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武夷名丛鲜叶茶多糖组成分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淑琳 羽观华 +6 位作者 罗盛财 王飞权 程曦 郑玉成 李力 张渤 石玉涛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了探明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选取雀舌、瓜子金、胭脂柳、老君眉4个武夷名丛鲜叶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测定了4个品种鲜叶的茶多糖中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组分含量,并比较了4个品种... 为了探明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选取雀舌、瓜子金、胭脂柳、老君眉4个武夷名丛鲜叶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测定了4个品种鲜叶的茶多糖中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组分含量,并比较了4个品种茶多糖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武夷名丛茶树品种鲜叶提取茶多糖得率不同,胭脂柳品种得率较高,老君眉得率较低;4个武夷名丛的茶多糖在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清除DPPH、·OH和O_(2)^(-)·活性具有明显差异,但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4个品种的茶多糖清除DPPH和O_(2)^(-)·的IC_(50)值均高于阳性对照Vc,清除·OH的IC_(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Vc,表明雀舌、瓜子金、胭脂柳和老君眉4个品种的茶多糖是良好的·OH清除剂。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功能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茶多糖 多糖组成 抗氧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梅占’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欧晓西 黄慧清 +5 位作者 李秋明 余欣茹 姜能宝 林宏政 郑玉成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三个茶类关键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和描述,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均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其中‘梅占’红茶花香浓郁带甜香,‘梅占’绿茶花香清雅,嫩香持久,‘梅占’乌龙花香馥郁具奶香。偏最小二乘法(OPLS-DA)与OAV分析发现,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茉莉内酯和吲哚是‘梅占’不同茶类香气差异的关键化合物。结合GC-O和OAV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等赋予了‘梅占’茶馥郁的花香、奶香等风味。通过本研究揭示了‘梅占’茶香气的化学基础,为研究‘梅占’茶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茶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化合物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芷珊 石玉涛 +1 位作者 肖锟月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65-73,共9页
茶多糖具有复杂化学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目前,在茶多糖的提取、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从茶多糖研究的国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其... 茶多糖具有复杂化学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目前,在茶多糖的提取、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从茶多糖研究的国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了解目前茶多糖领域研究热点、探索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从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等方面对2019年以来茶多糖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茶多糖研究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展望了茶多糖研究发展前景,明确仍需探索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茶多糖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CITESPACE 提取 分离纯化 生物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基于“产科创”融合的应用型生态食品和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渤 石玉涛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94-99,共6页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立足闽北生态食品和茶产业特色,针对教学与产业发展互动不够、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和支撑平台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地方产业需求不适应等三大瓶颈,武夷学院主动融入南平市特色茶...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立足闽北生态食品和茶产业特色,针对教学与产业发展互动不够、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和支撑平台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地方产业需求不适应等三大瓶颈,武夷学院主动融入南平市特色茶产业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紧密围绕“产、科、创”育人三要素,紧扣应用型人才能力形成规律,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体制,构建了能力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生态食品和茶产业人才,社会影响广泛,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提供了示范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食品 茶产业 应用型高校 产教融合 能力递进式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引种的3个四川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分析
5
作者 陈秋莲 石玉涛 +5 位作者 苏哲西 郑淑琳 程曦 方晓红 洪永聪 陈丹妮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1期45-51,共7页
为了探究蜀科1号、川茶2号、川茶3号等3个四川茶树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引种后鲜叶的红茶适制性,以槠叶齐为对照,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红茶,通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所制红茶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茶2号所制红... 为了探究蜀科1号、川茶2号、川茶3号等3个四川茶树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引种后鲜叶的红茶适制性,以槠叶齐为对照,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作红茶,通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所制红茶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茶2号所制红茶的感官品质与槠叶齐所制红茶接近,表现为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鲜醇,综合品质较优;4个品种所制红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差异明显,川茶2号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茶多酚、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与槠叶齐相当;基于4个品种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川茶2号与槠叶齐聚为一类,蜀科1号和川茶3号聚为一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等6个成分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品种红茶品质的关键特征化合物。综合来看,川茶2号所制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表现较优,更适合用于红茶的加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红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白牡丹等武夷名丛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见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7-13,共7页
