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茶树液相功能芯片的白化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梅飘 刘丁丁 +6 位作者 叶圆圆 张晨禹 丁诗琦 李亚奇 王培鑫 梅菊芬 马春雷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58-2370,共13页
本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茶树高密度液相功能芯片对我国主要白化茶树资源进行了基因型检测,根据遗传相似度结果保留了61份核心样本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进化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这些白化茶树资源主要可分为3个类群,不同类群的分... 本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茶树高密度液相功能芯片对我国主要白化茶树资源进行了基因型检测,根据遗传相似度结果保留了61份核心样本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进化树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这些白化茶树资源主要可分为3个类群,不同类群的分布与样本地理来源和育种背景密切相关。进一步的PCA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白化茶树资源主要来自浙江省,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我国保存的丰富种质资源相比,整体上并不高,表明白化茶树在育种改良方面还具有较大潜力。随后研究组对30份典型白化茶树资源品质成分进行鉴定发现,30份白化茶树资源的咖啡碱含量介于2.26%~4.17%,平均值为3.51%;氨基酸总含量分布在1.85%~7.54%之间,平均为4.33%;儿茶素总量分布范围为8.63%~16.68%,平均值为13.28%。相比于普通绿色品种,大部分白化茶树资源具有高氨基酸、低生物碱、低儿茶素的特征,是制作高品质绿茶的良好原料。综上,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我国主要白化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并验证了茶树液相功能芯片在资源和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为白化茶树资源的创新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茶树 液相芯片 基因分型 遗传多样性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娜娜 冯玥 +4 位作者 丁长庆 王璐 郝心愿 杨亚军 王新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13,22,共14页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4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扩充与利用、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茶树品种的登记与授权情况。2024年,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4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扩充与利用、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茶树品种的登记与授权情况。2024年,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手段,挖掘获得了调控茶树品质、抗逆、生长发育等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位点和遗传作用规律;大量茶树资源基因组重测序的完成,为解析茶树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特性、品质与抗性形成的驯化机理提供了可能;茶树体细胞胚再生技术体系的成功建立,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55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5个茶树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新品种推广和茶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育种 基因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趋势 被引量:4
3
作者 文帅 曾鸿哲 +7 位作者 方雯雯 彭丽媛 万丽玮 白其娴 杨小妹 刘林美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4-22,共9页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为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光敏色素互作因子CsPIF3a的克隆及其与光温逆境的响应
4
作者 班秋艳 赵鑫月 +7 位作者 迟文静 黎俊生 王琼 夏瑶 梁丽云 贺巍 李叶云 赵广山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5,共10页
【目的】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是光敏色素介导光温信号中的核心成员。研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PIF3的功能,为利用光信号途径避免或缓解逆境对茶树造成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同源克... 【目的】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是光敏色素介导光温信号中的核心成员。研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PIF3的功能,为利用光信号途径避免或缓解逆境对茶树造成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方法从茶树中克隆CsPIF3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光温处理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烟草瞬时表达和酵母双杂技术观察其蛋白定位和转录活性。【结果】CsPIF3a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163 bp,编码72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相对质量为76.97 kD,理论等电点为5.70,具有亲水性;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CsPIF3a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am.)关系最近;CsPIF3a蛋白含有1个bHLH结构域、1个APB结构域和1个APA结构域;二级结构中含α-螺旋18.17%、β-折叠结构6.80%、β-转角1.53%、无规则卷曲73.51%,此外,还含无序化区域46.87%;CsPIF3a蛋白被定位于细胞核中,并具有转录活性。RT-qPCR分析表明,CsPIF3a在老叶和茎中表达水平较高,响应温度胁迫表达,且表达量与光照强度相关。【结论】CsPIF3a位于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活性。CsPIF3a响应温度胁迫,表达量与光照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IF3a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亚细胞定位 转录活性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李旭峰 邓杰 +8 位作者 赵国锐 陈志鹏 姜玉婷 刘嵘 张冉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朱俊彦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0期74-85,共12页
