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添加植物源组分对大口黑鲈血清皮质醇含量与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小兵 周建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4期158-162,共5页
在水温为29~32℃、水质pH值为7.90~8.60、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为8.01~10.34 mg/L、溶解氧(DO)为4.68~6.15 mg/L条件下,将栀子苷、黄芩苷、茶多酚单一组分及其复配混合物(栀子苷∶黄芩苷∶茶多酚=1∶1∶1)分别按0.1%、0.2%和0.5%(质量比... 在水温为29~32℃、水质pH值为7.90~8.60、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为8.01~10.34 mg/L、溶解氧(DO)为4.68~6.15 mg/L条件下,将栀子苷、黄芩苷、茶多酚单一组分及其复配混合物(栀子苷∶黄芩苷∶茶多酚=1∶1∶1)分别按0.1%、0.2%和0.5%(质量比)的添加量添加于大口黑鲈饲料中,连续喂养30 d,随后采集大口黑鲈的血清,分析皮质醇(COR)含量和溶菌酶(LSZ)的活力,并与未添加植物源组分的普通饲料投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了解饲料添加植物源组分对大口黑鲈抗应激和免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大口黑鲈血清COR含量有一定的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7.43%~20.98%、9.02%~26.51%、8.67%~29.68%和9.88%~32.29%;各试验组血清LSZ活力有一定的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2.49%~54.78%、15.48%~45.78%、11.74%~37.95%和14.14%~56.82%。复配混合物效果最优,添加比例以0.2%~0.5%为宜。研究显示,饲料添加植物源组分可提高大口黑鲈的免疫活力,降低应激反应,抵御病害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植物源组分 大口黑鲈 皮质醇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蟹养殖池青苔防控原理与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宣雄智 洪国栋 +2 位作者 郭益红 许爱国 王栋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2期114-117,共4页
本文分析了虾蟹养殖池青苔形成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总结了青苔的常用预防方法和清除方法,介绍了稻虾综合种养下青苔的生态防控技术,同时强调了青苔防控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苔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防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规模化早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小兵 陈超 《中国水产》 2017年第3期98-99,共2页
作者借助规模化池塘大棚设备,应用大棚原理提高水温,使"优鲈1号"亲本提前完成温度积累,实现性腺提早发育成熟,具备了与广东完全同步批量供应苗种的繁殖和孵化技术。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孵化技术 批量供应 加州鲈 性腺发育 珠江水产研究所 雌鱼 产卵池 雄鱼 水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州鲈规格苗种工厂化驯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英 许爱国 +1 位作者 陈超 赵小兵 《科学养鱼》 2021年第7期9-10,共2页
加州鲈规格鱼种培育指从水花开始培育至体长3厘米以上的过程。传统加州鲈苗种培育方法是指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花长至3厘米时进行冰鲜或饲料驯化的过程。因为传统加州鲈育苗方法受天气影响较大,培育成... 加州鲈规格鱼种培育指从水花开始培育至体长3厘米以上的过程。传统加州鲈苗种培育方法是指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花长至3厘米时进行冰鲜或饲料驯化的过程。因为传统加州鲈育苗方法受天气影响较大,培育成活率不稳定,在气候环境不适宜时发塘成活率低,因此开展加州鲈苗种室内驯化技术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种培育 加州鲈 育苗方法 苗种培育 工厂化 天气影响 驯化技术 水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规格鱼种全程工厂化人工驯养技术
5
作者 张红英 许爱国 +2 位作者 陈超 赵小兵 文璐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期16-17,共2页
开展沙塘鳢规格鱼种全程工厂化驯养技术研究的目的是在可控条件下进行沙塘鳢鱼种培育,提高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培育模式。一、系统处理本研究采用循环水养殖工艺进行沙塘鳢鱼种培育,循环水系统主要构成部分有圆形养殖池、微... 开展沙塘鳢规格鱼种全程工厂化驯养技术研究的目的是在可控条件下进行沙塘鳢鱼种培育,提高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培育模式。一、系统处理本研究采用循环水养殖工艺进行沙塘鳢鱼种培育,循环水系统主要构成部分有圆形养殖池、微滤机、循环水泵、生化池、高压气泵、增氧泵、紫外灯管、进排水管道、微孔纳米曝气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鱼种培育 生化池 沙塘鳢 工厂化 主要构成部分 循环水泵 微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优鲈1号)规模化早繁亲本产前培育关键技术
6
作者 赵小兵 陈超 《科学养鱼》 2017年第4期12-12,共1页
几年前,大口黑鲈养殖周期正常为12~14个月,为缩短养殖时间,江浙一带的鲈鱼苗种主要从广东引进,苗种在经历长距离运输、地域温差较大、气候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下,发塘成活率很低,影响生产安排,导致养殖户养殖成本较高。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产前培育 规模化 技术 亲本 早繁 长距离运输 养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