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洋 孙治宇 +6 位作者 赵杰 王新 刘少英 张明 李华 杨勇 张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8-771,共4页
1997年7~8月和2006年10月,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39种,东洋界种类10种,古北界26种,广布种3种;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 1997年7~8月和2006年10月,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39种,东洋界种类10种,古北界26种,广布种3种;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特有兽类15种。总体上看,保护区兽类资源比较贫乏、种类少。大型兽类藏原羚、藏狐和鼬科动物常见;小型兽类黑唇鼠兔、鼢鼠等种群数量大,已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议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自然保护区 兽类 区系 害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峻 班英 +3 位作者 卓玛姐 言迫 索郎夺尔基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1-17,共7页
通过2019—2021间开展的鸟类野外调查并查阅历史鸟类分布记录资料,共记录汇总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17目45科232种,其中文献记录7目15科31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鸟类157、40、35种,分12种分布型,古北界鸟类占67.67%... 通过2019—2021间开展的鸟类野外调查并查阅历史鸟类分布记录资料,共记录汇总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17目45科232种,其中文献记录7目15科31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鸟类157、40、35种,分12种分布型,古北界鸟类占67.67%。留鸟98种、旅鸟50种、夏候鸟52种、冬候鸟29种、迷鸟3种,非留鸟占57.76%,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高寒草甸(165种)、高山灌丛(127种)生境中的分布的鸟类种数较多,之前对该地区的鸟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类型生境中并以水鸟为主,建议今后加强对保护区非湿地生境中鸟类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雀形目鸟类和猛禽。在不同类型的生境中,鸟类分布数量、种类、优势种差异明显,不同生境间鸟类共有种数量不一,侧面反映了出该地区近年来水平空间梯度上的生境分化显著。近年来,保护区内新纪录鸟类不断增加,鸟类多样性情况日趋复杂,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今后分季节和生境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鸟类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 区系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2年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高洁 林海晏 +3 位作者 宁宇 王义飞 马骅 索朗夺尔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6-12,共7页
以2004-2016年3期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核心区2的LPI指数最高优势类型为沼泽,其他功能区的优势类型是草甸;(2)2004-2016年,所有的功能区中沼泽、沼泽化草... 以2004-2016年3期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核心区2的LPI指数最高优势类型为沼泽,其他功能区的优势类型是草甸;(2)2004-2016年,所有的功能区中沼泽、沼泽化草甸等景观类型向草甸转化的趋势比较明显;(3)12年来核心区2相对稳定,景观要素破碎化的趋势不明显,而核心区1的变化较为剧烈;(4)各功能区在景观水平上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V"状态,说明若尔盖湿地在期间经历过一定规模的生态扰动,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是较为有效的,使该湿地的景观多样性趋于回升和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若尔盖湿地 功能区 3S 景观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陆地核心生境
4
作者 戴强 戴建洪 +6 位作者 张晋东 杨勇 张明 李成 刘志君 顾海军 王跃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56-2262,共7页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10m×10m样格),对每个样格中3种两栖类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3种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的最远距离初步确定若尔盖保护区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的陆地核心生境半径分别为:1000m、55m和580m。由于过大的陆地核心生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本文提出最小陆地核心生境的概念:在某一季节,不同性别和生活史阶段的某种动物的90%个体完成该季节正常生命活动所通过或者利用的陆地。由此概念,根据高原林蛙90%的雌体、雄体和幼体分布确定其最小陆地核心生境半径为51m。最后通过最优化理论对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分布格局与水体距离、草本层盖度、两栖类密度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陆地核心生境的范围与其所在生境景观及本种和其他动物种群状况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核心生境 两栖类 最优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和生态网络对围封禁牧与恢复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叶董 王瑞 +4 位作者 王京 言迫 卓玛姐 刘丹 林英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229-11240,共12页
研究围封禁牧、恢复放牧与持续放牧对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有助于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选取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封禁牧3年(NG3)、5年(NG5)和解禁后第1年(RG)的样地,以持续放牧干扰(G... 研究围封禁牧、恢复放牧与持续放牧对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有助于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选取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封禁牧3年(NG3)、5年(NG5)和解禁后第1年(RG)的样地,以持续放牧干扰(G)为对照,分析围封禁牧与恢复放牧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生态网络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围封禁牧和恢复放牧均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全部类群(WT)、丰富类群(AT)和稀有类群(RT)的α多样性,且NG3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丰富,但NG5、RG与G之间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细菌群落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27.06%)、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74%)、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17.62%)、绿弯菌门(Chloroflexi,10.18%)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5.02%)为研究区域优势菌门,除了变形菌门,其他菌门在围封禁牧与恢复放牧过程中丰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围封禁牧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但NG5和RG之间仅AT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表明AT对恢复放牧更加敏感。