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具有健康功效和典型的“三黄”特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黄大茶茶树品种评价体系,限制了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高效利用。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 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具有健康功效和典型的“三黄”特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黄大茶茶树品种评价体系,限制了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高效利用。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和小组讨论,明确并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农艺性状、抗逆性和市场价格)和2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黄大茶适制性茶树品种(品系)综合评价体系。此外,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权重范围为0.107~0.434,以感官品质权重最高;权重最高的二级指标为滋味得分。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21个茶树品种(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柿大茶黄种、金鸡种和雨前大芽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是适制黄大茶的优质茶树品种(品系)。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适制黄大茶的茶树品种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制性强的品种(品系),可为黄大茶茶树品种定向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品种适制性 德尔菲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花干燥工艺优化与窨制红茶品质初探
6
作者 崔惠荔 陈昌昊 +4 位作者 刘朱 孙伟华 严莉 费月 石琳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茶树花香气独特,具有开发成新型茶制品的潜力。然而市场对茶树花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茶树花的开发利用目前仍不够充分。研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干燥工艺(真空冷冻干燥、低温慢烘、高温快烘)制备的茶树干花的香气和滋味品质特性,并探究了茶... 茶树花香气独特,具有开发成新型茶制品的潜力。然而市场对茶树花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茶树花的开发利用目前仍不够充分。研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干燥工艺(真空冷冻干燥、低温慢烘、高温快烘)制备的茶树干花的香气和滋味品质特性,并探究了茶树花窨制对红茶的品质提升作用,为茶树花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低温慢烘优于另外两种干燥工艺,该工艺不仅有效保留茶树花的外观形态和香气特征,还显著增强干花产品的滋味与香气的协调性。由于茶树花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研究将其用于庐州红茶的窨制,结果表明茶树花窨制可显著提高庐州红茶中苯乙酮、苯甲醇等多种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从而有效提升其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干燥工艺 窨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凤凰’茶树品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7
作者 罗洁林 任露露 +3 位作者 孙智洋 王静娴 王旭 王春玲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34-42,共9页
【目的】‘金凤凰’是源于武夷山市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异茶树品系。探索建立‘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体系,为实现其优良品质稳定遗传及规模化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凤凰’成熟茶籽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 【目的】‘金凤凰’是源于武夷山市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异茶树品系。探索建立‘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体系,为实现其优良品质稳定遗传及规模化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金凤凰’成熟茶籽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赤霉素(GA3)等]之间的组合及其浓度差异对种胚诱导、定芽萌发、不定芽增殖和生根诱导的影响,从而建立‘金凤凰’茶树快繁体系。【结果】所使用的处理组合中,(1)‘金凤凰’最佳的种胚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20 mg·L^(-1)NAA,萌发率为77.50%,无菌苗生长速度快,叶片舒展,茎干粗壮;(2)定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1.0 mg·L^(-1)6-BA+0.10 mg·L^(-1)IBA+2.0 mg·L^(-1)GA3,定芽萌发率为82.22%;(3)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0 mg·L^(-1)IBA,平均芽数最高为8.41个;(4)再生芽于100 mg·L^(-1)IBA无菌溶液中浸泡5 min,接种至1/2MS+2.0 mg·L^(-1)IBA,生根率达到65.55%,为最佳生根培养基。采用ISSR技术对再生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在连续2代离体再生植株中未发现明显遗传变异。【结论】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适合‘金凤凰’茶树品系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不同阶段。NAA有助于种胚萌发,GA3有助于定芽萌发,IBA适合用于生根诱导。该研究建立了‘金凤凰’茶树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金凤凰’茶苗规模化生产及品种快速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凤凰 茶树 组织培养 快繁技术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郝振霞 张颖彬 +3 位作者 马桂岑 柴云峰 张相春 陈红平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7-23,共7页
文章综述了2024年内关于茶叶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前处理材料与方法的创新、分析检测方法的进展,并特别关注了新型前处理材料、快速检测与无损检测技术及算法模型在茶叶检测中的应用。茶叶有机污染物检测... 文章综述了2024年内关于茶叶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前处理材料与方法的创新、分析检测方法的进展,并特别关注了新型前处理材料、快速检测与无损检测技术及算法模型在茶叶检测中的应用。茶叶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对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检测技术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跟踪生长ROI的茶垄道路导航线提取
9
作者 吴正敏 赖筱杰 +3 位作者 汪义勇 高童 刘宇 丁海峰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7-134,共8页
针对现有跨垄式采茶机导航中心线提取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跟踪生长ROI茶垄间导航线提取算法。首先采用固定ROI(region of interest)方法,选取图像左下方区域为第一块ROI,在ROI内进行超绿指数灰度化,最大类方差法分... 针对现有跨垄式采茶机导航中心线提取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跟踪生长ROI茶垄间导航线提取算法。首先采用固定ROI(region of interest)方法,选取图像左下方区域为第一块ROI,在ROI内进行超绿指数灰度化,最大类方差法分割茶垄道路与背景,通过形态学操作对图像进行增强与降噪,使用最大连通域检测操作提取ROI内的坐标信息与特征点,根据ROI提取的坐标信息动态生成ROI,直到整个图像中所有茶垄道路信息提取完成,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获取跨垄式采茶机底盘在垄间行驶的导航线。该方法经过连续帧测试,处理一帧1920×1080像素图像的平均时间为18 ms,该研究算法与人工提取导航线的航向角平均误差为0.405°,标准差为0.463°,可在一定杂草、落叶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导航角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导航 采茶机 跟踪生长R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个柿大茶品系加工太平猴魁的适制性评价
10
