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微污染引黄水库水效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伟 梁恒 +4 位作者 韩梅 常海庆 余华荣 陈杰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1-34,93,共5页
为考察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研究膜生物反应器(MBR)与膜粉末活性炭生物反应器(PAC-MBR)对低温低浊微污染引黄水库水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状况.两者对浑浊度均能保证稳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保持在97%以上;对有机物去除能力依次... 为考察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研究膜生物反应器(MBR)与膜粉末活性炭生物反应器(PAC-MBR)对低温低浊微污染引黄水库水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状况.两者对浑浊度均能保证稳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保持在97%以上;对有机物去除能力依次为PAC-MBR>MBR>常规处理工艺>单独的超滤膜(UF);单独的超滤膜对氨氮几乎没有截留作用,挂膜后的PAC-MBR和M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比较稳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9%、65.01%.跨膜压差(TMP)的对比研究表明,以PAC为生物载体形成的活性污泥相对自然形成的活性污泥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较好的过滤特性,对膜污染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粉末活性炭生物反应器 低温 低浊 微污染水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沉淀-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北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凯 田家宇 +4 位作者 叶挺进 王培宁 韩正双 陈杰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2,51,共6页
为考察混凝沉淀-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北江水的可行性,通过中试试验从净水效能和膜污染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与水厂现有常规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规工艺砂滤出水浊度平均为0.176 NTU,而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浊度平均为0.080 N... 为考察混凝沉淀-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北江水的可行性,通过中试试验从净水效能和膜污染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与水厂现有常规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规工艺砂滤出水浊度平均为0.176 NTU,而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浊度平均为0.080 NTU,其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工艺;常规工艺对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3%和43.2%,而超滤组合工艺的去除率分别为50.6%和44.0%,略优于常规处理工艺.就膜污染而言,原水直接超滤时跨膜压差增长较快;而在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中,混凝沉淀的预处理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中的膜污染物质,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增长缓慢,系统运行稳定.采用浸没式超滤替代砂滤形成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可有效提高供水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浸没式超滤膜 膜污染 常规处理工艺 饮用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浸没式超滤膜技术处理东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艳 李圭白 陈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气洗周期为24h时,膜通量及浓缩液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滤48h后,膜通量变化趋于平缓,气洗逐渐失去作用;除曝气后4h,浓缩液主要水质指标... 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气洗周期为24h时,膜通量及浓缩液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滤48h后,膜通量变化趋于平缓,气洗逐渐失去作用;除曝气后4h,浓缩液主要水质指标含量均接近或低于膜装置进水.对3种不同运行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水洗周期48h和气洗周期24h相结合的运行方式最为适宜,连续运行30d,单位水洗周期内的平均膜通量由39.8L/(m2·h)降至30.3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没式超滤膜 膜通量 浓缩液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膜与不同处理工艺组合处理湖泊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许航 陈卫 +3 位作者 袁哲 陈杰 孙婧 韩志刚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9-154,共6页
为解决水厂现有净水工艺不能适应水源水质恶化的现状,采用国产超滤膜分别处理水厂的炭后水(工艺1)、滤后水(工艺2)和沉后水(工艺3),将超滤膜和水厂现有工艺结合,形成深度处理系统,研究超滤膜组合工艺的处理效能及超滤膜的过滤性能。研... 为解决水厂现有净水工艺不能适应水源水质恶化的现状,采用国产超滤膜分别处理水厂的炭后水(工艺1)、滤后水(工艺2)和沉后水(工艺3),将超滤膜和水厂现有工艺结合,形成深度处理系统,研究超滤膜组合工艺的处理效能及超滤膜的过滤性能。研究表明:工艺1、工艺2和工艺3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86%、39.62%和34.59%;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08%、23.60%和18.55%,UV254去除率分别为57.14%,39.66%和35.34%,藻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71%、97.84%和98.13%,3种工艺出水浊度均低于0.1 NTU,颗粒物粒径>2μm的颗粒物控制20个/mL以下。工艺1运行45 d跨膜压差上升6.59%,产水率为98.02%;工艺2膜前加氯0.65 mg/L时,水力冲洗后跨膜压差可有效恢复,稳定运行10 d跨膜压差上升2.91%,产水率为97.63%;工艺3运行20 d跨膜压差上升13.52%,其产水率为9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跨膜压差 臭氧生物活性炭 混凝 沉淀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运行影响的中试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陆俊宇 李伟英 +3 位作者 赵勇 张璐 陈杰 陈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2,共4页
