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观扩散系数在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郑雪萍 马明平 +1 位作者 黄劲柏 俞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9例拟接受TKI的晚期NSCLC患者,于靶向治疗前、治疗...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9例拟接受TKI的晚期NSCLC患者,于靶向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治疗4周后进行3次CT及MRI扫描,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长径、平均ADC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间点肿瘤平均ADC值与肿瘤最大径及最大径变化率的相关性;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各个时间点ADC值组内及组间差异。用Bland-Altman分析法分析操作的可重复性。结果治疗1周后ADC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6.329,P<0.05),而治疗1周后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ADC值明显升高(t=-4.878,P<0.05),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4,P<0.05)。靶向治疗前肿瘤ADC值与治疗4周后的最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2=-0.474,P<0.05)。有效组内靶向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有效组与无效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操作者间可重复性好。结论靶向治疗1周后的ADC值能较肿瘤最大径更敏感地反映肿瘤治疗后的改变,并且治疗前的ADC值在预测靶向治疗4周后的最大径变化趋势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蛋白激酶抑制剂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法建立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高峰 彭婕 +7 位作者 彭烨 潘桂霞 冯菲 崔斌 周围 程超 孔令山 左长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尝试用双针共轴穿刺法进一步提高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成瘤率。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对照组采用单针瘤块植入法,以大体标本... 目的尝试用双针共轴穿刺法进一步提高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成瘤率。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对照组采用单针瘤块植入法,以大体标本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兔肺内孤立VX2肿瘤成瘤率为80%,胸膜种植率为20%,平均生存时间为(67.0±7.0)d,对照组兔肺孤立肿瘤结节成瘤率为40%,胸膜种植率为53.3%,平均生存时间(53.3±1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较单针穿刺法明显降低了胸膜种植转移瘤,提高了肺孤立VX2肿瘤成瘤率,且实验兔生存期更长,更适于制作肺癌影像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VX2肿瘤 共轴穿刺法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远梅 陈昌毅 +3 位作者 汪卫兵 黄劲柏 熊浩 雷红卫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6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视觉定量评估及人工智能对进展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波 李欢 +3 位作者 姬广海 王朋 徐聃 彭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研究CT视觉定量评估和人工智能(AI)对进展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86例COVID-19患者进展期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发展为重型-危重型31例,普通型55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特征CT参数差... 目的研究CT视觉定量评估和人工智能(AI)对进展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86例COVID-19患者进展期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发展为重型-危重型31例,普通型55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特征CT参数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肺段累及数量和CT评分两种视觉定量评估方法评估和预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能力。同时应用人工智能软件判断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计算AI预判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重型-危重型组CT评分中位数和肺段累及数量中位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01),两组患者磨玻璃影(GGO)、实变、胸膜下线、"铺路石"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T评分用于预判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截断值为8.5时,敏感性为71.0%,特异性为90.9%。肺段累及数量用于预判重症-危重型COVID-19的AUC为0.883,截断值为10.5时,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81.8%。AI预判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92.7%。结论CT视觉定量评估和人工智能可用于评估和预测进展期COVID-19严重程度,为临床普通型患者重症化提供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程度 X射线计算 定量评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波 李欢 +2 位作者 徐聃 周杰 徐海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2-266,共5页
胶质瘤微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准确了解肿瘤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在无创、无辐射的情况下反映微循环灌注情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 胶质瘤微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准确了解肿瘤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在无创、无辐射的情况下反映微循环灌注情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技术是在扩散成像基础上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不仅能反应组织扩散的信息,还可在无对比剂注入的情况下同时反映微血管灌注信息,在胶质瘤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IVIM的基本原理、IVIM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影响IVIM参数的因素等方面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MRI病灶体积与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海燕 杨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05-408,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MRI病灶体积与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MRI扫描并测定病灶体积,进而分为病灶体积≥8.5cm^3的脑梗死患者以及病灶体积<8.5cm^3的...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MRI病灶体积与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MRI扫描并测定病灶体积,进而分为病灶体积≥8.5cm^3的脑梗死患者以及病灶体积<8.5cm^3的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中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指标的含量。结果:病灶体积≥8.5cm^3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GDF15、BDNF、PON1、HO-1的含量显著低于病灶体积<8.5cm3的脑梗死患者,GFAP、NSE、Hcy、8-OHdG、ox-LDL、HSP70、sFas、sFasL、sTRAIL、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病灶体积<8.5m3的脑梗死患者。结论:脑梗死患者MRI病灶体积增大与神经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程度的加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损害 氧化应激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的可行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长华 刘飞 +1 位作者 李志浩 杨克勤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手术前直肠癌患者的ADC值。结果:两组ADC值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降期组放化疗后第7天ADC值较放化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P=0.000)。