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围封禁牧增加了共现网络的复杂度和模块化指数,表明禁牧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性;禁牧增加了共现网络中与RT相连边的比例,并且网络关键节点中以RT为主,表明禁牧使土壤细菌群落形成了以RT为主的互作模式。Mental检验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WT、AT和和RT的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围封禁牧有利于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丰富细菌类群群落结构对围封禁牧和放牧的敏感性,可作为放牧的生物指示指标;围封禁牧以及恢复放牧主要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化草甸 围封禁牧 环境因子 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草原湿地狼巢址选择
6
作者 张云巧 王婉 +6 位作者 杨奕欣 周么措 智美吉 肖俊侯 于渊 张振阳 戴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若尔盖草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狼作为区域中的大型食肉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高寒草原湿地的狼巢穴选址特征尚不明确,严重限制了该区域保护策略的制定。本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 若尔盖草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狼作为区域中的大型食肉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高寒草原湿地的狼巢穴选址特征尚不明确,严重限制了该区域保护策略的制定。本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通过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记录到50个狼巢穴分布点,并使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狼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狼更偏好选择在上坡或台地及山顶或高岭、坡度更陡、TRI(地形崎岖度指数)和粗糙度高的区域、距建筑物近但远离农田的区域及远离沼泽和永久水体的区域建立巢穴。各类变量中,坡向30 m分辨率、TPI(地形位置指数)(93-183)、距建筑物距离、距农田距离、距永久水体距离、距裸地距离、距裸地距离平方以及距草地距离等8个变量的重要性最高。与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狼相比,若尔盖草原湿地的狼在巢址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研究丰富了对狼巢址选择行为的理解,也为若尔盖草原湿地狼繁殖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草原湿地 巢址选择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模型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木里薹草气孔与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
7
作者 张文耀 周么措 +3 位作者 胡再勤 吴正江 张昆 董李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05-4416,共12页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变异与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水位下降后,木里薹草的气孔数量(NS)、气孔密度(S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叶绿素含量(Chl)显著减少(P<0.05);气孔面积(SA)、叶片厚度(LT)、胞间CO_(2)浓度(Ci)显著增加(P<0.05);维管束面积(VA)、导管面积(CA)、筛管面积(STA)没有显著差异(P>0.05)。(2)木里薹草气孔性状、光合性状中所有性状均显著相关(P<0.05),但解剖性状只有CA与VA和ST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解剖特征与气孔特征、光合特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紧密联系,NS和SD均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SA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3)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存在一定的协同变异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在不同水位条件下都存在。(4)此外,随着湿地水位下降,木里薹草由快速投资回报策略向缓慢投资回报策略转变。综上表明,木里薹草在适应低水位环境中展现出高度可塑性,气孔特征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协同变异关系充分体现了木里薹草的权衡策略,反映了若尔盖高寒高原湿地植物叶片结构和功能对水位变化的适应性,有助于木里薹草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性状 光合特征 解剖特征 水位下降 木里薹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湿地中国林蛙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戴建洪 戴强 +3 位作者 张明 李成 张晋东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54,共4页
于2004年5~6月和8~9月对若尔盖湿地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的肥满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肥满度随季节、年龄、栖息生境的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和改善多样性生境是保护当地两栖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中国林蚌 肥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木里苔草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董李勤 杨文 +3 位作者 姚鹏举 王洪军 王妍方 张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0-598,共9页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叶长和叶宽的生长特征及增长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叶氮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木里苔草在水深为8cm时呈现最大的株高、叶长和叶宽,其中以株高对水深梯度的响应最为显著,叶宽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并不明显,适度干旱或淹水都对木里苔草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叶绿素、叶氮含量和生物量也都在8cm水位下达到最大。通过此实验,可以阐明木里苔草生长对水深条件的响应,为若尔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苔草 生理生态 水深梯度 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掩蔽物法的若尔盖湿地中华蟾蜍种群生态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刚 李成 +3 位作者 吴军 韩金锋 江建平 谢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56-5563,共8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a)。已有研究发现该3种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人工掩蔽物法,在2011—2014年对该地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做了连续追踪。