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脊椎骨转移^(18)F-FDG PET/CT与MRI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婕 董爱生 +1 位作者 左长京 孔令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18 F-FDG PET/CT与MRI在肺癌脊椎骨转移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28例肺癌PET/CT疑脊椎转移患者行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脊椎转移的显示征象。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目的:比较分析18 F-FDG PET/CT与MRI在肺癌脊椎骨转移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28例肺癌PET/CT疑脊椎转移患者行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脊椎转移的显示征象。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经病理或随访确诊脊椎骨转移22例。以受累椎体病灶个数为统计单位,脊椎范围内共700个椎体,153个为真阳性,574个为真阴性。PET/CT诊断正确143个病灶,假阴性10个,假阳性24个,其敏感性93.4%,特异性95.6%。MRI诊断正确145个病灶,假阴性8个,无假阳性,其敏感性94.7%,特异性100%。结论:在显示脊椎骨转移方面,MRI较PET/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脊柱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在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郑雪萍 马明平 +1 位作者 黄劲柏 俞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9例拟接受TKI的晚期NSCLC患者,于靶向治疗前、治疗...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9例拟接受TKI的晚期NSCLC患者,于靶向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治疗4周后进行3次CT及MRI扫描,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长径、平均ADC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间点肿瘤平均ADC值与肿瘤最大径及最大径变化率的相关性;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各个时间点ADC值组内及组间差异。用Bland-Altman分析法分析操作的可重复性。结果治疗1周后ADC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6.329,P<0.05),而治疗1周后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ADC值明显升高(t=-4.878,P<0.05),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4,P<0.05)。靶向治疗前肿瘤ADC值与治疗4周后的最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2=-0.474,P<0.05)。有效组内靶向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有效组与无效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操作者间可重复性好。结论靶向治疗1周后的ADC值能较肿瘤最大径更敏感地反映肿瘤治疗后的改变,并且治疗前的ADC值在预测靶向治疗4周后的最大径变化趋势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蛋白激酶抑制剂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勇 胡新杰 任伯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骼改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如好发骨骼影像学改变,特殊的病理学特征,性别差异),旨在提高对本病影像的诊断。方法对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改变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骼改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如好发骨骼影像学改变,特殊的病理学特征,性别差异),旨在提高对本病影像的诊断。方法对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改变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广泛性骨质疏松改变,多部位受累及多种影像表现共存。其中骨质疏松8例,骨质破坏吸收6例,骨质软化2例,纤维囊性骨炎3例,软组织钙化1例,病理性骨折2例。结论中年女性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机率高;骨质疏松多为发病早期的表现,骨膜下吸收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展期所特有,棕色瘤的出现标志着该病变已进入中晚期;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其特有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该病,并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从而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明确病变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庆 熊浩 +1 位作者 彭婕 李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探讨其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102例确诊COVID-19及64例临床诊断COVID-19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征象的差异。结果确诊COVID-19及临床诊断COVID-19组...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探讨其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102例确诊COVID-19及64例临床诊断COVID-19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征象的差异。结果确诊COVID-19及临床诊断COVID-19组间病灶分布特征、病灶部位、数目、密度及胸腔积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多见双肺病灶、周边胸膜下病灶、多发病灶、磨玻璃密度,多无胸腔积液。两组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及肿大淋巴结、病灶体积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有一定的特征,确诊患者较临床诊断患者多见双肺病灶、多发、周边胸膜下、磨玻璃病灶、无胸腔积液等征象,有助于确诊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t-Bolus技术在测算头颈部CTA检查中对比剂用量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元山 黄劲柏 +3 位作者 王玉娇 刘鹏 张瑶 刘迎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以达到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检查质量的目的。方法对6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根据Test-Bolus技术获取的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 目的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以达到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检查质量的目的。方法对6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根据Test-Bolus技术获取的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估算出颈总动脉内最大目标CT值达到500HU时所需对比剂剂量;B组35例,采用固定对比剂剂量50ml。对比分析两组资料对比剂用量及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内强化程度、Willis环视觉评价、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同侧注射残留干扰)。结果 1)A组患者使用对比剂剂量平均为(37.5±5.5)ml,比B组患者降低25%;2)两组患者动脉内CT值在主动脉弓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均无显著性差异;3)Willis环视觉评分无明显差异;4)锁骨下同侧注射残留干扰、颈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A组高于B组。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利用Test-Bolus技术估算对比剂用量,可合理地降低对比剂用量,保证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刘迎军 杨德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3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56例,均于入院3 d内完成X线片及螺旋CT检查。结果①螺旋CT与X线片相比,对各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56例,均于入院3 d内完成X线片及螺旋CT检查。结果①螺旋CT与X线片相比,对各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显示关节面侵蚀130例,关节面下骨质囊变102例,骨质增生硬化105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34例,其比例均明显高于X线片(P<0.05)。结论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螺旋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激激活机体认知与心理神经网络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群 许本柯 +1 位作者 何云 陈运才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90-193,共4页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呈两极化的持续高涨或低落,伴有行为和思维改变的精神障碍[1]。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心境障碍的易感性。年龄是心境障碍高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在生命早期,机体认知和心理快速发展,情感相对不稳定,同时机体心境...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呈两极化的持续高涨或低落,伴有行为和思维改变的精神障碍[1]。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心境障碍的易感性。年龄是心境障碍高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在生命早期,机体认知和心理快速发展,情感相对不稳定,同时机体心境障碍易感性增高。当幼年机体长期成长在充满伤害性应激的生活环境中,如谩骂、歧视和虐待等,待其成年后常表现出认知与心境障碍。相关神经网络通路在心境障碍成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早期应激 认知 机体 通路 心理 心境障碍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