两组患者的ADC值在同一时间监测点的差异近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化疗后第7天直肠癌患者平均ADC值的变化幅度作为判定是否降期的标准,以ADC值增高幅度≥18.6%为标准时,判定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的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结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用于评估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是否敏感及放化疗后降期与否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放化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庆 熊浩 +1 位作者 彭婕 李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探讨其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102例确诊COVID-19及64例临床诊断COVID-19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征象的差异。结果确诊COVID-19及临床诊断COVID-19组...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探讨其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102例确诊COVID-19及64例临床诊断COVID-19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征象的差异。结果确诊COVID-19及临床诊断COVID-19组间病灶分布特征、病灶部位、数目、密度及胸腔积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多见双肺病灶、周边胸膜下病灶、多发病灶、磨玻璃密度,多无胸腔积液。两组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及肿大淋巴结、病灶体积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胸部高分辨率CT有一定的特征,确诊患者较临床诊断患者多见双肺病灶、多发、周边胸膜下、磨玻璃病灶、无胸腔积液等征象,有助于确诊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劲柏 徐海波 +3 位作者 孔祥泉 雷红卫 冉小军 胡新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方法: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行DWI扫描。分析DWI图像,测量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结果: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和灶周水肿均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方法: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行DWI扫描。分析DWI图像,测量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结果: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和灶周水肿均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脑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78±0.98)×10-4mm2/s、(15.41±1.87)×10-4mm2/s和(8.48±0.92)×10-4mm2/s,eADC值分别为0.23±0.02、0.20±0.04和0.43±0.04。结论:磁共振DWI和ADC、eADC值测量可为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霉菌性鼻窦炎误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昌毅 蔡新宇 +6 位作者 王远梅 李永才 冉小军 雷红卫 程涛 杨中军 郑卫华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9期899-901,共3页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癌2例。其中仅1例CT显示病变中有钙化灶,10例未见明显钙化。结论:钙化是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征象,没有钙化的霉菌性鼻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鼻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ernethy畸形并左肾自发性破裂一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满华 胡新杰 冉小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2-673,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腹涨、尿黄1月余于2014年12月1日入院。既往史:乙肝10余年,未行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9.66×104IU/mL。血氨115.2μmol/L,ALT...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腹涨、尿黄1月余于2014年12月1日入院。既往史:乙肝10余年,未行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9.66×104IU/mL。血氨115.2μmol/L,ALT 23U/L,AST 55U/L,ALP 167U/L,LDH 273U/L,Cr 37.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8.00%,尿葡萄糖(++),酮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RNETHY畸形 门腔静脉分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RADS添加辅助MRI征象鉴别不典型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庆 李云 +1 位作者 熊浩 彭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1-158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添加MRI辅助征象对不典型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明确Gd-EOB-DTPA增强MRI鉴别LR-M患者中HCC和ICC的可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6月-2... 目的:探讨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添加MRI辅助征象对不典型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明确Gd-EOB-DTPA增强MRI鉴别LR-M患者中HCC和ICC的可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6月-2022年8月在本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LR-M类肝脏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不典型HCC 42例,ICC 56例。基于2018版LI-RADS中主要MRI征象和添加辅助MRI征象对不典型HCC与ICC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HC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LI-RADS中诊断HCC的主要MRI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A)并分析其诊断效能,在模型A的基础上添加辅助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B)并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A和模型B的AUC的差异。结果:不典型HCC与ICC血清甲胎蛋白(AFP)和CA-19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强化包膜(P=0.001)、病灶内出血(P=0.040)、脂质沉积(P=0.036)、马赛克征(P=0.002)、圆形或类圆形(P=0.034)、瘤内分隔(P=0.003)和小范围中央肝胆期(HBP)高信号(P<0.001)在HCC组中更常见;而HBP靶征(P=0.024)、瘤周胆管扩张(P=0.013)、EOB云征(P<0.001)和大范围中央HBP高信号(P<0.001)在ICC组中更常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水平升高、包膜强化、瘤内分隔和小范围HBP中央高信号是HCC的高危因素。模型A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8.6%;模型B的AUC为0.900,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87.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模型B的AUC高于模型A(P=0.009)。结论:包膜强化是诊断HCC的可靠征象,基于LI-RADS添加辅助征象能够提高对不典型HCC与ICC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诊断效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左肝管相通肝内胆管囊腺癌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波 黄劲柏 熊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50-1551,共2页
