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03年洪洞地震宏观震中修订的新证据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岳仁 何宏林 +2 位作者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5-966,共22页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为依据文献资料确定的中国大陆内部第一个M8. 0地震,因其宏观震中与1695年临汾地震的宏观震中仅相距40km,且2者仅间隔392a而受到持续关注。文中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震中区同震次生灾害进行系统解译研究,...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为依据文献资料确定的中国大陆内部第一个M8. 0地震,因其宏观震中与1695年临汾地震的宏观震中仅相距40km,且2者仅间隔392a而受到持续关注。文中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震中区同震次生灾害进行系统解译研究,所得结果表明:1) 1303年洪洞地震的极震区包括临汾盆地,也包括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后者范围内严重破坏的建筑物的记载数量与临汾盆地相当,说明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和临汾盆地一样在洪洞地震中遭遇同等或更加严重的破坏,而1695年临汾地震的极震区仅局限在临汾盆地内,且极震区位于洪洞以南; 2)位于灵石凸起上的1. 1万个黄土地震滑坡由1303年洪洞地震触发,基于文献震害记录和地震次生灾害的集中分布特征,建议将1303年洪洞地震的宏观震中从之前的洪洞附近(36. 3°N,111. 7°E)向北移动约60km,这样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密集黄土地震滑坡与宏观震中的空间对应关系,新的宏观震中(36. 8°N,111. 7°E)位于霍州与灵石之间,同震滑坡加剧了极震区灾情的严重程度; 3)文中为重新认识山西地堑系中部2次重要历史强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03年洪洞地震 1695年临汾地震 霍山山前断裂 宏观震中 地震触发黄土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6年华县地震同震黄土滑坡密集区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岳仁 张伟恒 +2 位作者 李文巧 何宏林 田勤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1-737,共17页
完整了解历史特大地震的震害,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已给出震级的可靠性,也是完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1556年华县M8.5特大地震造成超过83万人死亡,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长期以来对该次地震震害的了解多局限于... 完整了解历史特大地震的震害,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已给出震级的可靠性,也是完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1556年华县M8.5特大地震造成超过83万人死亡,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长期以来对该次地震震害的了解多局限于断裂带沿线及盆地内部。文中利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首次较完整地获得同震滑坡密集区2个,分别位于华山山前断裂带的东、西两端,解译滑坡数分别是2 049个和1 515个,滑坡体积之和为2.85~6.40km^3,与2008年汶川M_W7.9地震诱发的滑坡体积量相当。这些滑坡是导致渭南、临潼、蓝田(西端)和灵宝(东端)等地非盆地内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文中结果为深入理解渭河盆地以南1556年华县地震同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和烈度等震线的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6年华县地震 华山山前断裂 地震次生灾害 黄土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扎布耶茶卡火山岩的成因与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志丹 莫宣学 +5 位作者 朱弟成 Yaoling Niu 董国臣 周肃 廖忠礼 Don J.DePaolo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30-1740,共11页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不断发现的碰撞后钾质和超钾质岩石,对于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以来高原岩石圈的深部作用与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布在拉萨地块西部扎布耶茶卡东岸的钾质和超钾质火山岩主体喷发时代为中新世(约16Ma),...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不断发现的碰撞后钾质和超钾质岩石,对于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以来高原岩石圈的深部作用与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布在拉萨地块西部扎布耶茶卡东岸的钾质和超钾质火山岩主体喷发时代为中新世(约16Ma),出露面积约为400km2,火山岩持续喷发0.45Ma,估算的喷发速率约为0.26×10-3km3/a。岩石包括3种类型,第一类(约16Ma)为超钾质的粗面安山岩,SiO2低(55%-58%),高Fe2O3、MgO、TiO2 第二类(约27Ma)为钾玄质的响岩和粗面岩 第三类是高SiO2的钾玄质—超钾质粗面岩(SiO2=59%-64%)和流纹岩(SiO2=69%)。岩石显示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度富集和部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部分中酸性岩石显示高Sr低Y的埃达克岩的属性。岩石的Sr-Nd-Pb-O同位素组成与拉萨地块典型的超钾质岩石明显不同,显示亲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的地球化学特征。扎布耶茶卡不同类型的岩浆代表了碰撞后高原南部岩石圈减薄作用导致的岩石圈不同层次的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 超钾质岩石 地球化学 扎布耶茶卡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中国东部中 -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的新思路(英文) 被引量:199
4
作者 牛耀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6,共38页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及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与地质观察相吻合,且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虽然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可称为“板内”火山活动,但它实际上是板块构造的特殊产物。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是其下部被改造为软流层的缘故。这种改造是加水“软化”所致。水则源于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410~6 6 0km)内古太平洋(或其前身)俯冲板块脱水作用。其将岩石圈底部改造为软流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为软流层是地幔对流的重要部分,而大陆岩石圈则不直接参与地幔对流。中生代玄武岩具有εNd<0的特征,说明其源于新近改造而成的软流层,亦即原古老岩石圈之底部。中国大陆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海拔梯度突变界线与东-西部重力异常,陆壳厚度变化,以及地幔地震波速变化梯度吻合。因此可将北北东-南南西向梯度线称为“东-西梯度界”。该界东-西海拔高差(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 ,陆壳厚度差异(西部厚而东部薄)和10 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杆栏岩 地幔分熔 玄武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中国东部 岩石圈减薄 中一新生代基性火山作用 板块构造的特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