理下0~1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增加26.51%,15~30 cm土层较CK显著增加24.99%;T1、T2、T3处理提高了0~15 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2.78%、5.36%和5.09%。综上所述,T1、T2、T3处理与单施化肥(CK)综合评价结果较接近,不但可以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提高饲草品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燕麦种植适宜的减施化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施 燕麦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