为开发、利用3季武夷名丛茶树鲜叶资源,以15份武夷名丛为研究对象,在春、夏、秋三季分别取其第一轮新梢的一芽二叶为试材,测定和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份武夷名丛各生化成分的含量在3个季节中均表现出较... 为开发、利用3季武夷名丛茶树鲜叶资源,以15份武夷名丛为研究对象,在春、夏、秋三季分别取其第一轮新梢的一芽二叶为试材,测定和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份武夷名丛各生化成分的含量在3个季节中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和遗传多样性:春、夏、秋3季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8.20%、33.53%、26.02%,平均遗传多样指数分别为1.90、1.78、1.78;在3个季节之间,各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除了茶多酚、C和儿茶素总量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适制性方面,15份武夷名丛在春季多数适制绿茶和乌龙茶、夏秋季多数适制红茶;在不同季节,7份武夷名丛的生化成分在含量上表现出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不同季节 生化成分 变异系数 遗传多样性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淑琳 石玉涛 +5 位作者 王飞权 张渤 王涵 林立 石元值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目的】探明不同乌龙茶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特征,明确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矿质元素,筛选出矿质营养高效的种质,为乌龙茶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18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 【目的】探明不同乌龙茶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特征,明确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矿质元素,筛选出矿质营养高效的种质,为乌龙茶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18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8种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次序为K>P>S>Mg>Ca>Mn>Al>Fe>Na>Zn>Ba>Cu>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5.75%~69.43%,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7~2.21。Shapiro-Wilk检验表明B、K、Mg、Mn、Na、Ni、P、S、Se、Zn等10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Al、Ba、Ca、Co、Cr、Cu、Fe、Ti等8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5个主成分,代表了18种矿质元素77.40%的信息。聚类分析将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分为3类。【结论】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中18种矿质元素的组成存在差异,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是Mn、Ca、Mg、Al、K、P、S,可分为高P、Zn,低Al、Ca、Mn、Mg类型,高Al、Ca、Mn、Mg、K、S类型和低K、P、S、Zn类型3类。矿质元素富集能力强、矿质营养高效的5份乌龙茶种质是芝兰香、本山、瑞香、铁观音、黄旦,可作为推广栽培、新品种选育和产品开发的优良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质资源 矿质元素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份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淑琳 石玉涛 +5 位作者 叶乃兴 张群峰 王飞权 李远华 张渤 吴邦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43-150,共8页
为明确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的多样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测定61份茶树种质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种矿质元素含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为15.27%~69.65%,遗传多样性指... 为明确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的多样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测定61份茶树种质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种矿质元素含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为15.27%~69.6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58~2.18;P、S、Ca、Mg、Mn、Zn、Cu、Ba、B、Se等10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K、Al、Fe、Na、Ti、Ni、Cr、Co等8种元素含量呈正偏态分布;主成分分析将18个矿质元素含量指标归纳为6个主成分,反映了18种矿质元素77.722%的信息,通过主成分综合得分筛选出10份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的茶树种质;聚类分析将61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将第Ⅰ类群的黄山种、湘妃翠、早白尖5号、鄂茶5号、云抗10号、浙农113、福云10号等优先作为茶树新品种选育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矿质元素 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热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茶多糖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石玉涛 郑淑琳 +5 位作者 吴伟伟 罗盛财 陈夏婷 王飞权 李远华 张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1-810,共10页
【目的】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茶多糖的组成特征和抗氧化活性,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为试材,相同方法提取茶多糖,测定茶多糖基本组... 【目的】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茶多糖的组成特征和抗氧化活性,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为试材,相同方法提取茶多糖,测定茶多糖基本组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聚类热图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结果】3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茶多糖的提取率为1.73%~3.39%;茶多糖组分中,中性糖含量为25.75%~67.21%,糖醛酸含量为11.10%~22.57%,蛋白质含量为2.24%~7.42%,茶多酚含量为3.81%~9.68%;茶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5.47%~84.30%,平均值为55.61%,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4.98%~78.38%,平均值为54.20%;茶多糖基本组成和自由基清除率7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在16.74%~23.71%,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93~2.18。聚类热图分析表明,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含量与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相关性较强,而提取率和中性糖含量与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相关性较弱;3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可分为3类。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名前5位的武夷名丛种质为九龙兰、玉蟾、玉笪、白鸡冠和红鸡冠。【结论】3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茶多糖基本组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茶多糖组分中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对其抗氧化活性贡献较大,九龙兰、玉蟾、玉笪、白鸡冠和红鸡冠5份武夷名丛茶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强,可作为武夷岩茶保健育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茶多糖 抗氧化活性 聚类分析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光源萎凋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淑琳 鄢行炜 +1 位作者 李远华 石玉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1期256-257,259,共3页
为了探讨红外灯和紫外灯照射萎凋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以水仙茶树鲜叶为试材,研究不同照射时间、不同照射距离萎凋处理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灯萎凋时间为40 min时,鲜叶减重率达到萎凋适度标准,茶多酚含... 为了探讨红外灯和紫外灯照射萎凋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以水仙茶树鲜叶为试材,研究不同照射时间、不同照射距离萎凋处理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灯萎凋时间为40 min时,鲜叶减重率达到萎凋适度标准,茶多酚含量降低,苦涩味减弱,青气消失,清香显露;红外灯照射距离为30 cm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日光萎凋接近,香气表现出清香,滋味鲜爽、醇和;紫外灯萎凋无法达到减重率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光照萎凋 红外灯 紫外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茶文化视域下的建盏美学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慕蓉 陈丹妮 庄云真 《中国茶叶》 2023年第3期70-75,共6页
宋代茶文化高度繁荣,刺激了茶器的生产与发展。建窑建盏属于宋代黑瓷,是历史上唯一因茶而生、因茶而衰的瓷器。文章立足于宋代茶文化视域,通过对建盏器型、釉色纹理及人文思想的剖析,总结建盏具有简约实用之器型美、深邃变幻之釉纹美、... 宋代茶文化高度繁荣,刺激了茶器的生产与发展。建窑建盏属于宋代黑瓷,是历史上唯一因茶而生、因茶而衰的瓷器。文章立足于宋代茶文化视域,通过对建盏器型、釉色纹理及人文思想的剖析,总结建盏具有简约实用之器型美、深邃变幻之釉纹美、儒释道之人文美三大美学观,有助于今人艺术创作时汲取借鉴,对宋代茶文化及建盏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宋代 斗茶 建盏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