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认识论:知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 被引量:3
1
作者 斯蒂夫·富勒 朱琳玲(译) 张建华(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3-19,共7页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社会认识论处理的是围绕着知识过程及其产品的组织而展开的诸多规范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要在我们如何认识以及认识什么的基础上,致力于应该如何认识以及应该认识什么方面提供指导。这个题材相当于实用主义哲...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社会认识论处理的是围绕着知识过程及其产品的组织而展开的诸多规范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要在我们如何认识以及认识什么的基础上,致力于应该如何认识以及应该认识什么方面提供指导。这个题材相当于实用主义哲学家通常所说的"探究引导",以及今天的读者可能看起来是科学政策的抽象形式的东西。社会认识论取得了超出其它知识理论的进展,因为它重视这种情况,即生产知识的行为人不仅体现为个体,而且还以集体性的方式嵌于某些在相当大的时空范围上扩展的、可以具体指明的关系之中。并且,对于社会认识论者来说,知识的目标是需要确立的,而不是想当然的。诸如"有效性"、"可靠性"之类的语词,甚至"真理"一词本身都没有涉及探究行为的目标。它们只是涉及探究的诸多约束,以至于仍然留下很多有关知识的目的的问题悬而未决:应该生产什么种类的知识?由谁生产?为谁生产?知识政策要抓住的是那种对付这些问题的活动,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常规的科学政策所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知识政策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识论:知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下) 被引量:1
2
作者 斯蒂夫·富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10,共10页
Social epistemology is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the normative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processes and products.In other words,it seeks to provide guidance on how and what we should know on ... Social epistemology is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the normative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processes and products.In other words,it seeks to provide guidance on how and what we should know on the basis of how and what we already know.The subject matter corresponds to what the pragmatist philosophers used to call "the conduct of inquiry" and what may appear to today’s readers as an abstract form of science policy.Social epistemology advances beyond other theories of knowledge by taking seriously that knowledge is produced by agents who are not merely individually embodied but also collectively embedded in certain specifiable relationships that extend over large chunks of space and time.Moreover,for the social epistemologist,the ends of knowledge need to be established,not taken for granted.Words like ’validity’,’reliability’,and even ’truth’ itself,do not refer to ends inherent to the conduct of inquiry. Rather,they refer merely to constraints on inquiry that still leave wide open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ends of knowledge: what sort of knowledge should be produced,by whom,and for whom? Knowledge policy captures the activity that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which(as discussed below) tend to be neglected by conventional science poli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理论与实践 知识政策 市场社会主义 集体项目 公共产品 宏观经济学 献身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定义人性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3
作者 斯蒂夫.福勒 刘瑞弘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64,共3页
社会科学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它研究对象的完整性:“人性”。人性正在受两个相对的发展方向的趋使。通过两种趋向各自依赖的两种元素,将它们归结为碳和硅。它们是以下两个会给新的世纪带来巨大变化的工程的基础:动物权利运动... 社会科学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它研究对象的完整性:“人性”。人性正在受两个相对的发展方向的趋使。通过两种趋向各自依赖的两种元素,将它们归结为碳和硅。它们是以下两个会给新的世纪带来巨大变化的工程的基础:动物权利运动和人工智能计划。社会科学需要在这两个运动的背景下仔细定义它们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动物权利运动 人工智能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设计——基于人类2.0
4
作者 史蒂夫.富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哲学人类学从传统上无需辩驳是致力于"人类1.0"的,人类1.0符合人类自身体出生就存在的默认的规范性期望。然而,这一关于存在的存在轨迹总是被引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使我们更深地嵌入自然,另一个则让我们超越自然[1]第二章... 哲学人类学从传统上无需辩驳是致力于"人类1.0"的,人类1.0符合人类自身体出生就存在的默认的规范性期望。然而,这一关于存在的存在轨迹总是被引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使我们更深地嵌入自然,另一个则让我们超越自然[1]第二章。本文将从"人类2.0"的"后-"和"超人类"的视角之间的一个新兴分支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种景象——首先从概念上考察,然后就他们具体的生存条件和教育需求的各自含义来进行。同时,这两种情形清楚表明"人类2.0"是关于功能对形式的符合或信息对媒介的符合。最后,文章将转入考察"人类2.0"的神学基础,并与将科学看做人成为神的顶点这一认识联系起来,通过人成为神这一过程,经由一种世界和自我转化的持续进程,进而意识到我们这一存在的神性的潜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2.0 生命设计 通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