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茶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作者 林勇 王玲 +3 位作者 余楚 肖力争 吴文亮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既能动手又能动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在分析茶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既能动手又能动笔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在分析茶学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适用于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为今后茶学教学的改革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人才培养 写作能力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茶根腐病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邓玉莲 谭琳 +4 位作者 牛丽 卢前程 周玲红 李桂花 胡秋龙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9-1480,共12页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茶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抑菌谱、代谢物质抑菌能力和产胞外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菌株FX2为...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茶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抑菌谱、代谢物质抑菌能力和产胞外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菌株FX2为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对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72.98%。菌株FX2对碳氮比的响应不敏感,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或酵母提取物,最适硫酸盐为MgSO_(4)或K_(2)SO_(4),对NaCl的耐受范围为0~140 g·L^(-1),最适pH值为6,最高耐受温度为60℃,紫外光照射会对该菌株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ircinans)、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具有较好的抗菌广谱性。该菌株5%、10%、15%、20%的无菌发酵滤液对茶树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12%、45.98%、52.80%、59.46%,非挥发性代谢物、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73%、22.14%。此外,该菌株还具有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综上,分离得到的菌株FX2是具有较好前景的茶树根腐病病原菌生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根腐病 拮抗真菌 抑制率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茉莉花茶特征滋味品质成分
3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6 位作者 黄怡雯 江游仓 应佳淇 王思蕊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经茉莉花窨制后,茶汤涩味和苦味显著降低,鲜味显著提高,说明窨制工艺对绿茶的滋味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窨制的花茶香气和滋味品质最高,整体风味品质最佳。木麻黄素、异槲皮素、还原型谷胱甘肽、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鞣花酸、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7-羟基香豆素是茉莉绿茶窨制前后的关键差异成分,对茉莉绿茶滋味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茉莉花茶的7种关键非挥发性化合物和滋味品质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得到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程可靠,可用于初步比较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差异。该研究可为全面了解茉莉绿茶滋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提高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电子舌 代谢物 滋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谢明威 丁树洽 +3 位作者 聂晴 周玲红 文海涛 蔡淑娴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对寿眉成分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在白毫银针和寿眉样品中分别获得349个和805个差异代谢物。与贮藏1 a的茶叶样品相比,贮藏7 a的白毫银针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萜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升高;黄酮和其他类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贮藏7 a的寿眉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酚酸、鞣质和醌类、其他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4-甲基苯酚、2-羟基苯乙酸等8个化合物含量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茶氨酸、精氨酸等滋味相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导致茶叶滋味特征的改变,山柰酚、环(脯氨酸-亮氨酸)和胍丁胺等生物活性成分在贮藏后含量增加,提升了‘汝城白毛茶’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结果为‘汝城白毛茶’白茶的科学贮藏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城白毛茶’白茶 贮藏 化学成分 滋味特征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斑马鱼模型研究白茶中主要化合物降血糖作用
5
作者 苏林 黄子豪 +3 位作者 孙丹 陈金华 郑亚杰 陆英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1-85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阐明白茶中主要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白茶中8个主要化合物与糖尿病进行关联分析,并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型进行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白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组分(C、EC、ECG、EGC、EGCG、GCG)及咖啡碱主要通... 为了进一步阐明白茶中主要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白茶中8个主要化合物与糖尿病进行关联分析,并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型进行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白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组分(C、EC、ECG、EGC、EGCG、GCG)及咖啡碱主要通过TNF、p53、SRC、CASP3等4个靶点调节血糖。