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比,超滤技术具有低能耗、占地面积小、无化学相变、易于自动化操控等优点。预处理工艺在膜处理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比较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运行稳定性和出水水质的影响,考察了以次氯酸钠为化学清洗试剂... 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比,超滤技术具有低能耗、占地面积小、无化学相变、易于自动化操控等优点。预处理工艺在膜处理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验比较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运行稳定性和出水水质的影响,考察了以次氯酸钠为化学清洗试剂对膜污染的清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对浊度及UV254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砂滤+超滤组合工艺,而对DOC的去除效果砂滤+超滤组合工艺要略优;沉淀+超滤组合工艺中膜的运行稳定性较好;膜污染清洗效果与化学试剂的浓度及浸泡时间有关,实际运行时要综合考虑这2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预处理 膜污染 化学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库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丽华 李星 +2 位作者 陈杰 林建禄 李圭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7,共4页
进行中试试验考察了污泥回流—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期水库水的除污染效能和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藻类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污泥回流预处理可以使膜运行稳定,膜前压力在较长时间内保... 进行中试试验考察了污泥回流—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期水库水的除污染效能和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藻类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污泥回流预处理可以使膜运行稳定,膜前压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该组合工艺可以作为高藻期水库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污泥回流 藻类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工艺控制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秦洪春 郭金涛 +2 位作者 李伟英 蒋福春 陈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0,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各种预处理工艺控制膜污染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混凝、吸附和氧化预处理控制膜污染技术。分析了影响低压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原水中分子和颗粒的尺寸、与膜组件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形状与膜污染具有重要联系。阐述了... 介绍了近年来各种预处理工艺控制膜污染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混凝、吸附和氧化预处理控制膜污染技术。分析了影响低压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原水中分子和颗粒的尺寸、与膜组件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形状与膜污染具有重要联系。阐述了各种预处理工艺对于缓解膜污染的特性,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混凝控制膜污染的条件与机理、开发新的吸附材料和预处理技术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预处理 混凝 吸附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体藻毒素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谢良杰 李伟英 +3 位作者 陈杰 陈清 董秉直 蒋福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95,99,共5页
针对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问题,本文对超滤膜(UF)、粉状活性炭(PAC)及其组合工艺去除藻毒素(MCs)的效果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超滤膜工艺对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一般低于5%。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投加量高于... 针对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问题,本文对超滤膜(UF)、粉状活性炭(PAC)及其组合工艺去除藻毒素(MCs)的效果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超滤膜工艺对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一般低于5%。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投加量高于20mg·L-1时对MCs的去除效率较高,可达82.16%;粉末活性炭与超滤联用工艺在PAC投加量为20mg·L-1时,产水中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可有效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粉末活性炭 超滤 组合工艺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膜孔堵塞率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文鹏 李星 +1 位作者 杨艳玲 陈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5,共4页
首先利用伯努力方程导出微孔过流断面的流速,其次引用水力学中元流的概念,推导出超滤膜的有效过滤面积,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推导得出膜孔堵塞率概念.该膜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不受膜运行方式的限制,特别是恒定通量运行方式的限制,用其评价膜... 首先利用伯努力方程导出微孔过流断面的流速,其次引用水力学中元流的概念,推导出超滤膜的有效过滤面积,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推导得出膜孔堵塞率概念.该膜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不受膜运行方式的限制,特别是恒定通量运行方式的限制,用其评价膜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膜孔堵塞 过滤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吸附生物反应器处理东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正双 田家宇 +3 位作者 陈杰 李凯 朱春伟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针对东江原水,以混凝沉淀作为预处理,采用中试试验,通过与传统砂滤及单独超滤工艺对比,研究膜-吸附生物反应器(MABR)的除污染效能,并考察MABR的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MABR对沉后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砂滤和单独超滤,对CODMn... 针对东江原水,以混凝沉淀作为预处理,采用中试试验,通过与传统砂滤及单独超滤工艺对比,研究膜-吸附生物反应器(MABR)的除污染效能,并考察MABR的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MABR对沉后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砂滤和单独超滤,对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72.4%和89.1%;系统启动完成后,MABR对沉后水中的NH3-N和NO2--N也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能,出水NH3-N和NO2--N质量浓度分别稳定在0.2和0.05 mg/L以下.MABR在连续曝气(强度为12.5 m3/(m2.h),以膜池底面积计算)、20 L/(m2.h)通量、每8 h反冲洗5 min的模式下运行时,膜污染较为严重,跨膜压差平均增长速率为0.51 kPa/d,需进一步优化相关参数以减缓膜污染,缩短化学清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膜-吸附生物反应器 砂滤 超滤 除污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UF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试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瞿芳术 梁恒 +2 位作者 王辉 陈杰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9-1782,共4页