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华蟾蜍种群数量逐年波动较大,年龄结构数据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期;中华蟾蜍为聚集分布,且发现率与水体距离呈显著的线形关系(P<0.01),在样地范围内离水体越远,发现的个体越多;线形样方比方形样方捕获动物的效率更高(P=0.018);中华蟾蜍亚成体的肥满度季节间无明显差异;中华蟾蜍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可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周而复始的迁徙。对于家域范围大,迁徙距离远的中华蟾蜍这类物种,应加强最适栖息地的保护并防止栖息地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掩蔽物 中华蟾蜍 种群生态 若尔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群落对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包新康 廖继承 +4 位作者 索郎夺尔基 孙元海 丁励 卓玛姐 玛吉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1-791,共11页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类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对湿地退化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对湿地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的方法。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类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对湿地退化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对湿地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的方法。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阿孜站)为研究区域,2018年5、2019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区域中4种高原湿地退化梯度,即典型湿地(Ⅰ型)、季节性湿地(Ⅱ型)、中度退化湿地(Ⅲ型)和重度退化湿地(Ⅳ型)的繁殖鸟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段共记录到繁殖鸟类8目14科41种,其中花湖繁殖鸟类39种,阿孜站繁殖鸟类21种。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高原湿地退化演替序列,两地的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逐步减小,群落优势度不断增大;Ⅲ型和Ⅳ型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Ⅰ型和Ⅳ型间群落相似性最低,表明鸟类群落随湿地退化发生明显改变,仅与毗邻的退化梯度群落组成相似。研究区域Ⅰ型生境中,水禽类占绝对优势,以红脚鹬(Tringa totanus)为优势种;Ⅱ型中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 maxima)为群落中优势种;小云雀(Alauda gulgula)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为Ⅲ型群落中的优势种;群落中优势种团为雪雀(Montifringilla spp.)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时,标志着湿地已经重度退化(Ⅳ型)。鸟类群落优势种的转变是鸟类营巢环境要求与湿地退化中环境的改变相适应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性的提出如何利用鸟类对高原湿地退化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生物指示 若尔盖湿地 湿地退化 高原湿地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骅 王义飞 +4 位作者 李肖夏 宁宇 赵娜娜 武高洁 索郎夺尔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31-34,共4页
从湿地分类、湿地生物、湿地生境以及湿地退化4个方面对近年来若尔盖的科研成果进行阐述和总结,最后对若尔盖湿地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湿地 生态系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花湖周边地下水潜水位埋深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玮 温平 +3 位作者 顾海军 孙治宇 赵杰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57-61,共5页
地下水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考察若尔盖高寒湿地花湖周边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变化,本文通过对2015—2017年间在若尔盖湿地花湖区域布设的6个地下点位所获得的潜水位埋... 地下水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考察若尔盖高寒湿地花湖周边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变化,本文通过对2015—2017年间在若尔盖湿地花湖区域布设的6个地下点位所获得的潜水位埋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6个监测点潜水位最浅的是花湖-3号,潜水位平均埋深14.9 cm,年际变化在2~34 cm;地下水埋深最深的监测点为花湖-5号,潜水位平均埋深128.3 cm,年际变化在67~197 cm。年均潜水位埋深最大差异达到113.4 cm。2、从全年来看2月、12月潜水位埋深最高、6月和9月埋深最低;比较各个监测点的潜水埋深的2015年和2016年年度极差的平均值发现,花湖-3号监测点的潜水埋深年度极差最小,仅仅23.1 cm,而花湖-4号潜水埋深极差最大,达到100.5 cm。这说明各个监测点之间不仅潜水位差异大,潜水位的季节变化差异也很大。年均潜水埋深越浅的区域潜水位季节性变化越小,而潜水埋深越深的区域潜水位季节性变化越大。本研究通过对若尔盖湿地花湖区域的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 地下水 潜水位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群落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唐明坤 李明富 +3 位作者 赵杰 陈薇薇 索朗夺尔基 孙治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5-781,848,共8页
于2008年、2009年在若尔盖县沿高寒草地退化梯度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方面的群落监测,以期探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并提出引起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加剧,草地群落盖度、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于2008年、2009年在若尔盖县沿高寒草地退化梯度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方面的群落监测,以期探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并提出引起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加剧,草地群落盖度、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递减。未退化群落以鹅绒委陵菜、无脉苔草为优势种,群落物种丰富,记录25种植物;中度退化群落以无脉苔草为优势种,记录植物20种;重度退化群落以二裂委陵菜、密花香薷、白苞筋骨草群落,记录16种植物;(2)未退化群落、中度退化群落、重度退化群落生物量鲜重多次监测的平均值分别为836.78、726.37g/m2和542.78g/m2,可见随着群落退化程度加剧,其生物量鲜重递减;未退化群落、中度退化群落生物量干重值在各个监测时段十分接近,而重度退化群落的值明显降低;(3)1965~1973年间挖沟排水可能是该区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放牧、干线公路、旅游开发等人为干扰是研究区草地群落退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退化梯度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指数 生物量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楠 韩金锋 +4 位作者 阳维宗 马骁 王耠熠 张昆 董李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2.75%的区域呈轻度改善状态。