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声音与情感——爱伦·坡诗歌创作理念探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吕芳
-
机构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2Z期49-50,共2页
-
文摘
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感,像一首歌。在诗歌的创作理念上,爱伦·坡强调在诗歌中运用声音和情感。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传达诗歌的信息,这比激情式或认知式的创作更有意义。而他对几类情感声音的偏爱,体现了个人风格,也符合自己的创作理念。
-
关键词
爱伦·坡
诗歌
声音
情感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论民族文学的世界主义之路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罗志祥
盛春来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04,共6页
-
文摘
世界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世界主义的发展也延伸到文化和文学领域。因此,可以从文学层面探讨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摈弃人类的差异,提炼出所有人的共同点。世界文学是世界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解读和延伸,它从不同的文化中找出人类共同的人性本质。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民族文学的世界之路,一是通过翻译,将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变得可通约性,二是要超越民族主义的偏见,书写人类共同的主题。同时也要注意,在面对情感和精神共舞的世界文学时,要采取审视的态度,世界文学的背后,也可能出现文化的单一性。
-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民族文学
世界之路
-
Keywords
the way
Cosmopolitanism
National Literature
-
分类号
I106.9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羞耻观比较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罗志祥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6,共7页
-
基金
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国学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MG2020012)。
-
文摘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相差100多年。作为东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具有羞耻心的社会政治意义,都强调了羞耻观发展的重要性,羞耻观是德性伦理学的主要德目。亚里士多德认为,阶级和财富是获得羞耻心的先决条件,而孔子则认为,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如何,羞耻心都可以得到发展。他们立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德性或品质的不同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人成年后会固定下来,而孔子则认为就算成年人也有能力培养一种羞耻心。双方德性的差异实际上是在于建立的基础不同,即理性神学与人本主义的差异。当然,无论是耻感还是罪感,他们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是劝人为善,建构有道德的社会,所以,通过提升道德观念,树立羞耻心,对于中国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德性和推扩真善美,具有重大的意义。
-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孔子
羞耻观
比较
-
分类号
B502.2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一千种政治主体……”
- 4
-
-
作者
肯尼斯·苏林
何卫华(译)
谢海燕(译)
-
机构
杜克大学文学系
清华大学外语系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62,共9页
-
文摘
本文假定德勒兹和瓜塔里意义上的国家装置也可以进行主体召唤,并对这一假定所产生的重要理论后果进行了考察。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理论体系中,国家和非国家构型共存于永久的相互作用的场域,国家作为"思想"的产物,其出现的目的就是要对后者进行捕捉和禁锢。然而,事实上,在任何的、包括资本主义体制之中,权力流或解辖域化力量永远不可能被完全管制,同样,系统的协同也不可能得到维持。协同的系统性缺失使得"不规则"更容易得到容纳,从而也为新的建立在独特性力量之上的政治主体提供基础。这一推论将会影响到现实政治,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国家改革或革命而言,能够并应该形成一种可替代性的、非以国家为中心目标的政治筹划。最后,本文的结论是只有"非克分子的"和"非树状"的政治知识才能真正带领我们超越资本主义。
-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德勒兹和瓜塔里
政治主体
独特性
资本主义
-
分类号
D09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