作者 杨群 代修娣 +3 位作者 张熙敏 朱小元 胡绍德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54个柿大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艺性状(物候期、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太平猴魁后,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供试柿大茶品系的太平猴魁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柿... 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54个柿大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艺性状(物候期、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太平猴魁后,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供试柿大茶品系的太平猴魁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柿大茶品系加工的太平猴魁,其儿茶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43.00%),其次是没食子酸(25.53%)、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4.99%)和茶氨酸含量(24.9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68.53%,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23.37%,主要指向茶多酚、酚氨比、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基于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柿大茶品系。根据54个柿大茶品系农艺性状观测结果,筛选出了3个同时具有较早生、发芽密度较高、百芽质量较高特征的品系:SDC29、SDC32和SDC40,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筛选出3个综合评价值与感官审评各项得分均较高的品系:SDC8、SDC29和SDC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猴魁 柿大茶品系 适制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丽纯 肖力争 +3 位作者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60,共15页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安化黑茶 可视化 基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10 位作者 陈宏宇 许皓 应佳淇 江游仓 薛亚杰 赵亮亮 朱光美 郑雪雪 王志霞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理论 加工技术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健康效应研究进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丹 王姗姗 +3 位作者 张洁茹 郑芹芹 张相春 陈红平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92,共14页
茶多酚是茶叶里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历史缺乏系统性总结。系统梳理了茶多酚的发现、命名及功能应用的事件,并简要论述其在免疫调控、抗炎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健康功效以及发挥活性的多酚羟基结构基... 茶多酚是茶叶里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历史缺乏系统性总结。系统梳理了茶多酚的发现、命名及功能应用的事件,并简要论述其在免疫调控、抗炎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健康功效以及发挥活性的多酚羟基结构基础,为茶多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此外,对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解决茶多酚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难题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具有高稳定性、安全性和多功能的特点,有望推动茶多酚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茶单宁 抗氧化 茶多酚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鸿哲 文帅 +8 位作者 方雯雯 万丽玮 彭丽媛 杨小妹 白其娴 刘林美 饶慧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健康功能 儿茶素类物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茶氨酸 生物碱 茶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大茶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珊 谢海 +5 位作者 李敏妮 马妍 葛慧芳 李大祥 谢忠稳 王红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5,共9页
本文探究黄大茶多糖的结构特征和降脂活性,为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霍山黄大茶为试验材料提取黄大茶多糖,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别采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High-performance 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离子色谱... 本文探究黄大茶多糖的结构特征和降脂活性,为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霍山黄大茶为试验材料提取黄大茶多糖,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别采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High-performance 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气质联用色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分析方法测定黄大茶多糖的纯度、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化学键组成以及糖苷键结构;同时基于3T3-L1前脂肪细胞构建成熟脂肪细胞分化模型,研究黄大茶多糖干预对3T3-L1细胞分化和脂滴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大茶多糖经水提醇沉以及D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分离获得LYP-W1组分,HPGPC、IC和GC-MS分析结果显示,LYP-W1的分子量为1.25×105 Da,单糖组成为Ara:Rha:Gal:Glc:Man:GalA:GlcA为22.22:8.20:27.59:14.88:5.90:4.09,糖苷键主要由Rhap-(→1、Araf-(1→、→2)-Rhap-(1→、Glcp-(1→、GlcpA-(1→、Galp-(→1、→5)-Araf-(1→、→2,4)-Rhap-(1→、→4)-Galp-(→1、→4)-GalpA-(1→、→4)-Glcp-(1→、→3,4)-Manp-(1→、→3,6)-Galp-(1→等连接方式构成。FTIR结合SEM分析结果显示,LYPW1中具有β-型吡喃糖环,表面光滑致密,呈不规则片层薄膜状分布。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YP-W1在50~2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3T3-L1细胞的分化并降低其脂质沉积(P<0.05),表明黄大茶多糖具有天然降脂的潜力。本研究可为其它茶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降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洪 王新宇 +8 位作者 刘成玉 陈岗 杨群 徐书豪 李大祥 练学燕 王立磊 陈贵杰 杨天元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6,共16页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 近年来,红茶健康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相关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红茶在抗氧化、抗炎、降血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效应。研究表明,红茶的健康益处主要归因于其所含茶多酚氧化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茶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功能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等机制发挥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红茶的功能性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多酚 健康功效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缓解结肠炎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雨宁 刘倩芬 +3 位作者 刘丹 李大祥 蔡荟梅 陈贵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25-439,共15页