患者女,51岁,"右上腹隐痛1月余"入院,起病以来,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无明显消瘦,无黄疸,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患者因腹部不适加重于2015年3月10日在我院行上腹部CT检查,检查所见:肝左叶区囊性为主占位性病变,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建... 患者女,51岁,"右上腹隐痛1月余"入院,起病以来,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无明显消瘦,无黄疸,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患者因腹部不适加重于2015年3月10日在我院行上腹部CT检查,检查所见:肝左叶区囊性为主占位性病变,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建议MR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囊腺癌 肝左叶 肝管 肝内胆管扩张 甲胎蛋白 肝硬化病史 肝内胆管囊腺瘤 上腹部 囊壁 肝脏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长华 刘飞 +2 位作者 余晓洁 左敏 杨克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 1WI呈等、... 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 1WI呈等、低信号,T 2WI呈等、高信号,病变边界模糊,灶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轻,部分病灶局部可见负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大部分病变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串珠样及匐行管状明显强化;DWI大部分病灶扩散未见明显受限,呈等、低信号;MRS示病灶NAA峰呈不同程度降低,Cho/NAA增高。5例复查患者中4例可见病灶的位置及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表现较有特异性,DWI、MRS及复查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MRI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意义重大,更为进一步在体了解病变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可视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劲柏 任伯绪 +2 位作者 雷红卫 胡新杰 王远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552-3554,共3页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对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病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对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病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两组间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血吸虫病灶的CBF、CBV和PS值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的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旁滑膜肉瘤并全脊柱转移一例
16
作者 黄必润 张秀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79-1179,共1页
关键词 旁滑膜肉瘤 脊柱转移 腰椎 腰部活动 直腿抬高试验 持续性胀痛 病例资料 四肢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60
17
作者 姬广海 黄满华 +6 位作者 张庆 汪卫兵 王朋 秦小涛 刘飞 熊浩 彭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72 h。结果 29例于发病3天内接受CT检查,21例(21/29,72.41%)胸部见磨玻璃...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72 h。结果 29例于发病3天内接受CT检查,21例(21/29,72.41%)胸部见磨玻璃密度影,8例(8/29,27.59%)见磨玻璃密度影伴局部实变,其中2例(25.00%,2/8)为单发结节;26例(26/29,89.66%)病灶呈不规则形或扇形,3例呈类圆形(3/29,10.34%)。16例于发病3天以上接受CT检查,病灶进展。首次复查CT病变均有变化,其中14例(14/45,31.11%)呈单纯磨玻璃密度影,27例(27/45,60.00%)以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且有肺实变,4例(4/45,8.89%)以肺实变为主。38例于发病7~10天接受第2次复查,25例(25/38,65.79%)病变范围缩小,4例病灶范围增大(4/38,10.53%),1例(1/38,2.63%)病灶范围同前;8例(8/38,21.05%)原有病灶密度减低但出现新发病灶。其余7例因病变进展而未能接受复查。结论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可作为评价COVID-19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病毒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贺芸芸 戚喜勋 +3 位作者 张苏雅 任思勰 石大发 关丽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3-239,共7页
目的 :通过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及对照组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TN患者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结构的差别。方法:45例经临床诊断为TN的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对象采用GE... 目的 :通过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及对照组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TN患者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结构的差别。方法:45例经临床诊断为TN的患者和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对象采用GE 3.0T MR扫描,采用3D-TOF-SPGR及3D-FIESTA序列,分别以两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为中心进行轴位扫描。通过reformat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及冠状位、轴位、矢状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横截面积,三叉神经与脑桥夹角,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及血管压迫部位距三叉神经根部的距离,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两组序列上双侧三叉神经各形态学测量值的差异比做ROC曲线,评价两组序列各形态学测值对TN的诊断效能。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及冠状位、轴位、矢状位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而患侧三叉神经与脑桥夹角、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及冠状位、轴位、矢状位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横截面积均大于患者健侧(P<0.05),而三叉神经与脑桥夹角及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比较无差异(P>0.05)。在两组序列各形态学测值的差异比中,SPGR序列上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的差异比对TN诊断的准确度最高。TN患者患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部位距根部约为(2.124±1.478)mm,84.4%的患者患侧血管压迫神经都发生在三叉神经脑池段近段。结论:三叉神经MR形态学测量能够更加直观的显示三叉神经形态学改变,增加了临床TN诊断的客观性,为TN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预测肺癌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紫君 黄劲柏 +1 位作者 邱大胜 范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探究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PET-CT资料及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在PET-CT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各区最浓聚的部位勾画感兴趣区,得出SUVmax.以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 目的:探究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PET-CT资料及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在PET-CT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各区最浓聚的部位勾画感兴趣区,得出SUVmax.以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Wilcoxon rank-sum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淋巴结SUVmax、淋巴结与原发灶SUVmax的比值(SUVratio)及临床特征的差异。用ROC曲线对PET/CT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织类型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转移淋巴结的SUVmax较非转移淋巴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的SUVratio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取淋巴结SUVmax的最佳阈值,假阴性患者中的肺癌原发灶SUVmax偏低,假阳性患者比假阴性患者中的吸烟率高,但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SUVmax可以为临床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定量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判断淋巴结的转移可能从--定程度上减少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结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大发 周静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7-1098,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不适,胸闷,胸部束带感,无其他不适.患者有长期饮酒、吸烟史,3年前因肝硬化继发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生化检查:红细胞计数(RBC)3.18×1012/L(4.30-5.80).
关键词 造血组织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纵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