植被生长季NDVI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186 5,整体上若尔盖高原2000—2019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中等波动变化状态,中等变化状态等级所占比例最大为33.70%,其次为较低波动变化等级比例,为33.14%。植被生长季NDV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37 2,整体上呈弱反持续状态,弱反持续比例为77.43%,弱持续比例为2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若尔盖高原 植被 生长季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流动沙地恢复治理试验初报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明坤 李顺 +5 位作者 孙治宇 赵杰 咏秀 索朗夺尔基 张强 刘少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2009年在若尔盖县针对川西北地区恢复治理难度最大的高寒流动沙地进行配套试验,通过成活率、出露地面高度、萌生枝条长度等多项试验指标的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沙障+营养土法+网格状播种披碱草的治理方案,有助于推动高寒流动沙地恢复治... 2009年在若尔盖县针对川西北地区恢复治理难度最大的高寒流动沙地进行配套试验,通过成活率、出露地面高度、萌生枝条长度等多项试验指标的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沙障+营养土法+网格状播种披碱草的治理方案,有助于推动高寒流动沙地恢复治理的科研及实践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沙化治理 高寒流动沙地 沙障 高山柳 披碱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栽植年限康定柳根系特征
17
作者 刘玉平 班英 +4 位作者 邓东周 鄢武先 黄雪梅 贺丽 陈德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为摸清康定柳根系生长特征,本研究以川西北高寒沙地上栽植不同年限的康定柳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挖掘法获取康定柳根系生物量,分析了其根系形态、分布情况和生物量特征,也为康定柳对地下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 为摸清康定柳根系生长特征,本研究以川西北高寒沙地上栽植不同年限的康定柳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挖掘法获取康定柳根系生物量,分析了其根系形态、分布情况和生物量特征,也为康定柳对地下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康定柳栽植年限的增加,根系的根尖数、分枝条数和体积均表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5年生相对于1年生和3年生而言,增长趋势更快。随着康定柳栽植年限的增加,其根系、根冠比也在不断生长,且呈现较明显的加速趋势。同时,也发现根系的生长比地上部分生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高寒沙地 康定柳 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主根 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功能与川西高寒草地环境适应性的探讨
18
作者 拉毛草 王钰 +6 位作者 何志强 王康 根呷羊批 牛培莉 王婉 刘海金 周俗 《草学》 2025年第2期62-69,共8页
为明确高原鼢鼠肠道菌群对川西高寒草地土壤环境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OTU聚类、物种分类学和dbRDA,对若尔盖和红原两地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全面分类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g unclassified Coriobacteriaceae、g Saccha... 为明确高原鼢鼠肠道菌群对川西高寒草地土壤环境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OTU聚类、物种分类学和dbRDA,对若尔盖和红原两地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全面分类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g unclassified Coriobacteriaceae、g Saccharibacteria genera incertae sedis和g Lactobacillus的丰度占比较高;FAPROTAX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只存在Sulfate respiration。高原鼢鼠的肠道微生物中,Firmicutes占比最大,其次是Bacteroidetes;根据环境因子与肠道菌群的排序相关性可知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与高原鼢鼠肠道菌群显著相关(P<0.05),环境因子排序回归PCoA分析得出,环境因子中土壤容重(BD)和土壤紧实度(SC)显著影响高原鼢鼠肠道菌群(P=0.01)。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中,Firmicutes丰度大于Bacteroidetes。综上所述,高原鼢鼠肠道菌群丰度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肠道菌群 功能预测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甄硕 索朗夺尔基 +2 位作者 董李勤 姚鹏举 郑茹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3,共6页
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 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蒸发量也呈增大趋势,整体气候继续朝暖干化方向发展。若尔盖高原气温各季节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上升幅度最大;降水量除秋季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其他季节呈略增加趋势,但降水整体趋势为减少;各季节蒸发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最大。若尔盖高原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从此后上升趋势明显;高原降水分别在1975年和1985年发生了2次突变,第2次突变后降水增加趋势变慢并在1991年后开始减少;蒸发量在1994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若尔盖高原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增温对若尔盖高原木里薹草沼泽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宏强 张元姝 +3 位作者 言迫 熊银洪 董李勤 张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5-382,共8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寒沼泽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以若尔盖高原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沼泽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模拟气候变暖(增温效果为1.2℃),研究其生态系统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后木里...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寒沼泽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以若尔盖高原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沼泽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模拟气候变暖(增温效果为1.2℃),研究其生态系统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后木里薹草株高增长了7.09%(P<0.05),群落密度降低12.29%(P<0.05).增温处理后生长季中后期(7—9月)木里薹草群落生物量降低9.44%(P<0.05);增温处理后木里薹草沼泽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显著降低26.33%(P<0.05),而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变化.研究发现,短期增温后生长季中后期地上生物量减少是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呼吸 薹草沼泽 群落密度 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