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IBD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 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IBD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缓解结肠炎,包括调控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修复肠道屏障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缓解结肠炎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IB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成分 结肠炎 肠道菌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球磨处理对荞麦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18
作者 徐慧 吴宗俊 +6 位作者 赵忠云 韩嵊峻 郝宗围 郑明明 周裔彬 杜逸群 余振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4-52,共9页
冷冻球磨作为一种非热处理的加工方式,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控的优点,在实际生产中改良淀粉基食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冷冻球磨处理对荞麦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球磨时间处理的荞麦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快速黏... 冷冻球磨作为一种非热处理的加工方式,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控的优点,在实际生产中改良淀粉基食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冷冻球磨处理对荞麦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球磨时间处理的荞麦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快速黏度仪、红外光谱仪和流变仪等仪器,分析球磨处理对荞麦淀粉性质改变的前后差异。结果表明,淀粉颗粒在球磨后受损,出现聚结成块的现象,表现为粒径的明显增大;在理化性质方面,吸水能力、冷水溶解度和膨胀度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红外和X-衍射结果表明短程有序结构被破坏,淀粉颗粒状态从有序转向无序,偏光十字特性消失,淀粉结晶度从24.75%降至4.49%;在热力学方面,球磨处理后荞麦淀粉的热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优于原淀粉;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荞麦淀粉的热焓值显著下降,其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降低。该研究表明冷冻球磨处理能够调控荞麦淀粉的性质,相关结果可为淀粉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淀粉 冷冻球磨 结构 理化性质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茶氨酸与单糖模拟热反应挥发性成分分析
19
作者 郭向阳 宛晓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4-222,共9页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及D-木糖)均能够反应并生成挥发性成分。L-茶氨酸与D-葡萄糖、D-半乳糖模拟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32个和21个化合物,其中含氮的化合物分别有17个和12个,且以含吡咯和酰胺类结构的杂环化合物为主,包括具烘烤香的4-乙基-2-甲基吡咯、4-乙基-2,3-二甲基-1H-吡咯、2-乙酰基吡咯及N-乙基琥珀酰胺。相比之下,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D-木糖模拟反应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数量较少,分别为6个和9个。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模拟反应中含吡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如具烘烤香的2,3-二甲基-1H-吡咯;而D-木糖与L-茶氨酸模拟反应中主要生成含呋喃结构的杂环化合物。此外,L-茶氨酸单独加热到120℃时也能产生挥发性成分。在这些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含嘧啶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及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同时,对模拟反应中产生的部分化合物的香气生成机理进行推测,即加热条件下,以L-茶氨酸和糖作为反应底物,可能通过美拉德反应或斯特勒克降解反应生成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能够较好地将不同模拟反应进行区分,表明L-茶氨酸与不同单糖之间的热反应特性不同。本研究不仅为茶叶香气生成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茶叶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 茶叶单糖 挥发性成分 美拉德反应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球磨处理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结构、理化及消化性的影响
20
作者 余振宇 吴宗俊 +2 位作者 徐慧 赵忠云 周裔彬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50,共8页
[目的]探究球磨处理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结构、理化及消化性的影响。[方法]以高直链玉米淀粉(HACS)为研究对象,分析球磨处理时间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粒径分布、微观结构、结晶结构、短程有序结构、热力学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经球磨处理后... [目的]探究球磨处理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结构、理化及消化性的影响。[方法]以高直链玉米淀粉(HACS)为研究对象,分析球磨处理时间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粒径分布、微观结构、结晶结构、短程有序结构、热力学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经球磨处理后,淀粉颗粒被破坏,表面变得粗糙并出现团聚现象,颗粒粒径随之增大。随着球磨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的结晶度从21.02%下降至0.03%,“马耳他十字”图案逐渐减弱并消失;直链淀粉含量由71.435%增至79.285%,其短程有序性得到提高。在热力学性质方面,球磨处理后,淀粉的热稳定性降低。在消化性方面,球磨处理显著提高了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消化性。[结论]冷冻球磨处理可以改善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理化性质,提升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消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玉米淀粉 冷冻球磨 结构特性 直链淀粉 热性能 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