斑马鱼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斑马鱼对不同样品的最大耐受浓度(LC0)各不相同,白茶茶汤为100.00µg·mL^(-1),没食子酸、咖啡碱为6.25µg·mL^(-1),EGCG为12.50µg·mL^(-1),ECG、EGC、GCG为25.00µg·mL^(-1),EC为50.00µg·mL^(-1),C为150.00µg·mL^(-1);在LC0下,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白茶茶汤组、没食子酸组、EGCG组、ECG组、EGC组、GCG组、EC组、C组的血糖值分别下降53.7%、16.2%、33.6%、47.3%、30.0%、52.6%、25.8%、21.5%、29.4%,均表现出显著降血糖作用(P<0.05);咖啡碱组血糖值升高16.9%,呈现显著升血糖作用(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TNF、SRC和CASP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TP5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没食子酸及儿茶素组分组的TNF、SRC和CASP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P5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咖啡碱组的TNF和SRC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P53和CASP3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白茶中没食子酸及儿茶素组分均具显著降血糖作用,主要通过调节TNF、p53、SRC和CASP34个靶点发挥作用,咖啡碱具有显著升血糖作用,主要通过TNF和SRC靶点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血糖 化合物 网络药理学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谢镜玲 朱海燕 +1 位作者 罗睿勍 贾茜茜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74-79,共6页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此外,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增长,茶文化教育在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教育 茶道 茶艺 茶礼 主观能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茶叶审评与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适 林勇 +2 位作者 李银花 周跃斌 黄建安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1期75-79,共5页
《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涉茶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一直以来在茶学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结合《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工作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创新和改革进行梳理,旨在为“新农科”背景下如何... 《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涉茶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一直以来在茶学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结合《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工作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创新和改革进行梳理,旨在为“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茶叶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茶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审评与检验 教学改革 线上线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精准管理探索 被引量:17
8
作者 谭斌 林海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6-299,共4页
危险化学品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尤为突出。从基层安全管理的视角,剖析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特征和现状,分析人员管理、危化品种类、试剂采购等存在的安全管理短板。抓住人员结构复杂,危化品... 危险化学品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尤为突出。从基层安全管理的视角,剖析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特征和现状,分析人员管理、危化品种类、试剂采购等存在的安全管理短板。抓住人员结构复杂,危化品分类、采购、储存管理等薄弱环节,以务实执行为突破点推进精准管理。通过实施全员参与共同监管,多维度细化管理方法,实现实验室危化品的全程可控管理,营造绿色、安全的科研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型科研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 精准管理 资源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氟溶出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珍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施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112,116,共4页
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茯砖茶在不同冲泡时间、茶水比、冲泡次数及茶叶粒度条件下的氟溶出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茯砖茶氟溶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氟溶出率越低... 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茯砖茶在不同冲泡时间、茶水比、冲泡次数及茶叶粒度条件下的氟溶出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茯砖茶氟溶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氟溶出率越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指数函数曲线相关;随着冲泡次数增多,茯砖茶氟溶出率显著减小,氟大部分在第一泡中溶出,此后溶出率呈逐步下降趋势,煮熬法与冲泡法均如此;茶叶粒度越小,越有利于茯砖茶氟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溶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学本科教学中关于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适 傅冬和 +2 位作者 肖文军 龚雨顺 朱海燕 《茶叶通讯》 2017年第3期3-6,共4页
大力推进茶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是促进茶学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在茶学本科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为促进创业教育与专... 大力推进茶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是促进茶学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在茶学本科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为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构建面向社会、立足行业的茶学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师资的成长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11
作者 朱倩 邵陈禹 +3 位作者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ICE基因家族 抗寒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及风味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屈丽池 王近近 +5 位作者 黄纯勇 陈艳 秦廷发 滑金杰 王坤波 袁海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0-388,共9页
