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名油页岩渣制备白碳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燕 崔李明 +1 位作者 林志鹏 雷云周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7-619,623,共4页
以茂名油页岩灰渣为原料,采用酸碱离法成功地制备了白碳黑。实验研究了影响白碳黑产率各种因素,确定了白碳黑的制备最佳工艺为:70%H2SO4、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h,SiO2的产率为28.8%。白碳黑产品中的SiO2纯度为90.4%,经FT... 以茂名油页岩灰渣为原料,采用酸碱离法成功地制备了白碳黑。实验研究了影响白碳黑产率各种因素,确定了白碳黑的制备最佳工艺为:70%H2SO4、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h,SiO2的产率为28.8%。白碳黑产品中的SiO2纯度为90.4%,经FT—IR检测化学结构为水合二氧化硅,经TEM观察形貌为无定型状态,粒径在60μm以下,产品比表面积为105m^2/g,pH值为5—6,加热减量为5.75%,1000℃灼烧量为6.1%,制备的白碳黑质量符合行业标准HG/T3061-1999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酸碱离解法 白碳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质中杂原子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春明 刘洋 +1 位作者 赵锁奇 史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0-195,共6页
使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重质油及其沥青质中杂原子化合物分子组成十分复杂,负离子电喷雾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鉴定出了N1、N1O1、N1O1S1、N1O2、N1S1、O2... 使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重质油及其沥青质中杂原子化合物分子组成十分复杂,负离子电喷雾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鉴定出了N1、N1O1、N1O1S1、N1O2、N1S1、O2、O2S1、O2S2、O2S3、O3、O3S1、O4等多种杂原子类型,含氧化合物和分子中存在多个杂原子的化合物在沥青质中相对富集。加拿大油砂沥青减压渣油(VTB)C7沥青质较C5沥青质中化合物缩合度更高;不同原油沥青质组成差异很大,VTB沥青质中杂原子类型多,分子缩合程度较高,而苏丹VR沥青质中含氧化物丰度较高。分子缩合度的微小变化也能对沥青质的溶解度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不同极性亚组分分析,从分子层次证明了高缩度和多杂原子化合物最容易在低极性或非极性溶剂中沉淀出来。通过对非碱性氮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分析,获得了沥青质分子组成的重要信息,尽管在实验选用的仪器条件下仅能对沥青质中部分化合物进行分析,但是可以确定沥青质中存在很多小分子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电喷雾 FT—ICR MS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和微波辅助萃取当归挥发油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燕 雷云周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7,35,共4页
考察当归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文中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研究萃取当归挥发油。实验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分离釜Ⅰ解析温度55℃、萃取温度45℃,提取率约1.9%;微波辅助萃取最佳工艺条件... 考察当归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文中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研究萃取当归挥发油。实验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分离釜Ⅰ解析温度55℃、萃取温度45℃,提取率约1.9%;微波辅助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时间150 s、液料质量比为4.71∶1,提取率约11.2%。微波辅助萃取法取得当归油的收率高于超临界CO2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萃取当归挥发油收率高,但外观品质较超临界萃取的当归挥发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挥发油 微波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微波萃取法提取柑橘皮精油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燕 雷云周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851-1853,共3页
用溶剂萃取和微波萃取法提取柑桔皮精油,研究了溶剂种类、浸泡时间、颗粒大小、料液比、微波功率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溶剂为乙醇,溶剂萃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6 g/mL,浸泡时间48 h,颗粒粒度>60目,精油提取率可达到10.... 用溶剂萃取和微波萃取法提取柑桔皮精油,研究了溶剂种类、浸泡时间、颗粒大小、料液比、微波功率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溶剂为乙醇,溶剂萃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6 g/mL,浸泡时间48 h,颗粒粒度>60目,精油提取率可达到10.2%;微波萃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6 g/mL,浸泡时间48 h,颗粒粒度40目,微波时间90 s,精油提取率可达到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皮精油 溶剂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燕 雷云周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8-320,共3页
用氢氧化钾作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对棕榈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催化剂用量0.6%,醇油摩尔比6∶1,反应时间2.0 h。此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97.82%。
关键词 棕榈油 甲醇 生物柴油 碱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过氧化氢氧化联用预处理微藻液化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雅 尹昭森 +3 位作者 王文嘉 张景来 韩威 孟晗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227-232,共6页
采用两级混凝-过氧化氢氧化法联用处理微藻液化制油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在一次混凝试验中,混凝剂选择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g/L,反应pH值为6,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60 mg/L;二次混凝试验,选取PAC/PAM投加比为16.7,PAC投加量... 采用两级混凝-过氧化氢氧化法联用处理微藻液化制油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在一次混凝试验中,混凝剂选择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g/L,反应pH值为6,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60 mg/L;二次混凝试验,选取PAC/PAM投加比为16.7,PAC投加量为0.8 g/L。经过二级混凝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去除率为74.87%,色度去除率为44.89%。混凝段出水再经过氧化氢氧化处理,最佳试验条件为温度70℃,反应pH值为8,过氧化氢投加量为0.5 mol/L,氧化处理15 min。在此条件下,微藻液化废水COD去除率为86.94%、脱色率为47.70%;出水COD为3 029 mg/L,色度为2 079度。微藻液化废水经过混凝-过氧化氢氧化法连续处理后,废水中的COD、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6.71%、71.17%。出水的COD低于厌氧处理进水要求,可以作为后续厌氧处理的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液化 高浓度有机废水 混凝 过氧化氢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装置缩短生焦周期技术改造
7
作者 林水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某炼油企业为了提高焦化装置的处理量,进行了缩短生焦周期的技术改造。经过对加热炉、工艺流程的改造,装置生焦周期从24h缩短至18h,处理量从1.0Mt/a提高到1.25Mt/a,循环比由0.25降低到0.15,实现可调节循环比大小的操作,装置可节省能量2.... 某炼油企业为了提高焦化装置的处理量,进行了缩短生焦周期的技术改造。经过对加热炉、工艺流程的改造,装置生焦周期从24h缩短至18h,处理量从1.0Mt/a提高到1.25Mt/a,循环比由0.25降低到0.15,实现可调节循环比大小的操作,装置可节省能量2.66×108 MJ/a(212.79MJ/t)。并且改造后装置运行平稳,干气收率降低,轻质油收率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焦 加热炉 工艺流程 改造 能耗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第五循环水场蒸汽系统管架设计分析
8
作者 盛予非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10年第4期45-47,共3页
简介了蒸汽系统管架设计的几方面要素:管道走向、管道跨度、架顶布置、安装宽度、管架荷载、最小垂直净距、相关管架间的关系、管架支撑面的宽度。侧重介绍了各要素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关键词 蒸汽系统 管架 设计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