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价值论中的自然因素问题再研究——对汉斯·依姆拉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的再批判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帅 张世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58-61,共4页
韩立新发表论文反驳了汉斯-依姆拉为代表的环境主义者对劳动价值论的存疑与批判,但其所认为劳动价值论中存在自然要素的批判新思路仍有缺陷。自然要素创造价值论的本质是要素创造价值论,批判就要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 韩立新发表论文反驳了汉斯-依姆拉为代表的环境主义者对劳动价值论的存疑与批判,但其所认为劳动价值论中存在自然要素的批判新思路仍有缺陷。自然要素创造价值论的本质是要素创造价值论,批判就要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出发的劳动价值论的哲学基础分析可知,自然等因素在生产中不居于支配地位,必须通过人类劳动才能在商品生产中发挥作用,其自身无法概括商品共性也就无法实现商品间的交换,更无法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区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差别基础上,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原则与要求,明确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出发点、落脚点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并落实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论分析过程。最后区分价值与价值量及其各自表现的区别,成为规避自然等要素创造价值论,坚持唯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论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自然因素 抽象劳动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要素创造价值论的理论缺陷
2
作者 张帅 张世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9-50,共2页
价值论是经济研究中的经典命题,对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形式变化的不同解释即为不同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是典型代表。两种价值论在本质构成与发展前途上有巨大差别,不能简单调和。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 价值论是经济研究中的经典命题,对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形式变化的不同解释即为不同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是典型代表。两种价值论在本质构成与发展前途上有巨大差别,不能简单调和。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意识形态领域与现实政治层面弱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之争,使两类价值论的直接对抗减少,调和或直接"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层出不穷。这些弱化了对要素创造价值论错误、不彻底、不科学的内容批判,不仅没有规避其理论误区,并带来误导劳动价值论的危害。对此,应该明确,上述调和或"创新"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原则,其实质是用要素创造价值论改造或取代劳动价值论,不能成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方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应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坚持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从要素创造价值论的不彻底性、理论误区及理论实质角度展开批判,反对要素创造价值论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 批判 理论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治理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景娜 史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4,共8页
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治理,引导农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根据诺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对现阶段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下交易过程产生的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治理制度安排方面提出... 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治理,引导农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根据诺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对现阶段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下交易过程产生的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治理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第一,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在强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监管的法律制度。第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在供求机制上,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以农户的利益为出发点创建多种形式的土地托管、股份合作办法,以激活供给侧。在竞争机制上,建立土地价格评估机制,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第三,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托管和土地股份合作等相关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营权流转 市场治理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与区域发展差距: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据
4
作者 刘乃全 李一杰 王法政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5年第5期16-29,共14页
协同创新作为新发展阶段下的重要创新模式,能够加强地区间的互动与交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两两组合构成的城市对,选取2000-202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协同创新影响发展差距的方向与路径。研究结果表... 协同创新作为新发展阶段下的重要创新模式,能够加强地区间的互动与交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两两组合构成的城市对,选取2000-202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协同创新影响发展差距的方向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协同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发展差距,并且这种影响在城市对空间相邻、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行政边界的作用下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协同创新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分工、推动资本流动和加强经济联系三个途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发展差距 长三角地区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