利用粉末活性炭(PAC)和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联合处理净水厂沉淀池出水,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CODMn、UV254、TOC和三氯甲烷生成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AC能够加强超滤膜对水中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控制,使出水的浊度保持在0.10NTU以下,去除率... 利用粉末活性炭(PAC)和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联合处理净水厂沉淀池出水,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CODMn、UV254、TOC和三氯甲烷生成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AC能够加强超滤膜对水中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控制,使出水的浊度保持在0.10NTU以下,去除率在95%以上;PAC能有效提高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PAC的最佳投量在20~30mg/L;PAC和超滤膜联合使用还能去除三氯甲烷的前驱物,在投量为20~30mg/L时能降低23.9%~31.4%的三氯甲烷生成势.通过分析PAC投量对膜通量下降的影响可知,PAC投加可以降低膜污染,同时,PAC-UF工艺中形成的膜污染以粉末活性炭颗粒泥饼层为主,可以通过简单的水力反冲洗实现通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粉末活性炭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沉淀池-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中试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星 芦澍 +2 位作者 孙文鹏 杨艳玲 陈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87-1392,共6页
采用高密度沉淀池-超滤组合中试工艺,处理存在低温、低浊、高藻、高有机物等特点的微污染原水.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藻类及微生物指标的去除效果极佳,出水浊度值在0.07~0.09 NTU,藻类基本全部去除,未检测出总大肠杆菌群;组合... 采用高密度沉淀池-超滤组合中试工艺,处理存在低温、低浊、高藻、高有机物等特点的微污染原水.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藻类及微生物指标的去除效果极佳,出水浊度值在0.07~0.09 NTU,藻类基本全部去除,未检测出总大肠杆菌群;组合工艺的CODMn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31.12%和52.65%,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高密度沉淀池中投加3 mg/L和5 mg/L的粉末活性炭,可使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至38.6%和44.6%,超滤出水ρ(CODMn)已远低于3.0 mg/L,并能延缓膜污染,降低跨膜压差增长速度,有效延长超滤膜的化学清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沉淀池 超滤 粉末活性炭 微污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对间歇式A/O-MBR脱氮除磷影响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安 梁恒 +4 位作者 郭五珍 叶挺进 陈杰 饶欠平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佛山某污水厂(CASS工艺)出水水质使其达到中水回用标准,以该厂污水为对象进行中试规模研究,探讨回流比和回流方式对间歇式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方式和回流比对间歇式A/O-MBR去除CODC... 为进一步提高佛山某污水厂(CASS工艺)出水水质使其达到中水回用标准,以该厂污水为对象进行中试规模研究,探讨回流比和回流方式对间歇式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方式和回流比对间歇式A/O-MBR去除CODCr和NH4+-N效果无显著性影响,出水CODCr和NH4+-N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回流比和回流方式对系统去除TN和TP的效果均有显著影响,连续回流且回流比较大(350%)时,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均较差;回流比为130%时,连续回流有利于系统对TN的去除,去除率可达(48.00±10.05)%,出水TN可达一级A标准;回流比为130%时,间歇回流更有利于系统对TP的去除,去除率可达(78.27±23.41)%,出水TP满足一级B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好氧膜生物反应器 回流比 回流方式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鹏程 刘锋 +3 位作者 赵应群 黄天寅 周健 曹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93,共3页
介绍了江苏某厂植物油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参数、调试过程和运行效果。该厂采用隔油—混凝—气浮—IC—MBR的组合工艺处理植物油废水,处理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
关键词 植物油废水 混凝气浮 厌氧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与混凝沉淀单元短流程适配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义忠 段宇浩 +6 位作者 冯绮澜 田家宇 江圣辉 赵志伟 陈杰 杨文杰 陈伟培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2,共4页
分别针对沉淀池进水、沉淀池中部水样、沉淀池出水开展了超滤中试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混凝沉淀段位耦合时超滤膜出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以及超滤膜的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浊度、CODMn、UV254等水质指标而言,不同段位混凝沉淀-超滤的耦合工... 分别针对沉淀池进水、沉淀池中部水样、沉淀池出水开展了超滤中试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混凝沉淀段位耦合时超滤膜出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以及超滤膜的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浊度、CODMn、UV254等水质指标而言,不同段位混凝沉淀-超滤的耦合工艺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基本相当。但从膜污染上看,耦合段位设置在沉淀池进水端时,超滤膜的污染非常严重;而设置在出水端则可明显减缓膜污染;将耦合段位设置在沉淀池中部时,膜污染速率虽略有升高但幅度不大,同时可以显著减小水厂的占地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浸没式超滤 短流程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