绿茶是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六大茶类之一。氨基酸是影响绿茶品质的关键风味物质。加工工艺与绿茶氨基酸的合成转化及风味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总结了绿茶氨基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绿茶中的氨基酸与茶叶滋味、香气、色泽等风味... 绿茶是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六大茶类之一。氨基酸是影响绿茶品质的关键风味物质。加工工艺与绿茶氨基酸的合成转化及风味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总结了绿茶氨基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绿茶中的氨基酸与茶叶滋味、香气、色泽等风味品质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近年来有关摊放、杀青、做形和干燥等加工技术对绿茶氨基酸代谢及风味品质形成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绿茶氨基酸调控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优质绿茶的定向化和精准化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技术 氨基酸 风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QTOF-MS分析不同品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安勤 鲍肃都 +6 位作者 陈宏宇 安会敏 陈圆 张欣仪 刘洋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71,共9页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被用于评价不同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属性和定性定量其挥发性成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相对香气活性值被用于筛选汝城白毛茶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并探究不同茶树汝城白毛茶品系(种)对白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感官特征存在差异,RT1和QT3虽都有花香,但RT1清香特征显著,QT3具有毫香特征突出,RT2则呈现薄荷香。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并以P<0.05、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大于1.00为准则,共计10种香气成分被认为是3个茶树品系(种)所制白茶香气差异的原因。苯甲醛对3个汝城白毛茶品种(系)所制白茶的清香具有关键作用。正己醛对RT1的清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苯甲醛、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氧化物I对RT2的薄荷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蘑菇醇、柠檬醛和顺-4-庚烯醛对QT3的毫香具有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汝城白茶香型多元化及不同品系(种)的品系(种)茶关键呈香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品系(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 香气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丽纯 肖力争 +3 位作者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60,共15页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安化黑茶 可视化 基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虹 谭琳 +3 位作者 沈程文 邓玉莲 李桂花 胡秋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pH为5~7,在Na 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拮抗菌 土地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发花茶梗活性成分的预测分析
16
作者 何淏天 肖娟娟 +3 位作者 汤依钰 罗密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5-682,共18页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验证。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获得发花茶梗与原茶梗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产物295种,其中碳水化合物41种、有机酸37种、酚类及其衍生物33种、萜类化合物27种、胺类2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24种、酯类21种、糖苷类19种、黄酮及其衍生物1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4种、类固醇及其衍生物9种、生物碱9种、酚酸6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6种、儿茶素及其衍生物1种和其他7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发花茶梗有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48个靶点,通过蛋白质互作(PPI)筛选得到13个潜在核心靶点。根据分子对接结果,初步预测香豆雌酚、高良姜素、木犀草素和藏红花酸是发花茶梗的主要核心活性成分。EGFR、ESR1、SRC和PTGS2是发花茶梗作用的主要核心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LJSC.2006 茶梗 非靶向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汤色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虹菲 许皓 +3 位作者 欧行畅 安会敏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2-301,共10页
茶汤汤色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为探究广西六堡茶汤色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区分六堡茶汤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 茶汤汤色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为探究广西六堡茶汤色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区分六堡茶汤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MS)测定品质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茶汤内含物质与汤色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六堡茶典型的茶汤汤色类型有橙红型、红色型、红浓型3种,且三种类型汤色间茶褐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120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氨基酸、儿茶素类、酚酸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在三种类型汤色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VIP值筛选出N-乙酰-DL-谷氨酸、4-酮-L-脯氨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二氢杨梅素、杨梅素-3-O-半乳糖苷、奎宁酸、没食子酸、3-没食子酰基奎宁酸等28种影响六堡茶茶汤颜色的关键非挥发性成分,且随汤色加深而含量降低。本研究为六堡茶汤色物质基础的阐明和品质特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汤色 化学成分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胁迫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在茶叶种植与加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游仓 应佳淇 +5 位作者 安会敏 陈圆 黄怡雯 刘佳顺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1-410,共10页
科学技术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茶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存在规模不一、发展不均的现状。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茶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茶叶种植... 科学技术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茶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存在规模不一、发展不均的现状。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茶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溯源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本文着重论述物联网技术在茶叶种植和六大茶类及花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针对物联网技术在茶产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后续将更多物联网技术融入茶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物联网 茶园管理 茶叶加工 茶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10 位作者 陈宏宇 许皓 应佳淇 江游仓 薛亚杰 赵亮亮 朱光美 郑雪雪 王志霞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理论 加工技术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